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踐
摘 ? ?要: 諺語、名言是勞動人民智慧的濃縮,學習者在英文寫作中常引用漢語諺語、名言提升文采,然而如何正確地用英文表述卻造成了不少困擾。本文在自建語料庫的基礎上,結合錯誤分析法,歸納了學習者在英文寫作中引用漢語諺語、名言時發(fā)生的四種主要錯誤類型:網上“拿來主義”“零翻譯+簡單英語”拼湊法、引用不準確和母語遷移,并提出了解決建議。
關鍵詞: 諺語、名言 ? ?自建語料庫 ? ?錯誤分析法
1.問題緣起
諺語和名言大多語言凝練,音韻和諧,具有修辭性,在寫作中適當引用,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筆者在整理學生英語習作時,發(fā)現(xiàn)漢語諺語、名言的引用頻次較高。然而,除耳熟能詳的句子英文表述基本正確外,大部分錯誤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國內對于學習者英語寫作的研究相當多,但專門針對諺語、名言引用錯誤進行分析的幾乎沒有?;诖?,本文采用自建語料庫,以680篇學生習作為數據,結合錯誤分析法,歸納了學生引用漢語諺語、名言時發(fā)生的四種主要錯誤類型,并提出了解決建議。
2.研究背景
2.1語料庫語言學研究方法。語料庫(corpus),簡言之,即存儲語言材料的倉庫。嚴格而言,語料庫指按照一定的語言學原則,運用隨機抽樣方法,收集自然出現(xiàn)的語言運用文本或話語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電子文庫[1]。語料庫語言學則是一種以語料庫為基礎的語言研究方法,包含兩層含義:(1)利用語料庫對語言的某個方面進行研究,反映了一種新的研究手段;(2)依據語料庫反映出來的語言事實對現(xiàn)行語言學理論進行批判,提出新的觀點或理論。本研究采取第一種含義。語料庫語言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在外國和國內發(fā)展很快,融入眾多研究領域。這種統(tǒng)計研究被稱為經驗主義,采取自下而上歸納的方法,以觀察到的東西推知全部。正因為“眼見為實”符合大部分人的認識觀,語料庫語言學被越來越多的語言研究者使用,被認為是主流,是默認數據源[2][3]。
用語料庫語言學方法研究學習者英文習作中引用漢語諺語、名言時發(fā)生的錯誤,意義主要在于:一是語料庫是收集數據的重要手段。如馮志偉教授[4]所言,語料庫中蘊含無比豐富的知識,等待我們挖掘。如果我們使用“文本數據挖掘”的技術,從語料庫中挖掘知識就像從礦石中挖掘出黃金一樣,這些知識可以彌補傳統(tǒng)知識的不足,克服研究者的主觀性或片面性。著名語言學家韓禮德提出要“相信文本”,以實際使用中的語言作為研究對象,可以給學習者帶來方便,提高語言輸出的效度。
2.2錯誤分析法。錯誤分析理論作為應用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產生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C.Frices和R. Lado等一些美國語言學家提出了對比分析理論。他們認為[5]:通過對學習者的母語和目的語對比研究,可以預見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中可能會犯的錯誤。對學習者的錯誤進行系統(tǒng)性的分析研究,以確定錯誤的來源,為消除這些錯誤提供依據,這種分析語言錯誤的新理論就叫做“錯誤分析理論”。錯誤分析的意義在于學習者接受了大量語言信息的輸入,然后對這些新信息進行加工和消化,最終把學到的一部分知識變成自己的技能。
通過對自建語料庫中的習作進行梳理,筆者發(fā)現(xiàn):引用了漢語諺語、名言的有211篇,引用率高達31%。其中漢語諺語、名言的出現(xiàn)頻次為233次,錯誤頻次為90次,出錯率約39%。下文擬對這些錯誤類型進行歸納。
3.引用漢語諺語、名言發(fā)生錯誤的主要類型
3.1網上“拿來主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網絡和學習的關系變得日益密切。學生在寫作中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找“百度”。網上信息魚龍混雜,很多學習者缺乏鑒別的能力,常常導致一些錯誤,如:
(1)*Mountains multiply and stream double back no doubt.
