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語境論思想向哲學各領域的滲透,各種理論問題似乎都與語境相關。尤其在認識論和語言哲學中,對語境敏感性和語境相對性的討論更加突出。追本溯源,對語境問題的討論從來離不開弗雷格的語境原則(context principle)、維特根斯坦(以下簡稱維氏)的“意義在于使用”等。弗雷格主張:“只有在語境中,一個命題才有意義?!保?](P73)維氏在《哲學研究》中堅持認為:“盡管不是在所有范疇中,但在許多范疇中我們所使用的‘意義’一詞能夠被定義,因此一個詞的意義在于它在語言中的用法。”[2](P43)維氏對意義的反思已經(jīng)讓人們產(chǎn)生了過多誤解,從而衍生出許多不同版本的語境論思想。討論維氏“意義在于使用”蘊含的語境論原則,有必要對兩種比較有影響力的觀點進行深入解讀,即對科南特(James Conant)為代表的意義取消主義(meaning-eliminativism)語境論和以特拉維斯(Charles Travis)為代表的意義不充分決定論(meaning-underdetermination)語境論進行討論和考察,通過比較分析兩種觀點之間的異同,進而闡明和澄清維氏語境原則的本意。
科南特在《維特根斯坦論意義與使用》(1998)一文中提出了“意義取消主義”這一觀點。除科南特之外,支持這種激進的意義取消主義觀點的還有安娜·貝里奎斯特(Anna Bergqvist)和弗朗索·瓦雷卡納蒂(Francois Recanati)等。貝里奎斯特認為:“這里沒有意義不變的核心術語,字詞的應用不能脫離特定的使用語境?!保?](P344)雷卡納蒂則認為意義取消主義者取消的是意義概念,雖然意義本身不能夠確定句子的真值條件或不能夠確定概念正確應用的條件,但意義并非場合-不敏感的。[4](P152)
科南特認為,在理解表達式時,表達式的意義不能獨立于特定的使用場合,從更寬泛的意義上來說,表達式的語義不能獨立于我們對它的使用。因為我們不能只是把句子當成一堆噪音、涂鴉和心理聯(lián)想。言說者的當下語境不僅有助于確定句子表達的意思,而且它還決定了句子的語義。在語境中,意義的場合-不變量(occasion-invariant)是沒有什么作用的,因為在語境理解中就沒有所謂的場合-不變量。科南特認為,傳統(tǒng)上對句子和概念意義的解釋是一維的,而不是多維的。在本質(zhì)上,對意義的解釋與特定場合中對句子或概念的用法相關。
科南特認為,意義的場合-不變量論點存在的問題是:首先,人們可能會質(zhì)疑言說者本身是否有能力來認識并理解這一連串的語言字符,而這種理解語言字符的能力與言說者的目的或說話的場合是無關的。其次,維氏“意義在于使用”的命題與場合-不變量也是無關的。
因此,在《維特根斯坦論意義與使用》中,科南特主要批判維氏的用法無意義這一觀點。此外,他在闡述后期維氏的“意義”與“使用”這兩個概念時,認為維氏的這些概念體現(xiàn)了語境原則,科南特把這種語境原則稱為后期維氏的語境論。當然,科南特的首要目標還是闡明維氏的無意義概念。科南特認為,當一個句子或命題與其使用的語境矛盾或不相容時,該句子或命題是無意義的。我們可以通過這一點來斷定一些話語、句子或命題有無意義。我們姑且把科南特的這種解讀觀點稱為語境不相容之無意義解釋(incompatible context interpretation of nonsense,下面簡稱為“無意義解釋”)。[5](P192)
科南特指出,在理解命題時會產(chǎn)生兩種情況,一種是正確地理解了命題的使用語境;另一種是不適當?shù)乩斫饷}的使用語境。在后一種情況中,當該命題不符合當時使用的語境時,就會出現(xiàn)無意義解釋。因此,理解一個命題或表達式,需要一些語境來幫助確定其真值條件。命題只不過是一種字詞的形式,之所以會產(chǎn)生語境不相容性或命題的無意義解釋問題,關鍵在于命題的語義內(nèi)容與言說者的言外之意之間存在著斷裂。也就是說,在理解句子表達的內(nèi)容(what is said)和理解言說者宣稱的內(nèi)容(what is asserted)(或由語境具現(xiàn)的言語行為)之間存在著鴻溝。
