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鋒 鄧秋實
近年來,光纖技術的不斷升級加速了國人進軍互聯(lián)網的進程。人們開始熱衷于通過互聯(lián)網尋找所需的視聽資源。一方面,以YouTube為代表的國外視頻網站遭到封禁,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本土視頻網站的崛起。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大量網民涌入互聯(lián)網,他們迫切希望能夠以互聯(lián)網為載體,尋找到一種新的即時交互形式,“彈幕”恰逢其時地出現了。
“彈幕”最早出現于2006年,日本視頻網站Niconico將即時留言功能加入到了該網站所儲存的視頻當中。這一看似很小的、帶有實驗性質的功能,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文藝評論形式。經過數年的發(fā)展,Niconico網站的“彈幕”功能日趨成熟,不僅為我國本土視頻網站的發(fā)展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也逐步向我們展示了“彈幕”這一互聯(lián)網時代獨特文藝評論形式強大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依靠其強大的互動性,“彈幕”徹底改變了原有的觀感體驗和傳受關系,被網絡視頻愛好者們認為是一種顛覆傳統(tǒng)的文藝評論形式。于是,我國各大視頻網站開始逐步引入“彈幕”功能。2008年2月24日,AcFun第一代彈幕播放器上線,標志著“彈幕”從此走入中國,也預示著“彈幕”吐槽風潮的興起。隨后視頻網站BiliBili也將“彈幕”功能引入,徹底變?yōu)閺椖痪W站,并吸納了大量的源自日本動漫的二次元文化,主打“彈幕”吐槽。經過不斷的積累與發(fā)展,“A站”與“B站”已經成為了“彈幕”迷們的聚集地與彈幕評論的風向標。
隨著我國彈幕視頻行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一大批彈幕網站逐步建立起來,并由最初的小眾化逐漸走向大眾化。很多主流視頻網站也紛紛開啟彈幕評論功能,優(yōu)酷與土豆合并之后推出全新彈幕分享類視頻網站“豆泡”;2015年春晚的獨家網絡直播商愛奇藝甚至在春晚直播全時段開啟了彈幕評論,便于觀眾吐槽。2017年度收視口碑雙豐收的《人民的名義》《歡樂頌2》《白鹿原》等優(yōu)秀劇作在網絡播出時,更是被“彈幕”攻占。
“彈幕”在極短的時間內聚集了大量的用戶,受眾面也在迅速擴張,其映射出的價值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值得我們深思?!皬椖弧本科涓臼且环N依托網絡存在的文藝評論形式,它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互聯(lián)網交往方式與民間文化創(chuàng)造方式。原有的藝術作品在眾多網友的評論中被逐漸解構,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藝術文本。在“破”與“立”的同時,“彈幕”還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將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觀點實時整合,形成了一個虛擬的、帶有伴隨性的網絡視頻世界。網絡視頻“彈幕”現象已經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新的傳媒藝術景觀,其背后隱藏的社會、文化、藝術、商業(yè)等價值更是傳媒藝術研究者無法忽視的。
“彈幕”的即時性特征使得受眾評論可以被實時呈現的同時,其評論內容也更具針對性。
