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吉尼亞·伍爾夫是20世紀英國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一間自己的房間》和《三個基尼金幣》。她在女性平權和和意識流寫作方面也有著自己的見解,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林白作為中國女同性戀作家,也是女性文學的代表作家。她的理論受到西方女同理論的影響。在其作品中,刻畫了真摯的女同之愛。展現(xiàn)了對男權社會的反叛。
本文運用女同性戀女權主義批評,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對兩位作家所描寫的女性形象進行深刻研究,并研究兩人在文中所采取的寫作策略。體現(xiàn)了女性獨立與父權霸權下的矛盾。
關鍵詞:弗吉尼亞·伍爾夫;林白;女同性戀女權主義批評
1.伍爾夫與林白所描寫的女同之愛
1.1唯美的精神之戀
作者極力美化同性之愛,對其進行了詩意的美化和感情的升華。女性之間有著最親密的情誼,可以相互保護,在彼此的港灣中,獲得一方保護的天地。在相互交往中,逃離傷害、安慰傷害和解脫傷害。伍爾夫及林白在其自身文學作品中充分肯定了其純潔唯美。
《達洛衛(wèi)夫人》這部小說中。通過達洛維夫人對女伴的愛,描繪出一個女同性戀的內(nèi)心,使人們更好的理解被稱為“畸戀”下真摯而美好的情感與內(nèi)心。當中年的達洛維夫人,婚姻失意,對自己的丈夫毫無激情時,想到的是少女時代與女同伴薩莉的一段熾烈的感情,達洛維夫人對薩莉一見鐘情,她能夠體會到這種感情的異樣之處,這種感情真摯而濃烈,不再拘泥于異性相戀的束縛。林白描寫了一個女同的世界。她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肯定了同性之愛存在的理由。在其作品回廊之椅中,也描寫了兩個姑娘的隱秘愛情。七葉介紹自己的主人時,面上全是溫暖的 笑意和對過去舊時光的懷念。她們關系親密,感情炙熱,這樣的愛情是如此刻骨銘心,讓人至死不忘。
通過這種對女同唯美的描寫,使人們深入這群邊緣人的內(nèi)心,使其擺脫自身的偏見,去接納何種平等且美好的愛戀。
1.2勇敢的反擊之戀
女同性戀主義的文學批評把異性戀主義觀念與父權制聯(lián)系起來,對之采取激烈批判態(tài)度。女同性戀,作為異性戀的對立,雖然是一種邊緣化的存在,卻有著巨大的力量。它是對男性霸權中心和異性戀中心的顛覆,通過對女同的描寫,是人民意識到其真摯,也使人民質疑異性戀霸權的合理性。伍爾夫的作品中,早就滲透了一種女同性戀意識,體現(xiàn)了她的先驅性與開放性。
伍爾夫在她主要的作品中,通過純凈的女同之愛,質疑和顛覆了異性戀及父權制度。在其作品《達洛衛(wèi)夫人》中,刻畫了一位女家庭教師吉爾曼,她有著獨立的人格與正規(guī)的職業(yè),被稱為“在這個世界上已經(jīng)有所作為的女人”。她對男權制度仇恨憤怒。作者將其名字取做“殺死男人”,其中可見對男權中心的憤恨。在作品中,吉爾曼有著自己的工作,自身能夠獲得獨立,不再因為經(jīng)濟原因成為男人的附屬,超越了在父權制社會下對女性社會角色的設定。
在傳統(tǒng)男權主義中,男權所賦予女性形象往往是瘦小且軟弱,是依附于男人的存在,但林白作品中所描寫的女同性戀形象:性格沉穩(wěn)且從容、精神自足且充盈,這樣的形象是對以往傳統(tǒng)社會規(guī)則下對女性形象的顛覆,也表明女性擺脫了男權規(guī)范的束縛,有著更強大的自信力,他們會用這種自信力與這個社會進行抗爭,以謀取女性在社會中的平等權利。
1.3 無奈的妥協(xié)之戀
兩位女作家所描繪得女同性戀者,彼此相愛,結成同盟,以愛為盾,共域外敵,但這些敵人過于強大,四面來犯,這些女同的內(nèi)心其實充滿了忐忑與掙扎。同性之愛所要背負的太多,社會的歧視,親人的不認同,甚至連她們自身也受到傳統(tǒng)文化以及社會規(guī)則的束縛,認為自己不正常,是一個異類。了解到這些壓力,她們會對自己的這種情感產(chǎn)生恐懼,她們唯恐脫離“正常社會的秩序”,往往會忽視自身熾烈的情感,去迎合這個社會。
達洛維夫人悲劇的產(chǎn)生是整個社會所造成的,是父權社會正統(tǒng)思想壓迫的產(chǎn)物。當時社會對女性有著極大的不認同感,即使解放一些女性基本權利,但女性仍得不到平等對待。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達洛維夫人喪失了其感情和欲望。這是對不平等社會的妥協(xié),也表現(xiàn)出被父權制度中心統(tǒng)治的悲哀。
在《一個人的戰(zhàn)爭》這部作品中,主人公多米是一個喜歡同性的女孩,她遇到一個叫南丹的女孩,盡管對南丹十分喜歡,但她內(nèi)心卻沒有勇氣去承認這份愛。眼睜睜的看著真愛從自己身邊離去。
究其原因,是多米對男權壓制下被稱為“異類”的恐懼。一方面,多米厭惡男性,唾棄男性,反抗男性并努力尋求女性自身的意義。另一方面,多米將南丹稱為是自己的‘保護人和男朋友。這種心理是將同性對象幻想成異性,這說明在潛意識中,女性想獲得男性的撫慰,這是對男性的一種很大的心理依賴。體現(xiàn)的是傳統(tǒng)觀念與束縛的強大。也說明女性的自我覺醒和自我認知還在淺層階段,而男女權利平等和兩性和諧共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伍爾夫與林白女同性戀書寫的策略
2.1強有力的女性形象對異性戀制度下傳統(tǒng)女性形象的顛覆