根據(jù)無意義解釋,人們雖然可能理解句子本身表達的內(nèi)容,但仍然可能無法理解特定語境中說話者要主張的內(nèi)容。因此,判斷一句話或一個命題有無意義的標準,需要考察的是言說者的行為,而不是考察命題的內(nèi)容。在特定的語境中,用真值來評估命題的意義是有可能的,但是要用真值來說明言說者的某種行為卻是晦澀的。
之所以會產(chǎn)生無意義解釋問題,根源在于維氏區(qū)分出無意義的命題和無法理解的命題。他認為,有意義的命題是與句子或命題本身相關的,而可理解的命題卻是與語境具現(xiàn)的言語行為相關的。當一個句子是類型句子(sentence-types)時,其意義與語境中個體言說者的用法無關,意義指涉言說者的話語隱含的內(nèi)容,包括言說者的想法和說話的目的。這種區(qū)分預設了話語為真的條件是可能的,如果我們知道一個句子意指什么,或我們知道句子各個部分意指什么以及句子的各個部分是如何結(jié)合的,那么,我們就可以知道句子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
因此,科南特進一步追問:
為什么所言說的句子就正好是言說者想表達的意思呢?在一個特定的場合中,正在表達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呢?而問這樣的問題可能已經(jīng)預設了他自己相當清楚地知道句子所要表達的思想是什么。因此在這種場合中,主體所表達的言語將是真的。[6](P241)
科南特運用弗雷格的語境原則來反對無意義解釋,即“一個詞的意義必須要求命題的語境,而不能孤立地來考慮”[1](P90)。更具體地說,科南特認為,維氏堅持的語境原則與無意義解釋是不相容的,無意義解釋致力于獨立語境之外來理解字詞或句子。而維氏在《哲學研究》中為弗雷格的語境原則辯護,認為語言游戲不僅適用于命題中個別單詞的作用,而且也適用于在重要的使用情形中句子所起的作用:
我要說,一個詞的語法位置就是它的意義。但是,我也可以說:一個詞的意義就是其意義的解釋所解釋的東西。意義的解釋說明了詞的用法。一個詞在語言中的用法就是它的意義。語法描述了詞在語言中的用法,因此,語法和語言的關系就像一個游戲的規(guī)則和游戲有同樣的規(guī)則一樣。我們認為,意義體現(xiàn)在對意義的解釋中。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用“意義”這個詞表示一種與詞的使用相關的特殊感覺,那么這個詞的解釋與它的意義之間的關系毋寧說是原因和結(jié)果的關系。[7](P23)
維氏允許在命題的意義和可理解性之間進行區(qū)分。例如,他認為,弗雷格的語境原則表明無意義解釋是不合理的。他強調(diào),如果違反語境原則,那就意味著混淆了心理原則和邏輯原則:
如果語境原則不是可觀察的話,那么人們幾乎是被迫把單詞的意義看成是心理圖像或是個體心靈行為,從而違反了語境原則。[1](P90)
因此,人們要求句子的意義外在于使用的語境,這將是無意義的。那些主張表達式的意義與使用語境無關或與語言游戲無關的人認為,意義只不過是某種心理實體的運作過程,意義是獨立于語境的。而這一觀點顯然是維氏拒斥的。
從弗雷格的語境原則看,違反語境原則就隱含著意義的心理主義觀點。為了避免這樣的結(jié)果,維氏認為,應該放棄獨立地評價句子的意義,也應該放棄把意義與特定語境中的言語行為分開來理解的想法。因此,科南特解釋說:
我們想說的是,句子的意義并不是一種從任何可能性句子中抽象出來的屬性,然后實現(xiàn)了這一屬性在每個特定場合的使用——就像空氣一樣在伴隨它。要求除了它們在各種使用的語境中有意義之外,話語本身還要有意義,這是錯誤的。[6](P241)