從時間上看,在互聯(lián)網架構尚未成熟之前,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大眾傳媒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受眾對于大眾傳媒及藝術作品很難做到即時有效地反饋。媒介與媒介之間、媒介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具有很大的延時性,所傳遞信息的方式也是點對點、單向度、灌輸式。受制于技術、渠道等因素,受眾、藝術品與原作者之間很難展開即時互動。隨著互聯(lián)網的持續(xù)發(fā)展,媒介信息的傳播速度逐步加快,傳播渠道更寬廣,傳播手段更多元,整個世界重新回歸“地球村”。我國主流視頻網站發(fā)展初期,網絡視頻觀眾的主要反饋渠道還停留在“評論區(qū)留言階段”,評論時需要下拉頁面暫停視頻才可以打字留言。之后幾年,各大視頻網站更新了評論環(huán)境,在下拉頁面后,視頻會以縮小的形式跟隨網頁下移至評論區(qū),這樣一來解決了暫停才能評論的問題,但并沒有從本質上緩解媒介單向性傳播的問題——留言堆積在評論區(qū)被不斷刷新,無法第一時間引起更多人關注。
從內容上看,視頻觀眾發(fā)送的絕大部分“彈幕”,并不是針對全部視頻內容,而是根據視頻播放的某一具體時間點、劇情點或特定畫面發(fā)表評論,更加針對特定細節(jié)。當我們觀看“彈幕”視頻時,我們或是評論故事劇情,或是評論背景音樂,或是主人公的臺詞、妝容、動作等要素,甚至有些觀眾會根據視頻進度條在某一時間節(jié)點為大家發(fā)送類似“進度條撐不住了”的提醒彈幕。也就是說,“彈幕”的評論往往是具有針對性的、微觀的。相比之下,傳統(tǒng)的網絡視頻評論形式則需要在視頻觀看結束之后才能進行評論,很大一部分即時性感知被抹殺。用戶對于“彈幕”功能的使用呈現出一種高度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會具體到某一時刻或某一幀畫面。而“彈幕”的實時技術恰巧給這種自主性以擴大的機會——根據發(fā)送時的時間和幀數第一時間將“彈幕”覆蓋到相對應的畫面上。
“彈幕”視頻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受主體之間的單向性傳播模式,“彈幕”本身既是內容也是渠道。視頻觀眾的“彈幕”評論會第一時間送達給傳播者和其他用戶,信息互動過程趨于完整。即時性成為了“彈幕”不斷向視頻網站擴張的利器。
這里的互動性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觀眾與作者之間的互動,二是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傳媒藝術時代,數量巨大的“草根”創(chuàng)制藝術作品開始參與大眾傳播,其多維藝術視角、多種內容表現、多樣價值取向,使得大眾參與藝術創(chuàng)制的程度大為提高。這已經不是大眾在“選擇”的意義上參與藝術創(chuàng)制,而是直接地、迅猛地提高了參與藝術創(chuàng)制的個體的數量。[1]
“彈幕”恰恰是龐大的觀眾群體對原有視頻的反哺和再創(chuàng)造。一方面,經過“彈幕”洗禮的原視頻會讓視頻原作者對這個經過二次創(chuàng)作的“新作品”進行全新的審視,并且根據“彈幕”用戶的評論對其進行再度修改和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原有的視頻事實上是經歷了“三度創(chuàng)作”。“彈幕”成為了視頻作者與視頻觀眾的互動紐帶。另一方面,不斷升級的視頻技術使得觀眾的觀看體驗也在逐步深化。“彈幕”的出現改變了觀眾之間傳統(tǒng)的互動形式,使得網絡視頻的互動性大大增強?!皬椖弧惫δ苁菍ΜF有網絡視頻用戶社交行為的補充和再造。評論與視頻畫面疊合的方式使得“彈幕”用戶“不得不”觀看前人的評論。第一批觀眾對于原視頻的看法會在之后觀眾的“彈幕”評論中有所體現,這樣一來,“彈幕”的數量就會呈幾何級增長。這一過程也許會在某一時刻斷開,但在下一個劇情高潮出現時,又會循環(huán)往復。所以,從整體來看,“彈幕”的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連續(xù)性和留存性?;谶@兩種特性,“彈幕”用戶會在觀看視頻的同時,與不同空間、不同時間觀看同一視頻的人進行互動交流。
