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
——《尚書》災異觀略論

2019-12-15 08:55吳雪菡
殷都學刊 2019年2期
關鍵詞:尚書君主民眾

吳雪菡

(山東大學 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尚書》是研究先秦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獻資料,其災異觀與天人關系思想是中國天人關系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其內涵豐富而深刻,對后世影響極大。《尚書》“災異觀”在《洪范》“八曰庶征”中有較為系統(tǒng)的表述,此外《大誥》《多士》《咸有一德》等中亦有反映,《金滕》《高宗肜日》《咸乂》等篇中也有具體災異現(xiàn)象記載,其與特征思想內涵有待具體分析與討論。

一、什么是災異

按照一般的理解,災異即指災害和異象。如漢何休《公羊解詁》解釋道:“災者,有害于物,隨事而至者。異者,非常可怪,先事而至者?!薄渡袝分袑漠惖母攀鲋饕w現(xiàn)于《洪范》篇中。

《洪范》用“征”(征兆)的概念,闡述其災異思想。以五種事物作為體現(xiàn)征兆的對象,分別是“雨、旸(晴)、燠(暖)、寒、風”[1]。但這五者本是自然界的常見事物,何以能體現(xiàn)災異?《洪范》云:“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敘,庶草蕃廡。一極備,兇;一極無,兇?!盵2](P192)也就是說五種事物的常態(tài)是按時序出現(xiàn),結果是風調雨順,萬物興盛。如果這“雨、旸(晴)、燠(暖)、寒、風”五者中的任何一種過多或者過少,就會造成兇災。所以就會出現(xiàn),各以其序產生的“休征”(美好的征兆)和混亂失常導致的“咎征”(惡劣的征兆)。所謂“休征”,即“時雨若”、“時旸若”、“時燠若”、“時寒若”、“時風若”,即雨水適時降落,陽光適時充足,氣候適時溫暖,天氣適時寒冷,天氣適時吹風。而所謂的“咎征”,即“恒雨若”、“恒旸若”、“恒燠若”、“恒寒若”、“恒風若”,即雨水一直降落(洪澇),天氣一直晴朗(干旱),天氣炎熱叵耐,氣溫寒冷不止,一直吹風不停。

《尚書》其他篇章也敘述到一些災異現(xiàn)象。比如《咸乂》中“共生”的“祥桑谷”[2](P166),商王大戊時亳都朝堂上長出共生的桑谷,一夜之間大可合圍。非常之處,一在生于朝堂,二在桑谷共生,三在一暮大拱?!陡咦陔廊铡分械摹半g雉”,《書序》載:“有飛雉升鼎耳而雊。”[2](P176)即祭祀武丁時突然有雉鳥飛上鼎耳鳴叫,有損祭祀莊嚴肅穆的常態(tài)?!督痣分小疤齑罄纂娨燥L”,成王聽信讒言廢黜周公后出現(xiàn)了雷電暴風,熟稔盡偃,巨木盡拔等一干異象[2](P197)。

一切的非生物,風雨、陽光、溫度,不處于常態(tài)則為災異;一切的生物,植物、動物,不在常態(tài)則為災異。所謂的常態(tài),按照《尚書》的敘述,即平常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一切的存在,有生命的、無生命的,于其該處的時機,于其該在的位置。什么是該在的時機和位置?關鍵在符合中道,不能“極備”,也不能“極無”。因此,我們可以說,《尚書》的災異,是指一切的存在不處于以“中道”界定的常態(tài)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

二、天人感應與災異的來源

對于災異的來源,粗略分之,大抵中國先民有兩種認識,一是通過總結現(xiàn)實經驗,認識自然規(guī)律,理性地認為災異是自然界本身的現(xiàn)象,不包含神秘主義成分,遂采用“人定勝天”的方式,積極應對,采取辦法。如王充認為“風雨暴至,是陰陽亂也”[3]。水旱災害只是單純由于“云積為雨,雨流為水”[4](P683),日食、月食現(xiàn)象也是自然規(guī)律,“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數(shù),不在政治,百變千災,皆同一狀”[4](P773)。排除了災異背后的神秘之處。而另一種認識,則將災異的來源歸結于神秘主義有意志的天,這種思想根植于先民萬物有靈的觀念。總的說來,后一種認識在中國古代是主流現(xiàn)象。前一種認識出現(xiàn)較晚,來源于對后一種認識的反動。