嚴格來說,如果接受弗雷格的語境原則,那就意味著如“我知道我在看書”或者“我在這里沉思”這兩句話并沒有表達什么內(nèi)容,或者什么也沒有確定,因為語義不能獨立于外在的語境而使用。意義取消主義語境論主張,一個單獨的或者獨立于語境的句子不能說明任何事物,準確地說,應該是無法說明句子的意義,因為無法確定這些句子本身的意思及言說者的言外之意。因此,科南特主張:
摩爾類型的話語如“我在這里”,這句話的意思不是由情境決定的,也就是說,在語境之外解釋這句話時,它可以指稱或表述任何事物。[6](P241)
就獨立語境的意義而言,“我在這里”這句話與胡言亂語或任意發(fā)出的聲音是一樣的。雖然科南特沒有明確討論這一點,但他在其他地方對此進行了辯護,例如,他寫道:
無意義的話語只是無法理解,它什么也沒表達……這只是純粹的胡言亂語。嚴格來說,無意義的話語不是一種語言的語法或邏輯單元,而只是紙上的一種標記,或標序列。[8](P14)
在某種程度上,不是外在語境確定了事物的相關用法,而是我們需要完全消除自己關于意義獨立于語境的想法。顯然,意義取消主義語境論是通過使用語境和相關的句子或概念來表述事物的,因而句子或概念的意義與語境是密切相關的,如果我們不能正常地通過句子來“表述”一些事物,就只能說明我們的這句話不意指任何事物或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我們接受弗雷格的語境原則,那么就排除了意義是語境-獨立的。正如維氏認可的,摩爾的“我知道我有手”的言論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沒有語境,這一句話就如其他任意噪聲一般沒有任何語義性。
對意義的解釋要涉及語言,因此,科南特在批評無意義解釋的過程中把維氏“無意義的概念”與“無法理解的概念”關聯(lián)起來。與此同時,無意義解釋的支持者試圖找到一些理由闡明某些事物無意義,是指在句子的意指與場合的用法之間存在沖突時,句子可以作孤立的理解,盡管這種理解有可能會出錯。但科南特拒絕這種所謂無意義的“沖突觀點”,拒絕在理解一句話時不考慮它在特定場合的用法,他認為語義豐富的句子不會存在沖突。由此,科南特通過拒斥意義的場合-不敏感性來排除孤立地理解句子的可能性,從而也排除了抽象理解句子的可能性。理解句子的必要條件是特定的語境,科南特這種對句子的理解觀點明顯與維氏對句子的理解并不一致,維氏允許對句子有不同的理解方式。
與科南特的意義取消主義語境論相比,關于維氏的“意義在于用法”的命題,查爾斯·特拉維斯提供了一種稍有不同的解釋,我們暫且稱之為意義的不充分決定語境論。意義的不充分決定語境論主張,“意義并不決定字詞是否是真的,也不意指任何其他事情”[9](P101)。特拉維斯對這一觀點的進一步設想是,“對一個字詞進行命名是與這個字詞的意義大致相當?shù)氖?,當進行命名時,什么樣的命名是有意義的?什么樣的命名是沒有意義的呢?在原則上,詞的命名與詞的意義之間是沒有區(qū)分的”[9](P104)。
特拉維斯把維氏的上述命題解讀為:意義是獨立于實在的,即如果我們知道字詞的意思,就可以確定在某個場合中命題表達的意思是什么。我們看到,科南特的意義取消主義語境論表明,表達式只有在某種使用的語境中才有意義,更不用談論獨立于語境的單個字詞意指什么。因為當我們不使用語境時,字詞也就無所謂意義。在某種程度上,特拉維斯的語境論思想似乎也部分佐證了科南特語境論的結(jié)論。例如,科南特認為,維氏的語境原則是根據(jù)語言游戲來設想的,但他非常懷疑可以用字詞來意指或命名事物而不用考慮它們在特定語言游戲中的作用。特拉維斯同樣也主張,一個詞“并不命名任何事物,它也不會作為正確性條件在整體中出現(xiàn)”[10](P21)。那么,在科南特和特拉維斯的語境論與維氏的語境論之間究竟有什么異同之處呢?