“彈幕”的碎片性可以看做是“彈幕”誕生時自身攜帶的“原罪”。由于“彈幕”以覆蓋屏幕的形式出現,為了保證每位用戶都能發(fā)送“彈幕”消息并且能夠清晰的展現在屏幕上,視頻網站的后臺會限制每位用戶的評論字數,超過一定篇幅會被刪減,所以受眾無法發(fā)送傳統(tǒng)網絡視頻評論中長篇幅的劇評、影評。這就要求“彈幕”用戶必須用最簡短的話語來表達內心的情感或理性的評論。這就催生出了許多“彈幕”中的“壓縮式”語言和“象形式”語言,如“亂入”(意為闖入,經常出現于游戲或動漫視頻作品中,多指不應該出現的出現了或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觸手”(指有一定技術的人,高手的另一種表達方式)、“233333”(表示捶地大笑的姿態(tài))、“orz”(失意體前屈,這是一個象形詞匯,它形狀好像是一個人跪趴在地上,被用來形容遭到某件事的打擊,著重突出評論者無力、沮喪的心情,還有欽佩和頂禮膜拜等意思)。
與此同時,“彈幕”的碎片化特質也讓評論的內容和形式更加多元化。首先,隨著時間的推移,視頻的后臺“彈幕池”會逐漸積累大量的評論消息。這些消息都是視頻觀眾具有針對性的評論,受眾的性別、工作、受教育水平、對世界的認知等都不盡相同,對視頻的評論角度自然千差萬別。加之如今網絡視頻“彈幕”功能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并未設置準入門檻,所以成千上萬的用戶就可能有成千上萬條“彈幕”,評論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其次,由于篇幅所限,彈幕網站開始逐步在“彈幕”的形式上進行拓展:字體、顏色、大小、出現方式、出現速度等都被重新設定,用戶甚至可以發(fā)送表情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形式更加新穎也更具吸引力。
“彈幕”的干擾性是這種互聯(lián)網文藝評論形式的特有屬性?!皬椖弧奔夹g將觀眾評論與畫面疊加,使得觀眾相互之間能夠即時互動。由于早期的“彈幕”發(fā)源于“二次元”文化,崇尚“二次元”文化的年輕人群體很多時候是將滿屏的“彈幕”變成了一種亞文化符號。在出現影視作品即將出現恐怖血腥鏡頭時,會有大量“彈幕”用戶發(fā)送“彈幕護體”來遮擋屏幕,或者在劇情高潮或明星出場時以一種頗具儀式的形式大面積發(fā)送“彈幕”評論。但隨著“彈幕”的發(fā)展,其受眾已經突破了原有的“二次元”圈層,此時的“干擾性”就會呈現出很大的負面影響。對于“二次元”之外的受眾來說,這種形式會對視頻內容的正常播放和觀眾對于原視頻的審美產生一定的影響。觀眾在觀看某些熱門“彈幕”視頻時,視頻中的人物主體甚至整個畫面都會被大量“彈幕”遮擋。在較為風趣幽默、主題輕松的視頻中這種做法相對可以被接受。但對一些較為嚴肅的歷史劇、紀錄片來說,這一現象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觀眾會選擇關閉“彈幕”功能觀看一遍之后,再開啟“彈幕”專門觀看評論。這種干擾性也是目前“彈幕”難以被大眾接受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彈幕”用戶的身份、年齡、受教育程度、思維模式等都不盡相同,常常會有不同意見出現,稍有不慎就會演變成兩人或兩個群體的“彈幕”大戰(zhàn)。此時,一些不文明用語、人身攻擊或是“二次元臟話”便會出現,嚴重影響其他觀眾的觀看感受。
“彈幕”依托互聯(lián)網營造出的“虛擬社區(qū)”,讓越來越多的人擺脫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限制與差異,以一種“狂歡”的姿態(tài)相互交流。與此同時,“彈幕”開拓了一種全新的文藝評論形式,將傳統(tǒng)文藝評論中個體的獨自品評升級為整個群體的狂歡?!翱駳g化”概念源自于巴赫金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與之相關的還有“狂歡節(jié)”和“狂歡式”??駳g節(jié)原本只是代指一類特定的節(jié)慶日,在節(jié)日期間,人們可以不受禮儀約束盡情狂歡,相互之間以一種完全平等的方式進行交流,后來逐步發(fā)展為民間節(jié)日形式的集合。作為青年亞文化所衍生出的文藝評論形式,“彈幕”特有的互動性、多元性、草根性等特質與狂歡節(jié)極為相似。
