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煜 趙廣輝
1.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區(qū)法院,遼寧 鞍山 114001;2.遼寧省鞍山市科技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遼寧 鞍山 114051
計算機、手機等各種硬件設備是電子信息的載體,軟件平臺也在電子數據信息的生成和應用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在民事訴訟案件中應用電子證據,要考慮到案件相關人員擅自通過硬件設備或者是軟件修改信息數據的情況。同時受到這一問題的影響,電子證據在民事訴訟案件中的證據資格和證明力遭到質疑。
在民事訴訟中,電子證據要滿足一定條件才有應用的資格。在英美法系中,電子證據的可采性與證據制度緊密關聯(lián)。把電子證據歸在書證范疇中,此時電子證據的可采性判斷對書證傳統(tǒng)證據規(guī)則提出了挑戰(zhàn)。如果以“傳聞證據規(guī)則”為標準,那么電子證據就有無法實現反詢問的特征,此時就可以認為電子證據是傳聞。使用“最佳證據規(guī)則”評判電子證據的可采性,由于電子證據沒有原件,認為電子證據不具備最佳等級。這兩項規(guī)則都不能賦予電子證據可采性,因此要予以排除。英美法系需要對傳統(tǒng)證據規(guī)則予以變通,才能更加科學地承認電子證據的應用資格[1]。
就大陸法系而言,在承認電子證據的可采性時,所面臨的阻礙較小。法官在判斷電子證據的價值和可信度時,有具體的標準和原則,法官有自由裁量權,從而科學地賦予了電子證據成為新證的資格。與英美法系相比,大陸法系沒有復雜的證據規(guī)則,因此對電子證據可采性的把握比較容易。
從形式方面展開討論,在民事訴訟證據認定上,民事立法正式認可電子證據的法定地位。2005年4月我國頒布了《電子簽名法》,其中的第7條對不認可電子證據在民事訴訟法的地位予以否定。到了2013年,國家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其中第六十三條對電子證據作為民事證據地位法定地位予以肯定,所以說電子證據具備民事訴訟形式合法性。
電子證據成為合法證據的一項重要標志就是要具備合法性。在民事訴訟的司法實務中,關于民事證據有明確的規(guī)定,要求電子證據的取證主體、形式、程序都要符合《民事訴訟法》的法律法規(guī)。這說明收集程序和方法的合法性十分關鍵。同時這也是法院和法官在法庭上排除證據的重要依據。
相應的,假如收集證據的形式、方法和程序屬于某些特殊情況,所收集到的證據就不能作為民事訴訟活動中的重要證據。第一種情況是電子文件的生成是非法制售、非法錄制,或者是使用非法軟件生成的。該類文件不具有合法性。就非法軟件展開討論,軟件是電子證據的載體,因此電子軟件的合法性與電子證據的合法性有直接關系。因此非法軟件記載的電子證據不能被法律認可。第二種情況是電子證據由非核證程序生成,這一類的電子證據不具備合法性。最后通過竊錄手段獲得電子證據,具體的表現是通過脅迫生成電子文件,或者是在他人住宅中安裝錄音、攝像設備,這是對公共秩序的嚴重侵犯,屬于典型的不良風俗。此時需要特別說明,民事訴訟允許在不損害公共利益的條件下私錄電子證據,這可以作為證明案件詳情的證據。
在分析電子證據內容的客觀性時,需要結合電子證據的形式,包括二進制的數碼排列組合的電子證據、計算機硬盤、軟盤、光碟。把信息輸入到計算機中,所有的信息都會被精確表達[2]。因此,電子證據對案件的情況能夠高度客觀的表達。就電子證據的形式客觀性展開討論,可以發(fā)現,雖然人們不能直接接觸計算機中存在的信息,但是,通過電腦顯示器、打印機打印,會讓人們清晰地感知到電子證據的內容。這個過程不存在任何主觀形式的再次加工,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形式。從電子證據生成方法的客觀性展開分析,人們對電子證據的感觸是通過計算機終端和輸出設備實現,這個過程經過電子設備輸入、存儲、傳輸和轉換。在此期間電子證據容易被非法篡改,也有可能會受到外界因素的意外影響。而且這些操作不容易被外界覺察。這破壞了電子證據的客觀性。電子證據的可采性與其客觀性有密切聯(lián)系,保證電子證據在整個輸出過程不被篡改意義重大。
目前電子技術的發(fā)展已經對此有了解決的方法,最新的研究顯示:對電子記錄進行刪除、復制、修改,這些操作都會留下痕跡,通過技術手段能夠分析并認定。比如制作一種特殊的備份軟件,并將其存儲在電子設備的隱藏系統(tǒng)中,該軟件具有記錄所有操作痕跡的功能。對所有的設備都實行這種強制性需求并不實際,而法律則可以設置相應的審查標準,要求那些非常重要有使用必要的電子設備安裝,并要求維護者定期刻盤。
綜上所述,在科學技術發(fā)展迅速的今天,民事訴訟領域出現的電子證據越來越多,審查電子證據的工作有必要將電子證據的真實性認證作為核心內容,因為真實性是電子數據信息有資格成為民事訴訟案件證據的重要條件。在未來要積極完善保障電子信息真實性的配套措施,可考慮建立專家輔助制度和鑒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