我們可以用簡單的語言游戲來說明科南特和特拉維斯兩人對維氏語境原則的解釋,從而分析三者之間存在的異同。維氏在《哲學研究》第49節(jié)提出,人們可能無法理解“命名”這種說法的意義,因為:
命名和描述肯定并非處于同一個層次上:命名是描述的準備。命名還根本不能作為語言游戲中的任何步驟,——正如一個棋子的擺放不是象棋中的一個步驟一樣。可以說經(jīng)由對一個事物的命名,人們還沒有做出任何關于這個事物的游戲的事情,甚至它也沒有名稱,——除非在一個游戲之中。這也正是弗雷格如下斷言的意義:只有在一個命題的關聯(lián)中,一個詞才具有意義。[11](P49)
維氏關于命名或意義的觀點是受弗雷格的語境原則啟發(fā)。根據(jù)對命名或意義的理解,維氏反對任何獨立于特定語言游戲的命名活動、字詞意義等任何事情。
剛剛提及,特拉維斯部分地贊同科南特的觀點,因為特拉維斯同樣認為,一個詞并不命名或意指任何外在于語言游戲中的事物?!霸谡Z言游戲中是通過規(guī)則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即對字詞的命名完全是由游戲規(guī)則來確定的”[10](P20)。盡管科南特準確地理解了《哲學研究》第49節(jié)中關于“命名”的觀點,但在另一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命名視為一種存疑的主張,即對自然語言的語義學主張存在疑問。因為特拉維斯用自然語言來命名或意指某些事物:
如果我建立了我的語言,然后說“play”就是命名戲劇,也就是說,至少在某個場合中,這樣來使用這個詞是適當?shù)?。事實上你也可以說它是玩?;蛘呤瞧渌挛?,等等?!懊币环矫媸钦f“play”在英語中意指戲劇和玩耍,另一方面是說,在英語中確定它是何種意思,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決定用這個單詞來表達什么意思。所以,當其他人不用這種表達方式時,我們也不能這樣地來使用這一單詞。[10](P22)
根據(jù)科南特的觀點,我們不能簡單地“給予”一個字詞以意義,或者用我們的話語來意指一些事物。因為了解英語表達式的意義不足以完全確定其用法,所以,“一般情況下,當語言作用于語義時字詞的用法被固定,如果它們是關于真理的適當途徑的話”[9](P70)。在談話中,人們彼此接受用一些字詞意指或 “命名”某些事物,但這些字詞與維氏的觀點并不存在沖突,“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所使用的‘意義’這個詞可以這樣來定義:一個詞的意義是其在語言中的用法”[2](P131)。說這不存在沖突是因為“語言中字詞的用法”本身可以用不同方式來理解,即我們可以把“用法”看成在特定場合中字詞的使用,或者我們也可以把“用法”當成一個詞,這個詞是言說者在各種場合都始終使用的。特拉維斯指出了“用法”的多維度特征:
因為一個詞的“用法”不僅可以指稱它的正確用法,而且也指它在語言中習慣的實際用法——可以說,是語言言說者的一種生活形式:在不同場合通過不同人群之間的相互交流來確定字詞的使用。[12](P110)
在這種意義上,“意義”仍將對應于“用法”,即使“用法”不表示特定的環(huán)境或使用的語境,而是表示共同體中的言說者在以往如何使用字詞。
在意義不充分決定語境論中,特拉維斯強調(diào)的是,在一些場合中,語境用來理解言說者的話語是什么意思,用這些字詞可以表達什么,而不是把某些孤立的語義詞消解為某種屬于自然語言的詞,從而拒斥意義的場合不敏感性。但是,關于命名和意義,特拉維斯認為:一方面,在理解中,總是允許字詞承擔相應的語義性,而與說話的場合無關,如通過把簡單的語言游戲看成比較對象,可以進一步闡明命名與意義,這將有助于澄清意義取消主義語境論偏離實際現(xiàn)象太遠;另一方面,意義并不決定字詞是否是真的,即使在語境中,命題或句子的意義不足以完全確定其用法,因為相關的詞只要概述一個背景、一個環(huán)境、一句話語,就賦予了事物語義學上的相關性。
關于維氏的語言游戲概念在此不需要過多筆墨,因為已經(jīng)有太多的文獻來討論這一概念。語言游戲至少與維氏的語境原則是相關的,這個概念構(gòu)成了特拉維斯對維氏解讀的基礎。正如許多學者指出的,維氏有時使用“語言游戲”這一概念來談論我們實際的語言實踐,比如描述、發(fā)號施令、報告、祈禱等;有時談論的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有時談論的是建構(gòu)語用模型,如“建筑者”的游戲或“零售商”的游戲,等等。后一種情況被稱為“簡單的語言游戲”。簡單語言游戲的重要之處是它可以作為與語言實際用法相比較的對象。
