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地貌》來稿的寫作要求
《熱帶地貌》編輯部
(華南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廣州 510631)
《熱帶地貌》提倡將論文的寫作框架結構化。一般地,一篇嚴格的學術論文應該以“題目―摘要―關鍵詞―引言―材料與方法―結果分析―討論―結論”的結構形式或思路來構建其寫作框架。其中,題目、摘要、關鍵詞、引言以獨立形式存在;材料與方法可以合在一起陳述,也可以分別陳述;討論可以獨立成節(jié),也可以和結果合在一起為“結果與討論”,或者和結論結合在一起以“討論與結論”的形式呈現。各部分寫作要求如下:
要求簡明扼要,能標識全文,便于檢索,易于認讀。一般以名詞性詞組做中心語,字數不超過20個字[1];一般少使用“分析、研究”等多余字眼,不使用“淺析、初探”等謙虛語。
要求準確、完整地概要文章的研究內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資料和方法、研究結果和結論,其中重點是對結果和結論的表述。作者最容易在該部分出現的失誤是:對結果和結論的表述缺失或一帶而過,或對自己的成果帶有自我褒揚的感情色彩。
關鍵詞是論文的檢索標志,所以準確、切題很重要。同時為便于檢索,關鍵詞的選擇要注意其常用性。關鍵詞一般是詞或詞組,其數量以3~8個為宜[1]。最能反映主題內容的關鍵詞應該排在第一位,其排序按重要性遞減的原則依次排列。
引言部分的核心內容是提出科學問題。其寫作可以分2個層次(指出論文創(chuàng)新性和體現論文科學性)和5個要素(總結和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找出研究中的未解問題、提出論文要解決的問題、闡明研究問題的思路、簡述研究問題的方法)[2]來進行。首先,作者應該對該領域的發(fā)展脈絡有非常清晰的了解,對相關研究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獻有深入的理解。這是基礎和前提。其次,作者對已有研究有質疑,能找出矛盾,并能有理有據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處。這是問題的關鍵。最后,針對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一個明確的科學問題,這個科學問題作者可能有能力解決,也可能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暫時還無法得出結論,但至少能證偽。這是核心和重點。
就實驗型論文而言,材料與方法的交代要求具體、真實。如果是采用前人的成果,只需注明出處;如果是改進已有研究的,則需交代改進之處;自己提出的,則應該有理有據地詳細說明[1]。其寫作要點是:如實交代“實驗對象,實驗材料的名稱、來源、性質、數量、選取方法和處理方法,實驗目的,使用的儀器、設備(包括型號、名稱、生產廠家、測量范圍和精度等),實驗及測定的方法和過程,出現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等”[1]。
如果是實證型論文,則數據來源要保證其可靠性,數據處理要保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研究方法要保證其科學性和創(chuàng)新性。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是一篇實證論文最能尋找到創(chuàng)新點的突破口(其次是理論創(chuàng)新)。
包括給出結果并對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的成因分析。寫作上可以以文字、圖、表等形式呈現實驗結果,通過數理統(tǒng)計和誤差分析來說明結果的可靠性、再現性和普遍性,對實驗結果與理論計算結果進行比較,說明結果的適用對象和范圍,分析不符合預期的現象和數據,檢驗理論分析的正確性[1]。該部分作者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①只有結果,不見分析;②正文描述與圖表數據不完全一致;③不能以圖件來有效詮釋其結果的空間屬性(空間屬性是地理學的特性之一)。
討論最能體現一篇文章的水平和深度[3]。其具體寫作要求:①以回答引言中提出的科學問題作為開始[3];②以實驗結果作為論據支撐結論,闡述其和已有文獻的相互關系,解釋為什么作者的研究結果是正確的,對已有研究形成了什么樣的挑戰(zhàn);③以嚴密的邏輯關系來表述作者每一個主要發(fā)現或結果所揭示的模型、原理和關系:陳述答案→提供相關結果→與已有研究進行對話→論證答案;④討論和評價與結果相互矛盾的解釋,指明潛在的局限和缺點,評述這些因素對作者結果解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影響研究結果的正確性,以示客觀;⑤明確陳述本文的文獻貢獻。
要求:①概括準確,措辭嚴謹[1];②明確具體,簡短精煉[1];③不自我褒揚,但可以客觀突出本文的文獻貢獻。
要求做到3點:典型性、代表性、完整性(指對國內外文獻的掌握)和新穎性(近5年文獻)。
[1] 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
[2]王小唯,呂雪梅,楊波,等.學術論文引言的結構模型化研究[J].編輯學報,2003,15(4):247-248.
[3] 王應寬.寫好科技論文“討論”的十要訣[EB/OL].[2013-10-06].http:// blog.sciencenet.cn/u/wang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