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江戶時期武士階層子弟教育初探
——以薩摩藩為例

2019-12-23 18:17:11
日本研究 2019年3期
關鍵詞:島津江戶武士

李 征

江戶時代日本幕府人為制定嚴格的身份階層,以士農工商為主的各階層也基本上保持了階層穩(wěn)定,按福澤諭吉講:“日本全國幾千萬人民,被分別關閉在幾千萬個籠子里,或被幾千萬道墻壁隔絕開一樣,簡直是寸步難移……這種界限,簡直像銅墻鐵壁,任何力量也無法摧毀”。[1]這也實現(xiàn)了德川家康當初制度設立的初衷,即在維持武家優(yōu)勢的基礎上規(guī)范社會秩序,分階層的教育與“養(yǎng)成”實現(xiàn)了其本來的功能。江戶幕府所有設計理念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對武士階層的控制,即武士管理與規(guī)范。作為軍人、警察與社會管理者的武士,“殺伐”的職業(yè)性就注定了獲取“功名”為其職業(yè)目標,但出于社會穩(wěn)定的考慮,德川幕府又力圖避免動刀槍,特別是避免“功名”機會的出現(xiàn)。如荻生徂徠所言:“世間平安無事之時,弓入袋劍入鞘是常理,武器放進當鋪決非羞恥之事,而是可慶可賀的?!盵2]

為此需要對武士,特別是武士子弟進行良好的教育,使其在保持“武勇”不變的同時注重“仁義忠孝”,至于如新渡戶稻造所言:“全然男性的,像野獸一樣有力的粗野的種族?!盵3]在和平時代其實未必。同時相比較于鐮倉、室町幕府,江戶武士教養(yǎng)中儒學色彩最濃。誠然,經過林羅山、賀茂真淵等儒學、國學者改造后的“朱子官學”是否是儒學另當別論,但不可否認的是儒學色彩內容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都大量存在。歷史學家坂本太郎認為這是一個“文治時代”,他提出:“從第四代將軍家綱開始,經第五代綱吉、第六代家宣、第七代家繼這六十年左右(1650s-1710s)是燦爛的文化和禮教政治的時代?!盵4]這種禮教實際上就是以儒學為特征的兼顧學術與政治的“文治時代”。

江戶時代教育的另一特點就是學校比前一時代發(fā)達很多。中世教育在相當程度上是以“寺廟”為主的教育,即武士教育在宗教場所進行。而中世思想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是佛教,所以寺院廟堂為武家的教育基地,寺院本身也是在武家幕府的統(tǒng)治下尋求的庇護。江戶時代的武士教育以學校教育為主,社會教育為輔。這時期的學校教育機構有官辦和民辦兩種類型。其中,幕府直轄學校、藩校和鄉(xiāng)校屬于官辦教育機構,而個別由武士開辦的“私塾”則為私立教育。“幕府除江戶的昌平坂學問所①亦稱“昌平黌”,幕府直轄儒學教育最高學府,是培養(yǎng)輔佐幕政的官吏和實務人才的教育機構,其前身是1630 年林羅山創(chuàng)辦的書院。1686 年,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1641—1680)賜名弘文院,始為林羅山家私塾,至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1646—1709),將建筑在江戶上野忍岡的孔子廟遷至湯島擴建為圣堂,任命林羅山之孫林鳳岡為祭主,江戶孔廟所在地改稱昌平坂,圣堂始變成半官半私之學校。外,還設立了徽典館,在佐渡開設修教館,以作為幕臣子弟演習的地方。各藩也起而效仿,分別設立各自的藩校?!盵5]據(jù)笠井治助研究,藩校主要有三種形態(tài):一是由私塾發(fā)展而來,二是研習儒學的臣子在各藩的監(jiān)督之下開設家塾,之后再改為藩校(半官半私),三是由藩主在城內開設的講堂發(fā)展而來。[6]

日本在明治時期曾有過針對舊幕府時代教育體制的調查,后于明治二十五年(1892)整理為《日本教育史資料》一書。該書雖然是后世的編撰資料,但對各藩的教育情況有全面的介紹。另外關于江戶時代武士教育的研究主要以藩校研究為主,如笠井助治:《近世藩校綜合研究》《近世有關藩校出版書籍研究》《近世有關藩校學派研究》等。奈良本辰也:《日本的藩?!?、鈴木博雄:《近世藩校相關研究》以及沖田行司:《藩?!に桔拥乃枷肱c教育》等。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武士教育,特別是武士子弟教育的研究也有相當?shù)幕A,如王志、王曉峰《日本封建武士教育及其特征》(南昌航空大學學報,2017 年6 月);耿華英《日本江戶時代的武士教育》(2014 碩士論文);郭麗芳:《西歐騎士教育與日本武士教育比較研究》(《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 年5 月);李克軍、方家峰:《武士教育的職業(yè)教育本質與日本教育近代化》(《當代教育科學》2011 年5 月);吳洪成、方家峰:《武士教育傳統(tǒng)對日本教育近代化的影響——兼與中國儒士教育比較》(《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0 年第2期)等。前述研究從各角度都有所涉及,但目前鮮有針對以藩為單位的個案研究研究,特別是薩摩、長州、土佐、肥前等“雄藩”研究較為薄弱,因此本領域有相當?shù)挠懻摽臻g。

