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獨家報道 □記者彭立昭文/攝
【檔案】
于洋是新中國電影的22 大電影明星之一,他出演的電影貫穿了整個新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他當(dāng)過公安戰(zhàn)線的偵察員,也參加過暴風(fēng)驟雨般的土改運動。他18歲參加了新中國第一部電影《橋》的拍攝,從那時起他就和新中國的電影一道踏上了萬里征途。
本刊2014 年33 期曾報道于洋
從影七十年,他塑造的一系列在崢嶸歲月中不變本色的銀幕英雄形象,總能站在時代的潮頭浪尖并振臂高呼出時代的強音!七十年,他從《橋》的那一端走來,邁入成就他輝煌的藝術(shù)殿堂。
于洋與電影的緣分可以追溯到80 多年前。于洋本名于延江,出生在山東,小時候隨母親闖關(guān)東來到東北吉林,經(jīng)受了“亡國奴”般的生活。12 歲時,于洋在影片《流浪兒》中出演主角“流浪兒”。表演輕松、自然,獲好評。這也是他電影生涯中唯一主演的一個兒童角色。于洋成為東北電影公司的正式演員時,他已經(jīng)成為共產(chǎn)黨的地下工作者。
那時,于洋和東影廠的伊琳、于藍等40 多人分配到了東北牡丹江一帶的山區(qū)去工作。于洋當(dāng)時年齡最小,個子也還不高,可他工作熱情十分高漲。當(dāng)時他負責(zé)了當(dāng)?shù)?0 戶村民的土改工作。迫于當(dāng)時因為還有土匪活動,他們都是帶著武器去啟發(fā)教育農(nóng)民的。大冬天,天氣寒冷,他每天頂著寒風(fēng)去走家串戶了解情況,晚上則和大伙圍在火盆邊交流“碰情況”。在他的努力下,很多農(nóng)民都提高了覺悟,還一下子帶動了村子里十多個農(nóng)民加入了革命隊伍。
1949 年, 于洋和大家到工廠體驗生活,拍攝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于洋在該片中扮演主要角色之一青年煉鋼工人吳一竹。從此踏入了電影界。拍攝完《橋》的于洋又接受了《中華兒女》《英雄虎膽》《青春之歌》《水上春秋》《革命家庭》《大浪淘沙》《火紅的年代》《戴手銬的旅客》等多部作品的拍攝,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1 歲時,于洋跨進了新中國優(yōu)秀電影演員行列——入選“22 大電影明星”,新中國革命電影發(fā)展道路上,處處留下了他堅實的足跡。2010 年,迎來80 歲誕辰的于洋又邁出了新的步伐,他和秦怡共同出演了電影《情醉富春江》,在電視劇《天堂繡》中,出演了鄺老爺子一角。這年秋年,在中國第19 屆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百花獎“終身成就獎”頒獎現(xiàn)場的舞臺上,于洋高高捧起了“終身成就獎”的獎杯。幾十年的人生閱歷,幾十年的表演積淀,“人品”“藝德”自在人民心中。銀幕上于洋是錚錚硬漢,銀幕下他有鐵血柔情!
記者在采訪于洋夫婦時,正是他們心愛的兒子離開人世后的第一年。我一直不敢正面提起這件事情,因為我早已知道他們夫婦為此都生了一場大病,于洋老師還做了一次手術(shù)……在那段痛苦的日子里,楊靜老師為了尋求安慰,還把自己珍藏的圍巾一條條拿了出來,以寄托自己對愛子的哀思。喪子之痛嚴重影響了楊靜老師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使得她的雙手落下了后遺癥——手指尖幾乎沒有了彈性與感覺。為此,楊靜老師忍痛寫作,每天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一一寫下來。
那次,于洋老師念了一段文字,楊靜老師拿起筆,寫下了一段他們兩個對“青春”感受的文字——“我們的青年時代,天空是湛藍的。抬頭仰望高空,白云朵朵,低頭可見清澈的湖水,魚群暢游水中。我們的心,真的像紙那樣純凈,—塵不染。我們熱情洋溢著對勞苦大眾的無限同情,我們每天尋求的是考慮自己對人民事業(yè)的貢獻究竟有多少,我們每天期盼的共和國大廈日益升騰……我們?yōu)榱诉@個理想,不斷地磨煉我們脆弱的翅膀……”令人感動。
于洋為了擺脫痛苦,工作更勤奮了。他作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經(jīng)常要出去調(diào)研,考察中國文化市場,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另外,于洋還擔(dān)任中國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xué)會會長、國家電影審查委員會的委員、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藝委會副主任、北影演員劇團的名譽團長、中國名人垂釣俱樂部執(zhí)行主席、國家海關(guān)總署的督察員等多項社會職務(wù),生活很充實,也很豐富。于洋說:“我很高興能在有生之年再做點事情,因為我個人和電影事業(yè)已無法分開。”“故事片《橋》,它也是我人生的橋梁!”于洋談起當(dāng)年自己只有18 歲時所拍攝的這部影片,充滿了深情。
這部新中國的第一部故事片講述了哈爾濱鐵路工廠的工人們,為支援解放戰(zhàn)爭,修復(fù)被戰(zhàn)爭破壞的松花江鐵路大橋的故事。于洋在該片中扮演主要角色之一青年煉鋼工人吳一竹。于洋記得自己去工廠體驗生活時,條件艱苦。住在地下室一間大屋子的通鋪上,像沙丁魚一樣擠著;而飯廳,就是一個鍋爐房?!按蠹叶家恍膿湓诠ぷ魃?,沒有誰計較個人得失?!?/p>
攝制組中有許多的同志都是從延安過來的,艱苦奮斗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至今讓這位老藝術(shù)家感慨良多。有一次,拍鋼水四濺,有人出主意說,在鐵包底下加點水就能濺起來。結(jié)果鋼水是飛起來了,但飛到了攝影師傅包杰的身上?;鹈缭谒拿抟律宪f起來,沒停機器,還在搖機器。旁邊的人拿起濕棉被捂到他身上,火苗又躥到這個人身上,第三個人又拿起滅火的東西捂上去……直到把這個鏡頭拍完。這樣的故事太多了。于洋老師告訴記者,“當(dāng)時在哈爾濱鐵路車輛廠,演員和工人都是好朋友。王家乙等人把軍裝脫下來給工人穿,自己則穿上工人的衣服,在煉鋼爐前學(xué)煉鋼?!庇谘蟮脑捳Z里幽默成分濃濃,他似乎對當(dāng)年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記得特深。1949 年4 月,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終于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