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男
摘要:本次論文的研究基于對后結構主義思潮的深入探討,重點分析了后結構主義思潮對世界文學的影響。首先提出了后結構主義思潮的具體內涵,隨后分析了泛文化的文學批評觀,另外指出了后結構主義思潮下的“世界文學”變化,具體分為不斷擴充的世界文學內涵、文學經典的標準發(fā)生了變化兩方面。
關鍵詞:后結構主義思潮;世界文學;內涵;標準
在后結構主義思潮的指導之下,傳統(tǒng)文化僵局和文學界限已經逐漸被打破,世界各國的各民族文學也逐漸融為一體,尤其是在文學當中,逐漸凸顯出一些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和歷史主義的思潮,而這些思潮本身也是具有后結構主義思潮的,甚至也可以將其看作是后結構主義思潮下屬的分支。
一、后結構主義思潮的內涵
“后結構”這個詞,是從符號的角度下定義,也就是拆散。對“符號”的拆散。后結構主義源自于法國語言學家索緒爾Sassure在20世紀初的語言學研究。如果要簡單的理解這些復雜的概念,舉個例子,比如后結構主義怎么理解“把大象放進冰箱”這句話——“da xiang”指向“大象”這件事還是有意義的,它的意義在于,為什么有人的大象成了所有人的大象?這個解釋是誰做出的?這個權威性出自哪里?大象死了,剩下的是對大象做出詮釋的人。
后結構主義已經否認了結構主義和語言學建立的必然聯(lián)系,通過后結構主義來分析世界文學,其重點主要在于方法論意義,面對世界文學,讀者愛怎么看怎么看,因為這就是讀者獨一無二的理解。
二、泛文化的文學批評觀
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由于新歷史主義和后殖民主義兩種思潮,在交互和碰撞當中逐漸產生了一種新的思潮方式,尤其是因為這兩種思潮本身就存在著許多的相似之處,無論是在批評理念還是在方法論上,這種相似之處使得后解構主義的思潮影響更甚,其中,對于文學作品的分析,鑒賞形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在這種情況之下,泛文化的文學批評觀就逐步形成。認為在對經典世界文學內容進行閱讀的時候,需要通過新的視角對其進行分析。主要是通過批評性的視角對其進行深入的探究,力求發(fā)掘世界經典文學著作背后所蘊含的時代真實情況,對當時的社會做出針砭時弊的評論,而這也就符合了后結構主義思潮當中觸摸真實的要求。
如果從兩個思想內容的角度進行分別論述的話,同樣也能夠發(fā)現(xiàn)新歷史主義的思潮,希望能夠在文學作品中探求歷史和時代背景,而后殖民主義的思潮則更多地將研究重點放在了殖民文化,霸權文化以及邊緣文化之上,希望能夠探索世界古典文學的邊界。在新歷史主義的思潮之下,研究者需要盡可能的避免出現(xiàn)過度批評性的語言,但同時也需要對當時的寫作社會和階級性進行深入的批評,而這種思潮模式之下,逐漸就衍生出了泛文化的文學批評觀。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的話,無論是新歷史主義還是后殖民主義,這二者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相似之處。
霍米可謂是后殖民主義思潮的代表性人物,他在自己所住的文化定位這本書木當中,十分明確地提出了在傳統(tǒng)文學領域之中所存在的文學保護壁壘和疆界已經被徹底打破,文學已經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的精神價值,存在于各個民族和各個國家當中,這種跨民族的價值在泛文化的文學批評觀當中尤為凸顯。無獨有偶,新歷史主義同樣倡導這方面的理念,認為需要打破傳統(tǒng)的文學著作鑒賞疆域,而從多個角度,例如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角度對世界文學作品進行翻譯與探討。這兩種思想從根本上來看的話,都是對傳統(tǒng)一元化文本的一次超越,使得文學作品不再僅僅帶有文學屬性,更帶有政治屬性和時代屬性以及歷史屬性,在新這些文學思潮的興起過程當中,使得世界文學感受到了相應的沖擊,同樣也促使了西方文學經典體系的重組解構。
三、不斷擴充的世界文學內涵
實際上,任何一個定義和任何一項知識在時代發(fā)展的滾滾車輪當中,都會不斷的得到充盈與擴展,對于世界文學的定義以及內涵來說,同樣會隨著不同思潮與思想的更新來進行相應的擴展。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后,結構主義思潮開始出現(xiàn)并已席卷之姿,進入了世界各國對于世界文學的傳統(tǒng)內涵,也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在此之前,世界文學的內涵主要是。凸顯出了歐美的資本主義京沈,尤其是當時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世界文學著作,例如夸父經典和世界經典精粹的文學作品,并沒有將亞非拉以及發(fā)展中國家包括進去,反而是只提到了歐美等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種精致的利己主義并不是當代文學所提倡的,更是與后結構主義思潮背道而馳的。因此,在五六十年代以后,后解構主義思潮的興起,使得傳統(tǒng)的世界文學內涵得到了一次充盈與發(fā)展的機會。尤其是在后結構主義思潮當中所提出的文學應當突破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的壁壘,這一概念沖擊了傳統(tǒng)的世界文學標準與體系。
