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末中國人歐美游記中的燈光書寫及其文化意義

2019-12-24 21:51:50張一瑋
武陵學刊 2019年6期
關鍵詞:電燈旅行者游記

張一瑋

(中國傳媒大學 人文學院,北京100024)

中國人筆下有關歐美國家現(xiàn)代文化的集中描述與呈現(xiàn),是從晚清時代的旅歐游記作品開始的。19世紀后半期,處于文化、政治和經(jīng)濟等方面危機中的清政府開始逐步引進西方科技,試圖以此自強。在這個背景下,由清廷委派的旅歐使臣、駐外公使、隨行人員、旅美學童,以及出于其他各種目的的跨國旅行者,都對歐美國家的物質(zhì)文化給予了相當多的關注。他們留下的關于域外旅行過程、感受、體驗和思考的文字,是兼具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的文本。倫敦、巴黎、馬賽、紐約等歐美城市,被晚清時代中國旅行者描繪為帶有現(xiàn)代奇觀色彩的地方。其中最具直觀性和代表性的審視對象之一,即是與旅行者的視覺經(jīng)驗密切連接在一起的城市燈光景觀。無論斌椿、郭嵩燾、張德彝、曾紀澤、薛福成、黎庶昌等人的公務出訪記錄或旅外日記,還是王韜、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私人旅行書寫,均包含有關煤氣燈、電燈或歐美城市燈景的印象和認識。本文試將這些有關域外旅行經(jīng)歷的文字,包括官員或文人圍繞書寫旅行見聞的日記、筆記、雜記、詩歌等文本形式,納入廣義的“游記”文體框架,借此審視和分析那些關于燈光的書寫,并透視燈光、燈景作為物質(zhì)文化景觀的意義。

一、燈光書寫的歷史文化語境及文本類別

相對于同時代的中國城市,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大城市在19世紀的公共設施建設方面具有絕對優(yōu)勢,尤其是夜間照明設備的普及,構成了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個歷史時期的前半段是煤氣燈在西歐發(fā)達城市普及的時期,后半段則是電燈開始崛起并逐步替代煤氣燈的時期。它們作為夜間照明手段的發(fā)展,為歐美國家的城市帶來了景觀、社會、文化、心理等多個領域或維度上的深刻變遷。城市夜晚的黑暗被持續(xù)的燈光驅(qū)散以后,夜生活即開始成為發(fā)達城市中的一種新文化形式。它匹配了資本主義持續(xù)發(fā)展時期由生產(chǎn)關系引發(fā)的勞動與休閑關系的新變,釋放了新的消費欲望和商品流通的多重可能。從西方文明史的角度來看,現(xiàn)代夜晚照明手段在歐洲城市公共場所的使用,同樣改變了自中世紀以來日常生活的時間格局,以及城市人對城市空間的感知方式。這個具有革命性的因素推動了現(xiàn)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整體變遷,也催生了有關現(xiàn)代城市之夜的社會想象和文學書寫。對于晚清時期初抵歐美的中國旅行者而言,城市的燈光既直接凸顯為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視覺標志,又承擔了物質(zhì)和文化中介。孟悅教授認為:物質(zhì)文化研究是“一個談話空間或論壇……不同學科的人聚集到這個空間,不是為了尋找結論,而是為了發(fā)現(xiàn)問題和尋求啟示,以更深入更有效地理解和描繪我們生存的世界?!盵1]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旅人的旅外書寫為研究近代中國人的現(xiàn)代文化觀念提供了重要的文本。

書寫這些燈光景象的晚清中國人旅外游記作品中,多數(shù)作者運用了源于傳統(tǒng)游記的敘事方式和修辭手法,文體上多以日記或隨筆形式出現(xiàn)。其中的大部分作品中,傳統(tǒng)文人崇尚山水的審美趣味、閑情逸致與物我之思已讓位給不同文化之間互相觀照、審視、對話中產(chǎn)生的復雜文化心態(tài)。游記原本是對旅行主體在空間中移動過程、感受和經(jīng)驗的書寫形式,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程和混雜性的文體特征。在近代以來中國遭遇民族危機和文化危機的時期,官員與文人群體心理中的焦慮、隱憂和矛盾開始成為旅外游記的重要主題,當然也不乏旅行者致力于見證文化他者的獵奇心理展示。單以書寫者的社會身份來看,相關文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訪外官員、駐外使節(jié)及其隨從撰寫的旅行記錄,其中多數(shù)帶有公務旅行記錄或外交備忘錄的色彩;另一類是政治流亡者、旅外學童或商人撰寫的游記,多數(shù)是較側重個人感悟和獨立思考的個體化寫作。