簡單而清晰的語言游戲不是基于研究語言的未來使用情況,語言游戲是作為比較對象而建立的,這意味著一種事實,即我們的語言方式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簡單的語言游戲只用于與“語言事實”進行比較,而不應該把語言游戲作為我們應當如何使用語言的“處方”。維氏認為,如何使用語言的主張或關于語言用法“本質(zhì)”的思考是一種非教條式的哲學治療。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簡單的語言游戲,即語言用法的人工模式,“正如它作為一個比較對象……而不是作為對應實在的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2](P131)。
在這里,科南特的“使用語境”概念與維氏的語言游戲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颇咸卣J為,正是簡單語言游戲概念形成了維氏的普遍語境原則。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這些都是維氏用來澄清我們語言實際使用的方法論工具。從表面來看,這種實際使用似乎對我們是無用的,因為在規(guī)則幫助下,語言游戲可以有清晰的正確性標準。但是,在某些相關場合中,特定的簡單語言游戲與規(guī)則一起塑模或表示句子或概念特定的使用語境或特定的場合類型,即實際上我們有使用語言的不同方式。通過這樣做,語言游戲有助于澄清和說明正確性標準,這些標準與表達式使用的特定場合是相關的。盡管如此,簡單的語言游戲被理解為比較對象,它仍然是人工建構(gòu)的語言使用模型,與我們實際對語言的運用并不相似。這種語言游戲的用法與語言實際用法之間的差異性闡明了一些事實。
“語言游戲”與“語言實際用法”的明顯不同之處在于,在構(gòu)建語言游戲時,游戲中字詞的用法、意指或命名都是約定的。所以,我們可以約定“石板”這種語言游戲并不包括命名或意指壞的石板——如果用它表示壞的石板,那么,“石板”這個詞沒有得到正確的使用。然而,在另一種游戲中,如果“石板”這個詞沒有受嚴格規(guī)則的約定或規(guī)定,那么,“石板”有時也可能意指壞了的石板,有時卻不是。這僅僅是對石板的命名,而沒有指定石板什么時候是壞的,什么時候是好的。
在不同情況下,特拉維斯關于“意義是什么”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首先,在自然語言中,我們用字詞來溝通和交流,特定的表達式正確地進行命名或描述,但沒有指定任何場合的用法,而人工語言游戲則在這些場合中進行了建模,約定了字詞使用的正確性條件。其次,維氏的簡單語言游戲在不同場合也會有不同的用法,因為每一個簡單語言游戲就相當于一個有完整詞匯和語法的語言,如同英語或德語有它們自己的詞匯和語法一樣,在各種不同的使用中字詞會表達不同的意指。語言游戲的表達功能類似于自然語言的表達功能,例如在《哲學研究》第2節(jié)中,維氏關于“石板”的語言游戲:
讓我們設想這樣一種語言,這種語言發(fā)生在建筑師張三和助手李四之間。張三需要使用各種石材來蓋房子,當張三需要不同石材時,李四就會將相應的石材遞給張三。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張三和李四約定了如下語言,當張三說“磚”時是指“板磚”,“梁”是指“橫梁”,“板”是指“石板”……。當張三喊出這些石材時,李四便根據(jù)他已經(jīng)學會的稱呼來遞給張三相應的石材?!@被看作是完全的、原始的語言。[7](P42)
鑒于這一點,在簡單的語言游戲中,一個詞的意義(即它指定什么)及其正確應用的標準是被規(guī)定的,并且每種游戲都是作為一種完整的語言而進行的。實際上,字詞在特定的語言游戲中才有意義,而在任何獨立的語境中是無意義的。如果我們從自然語言得出相同結(jié)論的話,那將會產(chǎn)生錯誤?!耙巫印边@個詞可能并不意指或指稱任何在漢語語境之外的事物。但另一種主張認為,在特定的對話中,獨立于語境的“椅子”并不意指任何事物。為了理解后一觀點,我們需要把“意指”或“指定”理解為在特定場合中表達式的正確用法。
然而,這并不能拒斥或取消自然語言表達式的意義場合-不敏感性。正如特拉維斯所說,對“對話中字詞的語義”和“語言中字詞本身的語義”進行合理的區(qū)分是可能的,表達式的意義不是根據(jù)特定言說者的語境而是根據(jù)固定語言的語義來確定的,盡管如此,表達式仍然是完整的。通過對比孤立語境與使用語境兩種情況來主張字詞不具有任何語義性,科南特的意義取消主義語境論忽視了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方面,他忽略了在建構(gòu)簡單的語言游戲和語言使用的歷史建模之間的對比;另一方面,他忽略了自然語言的作用,因為自然語言正如簡單的語言游戲一樣,只是作為比較對象而言的。