首先,“彈幕”的交互性對應狂歡節(jié)的全民性。在巴赫金的理論中,狂歡節(jié)超脫于日常生活,不再受到現實社會中種種教條、禮法的約束??駳g節(jié)的參與者不分表演者與觀看者,每個人都以一種狂歡式的姿態(tài)釋放自我,可以盡情地嬉笑怒罵,以快樂為原則釋放自我。與傳統(tǒng)評論單一的評論形式相比,“彈幕”要開放得多:一方面,“彈幕”依靠強大的互聯(lián)網媒介,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壁壘,在這一虛擬世界中,只有“在線”和“不在線”之分,并沒有地域、晝夜之別,現實中的時間線和距離線被拆分重組;另一方面,狂歡節(jié)中人們的身份并沒有主次之分也沒有演員和觀眾之分,整個環(huán)境完全強調人作為主體的交互主體性。長久以來,現實社會中的傳播活動是以人的社會層級和分工進行傳播的,少數社會精英掌控著傳播的話語權,這也就是??滤f的“權利即話語”,而其余的大部分受眾則成為了龐勒口中的“烏合之眾”。而在彈幕世界中,則是另一番景象:觀眾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數”,可以發(fā)表對原作品的評價,也可以暢所欲言地交流、諷刺調侃,以此抹除創(chuàng)作者與觀看者之間的距離,建立一種新的對話形式。沒有絕對的話語中心也沒有強硬的準入門檻,“彈幕”世界中的所有人都可以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得短暫的精神釋放。其次,“彈幕”與狂歡節(jié)同樣具有儀式性?!皬椖弧痹从凇坝蔽幕?,在發(fā)展初期具有很明顯的儀式感。“遼寧人民發(fā)來賀電”“+1”“蒂花之秀”“前面說×××的那個你別走”……“彈幕”發(fā)送者會在特定的情節(jié)或評論出現時,發(fā)送相對固定的語言形式來體現群體的認同感和儀式性,這與狂歡節(jié)中的儀式性有異曲同工之處??駳g節(jié)國王加冕環(huán)節(jié)中,以國王身份授冕的人多為現實社會中的奴隸或小丑。而脫冕儀式中,則要眾人扒下國王的皇冠和衣服。此外,在狂歡的儀式中,巴赫金還強調了面具的必要性,面具實現了狂歡參與者的匿名性,身份可以隨意更改。[2]此外,狂歡節(jié)儀式性的前提是區(qū)分現實與非現實世界?,F實世界是偽裝的、嚴肅的、拘束的,而非現實世界則是真實的、歡樂的、自由的,人們在兩個世界之間相互轉換需要調整自身所扮演的角色?!皬椖弧北揪吞幱谝粋€完全虛擬的互聯(lián)網世界,這個虛擬的狂歡世界經常介于虛擬和現實之間因為它是“在現實基礎上通過自身的符號和觀念構造能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間接性、虛擬性和開放性的新的實在”[3]。“彈幕”世界包含于網絡世界,所有的“彈幕”用戶可以帶著面具相互進行符號的建構和交換。第三,“彈幕”的包容性與狂歡的平等性。在狂歡理論中,巴赫金將人的生活狀態(tài)分為兩種:一種是嚴肅的、緊張的、教條的、完全遵守等級秩序的;還有一種是廣場化的、自由的。“充滿了對一切神圣物的褻瀆和歪曲,充滿了不敬和猥褻,充滿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隨意不拘的交往”[4]。毫無疑問,狂歡節(jié)是巴赫金眼中的“第二種生活”,人與人之間可以短暫地平等相處。而“彈幕”世界中,人們也在用第二種方式生活。這種平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與觀眾之間的平等、自我認知與社會觀念的平衡?!皬椖弧钡某霈F改變了原有的傳受關系,傳播鏈條發(fā)生了逆轉,視頻的創(chuàng)造者不再占有絕對的主動權,很多時候“彈幕”的內容才是真正的主體,而視頻作者卻成了觀眾?!皬椖弧敝黧w將原有的視頻內容進行二度加工,顛覆了傳統(tǒng)的影視傳播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彈幕”無需受制于主流思想,用戶可以平等自由地交流互動而不受外界干擾。
“彈幕”為用戶開創(chuàng)了一個可以狂歡的世界,這種平等、自由的宣泄不僅充分調動了觀眾的積極性,提升了影視作品的交互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彈幕”用戶打開了一條舒緩負面情緒的窗戶。
