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兵
摘要: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因此,黨中央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義務教育。探索適合小學生的法治教育方式,以提升法治教育效果,應該引起小學政治教師的重視。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在小學政治課上采用故事教學法,提出針對分階段教學策略,以期可以打造高效有趣的課堂,吸引學生注意力,啟發(fā)學生自主思考,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新課標要求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 小學法治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206—02
2016年秋季入學始,全國中小學適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新版教材。該教材突出法治教學內容,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因此,教師應針對新教材、新目標,選擇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法方法,例如故事教學法,上好道德與法治課,打造高效有趣、具有精彩魅力的課堂。
一、故事教學法的概念
故事教學法是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以教材為載體,以故事為主要素材,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真實、生動、有趣的故事,對所講內容加以強調或說明,甚至可以直接用故事內容代替講課內容,從而吸引學生集中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自主思考。通過故事教學法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直接從所講故事中悟到其中蘊含的道理,掌握其中的知識等的一種深入淺出、化繁為簡、寓教于樂、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
二、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一至二年級著重建立學習興趣與情感
1.看圖片講故事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智水平、認識特點,在教材中大量使用圖片、連環(huán)畫,再配以恰如其分的簡短文字,讓小朋友看圖認字。通過一幅幅聲情并茂的、引人入勝的連環(huán)畫把抽象的法律規(guī)則具象化。因此,老師在備課時,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片,發(fā)掘這些圖片背后蘊藏的法、理、情,在教學過程中,以教材中的圖片為載體激勵學生,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發(fā)現(xiàn)這些圖片背后的大道理,教師再加以提煉、升華,使這些道理內化為心、外化為行,成為引導學生成長的指路明燈。
2.善用身邊故事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心理特點決定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身邊發(fā)生的故事特別感興趣,上課時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往往被身邊發(fā)生的故事所吸引。針對低年級學生的這種認知特點,小學低年級政治課教師在教學中,應挖掘校園中、學生耳熟能詳?shù)墓适拢瑥倪@些故事入手,引導學生梳理故事中人、事、物,讓他們評判故事中的好人、壞人、好事、壞事,從而體悟價值標準和評價尺度?!皾櫸锛殶o聲”,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師生互動,幫助小學生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評判標準,使他們在成長的關鍵時期,沐浴陽光雨露中,獲得正確的方向,不至于誤入歧途,走上邪路。
(二)三至四年級注重樹立道德情操與法治意識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呈現(xiàn)全新氣象,不少地方都增添了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內容,三、四年級的學生相比較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講要成熟一點,但是仍具有愛玩的天性。這個時候教師就要考慮在滲透故事時,需要充分結合教材主題,用故事進行文化滲透,以實現(xiàn)積極教育的目標。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講,他們不再是簡單需要情感認知上的認同,而是需要進一步學習更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及更深層面的道德認知與法治意識上的教育。故事與教材的有機融合,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創(chuàng)新實踐,具有廣泛的探索空間。
1.游戲助學
游戲對于三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極有吸引力的教學項目。從教學的角度上看,開展游戲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有助于故事教學的推進。讓學生在玩兒中學,在學中玩兒,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而且能增強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加深記憶,延長記憶曲線,充分吸收知識,更傾向于學以致用。
2.身臨其境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劑,美學家施東昌說過:“美感是富有感情特征的藝術,對人的培養(yǎng)是從幼兒期入手,他要求以情動人,通過美的過程產生情緒、體驗煥發(fā)高尚的情感,逐步感受美、欣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因此,營造一個好的環(huán)境,通過表演的方式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思考。對于小學生來說,一味地灌輸課本知識是比較抽象的,情景化教學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因此選擇興趣表演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教師提前給學生分配好不同的場景和不同的角色,讓學生明確自己表演的臺詞和表演任務。在一段時間之后就可以組織學生表演了,在表演的過程中也可以加以指導。這些小學生對于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會格外的感興趣,會非常認真地對待,準備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表演完成之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教學指導,這樣就能通過有趣的表演來激發(fā)學生對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興趣,通過親身的實踐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有利于初步樹立道德與法治意識。
(三)五至六年級致力于培養(yǎng)健全人格
1.關注時政
時政不僅指國家大事,還包含國家領導人的一系列活動,以及國家和地方有關政治、經濟、文化、民生、政策、法律、軍事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就學生個人而言,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意識逐漸進入迅速發(fā)展時期。他們已經有了獨立的自我意識,逐步依靠內化了的行為準則來監(jiān)督、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行為。除此之外,道德情感開始升華到熱愛祖國、人道主義等方面。因此,這一階段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重要時期,及時進行正確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有利于為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積蓄專業(yè)能力強和思想素質高的綜合性人才,為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作出貢獻。
2.反省自身
總結不僅是學習知識的方式,也是培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方式。古人講“一日三省吾身”,小學高年級的同學身心進一步成長,對問題的認識由表及里,不再那么膚淺,不再停留在事物的淺層次。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提升他們的道德認知和法治意識,利用教材中的道德楷模、法律案例,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督促他們不斷提升道德境界和法治素養(yǎng)。長期鍛煉學生關注時事政治,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熱點,定期分析討論,思考總結,反省自身。教師可對近期發(fā)生的某些熱點話題進行篩選提煉,在課堂上定期組織學生對其進行集體討論并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說出自己的看法,激勵學生大膽地發(fā)揮想象,想象自己如果是這一事件的主人公,會作出什么樣的決定、行為,會不會出現(xiàn)不一樣的結果。再者,如果結果無法避免,會采取怎樣的補救措施,又會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情發(fā)生提前做什么準備,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鍛煉學生思考和辨別是非的能力,進一步使學生意識到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
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別人的故事中反省自身,得到成長。整合道德與法治教學資源,以創(chuàng)新化和現(xiàn)代化的方式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進而促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發(fā)展。
三、結語
小學《思想品德》改為《道德與法治》,法治走進課堂,成為小學教學內容,勢必引起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識,鉆研法律教學規(guī)律,找出適合小學不同年級的教學方法。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既符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也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也有利于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新課標要求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威儀,梁韻笛.非利不動·非得不用——法治教育形式效率觀在青少年犯罪社會預防中的作用[J].法制博覽,2017(23):29-31.
[2]韓四清.構建校園法治文化環(huán)境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發(fā)展[J].教育實踐與研究(C),2017(1):30-33.
[3]孫冬喆.青少年“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的理念轉型及其體系建構[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6):64-69.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