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金良
南宋思想家呂本中在所著《官箴》中說:“《坐忘論》云:‘與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天下之要言,當官處事之大法,用力簡而見功多,無如此言者。人能思之,豈復(fù)有悔吝耶?”意思是說,與其事后出了問題再弄巧補救,不如老老實實把事情做好。此言切中時弊,發(fā)人深思。
萬事皆有初,欲善終,當慎初?!白窘溆诔酢?,首先是為官做人之道,是守身如玉、守正不染的一種自持和防范。明朝何良俊所著《四友齋叢說》載有一個“白袍點墨,終不可湔”的故事。明代廣西總兵山云到任之初,聽說當?shù)赜兴投Y受賄的風氣,就問老差役鄭牢:“自己該不該入鄉(xiāng)隨俗?”鄭牢答道:“您初來乍到,如白袍著身,若染墨點,終難洗凈?!鄙皆朴謫枺骸八怂投Y,我若是不收,當?shù)厝瞬桓吲d怎么辦?”鄭牢答道:“為官者貪財,朝廷自有重法懲處,您不畏法度,反畏行賄人嗎?”山云覺得很有道理,任上始終持守清白、不貪不受。面對一地陋俗,不沾不染、潔身自好,看起來有點“拙”,但卻成就一世清名。
回到現(xiàn)實,剖析那些落馬官員,他們走向腐敗墮落的一個共同軌跡,就在忽略“拙戒于初”,沒能守住初心,“轎夫濕靯”后便“不復(fù)顧惜”,反倒是東窗事發(fā)時,動起“巧持于末”的心思,跟組織耍小聰明、搞小把戲。比如,有的不是深刻反省自己的貪腐行為給國家和人民的事業(yè)造成多大損失,而是絞盡腦汁地回憶自己究竟在哪些環(huán)節(jié)上“出了紕漏”“露了馬腳”,進而盤算如何為自己“開脫”“無罪辯護”;有的千般隱瞞、萬般抵賴,拼命“表演”、堪稱“戲精”,結(jié)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偷雞不成蝕把米,又給自己增加了一條違反政治紀律、對抗組織審查的罪名,最終留下“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悔恨。
為官做人如此,干事創(chuàng)業(yè)也是如此,“拙戒于初”最靠譜也最保險,只有把主要心思精力用在做好事情本身上,“思其始而成其終”,才能取得最后成功。而不是只關(guān)注事情結(jié)果,尤其不能“巧持于末”,出了問題千方百計“抹平”“擺平”。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不僅古人留下不少教訓,而且時下仍有人“哀之不鑒之”,還在“重復(fù)昨天的故事”。
比如,抓安全防事故,有的把目標定得很高,這也不能出、那也不能出,大問題不發(fā)生、小問題也不發(fā)生,但具體落實中卻沒有在“拙戒于初”上下夠功夫,而是急于求成、心浮氣躁,思想教育、制度執(zhí)行、風氣建設(shè)、責任落實等打折扣走過場。更有甚者,出了問題不是用心汲取教訓、亡羊補牢,反而在“巧持于末”上挖空心思。要么在要不要報告、如何報告上動歪腦筋,強調(diào)“客觀”淡化“主觀”,突出“偶然”掩蓋“必然”,花言巧語“解釋”、千方百計“搪塞”;要么追究責任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互打掩護、相互開脫,閃轉(zhuǎn)騰挪、逃避處理。如此一來,不僅安全工作沒抓好、問題事故沒防住,還把隊伍帶壞、把作風搞歪。類似問題,在其他領(lǐng)域也不鮮見。
寧愿“巧持于末”而不屑“拙戒于初”,是一種違背規(guī)律、漠視常理、投機取巧的歪風,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如任其滋長蔓延,必將助長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現(xiàn)象,嚴重影響工作落實。古人云: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這就告訴我們,慎始慎終、敬終如始,全力以赴、首尾不懈,才是成事之要、成功之道。奮進新時代,黨員干部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涵養(yǎng)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擔當精神,砥礪永不自滿、永不懈怠、永不停滯的進取意識,發(fā)揚“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的勤勉作風,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中始終保持沖鋒的姿態(tài)、專注的狀態(tài)和實干的常態(tài),做到善始善終、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