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到一處懷舊場所,各種曾經(jīng)常見如今消逝了的雜物擺放著,既是展覽,又是商業(yè)活動。搪瓷缸子,提梁茶壺,印有“抓革命,促生產(chǎn)”紅色大字的草帽,黃色的軍用挎包……突然看到一雙草鞋,標(biāo)價二十元,我怔住了。
童年時代父親打草鞋的情景猛地涌上心頭。
他用的不是結(jié)實耐磨的麻繩,只是普通的稻草,大約麻繩也是“貴重”物品,難以得到。父親把稻草一根根理好,噴上水,昏黃的天光下,坐在門前的臺階上,編織。
我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涌上來。
我幼年的印象中,父親似乎從來沒有穿過真正的鞋子,總是光著腳或者穿他自己打的草鞋。
母親不到二十歲便父母雙亡。父親比母親更慘,是父母雙亡的孤兒,到我母親家倒插門的女婿。我們兄弟姐妹六人,沒有叔叔伯伯姨媽舅舅之類的親戚,在村里,總是不受待見的,隨便來個人欺負上門,連個親友團都沒有。那時候,所有人都窮,我們家尤其窮,吃穿都難以解決。冬天農(nóng)閑時節(jié),父親和哥哥們都“出外工”,到很遠的地方去修水利,挖河道,吃住都在工地。我也曾隨著學(xué)校組織的宣傳隊去挖東河的工地上慰問演出。早晨出發(fā),背著被子和道具,跟著老師走到天將黑才到達地點,正好工地上要收工了。見到父親后,我直喊腳疼。父親從伙房打了一盆熱水給我洗腳,看到我的腳上起了水泡,給我挑破,敷上土墻上雨水沖過的細土。然后我才跑回宣傳隊,晚上住在老鄉(xiāng)家的堂屋里,地上鋪著稻草,我們十幾個孩子男左女右,中間留了一道走路的空地。大概過了三五天,我們就回去了,大人們還是在工地繼續(xù)挑土。
男的“出外工”,女的在家里。我所記得的,就是冬天的晚上,媽媽做針線活兒直到深夜,煤油燈昏黃的光照在床頭,弟弟們在酣睡,我時而醒來看看媽媽瞇著的眼。一大家人,都指望我媽媽一個人做鞋子穿,后來我也學(xué)著幫媽媽納鞋底,再后來,我也會做各種針線活兒了。
但我爸爸似乎還是沒有鞋子穿,有時候我看到他拿著磨透了底的草鞋,想辦法加點草補一補,將就著繼續(xù)穿。冬天的稻草變得糟朽脆斷,好像就不能打草鞋了,也許只有新出的稻草才可以用吧。所以我會看到父親冬天難得地穿上一雙媽媽做的鞋,顯出無比愛惜的樣子。
所有的日子里,父親只是干活,不說話。穿最破的衣服,吃最糟糕的食物。極其有限的布票,絕對不夠用。稍微像樣點的衣服,要給我媽媽和哥哥們穿,他的衣服總是補了又補直到不認識鼻子眼睛;稍微好點的食物,要留給我們吃。一小把米加胡蘿卜熬一大鍋粥,他把翻到鍋邊的粥盛給我們吃,把所有的米粒胡蘿卜都撈干凈了,然后倒進切碎了的蘿卜纓子煮一會兒,他自己吃。
父親特別能干,有一雙巧手,會做各種面食(我們那里叫“白案師傅”)。我們家雖然沒有面食可做,但有時候別人家辦事,請他去幫忙做白案,會給他一點面食算是酬謝,所以我們也會極其稀罕地偶爾吃點餅子。父親不僅打草鞋,也曾拿著鐮刀在稻田邊、堰塘邊和水溝邊找尋蓑衣草,一小捆一小捆割來,編織了一領(lǐng)蓑衣,掛在家里泥墻的木釘上,像斗篷,非常好看。他還用蘆葦穗、高粱穗扎洗鍋的刷子,用小竹枝扎掃帚,用竹篾編提籃、筲箕和豆簍子等。我那時候毫無感覺,和父親的草鞋一樣,只覺得很平常。別人家的這類東西,好像都是買的,我們家沒錢買,只有父親自己想法兒。
那么窮那么苦的日子,父親掙扎著活過來了。但我當(dāng)時特別不懂事,完全無感,似乎沒有什么憂愁,懵懵懂懂就過來了。到如今,不能懷想。觸景生情,對父親的憐惜如決堤的河水,無法控制。現(xiàn)在,我可以給父親買最舒適的鞋子穿了,但他早已經(jīng)不在人世。我用什么來彌補,用什么來報答,用什么來安慰他?永遠永遠,只有遺憾!
看到眼前的草鞋,居然還賣二十元一雙,不禁悲從中來。
作者簡介:月如鉤,本名董明娥,1963年出生,湖北天門人,畢業(yè)于湖北大學(xué)中文系,中學(xué)語文高級教師,在各種報刊發(fā)表文學(xué)作品數(shù)十萬字。
(《鴻漸風(fēng)》微信公眾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