(2)*Everybody has the way of diameter, learn the bitter as a boat.
經查證,例(1)源自百度翻譯;例(2)源自網上一篇名為“揚州英文導游詞”的文章。不仔細看的話,發(fā)現(xiàn)例句中大部分詞匯、結構中英文對稱,加之“百度翻譯”“導游詞”等的誤導,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認為這些是正確的翻譯。
3.2“零翻譯+簡單英語”拼湊法。部分學生在寫作時抱有一種投機心理,認為諺語、名言的引用可以讓文章變得“高大上”。于是,對不熟悉的表達,先將意思用盡可能合理的英文表述出來。再次之,則是不管“翻譯”得好壞,用了再說,有“零翻譯+簡單英語”拼湊的錯誤,如:
(3)*Shu Shan Road, there is ground for the track, Xuehaiwuya hard to make a boat.
“零翻譯”是翻譯中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往往在無法意譯的情況下才采用,例如漢語人名、地名等,它們的翻譯常常直接用漢語拼音代替原文。但從例(3)可以看出,“書山”和“學海無涯”皆不屬于“零翻譯”范疇,作者采用拼音結合簡單英語的拼湊法,無論是句法還是語義,都導致讀者難以領會其中的意思,更不用提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
3.3引用不準或莫須有的諺語。部分學生認為諺語、名言可以讓文章看上去更加體面,不管引用的是不是廣泛流傳的名句,先安上“the saying”再說;個別學習者憑一己印象,不作求證,將諺語、名言引入文中,造成了一些錯誤,如:
(4)*As the saying goes,“Friends who do micro online will be strangers.”
(5)*Liang Qichao once said that education is strong and young strong.
例(4)來自一篇關于“大學生要不要從事微商”的習作,充其量只是人們的一種說法或偏見,而非諺語或名言。例(5)源自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原文并未直接提到“教育強,則少年強”。這些都反映了學習者缺乏求真的精神。
3.4母語負遷移。漢語和英語屬于兩個不同的體系,在語言結構和文化內涵方面存在差異,中國人學習英語時,漢語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不可避免。在學生習作中,諺語、名言表述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最大,是頻次最高的發(fā)生錯誤類型,占總出錯頻次的60%(見表1)。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層面:詞匯、句法和語義,下文將一一列舉:
3.4.1漢語在詞匯層面的負遷移
(6)*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will get.
(7)*A great teacher produces a brilliant student.
諸如例(6)在詞匯層面的錯誤屢見不鮮。一方面,英語詞匯變化較漢語多,如名詞分單、復數,動詞分及物、不及物,有些名詞前必須用the,有些不用等,另一方面,一些詞的詞性,如漢語名、動皆可,英語卻區(qū)分嚴密,等等。例(7)動詞使用不當?!皃roduce”在很多字典里被翻譯成“生產、產出”,漢語中的意思對應諺語中的“出”,因此傳達“嚴師出高徒”時,學生不約而同地用到了這個第一反應詞。筆者在布朗語料庫中對該詞進行了檢索,檢索出詞條82次。結果發(fā)現(xiàn),“produce”作動詞使用時,賓語為物或抽象名詞,沒有人作賓語的表達。筆者就該詞請教了外籍人士,他表示“A great teacher produces brilliant students”可以接受,因為我們可以把“brilliant students”這個集合名詞當成一種抽象的能力,但“a brilliant student”指人,一般不用。
3.4.2漢語在句法層面的負遷移
(8)*Master brings in the door, practice in the individual。
句法錯誤是受漢語負遷移影響最大的,體現(xiàn)在出錯率最高。例(8)如果逐詞翻譯,不難得出“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符合漢語的句式。按英文句法分析,這個句子顯得毫無章法。第一個小句中“brings”為及物動詞,后面缺少賓語;介詞“in”使用不當。第二個小句“practice”如果做動詞的話,該句沒有主語。此外,兩個分句間沒有連詞和關系詞,用逗號連接是典型的“粘連句”。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言,前者重結構,后者重意義,這就是受漢語影響較深的學生寫出上述錯誤句子的主要原因。
3.4.3漢語在語義層面的負遷移
學生作文中許多句子雖然符合英語語法,但表達上不地道,如:
(9)*A slap in the face does not ring.