《尚書》作為早期中國主流思想史的代表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其對災異來源的分析自然符合后一種認識。其對災異的系統(tǒng)分析,主要體現(xiàn)于《洪范》篇中:

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2](P192)

這其中將災異的出現(xiàn)與君主政治關聯(lián)起來:君主狂妄就會顯現(xiàn)久雨不停,君主有過就會顯現(xiàn)久旱不雨,君主安逸就會顯現(xiàn)炎熱不消,君主急躁就會顯現(xiàn)寒冷不減,君主昏暗就會顯現(xiàn)暴風不停??梢钥闯鲈凇渡袝返臑漠愑^中,君主政治的失德會導致災異出現(xiàn)。

這之中需要注意到,君主政治的失德之所以導致災異出現(xiàn),當中不可脫離“天”這一因素。《大誥》篇云:“予不敢閉于天降威?!盵2](P198)《多士》篇云:“弗吊旻天,大降喪于殷?!盵2](P219)《咸有一德》篇云:“惟吉兇不僣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盵2](P166)都將降災的主宰歸結為人格化、道德化的“天”與“上帝”?!疤臁蹦軕{借政治失德與否決定是否降災,則此“天”是有意志的?!渡袝分小疤臁本哂幸庵?。《皋陶謨》明確說:“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xié)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盵2](P139)“天”可“敘有典”(規(guī)定人與人之間的常法),“秩有禮”(規(guī)定人的尊卑等級)、“討有罪”(討伐有罪),故而有意志,有人格神的特征。則有一問,何以君主失德,上天便要降災?則由于民眾“罔非天胤”,民眾與君主皆為上天后代,自然都受上天保護,此蓋中國早期之樸素民本思想。由此可知,災異是天的意志的體現(xiàn),是有意志的上天通過對人世政治的了解,反過來垂降災異于人世,體現(xiàn)了早期的“天人感應”思想。

由此反觀《尚書》其他篇章所出現(xiàn)的災異?!断虂V》中的“祥桑谷”是太戊“政有闕”而生異象;《高宗肜日》出現(xiàn)飛上鼎耳的“雊雉”,則由于祭祀不合禮儀“祭豐于禰”而“天既孚命正厥德”?!督痣窞漠?,則是因成王信讒而天顯暴風雷電予以警示。無一不是由于君主的行為出現(xiàn)問題,所謂失德,而導致上天垂降災異。

綜上所述,在《尚書》中所反映的災異觀中,災異的形成可歸結為三個關系,一是民與君,一是君與天,一是天與民。民與君,體現(xiàn)在君主對民眾政治的失策、失德與否,君與天,是上帝對君主的審視監(jiān)察,天與民,則表現(xiàn)為災異或祥瑞。上帝、君主、民眾三位一體,民眾與君主同為上帝后代,君主處于鏈條的中心位置,上事昊天,下治民眾,其德政和順天與否可被看做是災異產生的重要原因。

三、天人同構與災異的消除

如上所述,災異是有意志的天的意志的體現(xiàn)與以及對君主暴政的懲治。由此說來,這種“天人感應”的思想,其作用是教化的,在規(guī)范為政者的行為方面具有重要的約束作用。既是對未然事件的防范消弭,也是對已然情況的補救改正,要言之,在于使為政者改正不德行為,施行有益民眾之治。所以說,災異并非是上天要對人世的趕盡殺絕,而是為了教化下界,產生符合上天意志、國泰民安的結果。由是知災異是可以消除的?!渡袝分袑漠惖南馔緩娇蓺w為兩個步驟:

(一)祭鬼祀神

商人尚鬼神,重祭祀,到殷周之際依舊崇尚神本,祭祀興盛。因此,在《尚書》的時代,祭祀往往成為處理災異情況的第一步驟。《金滕》篇中“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成王悔過后禮待周公并有“王出郊”,郊即一種祭天儀式。郊祭的結果是“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歲則大熟”,災異最終得以消解[2](P197)。《咸乂》篇中出現(xiàn)“祥桑谷”后“伊陟贊于巫咸”,也當與祭祀活動有關[2](P166)。至于《高宗肜日》中出現(xiàn)的飛上鼎耳的“雊雉”,其原因在于祭祀失序,祖己以“惟先格王,正厥事”告之,即要求王要端正祭祀行為,其直接出發(fā)點即是祭祀的[2](P176)。

災異是有意志的上天所降的懲罰,也可以看作是上天和人世溝通的一種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從這種方式上看,古人觀念中的上天雖然具有意志,但并非完全為有意志的人格形象。若是完全有意志的人格形象,則不需要借助災異,而可以直接與人世發(fā)生聯(lián)系,直接對下界發(fā)生聯(lián)系。所以古人觀念中的上天,同時具備有自然之天的性質,所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5]是也。既然上天具備有自然之天與人格之天的雙重性質,那么人天之間的溝通方式就不是直接的。上天通過降示災祥來與下界溝通,那么人間與上天溝通的有效手段便是祭祀。因此,祭鬼祀神自然成為消解災異最直接最迫切的手段。

(二)德政順天

如上所述,在以“天人感應”作為對執(zhí)政者進行教化的系統(tǒng)中,德政和順天與否可被看做是災異產生的重要原因。既然災異產生的原因是君主的失德與逆天,則在對上天進行祭祀溝通直接處理后,仍需從引起災異的根本上入手,消解的辦法便是德政與順天。

如前所述之災異,在進行祭祀處理后,都有修德教化的告誡處理?!陡咦陔廊铡分谐霈F(xiàn)雊雉異象后祖已的訓辭:“惟天監(jiān)下民,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絕命,民有不若德,不聽罪。天既孚(付)命正厥德,乃曰‘其如臺’。嗚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豐于昵?!盵2](P176)勸誡商王祖庚順德修政,不要自絕天命。這里將“天”與“下民”的關系表達得非常清楚。首先,構建了天人感應的基本模式,“天監(jiān)下民”。上天對下民有主宰作用。其次,以所有“下民”都是“罔非天胤”,都是天的后代,由此確定了民本思想。第三,以正“德”為受天之命的重要途徑,針對王而說,王重要之“德”,即是“司敬民”?!陡尢罩儭吩疲骸疤炻斆?,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敬哉有土!”[2](P139)將上天的視聽、賞罰,依從臣民的視聽、賞罰,使天意、民意相通,勸告君主謹慎對待百姓。幾將“民意”、“天意”等同。

《咸乂》篇《書序》中載錄“祥桑谷”之異[2](P166),惜正文不存,然《史記·殷本紀》當據以成文:“伊陟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闕與?帝其修德。’”[6]也是勸誡太戊修德,后“祥桑枯死而去”,災異因修德而解除?!妒酚洝分^“殷復興,諸侯歸之”,太戊也因此獲得“中宗”的稱號(1)《史記》,第100頁。??梢娖湫薜滤鶐淼恼涡Ч恍 !督鹂g》載成王悔過,郊祭后,也實施了積極應對災異的政策:“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筑之?!盵2](P197)最后獲得了“歲則大熟”的結果。

當然,也有出現(xiàn)災異后,既不祭祀,也不人事,而造成嚴重后果的現(xiàn)象。西伯侯攻滅了黎國之后,商王朝出現(xiàn)了災異,“格人元龜,無敢告吉”[2](P177),占卜的貞人和元龜都不知道有吉兆。在這樣的情況下,祖伊跑去告訴紂王說要修德:“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戲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摯,今王其如臺?”[2](P177)然而紂王并沒有悔過,而認為自身是有天命的。事情的結果,《西伯戡黎》沒有說,但我們都知道,商王朝最終覆滅在紂王的手中。

修德之后能產生好的征兆,進而產生好的治化效果,《洪范》篇進一步敘述政治與征兆的關系說:

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歲月日時無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歲時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寧。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従星,則以風雨[2](P192)。