“彈幕”作為一種互聯(lián)網時代獨特的文藝評論形式,本質上是一種聯(lián)結視頻內容與觀眾思維的評論性文本,也是一種“擬態(tài)環(huán)境”的建構。這種建構使得評論不再是單人單向度的輸出,而是一種多人多維度的互動。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提到,由于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巨大變化,對于自身無法掌控的事物,人們需要通過大眾傳播所形成的信息環(huán)境去了解。這種信息環(huán)境即“擬態(tài)環(huán)境”,并不是現實環(huán)境的鏡子式重現,而是各種傳播媒介對象征性事件或社會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剪輯和重新結構化后向大眾展示的環(huán)境。[5]“彈幕”作為一種文藝評論形式,其內容往往源自于用戶的想法,而不完全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寫照??陀^世界的形象被人們的思想影響后,被以一種新的敘事方式加以詮釋。也就是說,“彈幕”世界傳遞出的現實實際上已經與客觀現實發(fā)生了很大的偏離,進而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行為,這也就是為什么在一部影視劇視頻中,大面積的“彈幕”評論會出現多次話題轉向?!皬椖弧痹u論利用互聯(lián)網這一媒介,很好地營造了一個虛擬的輿論場,為用戶之間的深入交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彈幕”依附于互聯(lián)網,也自然地承襲了相應的互聯(lián)網屬性。相較于傳統(tǒng)文藝評論較為單一的內容和形式,“彈幕”更為開放、多元。從傳統(tǒng)文藝評論的角度來看,從事傳統(tǒng)文藝評論的人多為行業(yè)的佼佼者或學院派學者,整個圈子呈現高端化、精英化,準入門檻很高。與此同時,傳統(tǒng)文藝評論的評論者與被評論者的文化理論、審美方式等都趨于同一維度之中,即便是反面批評,也會很大程度上遵照相應的藝術理論或文化視角對作品或作者進行批評。傳統(tǒng)文藝評論者大多會遵循嚴格的學術規(guī)范,評論多以高屋建瓴的意見或一針見血的批評為主。相對于數量龐大的社會大眾而言,傳統(tǒng)文藝評論圈是一個數量較少、結構較為單一并且較為封閉的圈層。因此,傳統(tǒng)的文藝評論無法最大限度地整合多元思想。而“彈幕”依靠互聯(lián)網,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文藝評論封閉的圈層。評論者幾乎可以零門檻地參與到文藝評論當中,并且相互之間的年齡、地位、教育背景、學術素養(yǎng)等要素都不盡相同,既有專業(yè)人士的專業(yè)點評,也有“毒舌”觀眾的犀利吐槽,甚至在某種情況下,評論的內容已不再重要,整個評論過程就是一種相互娛樂互動和自我發(fā)泄的過程。鋪天蓋地的“彈幕”像是一個黑洞,既向外擴張吸引多元的受眾,又向內吸附多彩的思想?!皬椖弧钡膬热莶辉倬窒拊谏願W的文藝理論之中,評論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多元的受眾、豐富的思想、虛擬的場景使得“彈幕”相較于傳統(tǒng)文藝評論更為開放,同時表現出了“彈幕”用戶勇于表達、挑戰(zhàn)權威的特質。
傳媒藝術時代,“彈幕”具有的實時性和互動性使其擺脫了傳統(tǒng)文藝評論形式自身具有的滯后性,形成了全新的即時互動的評論形式。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藝評論包含著眾多文藝評論元素,需要評論者從藝術學、美學、傳播學、心理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多種視角對作品進行判斷分析,還要結合歷代藝術家的作品及觀點、歷史上的文化思潮、文藝運動、文化思想等多個方面對影視作品進行解讀評鑒。越是投入大、篇幅長、內容繁雜的鴻篇巨制越需要評論者結合多種視角認真研究分析。