一、薩摩藩的代表性

薩摩藩所在的西南九州地區(qū)長期由島津氏統(tǒng)領。島津家的歷史比德川家要久遠得多,其根基也更深。江戶二百余年,島津家對德川家總體上表示了臣服的態(tài)度,但也偶有無視、挑釁乃至對抗。因為島津家族認為其不得勢,成為外樣大名的地方諸侯原因只是在關原之戰(zhàn)中輸?shù)粢粓鰬?zhàn)爭而已,其子孫后人對關東勢力,特別是德川家總懷有憤恨感。戰(zhàn)敗之苦悶羞辱感長期以來像家族基因一樣傳遞于薩摩武士中,薩摩人教育子弟武士時會說“關原之胸”,意指關原戰(zhàn)敗之屈辱一生不能忘,暗有反幕之意。關原之戰(zhàn)后薩摩地方為紀念島津義弘,將其鎧甲兜身供奉于城下菩提寺所在的集伊院妙圓寺(現(xiàn)在的德重神社),供子孫后代瞻仰。鹿兒島(薩摩藩的主要領有“國”,鹿兒島與薩摩有時通稱)有“妙圓寺敗走”之“行事”。即每年9 月14 日晚鹿兒島武士要武裝徒步從菩提寺到妙圓寺往返40 公里,追思當年戰(zhàn)爭之苦,以鼓舞士氣,鍛煉身心,即便現(xiàn)在仍然作為一個群眾廣泛參與的地方節(jié)日每年舉辦。[7]

薩摩人也被稱為“隼人”,或“西南隼人”。薩摩有諺語稱:“不要哭,不要跳。若要哭,寧可跳”。[8]獨特的民風產生了相當多的名人,特別是在明治維新時期走在時代前列的政治軍事將領,如東鄉(xiāng)平八郎、山本權兵衛(wèi)、大山巖、西鄉(xiāng)從道,誠然也包括如篤姬(天璋院)等在后宮政治中發(fā)揮作用的人,更如島津齊彬、島津久光、島津忠義等實力大名,不過最有名的是被稱為明治“維新三杰”中的西鄉(xiāng)隆盛與大久保利通。

薩摩藩由于基礎雄厚,遠離江戶,加之島津家族強勢等原因,江戶開府后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其原有地位與相對獨立性,總石高約為73 萬石。除德川將軍的天領外,超過薩摩藩知行祿高的只有北陸加賀藩的前田家,列居全國第二。江戶時代有260 余個藩,從個案政治力量看,一個藩能培養(yǎng)如此多的名人較為不尋常。實際上藩與藩之間的區(qū)別相當大,江戶時代雖然名義上稱“天下三百諸侯”,按類別分無非是政府系的藩——親藩,準政府系的藩——譜代藩與政府要防范的藩——外樣藩。然而在歷史進程中起到過作用與影響的藩其實不多。薩摩正是這十幾個中排名靠前且是政府要防范的藩。

以上為政治結構。在社會階層上,江戶幕府對武士規(guī)范的制度十分細致:“在服飾、住宅、用品以及婚禮、葬禮、信件往來、禮品贈答、隨從人員的數(shù)量、規(guī)模等方面根據(jù)人們的貴賤、俸祿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來確定等級”。[9]薩摩藩武士制度大體上與全國的武士劃分相當,但又有若干不同于其它藩的地方。就全日本來講,藩職以“城代”為首,“城代”即為藩主。下設“家老”“若年寄”“大目付”三職,為藩核心管理層。下又有“大蕃頭”“寺社奉行”(理政務官)“勘定奉行”“小姓與蕃頭”“當蕃頭”“側役用人”“用人”“勝手方”“趣法方”“奧掛”“町奉行”“側役留守居”“納戶奉行”“物頭”“船奉行”“使番”“小納戶頭取”“廣敷用人”“教授”“御右筆頭”等。[10]以上是作為職務的級別的劃分。武士等級制度森嚴,階層幾乎固定不變。

薩摩武士以居住地為標準劃分。城下居住的武士被稱為“城下士”“一門”“一所持”(領有一處領地)“一所持格”(沒領地)“寄合”(江戶幕府旗本中祿石在3 千石以上的非職者,從屬“若年寄”支配)“寄合并”。以上為有身份的上士。之下分為“無格”“小番”“別藩”(也稱馬回役,即為小當差之意)“新番”“小姓”(也稱徒士,即為徒步走之武士,西鄉(xiāng)隆盛與大久保利通即為該級別)“與力”①“與力”“同心”都是江戶幕府的下級官吏?!芭c力”被準許騎馬指揮“同心”。有時也特指“江戶町奉行”屬下的“町與力”和“町同心”。實為賣力氣之意,也稱“小姓與”,或“小姓與力”,意為給的“小姓”。;再下有準士身份的“足輕”。1846 年,薩摩藩有“一門”共四家(島津重豪家、加治木家、垂水家、今和泉家)、“一所持”29 家,“一所持格”12 家、“寄合”52 家、“寄合并”10 家、“無格”2 家、“小番”760 家、“小姓”6146 家‘“小姓與”共3094 家。[11]

一般認為江戶時代的武士集中于城下町居住,但實際上薩摩藩如此多的武士全部集中于城下是不可能的。因此除上述城下武士外還有居住于城郊的鄉(xiāng)士,即鄉(xiāng)下居住的藩士。薩摩藩該制度也稱外城制度或鄉(xiāng)士制度,即有一批鄉(xiāng)士在生產一線居住,他們參與經營農業(yè)生產,也參與武士教養(yǎng)操練管理,被稱為“半農半士”或“一日兵兒”,即做一天農民做一天武士。上城士、下城士與鄉(xiāng)士階層極為森嚴,等級觀念也極強,幾乎不能轉變身份。同樣是鄉(xiāng)士,也有“麓鄉(xiāng)士”“在鄉(xiāng)士”與“浦方鄉(xiāng)士”(漁業(yè)生產者)之別。上層武士充滿了身份的驕傲感與優(yōu)越感,下層武士則剛好相反,被貶稱為“傻瓜武士”,受到種種歧視。