第一類作品主要包括斌椿的《乘槎筆記》、張德彝的《航海述奇》《歐美環(huán)游記》《隨使法國記》《隨使英俄記》、郭嵩燾的《倫敦與巴黎日記》、劉錫鴻的《英軺私記》、曾紀澤的《出使英法俄國日記》、黎庶昌的《西洋雜志》、薛福成的《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等。它們記錄了紛繁蕪雜的外交資料、文化資料、西方現(xiàn)代器物形象。其中,斌椿和張德彝的赴歐旅行開始于1866年,郭嵩燾、劉錫鴻、黎庶昌的旅行始于1877年,曾紀澤于1878年赴歐出任駐英、法大臣,薛福成的歐洲之旅發(fā)生在1890年至1894年。這些官方主導下的外交或公務活動的開展,源于186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成立,以及洋務運動的推進。這一時期中國特使、駐外使臣或其隨同人員訪問歐美的記錄,可進一步具體化為日記、雜論、詩歌等文本形式。此類作品在文體上的混雜性,不僅是其現(xiàn)實功能的標志,有時也可以視作走向西方現(xiàn)代文化的旅行主體充滿矛盾性的體現(xiàn)。那些署名為旅歐中國官員所撰寫的旅行記錄,并非總是出自官員一人之手,有時存在旅歐代表團集體寫作的情況。這些文本的一種歸宿是帶回國內(nèi)上交朝廷,以便實現(xiàn)資政目的,而張德彝等人的旅行書寫還明確具有以個人視角觀察別國文化的審美意圖。由于此類文本都描寫了旅行者的感受、心態(tài)和認知,因此形成了同時具有史料價值和文學研究價值的內(nèi)容。

第二類作品以王韜的《漫游隨錄》、康有為的《歐洲十一國游記》、梁啟超的《新大陸游記》等為代表。王韜的西歐之旅始于1867年,康有為的歐洲十一國旅行始于1904年,梁啟超的美洲旅行始于1903年。這些文本中私人寫作和思考的色彩更為濃厚,且它們的敘述方式與修辭手法比前一類圍繞外交活動的旅行記錄更加豐富多樣,描寫和評論方面也沒有太多顧忌。其中有關歐美政治體制和民俗的敘述,匹配了當時中國士紳與民眾接觸和理解外來文化的現(xiàn)實需求。同時,這些游記中歐美發(fā)達國家形象的描寫評價,逐步由側重技術和物質(zhì)文化方面轉向側重文化機制和社會制度方面。王、康、梁等人的政治流亡者身份,也在清末的政治氛圍中為域外文化的傳播和接受添加了特殊意義與價值。

無論哪一類文本,創(chuàng)作者們都試圖借助具有游記形式的寫作,構建有別于中國的海外異域空間。隨著此類文本的書寫和傳播,來自歐美國家的現(xiàn)代文化及其相關的想象也在中國蔓延開來,為中國讀者敞開了一個新的世界,并且形成了面對過去、未來及本國、異邦的新感受與新態(tài)度。上述兩類作品中的大部分作品殊途同歸,不同程度呈現(xiàn)出學者型的旅行主體旨在獲取和記錄地理文化知識的“地學游記”意味[2]。在眾多有關歐美國家地理、社會和文化的記載中,煤氣燈、電燈和城市之夜的燈光景觀,在中國旅行者筆下體現(xiàn)著源于現(xiàn)代性的魅力。而不同時期中國旅行者囿于個性、需要、視野、文化心態(tài)、政治立場等復雜的因素,對于游記中燈光景象的描述和理解,也往往具有獨特性。這使旅行者面對燈光景象的個別表述,流露出某種可以彼此對照和呼應的整體研討價值。

二、煤氣燈與游記中的城市燈光書寫

煤氣燈是以煤氣為燃料,將可燃氣體的能量轉換為光能的現(xiàn)代城市照明工具。英國城市于19世紀30年代開始普及煤氣燈照明,法國、美國等國家的大城市也隨后推廣使用煤氣燈。至19世紀50年代,大部分歐美發(fā)達國家的主要城市已經(jīng)普遍使用煤氣燈作為夜間照明手段。與此相比,上海于1865年年末才開始有煤氣燈作為租界街道和住宅的照明設施[3]。在這個背景下,19世紀中后期赴歐洲旅行的大部分中國旅行者,最初并不十分了解煤氣燈之于城市的意義及景觀價值,這也往往導致他們最初充滿驚奇和羨慕的感受。