從例(9)可以看出,學生在表述這些諺語、名言時依賴漢語思維,把漢語句子直接翻譯成英文,不顧語義的細微差別,明顯帶有漢語的痕跡。例(9)中“slap”一般指“扇耳光”,正確的表達為“One hand alone cant clap”。
4.建議
上文列舉了學生在英文習作中引用漢語諺語、名言發(fā)生錯誤的類型,下面將針對這些錯誤提出一些建議:
4.1合理利用語料庫。對學習者而言,語料庫是查找相關諺語、名言正確表達的值得推薦的途徑之一。語料庫在寫作中最大的用途為近義詞釋義、近義詞辨析和詞語使用的典型搭配。這些剛好是學習者習作中諺語、名言發(fā)生錯誤頻率較高之處?,F(xiàn)行的大型英語語料庫,如:布朗語料庫、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都可以在“語料天涯”上通過鏈接查詢,或通過AntConc等工具檢索。通過檢索核心詞及在英語中的搭配,可以極大降低錯誤率。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專門針對諺語、名言的雙語語料庫還沒有,但通過專家了解,類似的庫正在籌建中。
4.2分析錯誤,提高學習者的寫作能力。Corder[5]認為學習者的錯誤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們能反映學生語言的掌握程度。所以學習者應對自己寫作中諺語、名言發(fā)生的錯誤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通過分析錯誤找出不足,并從中受益。
4.3端正寫作態(tài)度。寫作時,部分學生有僥幸心理,認為只要有引用,作文看起來就不一樣,因此出現(xiàn)了“零翻譯+簡單英語”拼湊的表達,反映了學生寫作態(tài)度不嚴謹。讀者若不是稍諳拼音,則讀起來會一臉愕然。另外,寫作本身是一種書面表達,力求準確,部分學習者在寫作時缺乏“較真”的精神。如引用“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這句話時,有三位同學提到是毛澤東同志說的。事實上,追本溯源的話,它語出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倫?,F(xiàn)在我們提倡“文化強國”,走出去,每個中國人都是國家的一面鏡子。由此可見,寫作者的態(tài)度值得關注。
4.4強化思維訓練,重積累。“中式英語”在諺語、名言的表達中很常見,主要是母語對英語的負遷移造成的。由于漢語和英語分屬漢藏和印歐兩種語系,因此兩者在語言結構和文化內涵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要克服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必須加強中西對比,培養(yǎng)靈活的思維習慣。另外,語言輸入量越大,學習者運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能力就越強,英語寫作的準確度就越高。無論是培養(yǎng)靈活的思維還是克服母語障礙,大量輸入和積累必不可少,閱讀是語言輸入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楊惠中,衛(wèi)乃興.語料庫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梁茂成,李文中,許家金.語料庫應用教程[M].北京:外語研究與教學出版社,2015.
[3]梁茂成.語料庫語言學研究的兩種范式:淵源、分歧及前景[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3):323-335.
[4]馮志偉.雙語語料庫的建設與用途[J].現(xiàn)代外語,2010(4):420-421.
[5]Corder, S. P.. Error Analysis. In Allen J.P.B. & S.P.Corder (eds.). The Edinburgh Cours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vol.3: Techniqu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本文為2017年湖南省教改項目《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大學英語課程資源優(yōu)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