越是具有理論深度和厚度的評論越需要評論者耗費時間對自身的觀點進行打磨。很顯然,這樣的評論準備過程具有延時性。與此對應,影視作品對于傳統(tǒng)文藝作品的反饋同樣具有延時性。而“彈幕”則完全相反,這一新時代的文藝評論形式依托互聯(lián)網實現了觀眾的“擬同步”觀看,并且由于“彈幕”可以精確到視頻的某一秒甚至具體到某一幀,評論的內容也就可以即時地呈現在屏幕上。同時空的互動,讓評論的滯后性大幅縮短,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這一即時性同時促進了影視藝術作品的快速改良和發(fā)展,也最大限度完成了文藝評論從“觀后感”到“觀時談”的轉變。
傳統(tǒng)文藝評論是單一、單向度的評論,而“彈幕”則是一種集百家之言的文藝評論形式,這一看似具有“融合”特質的技術,已經潛移默化地將受眾對于藝術的接受方式逐步“碎片化”。這一“碎片化”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藝術反饋的碎片化;二是評論空間的碎片化。法國文學批評家阿爾貝·蒂博代將文藝批評劃分為三種形式:自發(fā)的、職業(yè)的和大師的?!白园l(fā)的批評”又可以稱為“現時的批評”。它的主體包含一些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和文藝品鑒能力的知識分子,還有更為多元的受眾。他們的評論具有自由、感性、坦率的特點,并不拘泥于刻板嚴謹的規(guī)律和法則?!奥殬I(yè)的批評”又被稱為“教授的批評”,這一評論形式的主體多為行業(yè)專家,他們通過閱讀、觀看、研究之后經常會采取一種專業(yè)化的思維,以一種理性的角度對藝術作品進行解析,很少摻入感性成分,自然這類評論多呈現出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特征?!按髱煹呐u”又被叫做“藝術家的批評”,這里的“大師”是指已受大眾普遍認可的作家或藝術家。這種評論往往需要評論者在相應的理論基礎上,同樣用感受去細致地品讀藝術作品,是一種“尋美”的過程。傳統(tǒng)的文藝評論多為“大師的”和“職業(yè)的”,而“彈幕”作為一種傳媒藝術評論形式,將傳統(tǒng)文藝評論中文本的完整性徹底打碎,行文風格更為感性,具有鮮明的互聯(lián)網氣息?;ヂ?lián)網給“自發(fā)的批評”創(chuàng)造了絕佳的發(fā)展條件,也給“彈幕”一把敲碎傳統(tǒng)的錘子。互聯(lián)網的多元性給文藝評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互聯(lián)網世界,文藝評論不再拘泥于完整、刻板、教條的文本形式,而是利用新技術將精煉的文字鑲嵌在影視作品當中。從篇幅上看,互聯(lián)網“短平快”的特性使得“彈幕”摒棄了傳統(tǒng)評論大篇幅的文本,轉而選擇短小精悍的評論形式,出現了“梨園品評”、拼貼戲仿等多種形式。這些評論雖然不能完全做到理性、深入、透徹,但樣本體量大,能夠包含更多的現實經驗和社會聲音。從表達風格來說,“彈幕”頗具草根性,通常以“二次元”語言或諷喻的口語為主,久而久之形成了獨特的“彈幕”腔調。在網絡視頻中,嚴肅的理性評論有時甚至抵不過一個網絡詞語的感染力。這種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不再需要花費時間與精力去閱讀和理解評論內容,“彈幕”直觀的表現形式讓碎片化的文字更具影響力和感染力。與此同時,“彈幕”的出現打破了傳統(tǒng)審美環(huán)境的“第四堵墻”,觀眾的審美、評論地點不再局限在固定的空間,而是可以分散在世界各處,不同時不同地共同交流,現實中的空間限制被徹底抹除。相對于傳統(tǒng)文藝評論,“彈幕”更加平實,更貼近生活,也更具碎片化的時代特質。