由于晚清時代乘船前往歐洲的中國人多數(shù)選擇在法國馬賽登陸,這座法國南部港口城市便成為多部中國游記共同提及的第一座歐洲大陸城市。斌椿的游記是近代中國官員第一次歐洲旅行的記錄,煤氣燈在其中構成了19世紀60年代第一個引人注目的夜晚城市意象:“街市繁盛,樓宇皆六七層,雕欄畫檻,高列云霄。至夜以煤氣燃燈,光明如晝,夜游無須秉燭。聞居民五十萬人,街巷相聯(lián),市肆燈火,密如繁星。他處元夕,無此盛且多也。”[4]189這種帶有奇觀化描述特征的文字,使馬賽在中國讀者的閱讀中被賦予現(xiàn)代文化意義。張德彝對這座城市的觀察更為細致,他注意到煤氣燈在亮度上的優(yōu)勢——“其光倍于油蠟,其色白于霜雪”[5]480。他還十分關注管道、螺絲等煤氣燈的相關裝置或技術細節(jié):“如不點時,必以螺獅塞住,否則其氣流于滿屋,見火即著,實為險事?!盵5]480后來,游歷里昂的斌椿還刻意以馬賽為參照進行敘述:“燈火滿街,照耀如晝,繁盛倍于馬賽?!盵4]180在另一位文人旅行者王韜眼中,馬賽的城市風貌也離不開燈光的陪襯:“街衢寬廣,車流水,馬游龍,往來如織。燈火密于星辰,無異焰摩天上。寓舍供奉之奢,陳設之麗,殆所未有。”[6]以上文字說明,在那個中西文化開始接觸的時代,最能代表歐洲城市現(xiàn)代性的主題中,“光”最初吸引了中國旅行者,引發(fā)了震驚、艷羨、獵奇、排斥等不同的感受,醞釀著文化認同的全新可能。

這一時期的法國首都巴黎,同樣以燈光下的夜景吸引著來自東方的旅行者們。張德彝這樣描述巴黎煤氣燈的外觀和運作方式:“又兩樹間立一路燈,高約八尺,鐵柱內(nèi)空,暗通城外煤氣廠。其上玻璃罩四方,上大下小,狀如僧帽。”[5]482黎庶昌筆下的煤氣燈被描述為巴黎街道景觀整體規(guī)劃的一部分,它與植被之間形成了富有秩序的關系:“近正中一條處,兩邊皆植一種野栗樹,每樹相距不過丈許,枝葉發(fā)時最為繁茂,中間間以煤氣燈?!盵7]471志剛的游記中也有類似的描述:“夾路植樹,樹間列煤氣燈,徹夜以照行人。”[8]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則這樣勾勒節(jié)慶日的巴黎街頭:“經(jīng)東為蒙勒馬兒得大街,并于街兩旁樹架,連小玻璃盞,引煤氣為燈。每值街口,兩旁植桿樹旗,中聚小玻璃盞,引燈為花圍?!盵9]635煤氣燈參與了節(jié)慶氣氛的構成,夜間游逛因此成為可能。另外,煤氣燈作為室內(nèi)照明手段的個案,也形之于中國旅人的筆端。1878年,黎庶昌在參觀巴黎世界博覽會時,注意到了煤氣燈在展館內(nèi)的應用:“夜則照以煤氣燈,華麗宏博,至不可名狀。”[7]480持續(xù)的夜間照明,為博覽會中商品的展示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此外,張德彝在1871年寫到了南部城市波爾多戲院中的煤氣燈設施:“是園樂工五十名,臺上懸煤氣燈一百二十盞,臺下懸插共三百九十五盞,可容二千一百余人?!盵10]當時法國城市夜間購物、休閑活動和文藝演出都需要依賴煤氣燈的照明,夜晚文化生活在中國人筆下呈現(xiàn)出繁盛面貌。

