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妮
自媒體(We Media)作為傳播技術發(fā)展的產物,脫胎于論壇/BBS、貼吧、博客、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又可以稱為“個人媒體”。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發(fā)布了由傳播學者謝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聯合撰寫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該報告對自媒體下了一個頗具學術嚴謹性的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該定義強調了普通大眾在自媒體時代的地位,并開始關注普通大眾的話語問題。自媒體豐富了用戶獲取資訊、發(fā)表意見的渠道,已經和人們的工作、學習、娛樂等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而如今自媒體的輿論熱點從產生到快速傳播,再到熱度持續(xù)飆升,直到最終消解都具有不同以往的新特點。近期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與討論的熱點話題“996.ICU”,就呈現出自媒體輿論熱點傳播的新特點。
“996.ICU”這一話題起源于GitHub平臺上的一個名為“996.ICU”的項目。GitHub是一個面向開源及私有軟件項目的托管平臺,因為只支持Git作為唯一的版本庫格式進行托管,故被稱為GitHub,它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編程及代碼托管網站。2019年3月27日,該網站的程序開發(fā)者用戶發(fā)起了“996.ICU”項目,以揭露國內某些互聯網公司的“996工作制”對員工身心健康的損害。996工作制是指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9點、一周工作6天,且沒有加班費也不能請假的工作制度。“996.ICU”是指996的工作制度嚴重影響員工的身體健康,以至于員工生病需要住進ICU病房。在GitHub平臺上“加星”類似于“點贊”,僅三四天時間,“996.ICU”獲得的星數就已經超過了10萬個,15天后,“996.ICU”項目的星數達到了20萬,并且還在持續(xù)增長?!?96.ICU”項目也成為GitHub平臺上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
隨著GitHub平臺輿論熱度持續(xù)增長,“996.ICU”話題開始突破單一的網絡社群,即程序開發(fā)者這一職業(yè)群體,引發(fā)了全網范圍的熱議。從普通大眾、主流媒體到知名人士紛紛對此話題發(fā)表觀點和看法,該話題開始匯集各個圈層的傳播主體,并在新媒體平臺迅速發(fā)酵、演化直至消解,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典型輿論熱點事件。
1.跨群體性。新媒體能夠打破社會不同群體間的壁壘,使本來存在于某一特定群體中的熱點話題成為人人熱議的焦點,“996.ICU”話題便是如此。該話題本來在GitHub這個以程序開發(fā)者為主要用戶群的網絡社區(qū)中被討論,在此之前不從事該工作的人對GitHub網站知之甚少。但“996.ICU”話題卻因為其持續(xù)的輿論熱度和新媒體較快的傳播速度,突破了單一社群壁壘,成為全網熱議的話題。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專門發(fā)表評論員文章《強制加班不應成為企業(yè)文化》,《錢江晚報》《廣州日報》等均對“996工作制”發(fā)表評論。一些知名人士,如阿里巴巴集團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馬云也先后兩次對該話題發(fā)表觀點,再到眾多普通大眾都在自己的自媒體平臺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上轉發(fā)、評論或發(fā)表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意見。這說明自媒體作為輿論熱點的發(fā)酵劑和助推器,使程序開發(fā)者群體內部討論的熱點話題突破群體性壁壘,引起全社會對“996工作制”這種過度勞動的工作制度的討論與反思。而這些討論主要圍繞繁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職業(yè)目標與個人價值實現的關系等內容展開。一方面,新媒體引發(fā)的這次輿論能夠引起全社會對“996工作制”的重視,促使企業(yè)經營者反思和完善企業(yè)管理制度,使每個勞動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夠取得更好的平衡;另一方面,每個參與話題討論的個體也能夠通過討論重新審視和反思自己的工作狀態(tài)和效率,進而完善平衡自身關于工作與生活的關系。