在各等級武士中,“小姓”與“小姓與”占了絕大多數(shù)。薩摩武士雖然層級多,但上中下比例懸殊?!靶⌒铡奔业撛?50 石以下。薩摩藩武士人數(shù)在1826 年《薩藩政要錄》中記載為諸士16,794 人,“家來”“足輕”“與力”35,774 人,共計52,568 人。諸士町人比是1:3。如果算“足輕”在內武士占總人口9.3%,接近一成。而在鄉(xiāng)25個村加橫井野町共計14,438 人。武士對庶民人口比為1:3,其它藩沒有此比例。[12]平均每4 人即有一人屬士族,明治四年(1871),根據(jù)鹿兒島縣祿高調查,士族約占26%,而全國平均水平為5%-6%之間在,鹿兒島的武士人口比是其他藩的四倍,這造就了薩摩藩的代表性。[13]

武士是寄生階層,是脫產者,按荻生徂徠的說法:“當今世上之人,除了農民之外,武士和商人都沒有故鄉(xiāng),他們像是斷了根的云彩一樣,這種處境真讓人感到可憐。”[14]在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按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每四人即有一個完全脫產者,這種官民供養(yǎng)比為是非常高的。薩摩藩武士長期這樣存在至少能反映如下兩個問題:

第一,薩摩藩走了先軍政治路線,即軍事優(yōu)先。武士雖然是官員、公職人員、管理者,但更重要的身份是地方領主與軍人,雖然武士的領主權并不充分。①本文以為武士的領主權在豐臣秀吉執(zhí)行“兵農分離”之后就已廢止,武士的領主權雖然存在,但不完整。某種程度上武士已經被“去勢”,形成近世所特有的寄生階層。詳見李征:《從“武士”到“士族”》,《遼寧大學學報(增刊)》,2014 年,第97-99 頁。武士的軍人身份為其武力擴張?zhí)峁﹫詫嵉牧α勘U稀嶋H上也正是薩摩與長州兩藩為主的力量才使倒幕得以實現(xiàn),長州除軍事力量外,也在于其集聚了大量的浪人武士、包括奇兵隊等農民武裝軍種。而薩摩藩則始終如一提供最有力的軍事支持,在明治維新期提供了改革所必要的軍事保障,這是薩摩藩的優(yōu)勢,但長期來看也是一個極大的負擔。

第二,薩摩藩的武士極為貧困。在同樣的物質力量與生產力條件下供養(yǎng)更多的脫產者,只能保證較低的薪金與俸祿。雖然所有的社會結構,按階層與權力劃分大體都為金字塔型,但薩摩的金字塔是一個“扁平化”的粗矮型金字塔。如此多的下級武士,只能保有最低的收入。江戶中期以后,武士階層陷入貧困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薩摩藩則更是重災區(qū)?!斑@些武士在衣食住各方面的用品,那怕是一根筷子,都要花錢買來,所以他們的處境依然是‘旅宿境遇’。當武士們到江戶城生活(參覲交代)的時候,他們要賣掉自己整年的‘知行米’,用這些錢來購置日用。因為他們要在一年之內把這些東西消費完,他們殫精竭慮、奉公敬上得來的俸祿全都讓住在江戶城的町人得了利益?!盵15]武士本就貧困,薩摩的武士則更為貧困,像西鄉(xiāng)隆盛家兄弟姐妹六人只有一條被子蓋,所住房屋也是夏天漏雨,冬天漏風并非個別現(xiàn)象。

因此如此高武士人口比的薩摩藩有著比其他藩多數(shù)倍的武士需要管理,也同樣意味著有多數(shù)倍的子弟需要培養(yǎng),這些年輕武士子弟,既是藩的重要財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藩的負擔。

二、薩摩摩武士子弟教育

藩校作為地方的官方教育機構是培養(yǎng)武士子弟的重要場所。江戶初期政治環(huán)境穩(wěn)定后,有前瞻性眼光的藩都陸續(xù)開設了本藩的藩校。薩摩的藩校是最早設立的藩校之一。寬永至天和年間(1624-1683)尾張藩設立的明倫堂(藩祖義直時代),瑐瑨、盛岡藩的作人館(寬永十三年)、岡山藩的花田教場(寬永十八年)、桑名藩的立教館(寬永十二年)、會津藩的日新館(寬永年間)、大村藩的五教館(寬文年間)、鹿島藩的弘文館(寬文年間)等7 所藩校為最早的藩校。之后則有更多的藩校陸續(xù)出現(xiàn),從貞享年到慶應年間(1684-1867),整個江戶時代全日本總共開設了230 所藩校。[16]

藩校教學內容隨時代變遷和各藩的方針政策有所不同。松平定信推行的寬政改革中,不僅是禁止異學,還包含獎勵文武之道、漢文素讀考試、學問考試等內容。受其影響,設立于寬政年間以后的很多藩校都推行文武兩道的教育方針。武道涉及身體素質、體育競技與勇猛心性訓練,文道教育則涵蓋了從漢字和習字教育,到寶歷年間,文道教育增加了皇學和醫(yī)學,天明期之后多了算學和洋學,到了文化年間更開設了天文學、音樂等課程。