從宏觀的角度審視人類的藝術長河,我們可以發(fā)現,人類藝術的生產和傳播方式先后從“群體化”發(fā)展到“專業(yè)化”又轉向了“產業(yè)化”,這三次藝術生產方式的變化,究其根本是由于技術不斷提升,舊的傳播形式已經不再大范圍適用于藝術的生產和傳播,新的傳播模式更符合當下的時代特質,也更容易被受眾所接受。原始時期的藝術群體化時代,生產力低下導致傳播媒介較為單一,人們的思想只能通過口耳相傳或是巖石雕刻等較為原始的方法進行傳播,雖然氏族成員都可參與創(chuàng)作,但由于沒有專業(yè)的創(chuàng)作人才,藝術活動的創(chuàng)造特質很難得到集中的展現。單調的藝術生產方式和單一的媒介傳播渠道致使原始藝術在數萬年中得不到有效的傳播和發(fā)展。在藝術專業(yè)化時期,絹、紙等新型書寫材料被發(fā)明,藝術的傳播取得了第一次重大變革,這不僅促成了“文本”的誕生,更重要的是藝術作品得以更好地被保存和流傳。這一時期出現了署名作者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專業(yè)型人才,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得以最大限度地發(fā)展,一批后世難以企及的藝術作品被創(chuàng)作出來并流傳至今,媒介渠道的拓寬促成了藝術經典的傳世。工業(yè)革命以來,印刷術被不斷改進升級,傳播技術又一次迎來了革命性的變化,藝術品至此以后便可以大量復制,商業(yè)資本不斷涌入藝術領域,藝術品的印售成為了其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印銷商成為了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藝術接受者之間的紐帶。在這一關系中,藝術家雖然仍舊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體,但其核心地位已經被動搖,商業(yè)性與藝術性的沖突,使得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被嚴重扭曲,難以充分發(fā)揮。
在如今的傳媒藝術時代,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讓藝術的生產和傳播方式被重新定義,藝術接受者與藝術品的距離被無限縮小,人人都可以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品的傳播速度也成倍增長。“彈幕”這種新時代的文藝評論形式,以互聯(lián)網為媒介,依靠其強大的交互性消解了生產者、傳播者以及接受者之間的界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開啟了藝術生產、傳播方式和接受方式的又一次革新。
從藝術文本的角度來看,“彈幕”由千百條受眾評論組成,在“彈幕”從屏幕飛出的一剎那,這個影視作品就已經不再是原有的藝術文本,“彈幕”用戶合力共同完成了對原有藝術文本的二度創(chuàng)作,在原作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一部新的影視作品,而這部作品還會隨著新“彈幕”的涌入而不斷變化。不同的劇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演員、不同年齡段受眾的關注點、不同的熱門詞匯等元素都會改變“彈幕”的風向,同時也使得這一新的藝術文本更具時代性,真正做到了“評論才是主體”。
從藝術生產和傳播的角度來說,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傳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發(fā)生了逆轉,視頻作者在觀看彈幕視頻時,不自覺地成為藝術的接受者,通過“彈幕”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與此同時,經過二度創(chuàng)作的視頻作品可以被觀眾一鍵轉發(fā)至多個主流新媒體平臺進行二次傳播,這種新型傳播模式充分表明了傳播過程中受眾的主體性?!皬椖弧币巡煌耆且环N評論形式,也是一種新的大眾傳播媒介,觀眾不再是看客,而是可以隨意修改作品的主人。“彈幕”將傳統(tǒng)的藝術生產、傳播和接受三個過程的斷層連接到了一起,自此這一流程徹底顛覆轉化為“產傳受一體”。