可以說,自媒體使輿論熱點話題突破群體性壁壘,以便得到更加多元化、多維度的思考和討論。從“一家之言”到“百家爭鳴”,自媒體可以使每個個體在輸入信息、傳播觀點的過程中不斷拓展、反思、修正、完善和建構自身的認知,再通過主流媒體的引導,能夠促使社會朝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發(fā)展。
2.自下而上。自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具有自下而上的特點,自媒體增強了話題傳播的力度,拓展了話題傳播的空間,為普通大眾提供了一個獲取信息、表達觀點的便捷渠道,使他們的聲音能夠實現自下而上的傳播?!?96.ICU”話題的傳播就具有自下而上的特征。自媒體使普通程序開發(fā)者的觀點和聲音突破了群體壁壘,讓更多的群體和個體關注、討論和反思這種現象,接著又進一步使其突破圈層壁壘,引起了主流媒體和企業(yè)管理者的關注、回應與討論,實現了自下而上的傳播。但媒體傳播也是一把“雙刃劍”,因語境和立場的不同,這也容易造成誤解和誤讀,引發(fā)公眾的情緒變化,導致輿論呈現出非理性特征。因而主流媒體和意見領袖要成為正面信息的傳播者、理性輿論的引導者和真善美的捍衛(wèi)者,這樣才能在自媒體時代構建起良好的傳播環(huán)境。
3.體系化。相比以往自媒體話題傳播的碎片化,即話題參與者往往表現出一種“非理性”特征,要么被熱點話題本身“帶著跑”,如“演員王寶強離婚”話題非理性的支持一方“討伐”另一方的傳播趨勢;要么不求全盤了解事實真相,而僅僅針對話題的某一個方面發(fā)表較片面的見解,總體來說缺乏體系化的整合話題。但對“996.ICU”話題的討論已經出現了體系化趨勢,話題參與者能夠主動總結各方言論以及梳理自身的觀點,給出一個較為體系化的觀點和判斷。這使新媒體輿論更具有引領觀點思想碰撞、引發(fā)對社會問題深層思考的作用。例如,阿里巴巴集團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馬云針對此話題的相關言論引發(fā)了廣泛的討論,但話題參與者不再像以往,僅僅抓住某個與自身相關度較高的方面進行簡單贊成或反對,而是傾向于從該話題涉及的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去證實或證偽馬云的觀點,繼而在與公眾人物觀點的理性對話中,厘清整合自身的觀點。同時,體系化的傳播新特點也反過來促使公眾人物對自己的言論進行反思,自上而下促使自媒體時代的輿論傳播向更加理性化、深入化和啟發(fā)性的方向發(fā)展。
4.解構化。如今,自媒體時代的輿論傳播還具有解構化的新特點。如果說跨群體性和自下而上兩個特點是自媒體時代輿論熱點的建構過程,那么輿論熱點的冷卻就是從傳播過程中的焦點偏離和對語義的解構開始的。一方面,自媒體時代的輿論熱點傳播具有社交化的發(fā)展趨勢。如“996.ICU”話題在不斷被討論和發(fā)酵之后,逐漸演化為一種社交語言,大眾通過對該話題的共同關注和討論,使各自的“圓”相交,進而以此話題為媒介,展開更為廣泛的交流與互動。對某個話題的共同興趣而引發(fā)的更廣泛的人際互動,使該話題成為一種社交符號,大眾通過對這種符號的使用來達成人際交流和互動,這樣人們的關注點不再是話題本身,這導致輿論熱點在傳播過程中呈現出“失焦”現象。另一方面,自媒體營銷的盛行也在進一步解構著輿論熱點。如各種商家或機構趁著“996.ICU”話題熱度而推廣自身的產品,其中包括各種形態(tài)的諧音、變體等,使原本較嚴肅的話題演化為戲謔和調侃,這種消解從積極層面來看可以幫助員工用“自我解嘲”的方式消解負面情緒,但也使嚴肅話題呈現出泛娛樂化特征,加速了話題的冷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公眾對該話題的深度思考。
自媒體發(fā)展至今,其輿論熱點傳播具有跨群體、自下而上、體系化以及解構化的新特點。一方面,隨數字技術的發(fā)展,自媒體傳播在物理范圍上更具廣泛性;另一方面,自媒體“人人可入”的便捷性也使其傳播呈現出個體化特征。這也決定了自媒體在傳播趨勢、影響和效果上的兩面性。作為社會主流話語代表的主流媒體和意見領袖,應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對自媒體時代的輿論進行正向、理性、積極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