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宏業(yè)
摘 要: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基礎課程。它以學生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為主要內容,以實驗和動手操作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究的能力。新課改中強調的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小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跟緊新課改理念,改變傳統(tǒng)的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從被動學生轉變?yōu)橹鲃訉W習的狀態(tài),倡導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的生本教育。本文對生本理念下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生本理念;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一 基于生本理念下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傳統(tǒng)教學當中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限制發(fā)展,這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就需要關注學生的興趣,興趣才是推動學生開展活動的原動力。因此,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基礎,尊重學生。在實際教學中構建和諧平等的關系,引導學生學習。生本理念下的教學方式,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良好的知識銜接點[1]。
(二)生活性原則
教育不能脫離學生生活實際,新課標中強調科學課程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提出了小學生科學教育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使學生可以利用學到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里面包含著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內容,比如常見的動植物、四季變化、物理化學現象等等。因此,教師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科學與生活實際有效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掌握對未來發(fā)展有益的知識[2]。
(三)互動性原則
新課改強調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學是教與學的一個過程,即教師與學生之間交往的一個過程,也是相互間探討、交流和互動的一個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構建平等、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熱情。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并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共同發(fā)展,促進學生合作意識、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并逐漸形成良好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
(四)實踐性原則
小學科學是一門注重實驗的學科,關注的是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體驗情感的培養(yǎng)。而科學課堂是不斷變化的,科學實驗會出現一些不確定因素,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也應是動態(tài)的,需要根據課堂教學的變化而變化。教師在實際教學設計中應時刻堅持生本理念,做好問題的預設去應對不斷變化的教學情境。
二 生本理念下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
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較強的好奇心,他們對感興趣的事物會有高漲的求知欲。因此教師要把握學生這一特征,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多元化的教學方式[3]。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分析教材,對實驗中有可能發(fā)生的問題做出預測,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使教學過程更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比如,在科教版六年級的教學中,學生會對探索宇宙的奧妙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教師在開課前可以提前告知學生關于該課程的學習目標,然后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利用較為直觀的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對學習目標的了解,學生在欣賞人類探索宇宙的各種事件中,能夠逐漸理解課程中的難重點知識。
(二)注重教學實踐
小學科學是一項有實驗要求的課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增加實驗操作題,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教師在新課進行時,可以先給學生布置前置性作業(yè),引導學生主動預習功課,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4]。在預習作業(yè)的設計上,教師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讓學生主動去探索,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預習引導學生將課程中的難重點和疑難問題做好記錄,留到課堂中交流探討。這也充分體現了先學后教的原則。然后根據課程內容要求,設計相關的實驗活動,在課堂中讓學生動手操作,發(fā)揮出學生主體作用。比如,科教版四年級的神奇電磁鐵教學中,在學生有了一定電磁鐵基本性質認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制作電磁鐵,并借助自己的作品進行研究,從而認識到影響電磁鐵磁性的因素,以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茖W課程不可缺少實踐,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證明真理,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對動手實驗充滿興趣的時候,因此,教師不要放過任何一個需要實驗的環(huán)節(jié),以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
(三)組織小組合作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給學生留出質疑問題的時間,讓他們自主的提出問題、談論問題并解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交流討論當中,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共同進行探究活動,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去體驗和感悟,最終形成知識的內化。教師給小組準備好鐵釘、電線、大頭針等材料,讓學生制作電磁鐵。教師對每個小組的情況進行觀察,當學生完成制作之后教師提出假設問題;誰來猜測以下如何改變磁力大?。客ㄟ^這個問題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言,然后讓小組進行交流。且教師要提醒學生實驗的次數和繞線的方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思維產生碰撞,不斷的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從而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
(四)展示交流,重視評價
展示交流時,班級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是體現成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各個小組代表將小組學習成果分享到班集體當中,給其他的小組提供了借鑒的機會,而其他小組對其結果提出針對性的補充,也能為自身完善知識結構提供了有利條件。成果展示的形式是多樣化的,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讓他們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看問題的能力。在評價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發(fā)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以積極的評價為主,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信、自強的良好品質。通過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動手實驗證明猜想等環(huán)節(jié),教師把每個小組實驗結果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從而獲得準確的結論。學生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中,觀察力、動手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能夠逐漸形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生活中的一些實例,把知識向課堂外擴展,讓學生明白知識來源于生活。
結語:
生本理念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小學階段的認知規(guī)律,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從簡到繁循序漸進。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經驗,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考慮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深入研究探索,創(chuàng)新更多的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最終實現小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倪淵. 淺談基于生本理念的低年級科學課的教學思考與探索——以一年級科學《做個小偵探》為例[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6):64.
[2] 魯曉輝. 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做法[J]. 現代農村科技,2018(06):73.
[3] 湯敏. 借“核心”推動? 促“生本”升華[J]. 語文教學通訊,2018(15):69-70.
[4] 桂敬眀,許艷平. 淺談小學科學課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0):203.
[5] 楊曉霞. 談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與有效性提升[J]. 中國校外教育,2018(3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