薩摩藩的藩校在鹿兒島城下加治屋町。該地僅數(shù)平方公里,但卻出了很多名人,如西鄉(xiāng)隆盛、大久保利通、吉井友實、伊地知正治、大山巖、東鄉(xiāng)平八郎、黑木為禎、野津道貫、野津鎮(zhèn)雄等。這些人都活躍于幕末維新時代及以后的甲午、日俄戰(zhàn)爭時期。西鄉(xiāng)隆盛則是這些人中的長者,是加治屋町少年中的中心人物。鹿兒島武士子弟有特別的組織,各町按位置區(qū)劃成更小的“方限”(計量單位),藩教育以“方限”為單位集中少年武士,統(tǒng)一進行軍事、武藝、讀書學習。

在人材培養(yǎng)上,藩主島津齊彬在傳統(tǒng)的培養(yǎng)基礎上增加了許多當時在日本已經流傳的西學——蘭學,如為選拔人材,大膽使用有能力的技術人員、洋學者、創(chuàng)立“造士館”,刷新教育目標,使其更明確。島津家發(fā)布了《十條學令》。其中以經典著作《近思錄》為始,包括朱子學的諸書要目要求子弟熟讀,貫徹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同時提出要會識別本末先后,為實際政務起作用而“造士”。為此,不僅日本古典思想著作(實則為中國著作),西洋翻譯的部分書也成了必讀書目。關于士的要求,《學令》提出:“儒者中我皇國與夷狄之心異,日本古典自不必說,律令及六國史以下之日本史書要習得。不論孔子之道如何,第一,要敬畏天照皇太神之明慮也。”[17]藩校兼含政治性與學術性之特點,類似于大學教育。

除了藩校,還有初中等教育。薩摩藩從慶長到明治維新約270 年間一直實施為武士子弟提供人材培養(yǎng)、人格形成的教育,這種集中管理與訓練的制度被稱為“鄉(xiāng)中教育”。薩摩的“鄉(xiāng)中教育”較具地方特色,表現(xiàn)在主從關系強化、武士道精神灌輸與薩摩封建統(tǒng)治倫理三方面,特別是島津家的地位與思想內容。慶長元年(1596)新納忠元制訂《二才多格式定目》為“鄉(xiāng)中教育”之始,而其背景是豐臣秀吉侵朝之際,島津氏領國出軍遠征朝鮮。青壯年男子出征外地,僅剩下老幼婦女等留守,因此形成青少年武士散漫且無人管理之風氣。為整飭風氣、加強綱目訓化與教養(yǎng),新納忠元等藩臣為青少年教育與士道之磨練制做出若干的規(guī)范與示目。[18]

“鄉(xiāng)中教育”以武藝、角力、水練(游泳)、山坂步行(上下坡跑)為主要活動內容。六七歲到十二三歲的少年武士會分到“稚子組”(有時也稱“稚兒組”),十四歲以上會進入被稱為“二才組”的班組里。組長分別被稱為“稚子頭”與“二才頭”?!爸勺咏M”又分為“小稚子組”與“長稚子組”。每個組分別有各自的頭領統(tǒng)率,各組分別逐級領導,即“二才組”領導“長稚子組”,“長稚子組”領導“小稚子組”。組織是固定的,不論戰(zhàn)時平時都是獨立可以行軍作戰(zhàn)的軍政合一組織。[19]誠然,這些組織形式在早期只是孩子們的學習組織。

以上為薩摩青少年武士教育的傳統(tǒng)模式?!班l(xiāng)中教育”與現(xiàn)代社會教育有一些相似之處,據(jù)說英國的“童子軍團”就是研究參考了日本的“鄉(xiāng)中教育”。①Boy Scouts,英國將軍Robert S.S.Baden Powell(1857-1841)以英國戰(zhàn)爭為經驗,為磨練少年身心,為國家、社會培養(yǎng)善良有為的公民而建立的團體組織,日本在1922 年也設立了少年團日本聯(lián)盟。以西鄉(xiāng)隆盛為例,其在天保四年(1833)6 歲時進入“小稚子組”學習,內容為識字、寫字、計算。天保七年(1836)進入“長稚子組”學習?!爸蓛骸泵刻焐衔缦挛鐑纱卧隈R場集合,由“稚子頭”指揮進行相撲、摔跤、奪軍旗、防攻打、投降受降等帶有強烈軍事色彩內容的學習與訓練,此外練習劍術(刀術),該時的指導者為“二才”。

另外每月不定期學習藩定教訓條目,學習歌頌歷代藩主功業(yè)的《歷代歌》及《大學》《論語》《太平記》《三國志》《忠臣傳》等著作?!岸拧逼綍r在“造士館”學習以朱子學為基礎的漢學,午后分小組學習討論、練習武藝并指導“稚兒”,夜晚輪班集合開兵法及軍事理論讀書會。這是平時例行,另外每年5 月28 日進行曾我兄弟討論會,輪讀《曾我物語》②《曾我物語》描述的是日本鐮倉時期有關領地之爭的為父報仇事件,也稱曾我兄弟仇討事件。1193 年,源賴朝行至富山狩獵時,曾我祐成與曾我時至為報父仇,合力將工薪祐經殺死后就義,被立為人間楷模。曾我兄弟的報仇事件、赤穂浪士的報仇事件與加伊賀越的報仇事件合稱“日本三大仇討”,為武家社會仇討的典范而受到稱頌。,為紀念曾我氏舉行祭拜燒傘儀式及“行孝”儀式;9 月14 日進行強制負重武裝行軍,為紀念追憶先祖戰(zhàn)敗之屈辱;12月14 日舉行《赤誠義臣傳》輪讀會,學習赤穗義士之忠義。以上述三大儀式為中心,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也有其它“行事”或活動。[20]