在本文第二部分,我們已經(jīng)論述了無意義解釋使用真值條件來區(qū)分表達式有無意義的問題,以及區(qū)分言語行為的可理解性問題。人們可以理解一個句子表達了什么,即可以理解它的真值條件,但在特定的對話中,聽者可能仍然無法理解說話者這句話的言外之意。
在這一點上,科南特的意義取消主義語境論反對的是:不存在所謂理解一個句子本身表達了什么以及在對話的場合之外句子還隱含了什么的區(qū)分。因此,科南特認為,理解句子的意思不能獨立于特定的使用語境。換句話說,如果人們獨立于句子使用的特定場合來孤立地理解,就是一種錯覺。當人們想象一句話意指某些事物,而這些事物卻與它們使用的情境無關,或者在所有場合中話語都只是意指同一件事物的話,那將會產(chǎn)生無意義話語。就如同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的話是什么意思,即使尚未賦予這些話以意義”[12](P246)。因此,意義取消主義語境論將無意義話語與有意義的幻覺關聯(lián)了起來,或想象一下某個人孤立地理解一個句子。那么,維氏對句子的理解也是這種“多維”視角的嗎?
我真的理解了“這有一朵花”這個命題嗎?當我無法找到花在哪里時它還有意義嗎?針對這一情況,作為一個中文句子來說,可能我理解它,但除此之外我還能做些什么呢?我不能自己建構(gòu)一種證據(jù),關于命題我所能做的只是理解它的意義,到目前為止尚不清楚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我理解了它,比如:“‘我知道這是一棵樹’,如果它是外在于語言游戲而說出的,那么這也可能是一句引用他人的話?!保?3](P393)
讓我們試著理解某個故事中一句話:“在他說了這話之后,他離開了她,正如他以前也是這樣做的。”請問你理解了這句話嗎?這不容易給出答案。這是一個中文句子,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似乎理解了它,但又似乎不理解。如果我們不知道該如何使用這個句子,也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使用它的語境,但不懂它表達的意義。如果我們讀過這個故事,或許就可以理解。這些似乎表明,維氏對語言概念和語言的用法至少允許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方式:(1)我們可能會說,它是一個中文句子(或英語句子,等等),所以我們理解了它的用法;(2)即使我們成功地理解了中文句子,但在使用的語境中我們?nèi)匀粺o法理解它表達的意義或真值條件,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用它去意指任何事物。
因此,當孤立地理解一個句子時,即使我們承認這個句子在語法上符合語法規(guī)則結(jié)構(gòu),但它也只是屬于一門語言。維氏不否認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理解一種語言,但維氏的目標是強調(diào)孤立地理解句子不足以來確定某些事物,或者做出有意義的反應。他關心的是,我們在特定使用場合中對語言的理解情況,例如,人們知道在什么情況下表達的事物為真。但科南特認為,這并不意味著維氏否認了語言的理解獨立于語境。在某種程度上,維氏承認一個人可以理解一個句子,而不用理解它的用法,但維氏并沒有共享科南特對語言理解的“一維”視角。
本文主要是為維氏的語境論觀進行辯護,這種辯護不涉及獨立于場合的語義字詞,我們在真值條件上有完全獨立于特定語境的事物,但這并不意味著消解了從一個場合到另一個場合的語言表達式的意義。如果我們追隨科南特的意義取消主義語境論觀點,那么,維氏的語境原則與場合不變量語義學是相容的,只要我們讓“意義”“使用”“理解”“命名”這樣的動詞有多方面或多維度的意義。此外,維氏把語言游戲作為比較對象,這應該成為一種方法論,來澄清我們實際語言的使用情況,而不涉及自然語言的語義學內(nèi)容。在簡單的語言游戲和自然語言之間是有可比性的,簡單語言游戲是通過語言使用來約定模型,而自然語言是歷史的,通過人們的實踐來整合。因此,我們不應該認為,維氏否認人們對語言的理解是超越任何特定的使用場合,而應該認為,他贊同多維度的理解“意義”“使用”“理解”“命名”等概念,這是傳統(tǒng)的意義研究忽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