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敬文
文化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脈與靈魂,其繁榮興盛對民族興旺國家強盛有重要促進作用。黨的十九大提出了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建設文化強國的偉大目標。法治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對我們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法治文化建設應從如下四個方面展開。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需要從多個層面加強法治物質文化建設,從而為法治文化建設奠定物質基礎。有了物質文化作基礎,就能較好地保障法治文化建設取得實效。一是加強政府機關法治物質文化建設。物質法治文化是其他方面法治文化建設的外在體現(xiàn),能較好地反映法制文化建設成就。比如,政府大樓或門口應懸掛國徽,外墻裝飾宜采用灰色,顯得莊嚴肅穆。在政府辦事大廳為群眾提供服務指南、設立等候室或座位、免費提供飲用水等,以此體現(xiàn)對群眾的關懷和政府公信力。二是加強公安機關法治物質文化建設。在群眾心中,公安機關是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的保護者,與群眾接觸最廣泛和對群眾影響最直接,公安機關法治物質文化建設,能充分體現(xiàn)我國法治文化建設品質與水平。因此,公安機關要注重加強物質層面法治文化建設,要從公安標識、懸掛和佩戴徽章、公安裝備、建筑等方面加強物質法治文化建設,通過有形的物質形態(tài)來較好地體現(xiàn)國家威嚴,較好震懾犯罪分子。三是加強檢察機關法治物質文化建設。檢察機關作為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部門,在加強物質法治文化建設時,要通過各種硬件建設來體現(xiàn)出法治精神。要加強本系統(tǒng)各種展館、法律文化宣傳欄、榮譽室、檢察機關器物設施、服飾等建設,并運用這些物質設施進行法治文化宣傳。四是加強法院機關法治物質文化建設。各級法院應在部門機關、法庭及其他公共建筑方面較好地體現(xiàn)公平、公正、法治等標志,要把法院博物館、法制教育基地、法治宣傳設施等向群眾免費開放,使群眾感受到法院法治文化建設的成果,以增強對我國法治文化的認同[1]。
法治制度層面文化建設,對我國法治建設和深化以法治國實踐具有重要影響,在進行法治制度文化建設時,要更好地體現(xiàn)出民主法治這個核心建設理念,因為在我國法治制度文化建設中,如何正確處理法治與人治兩者關系是法治文化建設重要內容。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需要在法治制度文化建設中大力提倡法治思維、反對人治思維,民主要在法治前提下正確行使,把法治作為實現(xiàn)民主的保障。因此,加強法治制度文化建設,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到民主制度化。由于民主是法治建設的基礎,要建設法治制度文化,必須要做到民主制度化,要利用制度形式把人民享有的權利與義務固定下來,使之成為整個社會和每個人的行為準則和大家共同遵守的規(guī)范,這樣我國法治制度文化才能在人們思想意識中逐漸形成,才能更好地加速推進我國民主法治建設進程。二是要做到民主程序化。民主建設程序化就是一切法治活動要嚴格按程序實施,否則就沒有程序化和規(guī)則作保障,民主可能就無法有效實施。民主程序化要建立在民主制度化基礎上,任何人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樣才能避免民主進程中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民主程序化也是法治制度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2]。三是完善民主保障制度。在民主法制建設中,其核心目的是讓人民真正當家作主,要實現(xiàn)這個目的,就需要完善在民主基礎上行使權力的制度。有了這個制度,才能為民主提供保障。要通過完善監(jiān)督制度和機制,來有效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這樣才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才能使法治文化得到發(fā)展。
我國法治文化是在共產(chǎn)黨領導下,吸收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基礎上,參考借鑒國外法治成果,并在法治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我國特色的法治信仰、法治觀念、法治精神、法治思維等。加強我國法治文化建設,實際上就是要用法治精神、觀念、思維等來教育熏陶人們樹立正確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法制精神,從而更好地推動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向更高層次發(fā)展??梢钥闯?,法治精神文化建設是整個法治文化建設的靈魂。因此,在法治文化建設中要高度重視法治精神文化建設。一是樹立法治理念。進行法治精神文化建設,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法治理念,就是要把群眾利益作為民主與法治建設的核心,更好地促進人的發(fā)展。要加強法治宣傳,讓每個人樹立法治意識,并做到知法守法。二是培養(yǎng)法治精神。只有在有了強烈法治意識和法治理念的基礎上,才能逐漸將其升華為法治精神;因此,要求人們用法治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各級干部和各類執(zhí)法人員要公正執(zhí)法,要做到真正信仰法律,才能培養(yǎng)法治精神。三是培養(yǎng)法治思維。培養(yǎng)人們法治思維和運用法治解決問題的方式,就能讓人們在法治實踐中形成法治精神。因此,要從領導干部和黨員帶頭做起,要在工作生活中牢固樹立法治思維、法律底線思維,要樹立依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才能有利于法治精神的形成[3]。四是文化教育與法治結合。加強法治精神文化建設,要注重把我國的文化教育與法治教育有機結合,要加強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讓每個人從小樹立法治理念、思維與精神,從而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法治精神文化。
由于文化對人們行動有重要導向作用,加強我國法治文化建設,不但要重視精神層面的文化建設,更要重視行為層面的法治文化建設,而且精神層面法治建設其最終目標是用來指導人們法治行為的;因此,要重視法治行為文化建設,以更好地促進社會法治化水平提升。一是增強人們法治自覺。要加大向群眾宣傳法治的力度,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啟發(fā)與引導群眾學法、守法,堅決同破壞法治行為的人和事作斗爭,增強人民群眾法治自覺與自律行為;要加強對國家各級、各類執(zhí)法人員法治素養(yǎng)培訓,提高他們用法治思維和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帶頭自覺遵守法律、以身作則,才能在整個社會形成法治自覺風氣與文化氛圍。二是增強企業(yè)法治自覺。各類企業(yè)既是市場的主體,也是法治文化踐行的主體,增強企業(yè)法治自覺和自律,會對我國法治文化建設特別是法治行為文化有重要促進作用。因此,既要加強對企業(yè)依法經(jīng)營誠信經(jīng)營管理,又要引導和促進企業(yè)完善法治文化建設,運用法治文化來促進企業(yè)的法治自覺和自律。三是政府加強對人們法治文明行為的領導。政府作為法治文化建設的領導與組織者,要完善和做好法治文化建設制度保障,加大對社會法治文明行為領導、教育與監(jiān)督,規(guī)范各類執(zhí)法行為,建立法治文明行為長效治理機制,以此提升人民群眾的文明素養(yǎng)[4]。
加強法治文化建設需要從法治物質文化、法制制度文化、法治精神文化和法治行為文化四個方面同步展開、全面建設,才能讓法治文化建設正常實施。在建設中不能顧此失彼,要發(fā)揮政府領導、管理與引導作用,把握好法治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要注重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企業(yè)參與法治文化建設積極性,有效促進我國法治文化建設繁榮興盛、科學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