這些科目之“行事”是為鍛煉年輕武士之身體素質與培養(yǎng)其尚武風氣與性格,同時灌輸封建忠孝理論以進行思想教育,其目的更是為建立“鄉(xiāng)中”統(tǒng)制的規(guī)范與確立嚴格有序的長幼尊卑觀念及集團意識,對違規(guī)者不服從管理者,其懲罰最嚴厲可“鄉(xiāng)中放逐”,即集團絕交,意同“村八分”之罪①日本封建社會的懲罰種類之一,全村對破壞規(guī)矩者進行集體絕交,即被全村徹底無視。具體包括:成人禮、婚禮、嬰兒出生、患病、房屋建造維修、水災救助、年內法事、出行。此為八分,剩余二分是葬禮(因為尸體腐爛,可能會傳染疾?。?,火災(可能會傳給街坊鄰居)。此二分以外一律被無視,因生產的落后性與生活的封閉性造成個人不能獨立生存,因此較為殘酷。,即使受罰者親人也不會對其理睬,在熟人社會中無法立足以至遠走或自殺。

三、薩摩武士教育特征

作為薩摩藩武士教育的綱目,《出水兵兒修養(yǎng)掟》在要旨中寫道:“士應嗜節(jié)義,嗜節(jié)義則言中無虛,身無任性,心正直無亂作法。禮儀正則位上之人無媚,位下之人不侮,見患難不棄,克己守諾無違,無失義,無出惡口,無失面目,貫徹至誠,無畏死,心若磐石,穩(wěn)和慈愛物哀知人情,是為嗜節(jié)義也”。[21]這些都是作為“鄉(xiāng)中教育”的綱目內容,薩摩的武士教育,整體體現(xiàn)了如下五大特征。

第一,尚武性特征?!肮R合戰(zhàn),本乃武家之常,當用心修行。”[22]畢竟教育重點在培養(yǎng)武士,所以任何尚武性特征都構成“鄉(xiāng)中教育”的基本特征。如《二才咄格式目》要求:一、要親武道。行動從日常事到士事都勿疏忽,須謹慎;二、若有事去長輩家,根據(jù)事情說完即刻回,勿逗留;三、雙膝合并講話為要緊;四、親密間亦勿妄為,勿失禮,守古風;五、辯論落敗亦不急躁;六、勿言慌為士道第一真意;七、忠孝之道自不必言,須用心守,萬一發(fā)生不測事態(tài),須盡快行動,拼命努力,為武士本意;八、山坂達者,練身心;九、二才要落鬢,大角前發(fā)勿留;十、盡武士之念,勿背心底忠孝之念。以上諸旨,宜堅守。如背此旨者,則失二才格(放逐村八分)。軍神摩利天支,南無八幡大菩薩、武運冥加盡顯期果。[23]

十條中有五條為“武”性規(guī)范?!班l(xiāng)中”為培養(yǎng)武士忠孝心,為少年武士設置各種假設問題。如:踏遍整個日本尋找殺父仇人后,終于發(fā)現(xiàn)仇人在外海上。為了將問題復雜化,追逐時將船設置成即將沉沒,而殺父仇人卻是唯一能提供救援的人,應該如何對待的?“正確”的處理方法是接受救援,誠懇地感謝仇人,然后再一刀將其頭臚砍下以報仇雪恨。[24]再如,街上走路時有人站在二樓窗戶邊突然辱罵你,還向你潑水,怎樣應對?家中兩個人打架動起刀來,你正好在場,怎么應對?朋友把從別處偷來的錢給你,怎么應對?[25]問題與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問題與答案所導向的價值取向。問題總使人處于一種兩難境地,在兩難中需要堅持什么,放棄什么;哪些必須堅守,哪些可以犧牲,哪些必須犧牲。這種價值判斷與引導構成武士訓練的重中之重,這些為年輕武士的士道思想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另外,尚武也表現(xiàn)在嗜殺與勇猛上,如進行“腥取物”實踐。“腥取物”即以尸體為目標進行刀法練習,進行真人肉骨的刺砍劈體驗。此外還有“奪肝”比賽,即分組對死囚犯內臟進行競賽奪取的比賽,以試膽量。這種殺伐為少年武士成長為“武勇者”做了最初嘗試。另外除了純粹的體力訓練外,“鄉(xiāng)中教育”更多注重帶有軍事色彩的訓練與行動。薩摩人之所以被稱為“隼人”,源于這一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流傳著人生三信條:“勿要輸、莫言謊、不凌弱(負けるな!噓を言うな!弱い者をいじめるな?。彩且驗槲溆露粝碌暮圹E都會被視為榮譽,特別是傷疤這樣的痕跡?!叭绻谒钠つw上劃上一道傷痕來看的話,傷痕下就會出現(xiàn)一個武士的影子。名譽、勇氣以及其他一切武德的偉大遺產……只不過是我們的寄托財產,是不能從死者和將來的子孫那里奪走的俸祿?!盵26]

新井白石少年時代就拒絕在品質上與輕微的屈辱妥協(xié),他說:“不(壞)名譽如同樹的傷痕,它不隨時間而消逝,反而只能增大”。[27]包括薩摩藩在內的日本武士夸耀其臉上的刀疤,因為不好好治愈而愈發(fā)顯得難看,實為武士有意為之。武士把戰(zhàn)場上和敵人面對面戰(zhàn)斗在臉上留下的刀傷稱為“向疵”,認為是榮譽的象征。反之,把背后的傷疤稱之為“后疵”,是卑怯恥辱的標識。