赴西歐旅行的中國人多數(shù)在游歷法國城市之后,再轉赴英倫。在《倫敦與巴黎日記》里,郭嵩燾這樣談倫敦的市政建設:倫敦城有“煤氣燈公司十八家。水業(yè)公司八家,專給倫敦用水。轉江水為池面引注水之房,由水管以達各街?!盵9]471在郭的眼中,四通八達的煤氣管道、給/排水管道是現(xiàn)代城市規(guī)劃中必備的設施,它們的生產(chǎn)能力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基礎。以今天的視角看來,這也是歐洲城市各區(qū)域一體化的現(xiàn)代物質(zhì)文化標志。同時,城市煤氣管網(wǎng)的存在,代表著技術基礎已經(jīng)成熟的煤氣燈、煤氣生產(chǎn)和輸送手段,開始廣泛惠及市民家庭的時代狀況。張祖翼在漫游倫敦后,寫下了《倫敦竹枝詞》近百首。其中一首云:“氤氳煤氣達縱橫,燈火光開不夜城。最是宵深人靜后,照他幽會最分明。”[11]18“縱橫”“通達”的煤氣供給,是倫敦成為不夜之城的基礎。煤氣燈光驅(qū)散了黑暗,也驅(qū)散了古代城市夜生活的單一性。他的另一首竹枝詞描寫了室內(nèi)交際舞場上的燈光:“一尺圓球百尺竿,電光閃爍月光寒。歌場舞榭渾如晝,世事昏沉普照難?!盵11]19這首帶有諷世意味的作品中,不夜城的景象引發(fā)了作者有關“不夜城”的照明便利與“世事昏沉”的社會認知之間的關聯(lián)性表述?!捌照铡边@個較多用于東方語境的詞匯,更將光線之形象提升至隱喻層面。

政治流亡者王韜對倫敦的書寫也很有特點。1867年,他應英國人理雅各邀請游歷英國,期間承擔起翻譯中國文化典籍的工作。王的旅行書寫,是中國文士對歐洲文化的思考與文學再現(xiàn)的綜合產(chǎn)物,詮釋并豐富了國家、現(xiàn)代、文明等概念的意義,同時借助“懷鄉(xiāng)”心態(tài)的復雜演繹,塑造出一種文人式的現(xiàn)代體驗。在這次旅程中,王韜對燈光的描述同樣引人注目。如有關倫敦的整體印象描寫中,他以燈光烘托出這個強盛的資本主義國家首都的面貌:“從車中望之,萬家燈火,密若繁星,洵五大洲中一勝集也?!肽?,燈光輝煌如晝,真如不夜之城,長明之國。”[12]82他還像張德彝那樣描述了煤氣燈的工作方式和照明效果,為習慣使用燈燭的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文化他者的新奇生活方式:“每夕燈火,不專假膏燭;亦以鐵筒貫于各家壁內(nèi),收取煤氣,由筒而管,吐達于堂,以火引之即燃,朗耀光明,徹宵達曙,較燈燭之光十倍。”[12]104夜晚室內(nèi)的燈光還能夠勾勒和烘托人的形象,使夜晚的交際活動成為可能:“時有盛集,掌教者大張華筵。來者皆新妝炫服,各袒臂及胸,羅綺之華,珠鉆之輝,與燈光相激射,紅男綠女,喜氣充盈。”[12]149從這類文字可知,既然來自中國的旅行者不單是記錄者,而且于文字再現(xiàn)過程中進行著能動的思考,就不能簡單地認為他們之于外來文化是一個單向的接受影響的客體。王韜作為觀察者的再現(xiàn)和認知當中,即包含了利用傳統(tǒng)文言詞匯、句式、修辭法等本土文化資源去主動認識和把握其他文明的策略。由于王韜旅歐游記的讀者比官員游記更為廣泛,因此在中國的社會反響也更顯著。旅行者在觀察和書寫中經(jīng)歷著自我的重新建構,在自我與他者的關系中完成自身的確認和再表述。

三、燈光與游記中的現(xiàn)代科技文化思考

晚清時代那些旨在富國強兵的中國旅行者,不但驚訝于歐美城市中照明設施的發(fā)達,還試圖進一步探究照明技術的基本原理,以期找到煤氣燈和夜景背后的現(xiàn)代科技價值。電燈是將電能轉化為光能的現(xiàn)代裝置,是推動現(xiàn)代文明進步的重大發(fā)明。與煤氣燈相比,旅行者們對電力及電燈的描述并未停留在表面,而是付出了更多的理性審視與思考。郭嵩燾于1877年即談論過電燈的問題。他認為當時的電燈技術雖仍需改良,以解決光線強弱和照明范圍等技術問題,但它取代煤氣燈已顯現(xiàn)為歷史的必然趨勢。同時,郭還描述了電能利用的種種條件,并注意到隨著技術條件的進步,電力照明的成本將遠低于煤氣燈:

潘得爾威得因悟得此法,且言照路煤氣燈改用電氣,可省費四之三。西洋人皆明此義,而至今未改造,徒以電氣光太盛,沿街用之,其光射人恐至損目。又光照處太過,光所不到,不能旁及,思得一法,用鏡收之,使其光不至射目,而又能引之使散而四達,至今尚未得其法也。計一二十年后,各國皆當用電氣,照路燈無復有用煤氣者矣。[9]489-490

郭嵩燾于光緒四年(1878)九月三十日的日記中又一次表達了此種判斷①。同年十月十二日的日記中,他記錄了剛剛了解的電燈技術發(fā)展歷史,并重申了電燈替代煤氣燈的必然性。文中對人名和國籍的記錄雖不免出現(xiàn)訛誤,但保留了中國旅人對于現(xiàn)代物質(zhì)文化展開思考的路徑:

俄人丫伯洛廓夫以新法制電氣燈,而不能及遠,亦僅能以機器發(fā)電,連引至十燈。英人愛諦生、威得爾曼又因其法推而求之,以延及百燈以外,亦能及遠。故言電氣燈者,一時有三家。煤氣公司數(shù)百萬資本,日夜憂惶,莫知為計。數(shù)百以后,遍泰西諸國皆為電氣燈矣。[9]787

19世紀90年代,電燈作為歐美主要城市的照明手段開始走向普及。另一位赴歐美國家的旅行者薛福成參與見證了這個時代的歐洲社會狀況,同時也試圖考察電力和電燈之光背后的科學原理。薛習慣使用“電氣”“電學”等名字稱呼他在歐洲接觸的自然光電現(xiàn)象、科學實驗及其背后的知識:

昔人見云中電光閃爍,常以此比作事之速,從未有知取而用之者?!桓裰录铱疾祀姎猓逊顺料?。古人始以琥珀摩擦令熱,能吸輕物;后人以玻璃、火漆等物摩熱,亦能吸輕物。若質(zhì)巨氣足,則見有火星爆出。尋知五金之屬,皆善引之。又以瓶內(nèi)外粘貼錫箔,蓄其氣,放之則有光如電,作聲如雷,能震人擊物?!贾蛴貌A?、琥珀等物所出之氣,實與雷電無殊,電學由此漸興。[13]122

天空本有電氣,雷亦電氣也。是氣之為用極光,收之可以鍍金銀、燃炮火、通文報、代燈燭,皆可以人力制之。[13]407

薛試圖深入到電燈背后的“電學”之中,進一步探討電的起源和被應用的歷史。其描繪和探究雖達不到科學敘述的程度,但已經(jīng)顯露了“格物致知”的中國思維方式與歐洲現(xiàn)代文化的交融。在修辭方面,他利用中國古代哲學概念“氣”對現(xiàn)代西方科技形態(tài)進行表述,又用“濕電”“干電”等詞匯區(qū)分因摩擦產(chǎn)生和由發(fā)電設備產(chǎn)生的電力[13]122。

1893年,薛福成又一次談論了電燈乃至電力的應用價值:“自電燈盛行,而煤氣燈為之黯然減色。如炮臺之守御,兵艦之游行,皆用電燈窺伺敵人?!儊碛忠噪姎庑熊?,較之火輪車,無振動、轟炸之患,無風雨遲緩之虞。如日后再用電力以行船,則更妙矣?!盵13]761在這段話中,薛立足于電燈的技術優(yōu)勢,從實用的層面評價了電燈和電力的廣泛使用價值。在他的游記中,科技知識的實用價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調(diào)。在書寫的文體方面,學者張治認為,薛福成有意識地在日記中記錄和描寫歐洲現(xiàn)代文明,并形成了自己的寫作特點,他“標榜一種以傳統(tǒng)學術文體來研究西學、時務的著述方法”[14]。薛福成的文字以說明為主,筆法有傳統(tǒng)山水游記中地理、地形敘述的格調(diào),其目的是向中國讀者尤其是官方?jīng)Q策者進行文化和技術介紹。