其中將執(zhí)政者的明德政治歸納為“王”“卿士”和“師尹”三個層面,提出君主視察政治得失類于歲統(tǒng)于四時,卿士視察政治得失類于月統(tǒng)于歲,百官視察政治的得失類于日統(tǒng)于月,三者如若皆順應變化就能“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而如果歲、月、日發(fā)生異常變化,則莊稼不能豐收,政治昏暗,賢人埋沒,國家不安寧。又將庶民比作星星,喻庶民與君主的正常關系如眾星拱月。人事的治理,與天象四時等自然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古代天人同構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以上所述,即出現(xiàn)災異后,以先祭鬼祀神,后德政順天的方式來對災異進行消除。《禮記·表記》有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盵7]鄭玄注:“先鬼后禮,謂內宗廟,外朝廷也。禮者,君臣朝會,凡以摯交接相施予?!?2)《禮記訓纂》,第792頁。殷人尚鬼,商周之際亦不少減,遇事則先祭祀,后行政,故在遭遇災異時亦然。

四、《尚書》災異觀的意義

(一)君主對上天負責,《尚書》災異觀既對君主權力有制約作用,也對君主德行有培養(yǎng)作用。

在講究等級制度的社會中,君主,所謂的天之元子,位置居于等級的最頂端。個人的決策、發(fā)號施令,難免有不盡合理之處,若無相關力量加以制約平衡,很容易形成君主權力的高度膨脹,邦國政治具備過多的主觀隨意性。因此,在普遍重視崇尚鬼神的時代,利用如上所述的災異觀,形成上天對民眾負責,君主對上天負責,民眾對君主負責的治理體系,相互制約平衡,避免了君主權力的高度膨脹。君主如果對自身德行要求不高,對民眾治理暴虐。則會受到上天的懲罰,懲罰以災異為先驗,若不悔過,則最終有顛覆整個政權的惡果。《湯誓》云:“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盵2](P160)《西伯戡黎》中,祖伊語于商紂王曰:“惟王淫戲用自絕。故天棄我?!盵2](P177)說明下界的一切都在“天監(jiān)下民”的嚴密掌控之下,上天不會永遠眷顧某個君主,不會永遠支持某個王朝,需要君主敬民修德。

(二) 上天對民眾負責,《尚書》災異觀體現(xiàn)民本思想。

在天人感應為思想基礎所構建的災異體系中,君主對上天負責,上天對民眾負責,其實就間接形成了君主對民眾負責的體系,使天意、民意相通。如前所述,《皋陶謨》云:“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敬哉有土!”[2](P139)是也。《高宗肜日》中出現(xiàn)雊雉異象后祖已的訓辭:“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豐于昵?!痹谏咸鞂ο旅裼兄髟鬃饔玫那疤嵯拢f“下民”都是“罔非天胤”,則不論是為政者,還是民眾都是上天的后代,由此確定了民本思想,要求王“司敬民”。

(三)民眾對君主負責,《尚書》災異觀有利于保障君權的正當性、合法性。

上面提到“天監(jiān)下民”,“罔非天胤”,君主與民眾皆是上天的后代,確立民本思想。但是不能說蘊含后世“民貴君輕”的理論。《召誥》稱:“有王雖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盵2](P212)又稱:“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盵2](P212)《顧命》曰:“爾尚明時朕言,用敬保元子釗,弘濟于艱難,柔遠能邇,安勸小大庶邦。”[2](P238)皆以君主為天之“元子”。元者,首也。元子就是說君主為上天之長子。因此雖然君主、民眾同為天之子,但在等級制度中,元子地位高于其他子,君主地位高于庶民。庶民對君主有擁護服從的責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君權的正當性、合法性。