戰(zhàn)國時代武將們?yōu)闋帄Z領地,殺戮成為常見事,因此當?shù)卦杏娜艘矔匀涣魈省柏夂贰敝畾?,殺人之事與自己被殺的觀念與想法在孩童時候就會被灌輸。同時奪取他人之命,搶奪他人也不會有任何罪惡感。“在競爭制度下,那些由于掠奪的生活習慣所誘發(fā)的氣質,是有助于個人生活持續(xù)與充實的。同時,如果把集體的生活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其生活如果也主要是對別的集體作敵對競爭,則這種氣質也有助于集體的生存與勝利?!盵28]薩摩武士之所以能在明治維新中起了決定性的領導作用并提供軍事保障,與其長期武士子弟尚武精神的培養(yǎng)與熏陶有密切關系。

第二,等級性特征。等級性表現(xiàn)在兩方面:武士階層內部的等級與階層間的等級。等級嚴格且不可逾越,尚處于孩童階段的少年武士也無例外。這種以年齡為準則形成的長幼之序必須要遵守。在“鄉(xiāng)中”內部,親朋好友間的融洽關系雖然存在,但更為明顯的是作為等級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必須明確且遵守,對越界者懲罰也較為嚴格。上級對下級,“稚子頭”對“稚子”,“長稚子”對“小稚子”,“二才”對“稚子”,“二才頭”對“二才”等一系列身份等級不可逾越。由各自家格所限制的活動也明確且具體?!靶⌒铡弊拥軐Α盁o格”“寄合”“小番”等級別子弟要區(qū)別對待。

以上是對內,對外武士獨立階層性對農工商高人一等毋庸置疑。雖然商人攫取了大量財富,但武士保持了對權力的控制,“日本精英僅是一種制度上的精英,即是一種不具備經濟實力的特殊精英?!盵29]即使如此精英依舊是精英,是除經濟之外的政治、身份、聲譽特權者。“鄉(xiāng)中教育”僅收武士子弟,薩摩藩下級士族多,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鄉(xiāng)士生活與一般農民已沒有太大差異,唯一差別就是身份制度及其附加的文化教養(yǎng)。“鄉(xiāng)中教育”的恩惠完全沒有遍及到普通民眾中。而且相反,“鄉(xiāng)中”有意識地將武士子弟與庶民子弟加以區(qū)別,將其排除在教養(yǎng)之外。這種教育理念對精英階層進行文化教習與禮法教養(yǎng),以示對庶民的區(qū)別。普通民眾雖然也有“寺子屋”等教授簡單讀書習字、書寫計算的機構,但也僅限于此。實際上薩摩藩的民眾教育照其它藩還略低些,甚至是一種愚民的政策與理念。種樹完司將其稱作“非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態(tài)度與事大主義的價值意識形態(tài)”。[30]種樹認為:“非創(chuàng)造性生活態(tài)度”與“事大主義”并非作為小國的外交政策來看,而是視為一種精英階層的優(yōu)越感與責任感。即統(tǒng)治階級的事情不勞被統(tǒng)治者操心,自己擔負天下。因此,階級性、等級性也為“鄉(xiāng)中教育”的重要特征。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等級性差別嚴格才導致武士看不起農民,城下士看不起鄉(xiāng)士等一系列的差別意識,為后來西南戰(zhàn)爭武士階層慘敗埋下伏筆。

第三,“鄉(xiāng)中教育”充分顯示出地域性特征,即薩摩風格。由于江戶時代是幕藩二元政治格局,雖然將軍在江戶代表日本政府,但實際對藩成員而言只有藩主才是“君”。對于藩領地的農民與町人來講藩是唯一政府,將軍、天皇等都是傳說中的人物,與自己生活不發(fā)生任何關系。所以藩的地域性特征較明顯。特別是島津家族的強勢地位與悠久的歷史更使其成為“鄉(xiāng)中教育”的重中之重。島津家族史向來是“鄉(xiāng)中教育”的核心課程與學習內容。島津偉業(yè)、島津家訓、藩主語錄等為綱目式的訓戒內容。如島津忠良遺訓,又稱《日新遺訓》寫道:

“迄今吾子孫三代為菩薩之分身也,以至二代、三代之開運,是為我菩薩然?非也,島津子孫天然外道也,若知我是私弟子,以至子孫及三寶(佛法僧)破者有之乎?島津之子孫及吾薩人也,國家亂,篤敬三寶,故子孫可永安也。吾為人,亦是超神、超人也,只是吾之名可唱為日新菩薩,末代以至吾影像向東可向,吾影像向前,平生之事勤聊勤行,據(jù)行之勤,吾子孫安永為佛法永如此也。”[31]

這種表述就是在造神,即島津也是神之后代,其先祖在戰(zhàn)亂中保一方百姓平安。薩摩能有今日是島津家的功勞,因此民眾要聽其教訓,篤敬三寶,可平安幸福諸如此般。以上為對武士培養(yǎng)時所用之辭。對于普通民眾乃至不識文字者,則編撰歌謠如《訓戒伊呂波歌》《日新伊呂歌》等,將為政者道、忠孝之道、篤敬宗教及心向學問等編成歌謠,內容合轍押韻,分為い、ろ、は、に、ほ、へ行。如:“即便聞聽口唱古道,也不以其為自身行(聽說道理不如自己實踐)。”[32]“氣派高大殿堂者,粗陋低矮小屋人,不宜以此(住宅)判斷人,住于心中氣量為要緊……明日之事不可得,明日有命尚未知,不可明日一再推明日,唯有此時全力投入為善……與同人交,怎望進步,與上人交,資質可進也。”[33]對文化較淺的青少年武士、沒有家督繼承資格的子弟乃至沒有文化的農民町人俱可洗腦,形成島津崇拜的人生觀與處世準則。

