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霞
每每看到學生沉浸在“語文主題叢書”中盡情地享受閱讀時,那投入的樣子令人欣慰萬分。的確,課堂上最美的姿態(tài)就是閱讀!
談到閱讀,要從“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說起,我是2016年9月開始踐行“語文主題學習”的,當時隱隱約約覺得它的理念和方法符合我追尋的語文教育夢想?!罢Z文主題學習”實驗較早提出了“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海量閱讀”“教學目標簡潔,一課一得”等理念,大膽摒棄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師喋喋不休、過分解析,學生被動聽講、不為所動的舊模式,進行了“以學為主”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摸索出了適應課改要求的三步驟四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新路。那么,怎么在有限的課時里,實現(xiàn)閱讀量的提升呢?使用好“一課一得”的方法尤其重要。我根據(jù)自己近年來的課堂教學實踐,結合我區(qū) “送教下鄉(xiāng)”“同課異構”等活動的體驗,談一談對“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教學的思考。
一、要有單元目標教學意識
統(tǒng)編教材處處滲透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這一教育思想要落地生根,勢必要滲透在教師的日常教學實踐中。按照“新課標”階段目標,我們要把知識和能力目標進行細化、分層,落實到每個單元的學習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在進行備課時,我們先研讀單元學習目標,明確語用目標與人文目標,提煉知識點,根據(jù)課型和課時做統(tǒng)籌安排。如在我區(qū)組織的同課異構活動中,臨沂市第三十五中學郭老師執(zhí)教的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下冊《驛路梨花》,采用的是“1+1”課型,這篇是略讀課文,她設計的學習目標是“略讀課文,概括文章大意”,這一目標的設定就緊扣了單元目標“略讀側(cè)重觀其大略,感知文章的大意”。臨沂市沂州實驗中學王老師執(zhí)教的《陶行知二三事》也屬于“1+1”課型,也是緊扣單元目標設定此篇課文的學習目標:“略讀課文,抓關鍵詞句,概括文章寫了陶行知先生的哪些事情”。
再如依據(jù)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單元目標,實施本單元教學時要教會學生“熟讀精思”的方法。根據(jù)本單元選文,《阿長與<山海經(jīng)>》的學習目標可設計為:“從標題、詳略安排把握寫作重點,在體會阿長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去感悟成年之后的‘我對阿長的復雜情感”;《老王》一文設計的學習目標是:“從結尾的關鍵語句,感受作者的自我反省的精神,并拓展閱讀‘語文主題學習系列圖書中的《父親的高度》《多年父親成兄弟》《生日卡片》《父愛深沉》等文章,進而理解文章中父母對子女的愛”?!杜_階》一文設計的學習目標是:“找尋文中關鍵語句,感受意蘊,理清故事情節(jié),理解臺階的多重意蘊”。這樣根據(jù)單元目標要求,系統(tǒng)規(guī)劃、設計各課學習目標,整體推進單元教學,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學生的閱讀量不斷增加,語文素養(yǎng)逐步提升,語文的育人目標也落實了。
二、要有教材整合意識
在設計“語文主題學習”高效閱讀教學時,我們應該圍繞明確的主題,整合統(tǒng)編語文教材與“語文主題學習”系列圖書,組織課堂教學內(nèi)容。如,臨沂市高都中學孫老師執(zhí)教的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天上的街市》,整合了“語文主題學習”系列圖書七年級下第6冊《夢想的盒子》中的文章《我的夢》,還有一篇課外的文章《太陽船》,這三篇都是詩歌,孫老師確定的主題是“想像”,圍繞著這一主題,把三首詩組合在一起。再如,臨沂市第三十五中學劉老師執(zhí)教的組文閱讀課,整合了“語文主題學習”系列圖書八年級下第2冊《自然物語》中的四篇文章《野馬嘴里有清泉》《海狗菲爾丹》 《吳城觀鳥》 《幽靜悲劇》,劉老師確定的人文主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圍繞這一主題,把多種閱讀資料組合在一起。如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依據(jù)單元目標及教材課文的語用點,明確相應的閱讀主題,選擇補充相關的閱讀文章,通過多篇文章的對比、交互,學生對這一主題的認識更加深化,理解、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三、要有文本整體解讀意識
閱讀一篇課文,首先應是通讀整篇文章,知其大概。閱讀教學也要做到“先讀后教”,要讓學生先讀文本,初步感知課文主要內(nèi)容,對文章內(nèi)容有初步的體會,是接下來賞析語言、學習文章寫法的基礎和準備。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的老師只關注了“一課一得”,授課時只是抓住“欲得之處”進行孤立地用力,便走進了誤區(qū)。如觀摩過的一節(jié)《驛路梨花》,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顯然說明他們并沒有通讀課文,不了解文章主要人物及脈絡,而執(zhí)教老師直接讓學生去勾畫描寫“梨花”的相關語句,討論對這些語句意蘊的理解。學生展示的場面很熱鬧,但是較膚淺。執(zhí)教老師本想讓學生通過關鍵語句來理解梨花的象征意義,實現(xiàn)本課那一“得”,但顯然事與愿違。學生的展示給我們聽課老師的感覺是斷章取義,因為缺少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學生對文本主題的理解只能是膚淺的、片面的,所以這一“得”也就無從談起。
由此,我深深體會到,對文本的整體解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無論怎樣改革,閱讀教學一定要遵循閱讀自身規(guī)律及學生認知規(guī)律,如果偏離了這一點,學生就不能很好地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寫了什么”和“怎么寫的”。如果脫離了完整的意境,看不到作者的寫作思路,即使在字、詞、句、段上狠下工夫,肯定是徒勞無益的,難以真正理解作品的內(nèi)在深刻意蘊。
四、要有朗讀意識
語文課堂教學以“朗讀”作為基本的學習方法。課標要求閱讀教學要重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讓學生玩味語言,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罢Z文主題學習”倡導“簡簡單單教語文”“海量閱讀”,有的老師就認為是淺淺閱讀,感知大意即可,不需要朗讀。這肯定是誤解。在我區(qū)“語文主題學習” 同課異構活動中,臨沂市華盛實驗學校李老師與臨沂市第三十五中學劉老師共同執(zhí)教“和諧”為主題的組文閱讀課,整合了“語文主題學習”系列圖書八年級下第2冊《自然物語》中的四篇文章《野馬嘴里有清泉》《海狗菲爾丹》《吳城觀鳥》《幽靜悲劇》。李老師的課上,學生的展示只是找句子說說而已,缺少認真、細致的朗讀。而劉老師則是讓學生速讀文章,篩選信息,勾畫出文中描寫動物個性、性情的有關語句,去品讀,去體會語句蘊含的情感。在展示交流時,劉老師引導、鼓勵學生反復朗讀,體味語言文字,感受文本的內(nèi)涵及情味,教學效果明顯,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題——“和諧”。
朗讀的本質(zhì),是感悟,是理解,是吸收。學生在課上有了足夠的朗讀時間,充分地與文本進行了“對話”,易于體會到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假以時日,思維品質(zhì)一定能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