網絡視頻“彈幕”技術憑借其出色的交互性,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限拉近,每個人都有可能和“全世界”對話。與此同時,人與藝術之間的距離也被無限縮短,藝術接受者利用這一新媒體技術將原有的單維度藝術創(chuàng)作變?yōu)榱舜蟊娀w創(chuàng)制。從前,我們在欣賞藝術時,必須親身來到藝術品前進行觀摩,感受藝術作品給我們帶來的“靈韻”與“驚顫”。而互聯(lián)網技術的崛起,將現實中的實際物理距離消解,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地欣賞藝術。但我們必須要看到的是,拉進虛擬空間的代價是打碎了現實中的物理空間,人們不能夠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共同觀賞品評藝術作品。與此同時,由于傳統(tǒng)評論延時的弊端,藝術接受者無法第一時間對藝術作品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也不能夠隨時與其他觀眾交換想法。而網絡視頻“彈幕”功能則將這種“碎片化”的物理空間和藝術反饋進行了最大程度的粘連?!皬椖弧睆姶蟮膶崟r性、交互性讓原有的藝術空間變?yōu)榱艘粋€觀眾心理上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在這一環(huán)境中受眾作為一個整體,在同時同地觀看影視作品,品評咀嚼其中的韻味,或者干脆贊美、“叫好”?!皬椖弧钡陌l(fā)展并沒有完全遵循互聯(lián)網的前進方向,而是以一種“逆生長”的方式,為觀眾營造出了一個“新梨園”。這種全新的藝術接受方式,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觀看習慣。
隨著Web4.0時代的興起,“彈幕”這一評論形式在網絡視頻行業(yè)當中掀起了一陣熱潮。在我國“互聯(lián)網+”政策的保障下,網絡媒體將呈現出新的態(tài)勢。三網融合、移動終端和自媒體的迅猛發(fā)展為新興的彈幕評論提供了無限可能。彈幕評論在網絡視頻和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傳播下延伸至更廣闊的領域,彈幕電影、彈幕廣告、彈幕社交相繼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紛飛的文字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副全新的影視互動評論景觀。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彈幕”為廣大網民提供了一種新的社會交往方式,從一個人的思考升級到了一個群體的狂歡,深度的參與性與伴隨性彰顯出了其特有的傳媒藝術特質。從文化視野來看,“彈幕”擺脫了傳統(tǒng)文藝評論相對固化的形式和思維,開創(chuàng)了一種互聯(lián)網時代全新的文藝評論形式,觀眾發(fā)送的“彈幕”對于視頻作品的拼貼與重構也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民間文化創(chuàng)造方式。與此同時,“彈幕”視頻從藝術層面,給了我們一個重塑原有藝術文本的機會,將千萬種思維融入藝術作品,呈現出了一種超脫傳統(tǒng)的全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
目前,“彈幕”正處于蓬勃發(fā)展和快速流變的階段,在正向價值日益凸顯的同時,一些負面影響也在不斷涌現。事物的發(fā)展具有兩面性特點,“彈幕”也不例外。目前的世界逐步走向多極化,相對應的文化建設也在逐步多元化。這一獨特的文藝評論形式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不但沒有被稀釋,反而在文化領域里獨樹一幟,可見“彈幕”有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我們相信,隨著我國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互聯(lián)網監(jiān)管和版權制度的不斷完善,“彈幕”將會逐漸摒棄自身的負面問題,在聯(lián)結“虛擬”與“現實”的過程中蓬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