島津家族地域性是武士養(yǎng)成的重要的特征。誠然,這不是島津一家之作為,其余各藩也在神化自家家格與祖先,其差別只是程度之大小、刻畫之深淺。如德川家因將軍地位之特殊,亦大規(guī)模造神,“家康死后,與伊勢神宮對峙建造東照神宮,這樣日本既有天照大神,又有的東照大神。”[34]因此,島津家地域性教育是“鄉(xiāng)中教育”中的重要特征。西鄉(xiāng)與大久保等未來國家建設者與領導人,正是接受了這樣的教育才走上政治舞臺的。該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為其以后治理國家打下了難以磨滅的思想基礎。

第四,集團性特征。“鄉(xiāng)中教育”的“稚兒組”“二才組”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這些班組作為集團,其成員基本固定。因此不論西鄉(xiāng)還是大久保等人,在其后來的政治實踐中,某某班往往以集體的身份發(fā)揮作用,班內成員有仰慕其班長或“二才頭”的心理作用影響。如黑田清隆、伊地正知等人,都是維新時期的小軍團。也包括明治六年政變西鄉(xiāng)隆盛與大久保利通因政治立場分裂,許多如桐野利秋、村田新八等高級軍官將領追隨西鄉(xiāng)隆盛下野回鄉(xiāng);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如川路利良等軍警要員堅定不移地站在了大久保一邊。當年“二才組”中某某組成為了其后來政治選擇的基礎。因此該種地方集團性的鄉(xiāng)黨意識為其政治活動與實踐打下了堅實基礎。井上清評價為:“該教育強化同鄉(xiāng)同黨之團結性與集團性要親于血緣。其反面就是鄉(xiāng)中外的人全為強烈排他心,此為鄉(xiāng)中教育宗旨。鄉(xiāng)中教育養(yǎng)成尚武之氣,忠孝之念,養(yǎng)成封建的共同體意識與排他主義思想構成一體?!盵35]這種集團性至今影響著日本人,小到一個部門,大到一家公司,都存在相當?shù)呐上祮栴},這也是日本社會的問題之一?!拔鬣l(xiāng)的青年時代及后來的鄉(xiāng)中教育中排他性的鄉(xiāng)黨意識與獨善其身的政治理念深入骨髓。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強烈的反抗精神,加之其鄉(xiāng)黨意識共同培育了其執(zhí)拗的政變癖?!盵36]圭室諦成認為以西鄉(xiāng)隆盛為代表的鄉(xiāng)黨集團意識像魔咒一樣,成為其擺脫不掉心理障礙,即一定要為薩摩武士團成員,薩摩武士子弟做些什么。這種團體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最終走向政府的對立面,而所有這些思想的根源來源于青少年時期所接受的“鄉(xiāng)中教育”。鄉(xiāng)黨意識,鄉(xiāng)土意識構成“鄉(xiāng)中教育”的集團性特征。集團性思維一旦形成,很難改變?!班l(xiāng)中的構成規(guī)范中連帶性與排他性導致了公共精神的欠缺。即鄉(xiāng)中內部任何事情都可以集眾議,如建立各種規(guī)范入校式、集團士的格式、統(tǒng)一之穿著、成員共負之義務等武士作為、禮法有統(tǒng)一模式……形成武士相似的人生觀及處世法,因此鄉(xiāng)中內部的連帶感與約束力不斷提高,而內部紐帶的強化與外部排他的關系是一個事情的兩方面,互為表里。”[37]

“鄉(xiāng)中教育”確實具有這樣一種屬性,應該說這是它的負面屬性,因為其具有一種封閉性特征,對別的“二才組”,西鄉(xiāng)班是一個集團;對于長州人,那么薩摩是集團;而對于國家而言,薩摩與長州,至多再加上土佐與肥前是集團,這也是日本政治派閥的肇始。

第五,“鄉(xiāng)中教育”中儒學色彩濃郁。單純尚武古風之傳統(tǒng)必然會引起道德低下,社會退步。儒家典籍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即在“剽悍”性格之外,補充以學業(yè)教養(yǎng)為主的內容。作為武士規(guī)范正統(tǒng)之朱子學是日本的官學,儒家傳統(tǒng)的選擇性繼承也是武士的規(guī)范之一。

如少年武士的啟蒙篇即為《論語》,日本武士道之規(guī)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體現(xiàn)出儒家禮儀典范的元素。但是日本的儒學是經過刪減的,以符合其傳統(tǒng)與文化要素?!叭鍖W就是在這種方面,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手段加入幕府政治中。這就要求為政者要以儒教精神施政,也要求人民遵從儒學宣揚的社會道德。像那種‘禁止虐待動物的命令’的虐政也來自‘戒不仁之微少,全庶民之仁心’(《憲廟實錄》)精神?!盵38]如上文所述《大學》《中庸》《禮記》《孝經》等經典,也包括宋明理學之發(fā)展內容,其中以《近思錄》為要目之一。《近思錄》是依朱熹、呂祖謙二人的理學思想體系,從宇宙生成的世界本體到孔顏樂處的圣人氣象,循著格物窮理,存養(yǎng)而意誠,正心而遷善,修身而復禮,齊家而正倫理,以至治國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禮法制度,然后批異端而明圣賢道統(tǒng)。因此該書為中國理學最精華之集成之作。

