□牛學(xué)智
許多時候責怪自己的皮囊,就因為這皮囊不爭氣,以至于經(jīng)常遭遇風寒。一般情況,風寒不至于奪人性命,這是心里頗覺僥幸的??墒牵纯嗑驮谶@里。你盡管噴嚏連天,咳得前仰后合,再怎么說印堂仍是發(fā)亮的,“牙功”也不見減多少,一到飯點,基本能一掃而光。這就給旁觀者造成了一個錯覺。相比病榻之上奄奄一息者,或者雖動靜不大但內(nèi)臟已深受損傷者,你的陽壽顯然還長著呢!所以你就不在別人的體恤范圍之內(nèi)。
傷風感冒,鼻涕哈喇子,幾粒藥下肚,最容易犯迷糊。所謂迷糊,是介于睡與非睡、困與非困之間的神志狀態(tài)。似想非想,似清晰又糊涂,平日里如鯁在喉的一些片斷,便踉踉蹌蹌跑出來了。
前段日子,讀作家閻連科幾部長篇小說,比如《堅硬如水》《受活》《情感獄》,其中的一些細節(jié)平日里想記住都難,可偏偏在感冒中跳出來糾纏我?!秷杂踩缢分懈邜圮娕c夏紅梅,是貫穿始終的一對男女。小說中,他們兩人一直在做愛,但好像沒幾次是痛快淋漓的。這不是說他們之間沒有真愛,是維持那個叫愛的東西需一個充分必要條件,就是不管在哪里進行,必得要有革命歌曲的旋律相伴,幻想的也行??墒腔孟氲臈l件更苛刻,因為要求兩人腦中同時想起同一首亢奮歌曲,的確難度太大了。結(jié)果,可能的條件只能是,聽見革命歌曲的旋律。速效感冒膠囊在對我起作用,腦子雖困乏異常,唯獨這個情節(jié)久久不能散去,不知何故。
《受活》中,受活莊一群殘疾人組成的絕術(shù)團,要以他們先天的殘疾來巡演,積攢經(jīng)費,購置列寧遺體;折騰半天,終究也是半途而廢,作為組織者的縣長卻是斂財若干。小說中一個瘸子的單腿跳也進入了我的大腦皮層,幾乎伴隨噴嚏一個晚上,也不知何故。
《情感獄》里有一個叫“連科”的人物,與兩個同齡姑娘之間也有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jié),不同在于,他們的關(guān)系主要圍繞討好村干部而展開,所謂愛情,很大程度只是一種原始的交易。糾纏我腦神經(jīng)的是連科同村的發(fā)小,她小小年紀如此懂得玩弄手腕,令我驚嘆不已,甚至有時是被她的舉動嚇醒,虛汗倒流中思索良久。
說實在的,風寒中想起這些片斷,只能使痛苦加重,并不會因此而愉快。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對文學(xué)絕望的一種無意識反映,至多,吻合于我的,是無助、乏力與羸弱,甚至還因此產(chǎn)生聯(lián)想,覺得好的文學(xué)應(yīng)該是強壯者輸出的精神養(yǎng)料,而如閻連科這般,絮絮叨叨、時斷時連、疙里疙瘩的敘事,很像一個0病人的精神表征。
一起進入腦組織的還有鄧曉芒的《批判與啟蒙》。這是一本新書,2019年1月剛出版,我還沒來得及全讀完。但在已讀的篇章中,對作者自稱“批判儒家的儒家”,我頗有共鳴。鄧曉芒深得魯迅思想精髓,“批判儒家的儒家”這個定位,也許就是受到魯迅的自況的啟發(fā)——魯迅曾說自己是“非革命不可”的“革革命者”。鄧曉芒和魯迅都是徹底的“自否定”者。前者沒有逃避置身儒家文化的土壤,是在儒文化中批判儒文化的局限,相當于久臥病床者確知凡藥七分毒的道理,因而悉知不治之癥,吃藥僅為心理安慰一樣,不可太迷信藥。后者置身革命環(huán)境,他心知肚明環(huán)境必要改變,但不是現(xiàn)在這幫仿佛真理在握的革命者或頤指氣使的反革命者能深刻把握得了的,所以說他是“非革命不可”的“革革命者”。像繞口令一樣的話,今天的魯迅追隨者,經(jīng)常附和是有的,然發(fā)自骨子里的“自否定”,怕不容易。
現(xiàn)在想來,如果風寒不單是風寒,感冒不單是感冒,它或許是一種曠日持久的病。多數(shù)人都知道,是病,就得治。但多數(shù)人不見得知道怎么治,這是問題的關(guān)鍵。
通常情況,心有靈犀者,一個噴嚏過去,那邊就得感冒;一連串噴嚏過去,那邊一定不止感冒,還會耳燒臉紅。
就如《受活》中那個單腿跳的絕術(shù)演員,或《堅硬如水》中必須有革命激情催化的愛情,以及《情感獄》中打小就懂權(quán)術(shù)會玩手腕的青年,深入到靜脈里的東西,總有一天會爆發(fā)。人在羸弱中,特別相信暗示,哪怕這暗示是“批判儒家的儒家”,抑或“非革命不可”的“革革命者”。風寒更像一場儒家的感冒,吃的是西藥,只能聊表心安,哪能藥到病除。
不過,的確羨慕健壯者。他們適時披掛上身,鑼鼓喧天,喊聲有節(jié)奏,正裝點著己亥春節(jié)的尾巴??磥恚疟夼诓⑽凑娴钠鹱饔?,特別是在一個旋律的節(jié)點處,似乎一切本應(yīng)如此。這我就些許理解那些昂脖向上的人們了:原來,活在儒家文化本來很得體,它就是風寒本身,盡管出汗,熬姜湯就是了,根本用不著更換西藥。
《憂傷的野馬》
張瑞田 著 作家出版社
這是張瑞田的第三部散文集。作者身為文藝評論家、散文家和書法家,對山川的游歷,對中國文化的探究,對文化名人的追憶,使他的文字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是難得的文化性散文。尤其他對名人信札、中國書法的研究和考察,別有洞見,顯示了很深的文化和學(xué)識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