(四)三位一體,《尚書》災異觀有利于邦國政治的穩(wěn)定。

如上所述,在普遍重視崇尚鬼神的時代,基于天人感應的思想和天人同構的理念,利用如上所述的災異觀,形成上天對民眾負責,君主對上天負責,民眾對君主負責的治理體系,實際上對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權力起到相互制約平衡的作用。君主對上天負責,其權力受到制約,培養(yǎng)德行。上天對民眾負責,在民本思想的基礎上,要求君主順天敬民。而民眾對君主負責,積極擁護保障君權的正當性、合法性。在這樣的條件下,能夠保證政治合理推進,國家機器穩(wěn)步運行,避免了個人權力高度膨脹后政治決策的過度隨意性,也避免了個人意識覺醒后過度要求導致的國家社會結構不穩(wěn)定性,有利于邦國政治的穩(wěn)定。此種災異觀,與當時的等級制度、社會條件,也即宗法制度、鬼神崇拜等,相輔相成,互為表里。

(五)源流甚遠,逐漸式微,后世對《尚書》災異觀的繼承與發(fā)展。

如前所述,《尚書》中的災異觀在當時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對政權的穩(wěn)定性產生重要作用?!渡袝罚鳛槿寮医浀?,被后世奉為圭臬。而其中的災異觀也在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翻檢史籍,群臣借災異議政,君主遇災異作出決策的事例俯拾皆是。如漢哀帝在位之時,災連禍結,國家衰敝,哀帝自知天命難保:“吾欲法堯禪舜”[8],欲將皇位傳于董賢。宋治平四年十二月,為了面對來年正旦的日食,宋神宗“起居日增轉對官二人”[9],用增置聽政機構的方法,來達到修德敬民,順應天命的目的。明代弘治年間多次發(fā)生災異,“弘治十五年十一月,景東晝晦者七日”[10],因之考黜文武官員千余名[11]。另外,歷代正史設有《五行志》一部,方志中設有《災祥》一門,皆專門用以記錄災異者。

當然,歷代在繼承《尚書》災異觀的同時,時移世易,不可避免具有其時代特征,歷代的災異觀不可避免產生變化發(fā)展。漢代災異觀中,以董仲舒的政治學說為代表。董仲舒在繼承完善天人感應思想的同時,提出“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無之”的理論,則已經與《尚書》災異觀發(fā)生變化。一是將修德與修政、修救分開,《尚書》中將三者合一為修德,“司敬民”是君主德行的一部分。二是降低了祭祀的地位與作用,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渡袝穭t是先鬼后禮,較為樸素原始?!逗榉丁吩谒未堑玫叫碌脑忈尅M醢彩瘜Α笆鳌弊骺陀^自然解釋,努力將天人感應觀念排除[12]。宋代胡安國述《春秋胡氏傳》,一方面繼承天人感應的災異思想,同時以民本談災異,另一方面則淡化有神論的成分,天理觀融入行文[13]。直到晚清,洋務派思想家為探索新的救荒對策,運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知識體系,對傳統(tǒng)災異觀進行批判。但出于實用主義態(tài)度,他們保留災異觀,發(fā)揮“懲惡揚善”功能[14]??偟恼f來,自然科學認識不斷豐富,理性思維逐漸提高,歷代在對《尚書》災異觀進行繼承的同時,對人事方面的強調越來越高。而由于災異觀本身的立足點,即在于天、君、民三位一體,天的去意識化,使得災異觀雖源流甚遠,而不免逐漸式微之勢。

猜你喜歡
尚書君主民眾
節(jié)錄《尚書·君奭》小楷
兌現(xiàn)“將青瓦臺還給民眾”的承諾
烏克蘭當?shù)孛癖姵冯x
五張羊皮
當代皇室
謙虛
《尚書》中“迪”釋為“由”新探
和諧君主帝嚳
“適宜君王的風度”:論《李爾王》中的新舊君主
讓博物館成為“民眾的大學”
江源县| 江口县| 宽城| 苗栗市| 昌宁县| 广灵县| 利辛县| 罗田县| 同仁县| 江都市| 大邑县| 达尔| 教育| 屏东市| 宝应县| 四川省| 扎囊县| 潜江市| 寿光市| 成武县| 东宁县| 育儿| 雷州市| 杭州市| 华阴市| 虞城县| 米泉市| 榆林市| 诏安县| 江山市| 毕节市| 鄂尔多斯市| 方城县| 新疆| 芦山县| 桐乡市| 吉隆县| 东城区| 青海省| 武功县| 五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