新理學、陽明學也為青少年武士的必讀之作?!把孕幸恢隆薄爸泻弦弧钡人枷霝榍嗌倌晡涫刻峁┝司袷臣Z。日本江戶中后期商品經濟發(fā)展,“士農工商”身份制進一步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障礙,陽明學思想在日本被靈活運用,為武士與普通民眾所接受,成為具有日本特色的提供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思想,影響了許多革新武士?!瓣柮鲗W因佐藤一齋的活動而再次興盛,其弟子達三千余人。如佐久間象山及其弟子吉林松陰,而松陰的松下塾更是人才輩出,成為幕末期人物的集聚地。與佐藤一齋同時的大阪人大鹽平八郎更是由自學而成為陽明學的奇才?!盵39]這一思想的流傳在薩摩藩也開花結果。薩摩少年武士除了在學校接受統(tǒng)一安排的課程外,還自學當時來自于中國及日本官方的諸多帶有前沿性學術研究思想的內容。按照坂本太郎的觀點:“儒學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盛況,是幕府文教政策的結果,也是因為儒學在普通教育中作為基礎科目而據(jù)有巍然不動的鞏固地位的緣故。即使是反對儒學,標新立異的人,其基礎知識也毫無例外是儒學。儒學已經滲透到近世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中,其威力是巨大的。尤其不容忽視的是,幕府和各藩開設的學校以及學者創(chuàng)辦的私塾等,都曾為儒學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貢獻?!盵40]

薩摩子弟武士所接受的“鄉(xiāng)中教育”是其一生思想與作為的發(fā)端。這些后來活躍于明治時代的少年武士是在濃郁的鄉(xiāng)士意識與武士思想灌輸之下成長的,是聽著武士的歌謠長大的,具有啟蒙意義。換言之,因為薩摩藩以藩為主的子弟養(yǎng)成教育培養(yǎng)了西鄉(xiāng)、大久保這樣的青年武士。

余論

明治維新的成就讓歐洲人都贊嘆:“它徹底消除了亞洲是不可挽救地、無望地落后于歐洲的信念。它使歐洲的一切進步相形之下顯得是緩慢的和暫時的?!盵41]日本近代轉型快速成功的原因固然很多而且很復雜,但有一點卻是公認的,即近代日本能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社會現(xiàn)代化的任務,其教育功不可沒。事實也確實如此。以薩摩為代表的武士子弟教育在江戶時代的全日本頗具有代表性。其他諸藩在武士子弟養(yǎng)成方面,也都具備相應的尚武性、地域性、階層性、集團性與儒學色彩內容。明治維新中薩摩、長州兩藩之所以能走在時代前列,正是因為其獨特的藩結構與對武士階層的養(yǎng)成。李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與文治政府重視文章典籍的熟練不同,作為以戰(zhàn)斗為生涯的軍事集團的武士階級遵循無條件服從現(xiàn)實變化的原則,重視實力和實用,積極進取、行動果斷、靈活多變、充滿活力。”[42]因此薩摩、長州的武士能夠異軍突起,實現(xiàn)領導日本走向近代化的重任。德川幕府所建立的制度在相當程度上維系了社會穩(wěn)定,但是制度本身過于固化。“由于武士階級內部的諸階層(Social Rank)實際上擁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從而在這一階段的下層,多有俊才涌現(xiàn),在用人方面,以成就標準取代先賦標準成為許多藩的共同做法。但并不普遍,世襲的身份制度嚴重束縛了中下層武士聰明才智的發(fā)揮?!盵43]

薩摩藩能培養(yǎng)出“維新三杰”中的兩位絕非偶然。江戶時代身份等級制度缺乏彈性,下級武士長期的困苦生活也為制度的逆生力量提供了土壤。荻生徂徠曾說:“天下太平日久,下層出現(xiàn)了能人而上層之人卻變得愚昧。其原因就在于人的才智是在各種艱難困苦中磨練出來的,人的身體也是,經常使用的部位會強壯發(fā)達,經常用手就臂膀強健,經常用腳就腿腳健壯,常瞄準使用槍和弓箭,眼睛就好,常用心思,心里自會生出才智。遭遇各種艱難困苦時,人們經受諸般磨練,才智也會發(fā)達起來。這是自然的道理?!盵44]因此這種“逆生”力量成為了制度的瓦解者與掘墓人。

猜你喜歡
島津江戶武士
Impaired eye tracking is associated with symptom severity but not dynamic postural control in adolescents following concussion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廣告索引
水利信息化(2020年1期)2020-01-04 07:07:11
建材與城市規(guī)劃的時代烙印——論日本江戶火災的得與失
武士與龍
“武士”擋道
讓科技還原真實,以熱情回報社會—訪島津企業(yè)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胡家祥
江戶日本的情報分析及世界認識
古代文明(2016年2期)2016-10-21 19:21:50
地圖所見江戶日本的國境
古代文明(2016年2期)2016-04-26 07:14:48
劍龍是武士嗎?
黄大仙区| 岐山县| 柳江县| 两当县| 重庆市| 山丹县| 深圳市| 庆安县| 岳普湖县| 皮山县| 阿城市| 乌恰县| 鄂托克旗| 汤阴县| 台中市| 唐海县| 奉化市| 宿松县| 宁国市| 濉溪县| 盖州市| 建昌县| 西贡区| 曲水县| 泸州市| 余江县| 满城县| 泾阳县| 洱源县| 那坡县| 威宁| 政和县| 拉萨市| 绥芬河市| 凌云县| 三都| 沙河市| 大同市| 新绛县| 广平县|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