而當后結構主義思潮發(fā)展到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的時候,歐美等國的文學理論家,對于這一思潮的認知也更加深刻了,綜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通過后結構主義思潮對世界文學概念的擴充與優(yōu)化工作也逐漸完善起來,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國比較文學家莫萊蒂。他通過對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進行統(tǒng)籌分析,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一定的擴充與完善,充分地豐富了世界文學的概念與內涵,做出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不僅如此,還有一些著名的文學理論家通過重新與凈化的手段去吸納一些來自亞非拉等地區(qū)的邊緣性聲音,提出了應當加強多元文化之間交流與溝通的倡議。而戴姆羅認為,世界文學的概念并不應當僅僅被局限在西方,歐美的發(fā)達主義資本國家當中,而是需要將所有國家和各個民族的文學進行整理和總和。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文學作品的源文化不斷的擴充,并能夠廣泛的對外流通。另外,戴姆羅同樣對世界文學的定義標準作出了新的闡述,認為其內涵應當從世界,讀者以及文本三個角度進行探討。這種多元化的定義標準,使得傳統(tǒng)的世界文學概念得以不斷的豐富,而這恰恰也是在學者們對后結構主義思潮的深入理解與探究工作結束以后所得出的一種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
四、文學經典的標準發(fā)生了變化
實際上,在前文當中也已經簡要提出,在后結構主義思潮出現(xiàn)之前,對于世界文學的定義以及文學經典的標準,主要是圍繞著國家性和民族性的。也就是說,經典的世界文學全部都是西方歐美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當中所產出的,而這種局限性深刻的限制了文學的多樣性發(fā)展,對于一些亞非拉地區(qū)的落后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是一種不公平的對待。然而,后結構主義思潮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一傳統(tǒng)的世俗標準,而是將多元化的世界文學理念融入到文學經典的評價標準當中去。
其中,在出版于20世紀末期的伯柯林斯世界讀本當中,收錄了大量的亞洲國家作者作品。不僅如此,在收錄內容和文體的廣度上也發(fā)生了大量的變化,而我國的孔子、論語這些日記體的作品都已經被收入到了這本讀本當中去,而非洲與美洲的一些口頭性文學作品同樣也獲得了收錄的機會。
而當時間逐漸推移,進入到21世紀初期的時候后,結構主義思潮對世界文學的經典標準起到的積極影響就更為明顯了舉例來說,在2006年出版的諾頓英文選集,第七版內容當中,當時的主編就已經提出了英語文學是全球性現(xiàn)象的理念。而在這本選集的作品收入當中,不僅出現(xiàn)了文麗的擴展現(xiàn)象,同樣也出現(xiàn)了疆界的跨越現(xiàn)象。無獨有偶,在21世紀初期也厚一些,世界文學選集作品當中的選集標準和內容也已經得到了大量的充盈。更多的選集主編抱有開放和包容的態(tài)度去面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學作品,而不是以歐美白種人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
在上世紀50年代后期后,解構主義的思潮就逐漸席卷了全國,這一思潮的興起在于歐美國家的文學家們,他們對于世界文學的探討也變得更加深入。受到這種新興思潮模式的影響,中國人民對于世界文學的認知也開始從其他角度出發(fā),理解也變得更加多元化了。
參考文獻:
[1]肖偉勝.羅蘭·巴爾特的“作者之死”與后結構主義文本理論的衍生[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5(05):122-129.
[2]生安鋒.后結構主義思潮下的“世界文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8-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