“伯莎·哈里斯建議,如果在一位女作家筆下有一個句子表達了與通常情況下不相符的思想時,如果出現(xiàn)了強有力的婦女形象時,如果它打破了常規(guī)時,那么它就是女同性戀文學所特有的內(nèi)含了?!盵3]在伍爾夫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這樣具有鮮明特征的獨立女性的形象。這些形象脫離了社會規(guī)則的傳統(tǒng)定義,顯示了女性作為世界另一半的創(chuàng)造者這個身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身心獨立。伍爾夫也是以此為目標用自己筆下的一個個女性形象去傳達這種主張。強有力女性形象的描寫是伍爾夫經(jīng)常運用的寫作策略。
如果提到伍爾夫作品中最叛逆的女性形象,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莉莉,她是一個獨立于傳統(tǒng)父權制家庭的獨立女性,伍爾夫曾評價她是“一個完全獨立于男人的女人—她從別的婦女那兒獲得愛情、性生活和自尊—對大男子主義是巨大的威脅。她不需要男人,因此他們對她的權力就比較小?!盵1]因此她有著自由的靈魂,能夠書寫自己的一片天空。
2.2女性的欲望—反陰莖的性、自身軀體的美
很多研究者認為女同性戀者一般為性冷淡,不同于異性戀之間的性與愛,女同性戀者似乎多了一份矜持與冷傲,不同于異性文學之間的性欲描寫,伍爾夫的作品中很少涉及欲望,更多的是純真的一種堅持。伍爾夫因其不幸的童年遭遇使得她缺少對男性的激情與欲望,隨之而來的是深深的恐懼。
在伍爾夫的作品中,達洛維夫人說到自己即使生過孩子,卻依然是一個童真之身,這說明了她對丈夫及性深深的抗拒,她對自己的丈夫沒有一絲激情,無法做到社會所賦予她額角色要求,因此被別人判定為性冷淡者,但事實是在她冷淡的外表下,壓抑的是對薩莉狂熱的愛與激情。達洛維夫人作為社會角色:妻子,但卻能夠保持自己心中的獨立和神圣,能夠掙脫社會規(guī)則下對傳統(tǒng)女性的角色束縛,沒有無條件地滿足丈夫的性要求,這本身就對男生殖器霸權的挑戰(zhàn),對男性權力的蔑視和顛覆。
在林白長篇小說《一個人的戰(zhàn)爭》中,通過鏡子具體描繪了女性自身胴體的美,體現(xiàn)了女性作為獨立人格下自我欣賞即自戀的一面。這里的自戀指的是女性自我欣賞、自我肯定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女性保持精神層面獨立的一種姿態(tài)。
“鏡中的光”是小說的第一章,多米站在鏡子之前,欣賞著鏡子里的自己,現(xiàn)實中的自己,鏡子里的自己,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這鏡子仿佛是一個圣物,由這個鏡子,女性開始真正審視自己,兩種自己變幻莫測,只有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覺醒后才能夠真正達到自我認同。“女人在整個一生中都會發(fā)現(xiàn)鏡子的魔力對她先是努力投射自己、后是達到自我認同是一個巨大的幫助?!盵6]
女性通過對自己胴體的欣賞與審視,了解到自身的價值與獨立的必要性。也了解到對父權霸權的根本批判,也說明了其將性別取向作為一種身份認同的具體化。女性對同性的愛,理解和尊重,是女人從“他”向“她”的轉變,女性對同性之間的欣賞與肯定,其實是對自己肯定的一種折射,也是自行內(nèi)心自我意識覺醒的標志,女性通過同性愛彼此照顧與撫慰,也是對男性的有意驅逐,提升女性自身話語權的重要手段,而同性愛將此升華和強化、延伸和放大。
結語
以前,女人總是作為文化的失語者而存在。經(jīng)常受制于男權社會,備受男權中心的壓迫。弗吉尼亞·伍爾夫和林白用其優(yōu)美的文筆,向我們描繪了同性之愛,表達了同性之間真摯的情感。
兩位女作家,都渴望有一所真正屬于自己的“房子”,能夠獲得精神獨立,身心自由。但因其社會大環(huán)境以及男權社會的壓制,這條道路還很漫長。這也算是當代女性主義者應該探索的話題。真正實現(xiàn)女性的自我覺醒和自我認知。真正實現(xiàn)兩性和睦,兩性能夠和睦相處。
參考文獻:
[1]林白著:《一個人的戰(zhàn)爭》,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林丹婭.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3]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瞿世鏡.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理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5]西慧玲.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女作家批評[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8月版
[6](英)弗吉尼亞·吳爾夫:《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雅各布之屋》,王家湘譯,譯林出版社,2001年9月版。
作者簡介:董晶晶(1994-)女,安徽宿州人,遼寧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單位: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專業(yè):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