至康有為于1899年離開中國流亡海外的時期,電燈已開始在歐美大城市全面取代煤氣燈。與煤氣燈相比,電燈的亮度更強,安全性也更高。康的游記述及巴黎時寫道:“至夕電燈萬億,雜懸道路;林木中馬車千百,馳驟過之,若列星照耀,蕩炫心目。”[15]燈光襯托了現(xiàn)代都市的流動性,在旅行者面前鋪陳出視覺的盛宴。1903年,梁啟超在游歷美國時,也在文字中曾這樣描述紐約:“郎埃侖在布碌侖之西,由紐約乘電車半點鐘可達,避暑之地也,游者以夜。余嘗一游,未至里許,已見漫天云錦,蓋電燈總在數(shù)千萬盞以上也。層樓杰閣,皆綴華燈,遙望疑為玻璃世界。”[16]梁啟超筆下的“朗埃侖”當指紐約的長島(Long Island),其電燈的普及程度皆形諸文字。其修辭風格與王韜的日記如出一轍,這種寫法代表了中國旅行者書寫國外生活景象時的特殊格調(diào):以文士使用的傳統(tǒng)文言詞匯、語句、筆法講述處于文言文經(jīng)驗之外的歐美現(xiàn)代物質(zhì)文化。這種寫法有時會因“言不盡意”或文化翻譯的“不可盡解”造成游記文本的曲解或誤譯,也可能因為文言辭藻的重復使用形成敘述中的程式化傾向。這種帶有自我矛盾性的寫法,本身也是文化現(xiàn)代性諸問題的表達。

梁的描述雖并未超出幾十年前中國官員旅歐游記中的寫法,但梁的美洲之旅核心目的是考察美國的政治及社會制度,觀念上已有質(zhì)的變化。由于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有遠見的中國文人所寫的旅外游記,已開始有意識地將西方器物文化與政治制度的變革需求更為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在這個意義上,梁的旅行本身既是政治流亡,也是了解西方政治文化和組建政治團體的過程。因此,這場由戊戌變法倡導者進行,始于日本,途經(jīng)加拿大、美國的旅行,可以稱作一次“文化與政治之旅”。由無數(shù)盞電燈組成的璀璨夜景,與旅行者關于歐美國家先進的社會制度與物質(zhì)文化的體驗結合在一起,具有了文化象征物的意味。旅行者漫游腳步的隨意性與不確定性,在燈光和作為現(xiàn)代科技精神代表的“電學”的映襯下,逐步生發(fā)出面向現(xiàn)代性的確定性和期待感,最終使現(xiàn)實化為對中國現(xiàn)代性的思考與創(chuàng)造。

如上的游記文本中,中國旅行者在歐美國家見到的煤氣燈與夜景,以及圍繞電燈、電力和“電學”展開的思考,可以視為推動“開眼看世界”之后中國人心態(tài)調(diào)整的一個標志物。從那個時代起,來自官員和文人們的帝國情懷漸趨消退,轉而開始審視如何使中國成為現(xiàn)代國家的關鍵問題。中國旅行者初次接觸時顯得瑰麗而珍貴的燈光及其背后的科技文化,催生了圍繞“光”這一主題的文化想象。光的奇觀既構成了歐美現(xiàn)代城市的夜景,也映照著夜間消費場所中繁盛的現(xiàn)代商品形象。至少從那時起,歐美城市中具有隱喻價值的城市燈光,同時成為了商品王國的霓虹,它代表著充滿誘惑力的現(xiàn)代文明正在召喚中國走向世界。在這個意義上,當時中國人歐美游記中的燈光既代表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和物質(zhì)文化的發(fā)達,也被塑造和表述為西方現(xiàn)代文明本身的一種象征物。

注 釋:

①“近年電氣燈興而造煤氣廠者為之心懼;煉鋼簡易之法興而鐵廠皆為之心懼。正慮一二十年后,群用電氣為燈而煤氣將廢,群用鋼為制器之用而熟鐵亦將廢不用矣?!惫誀c《倫敦與巴黎日記》第774頁,岳麓書社1985年版。

猜你喜歡
電燈旅行者游記
成為更可持續(xù)的旅行者
英語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52
做負責任的旅行者
電燈突然不亮了
地心游記(十)只剩我一個人
電燈是誰發(fā)明的
小小電燈放光明
尋夢環(huán)游記
尋夢環(huán)游記
旅行者之歌
超市游記
汝州市| 平南县| 合水县| 黑山县| 重庆市| 东平县| 观塘区| 荆门市| 海原县| 广丰县| 普兰县| 阳城县| 青岛市| 卢氏县| 白水县| 乌拉特后旗| 江川县| 六枝特区| 都江堰市| 澄迈县| 江永县| 长宁县| 道孚县| 上饶市| 金坛市| 石棉县| 靖江市| 宁强县| 重庆市| 常熟市| 望城县| 内丘县| 洛宁县| 镇原县| 柘城县| 广西| 修水县| 长武县| 沾益县| 龙陵县| 安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