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芻議

2019-12-05 08:40江峰
中國德育 2019年19期
關鍵詞:受教育者蔡元培品格

現代教育應以受教育者為目的與本體,注重受教育者身心的協(xié)調、知情意的統(tǒng)一,追求個性和群性的一致,努力使受教育者在體育、智育、德育、美育和世界觀教育五方面和諧地發(fā)展,從而實現受教育者的人格自由與獨立。

蔡元培是近代中國首倡“五育(德、智、體、美、世界觀)并舉”和完全人格教育的著名教育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涵蓋了許多方面。他提出了完全人格的教育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教育路徑,為我國在立德樹人背景下,重新思考“培養(yǎng)什么人”,認真審視“如何培養(yǎng)人”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本文在梳理完全人格教育歷史背景的基礎上,詳細地廓清了蔡元培完全人格思想的基本內涵以及健全人格的主要路徑,并較好地詮釋了完全人格與健全人格間的邏輯關系,以進一步深化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研究。

一、完全人格教育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

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是一個在與時代歷史背景相隨、與中西文明沖突相伴、與家庭教育環(huán)境相依、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生的共融共生中逐漸形成的智慧結晶。

(一)晚清頹敗的歷史背景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近代中國就逐漸陷入了外有英法等列強的主權欺凌、內有晚清政府的守舊窳敗的外患內憂的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歷經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等戰(zhàn)爭的失敗,蔡元培逐漸看清了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野心,尤其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蕞爾小國日本打敗了泱泱大國中國,并招致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極大地震撼了蔡元培等知識分子。戊戌維新,本以為清政府可以以此為契機重振國威,竟以失敗而告終。作為一名仕途官員,蔡元培發(fā)現通過仕途救國無望,痛定思痛之后,他豁然發(fā)現唯有教育才能救國,也唯有教育才能興國。因此,他試圖通過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來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重塑中國國格,以實現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重任。

(二)傳統(tǒng)文化的孕育滋養(yǎng)

蔡元培是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孕育滋養(yǎng)出來的幸運兒。一方面,深受家庭教育的滋養(yǎng)。眾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人生而享受的第一教育。個人文化素養(yǎng)的高低與父母營造的家庭環(huán)境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系。蔡元培承繼了父親的正直善良,遺傳了母親的克勤克儉,嚴格做到了母親要求的三點品格:第一是要有自克意志。教育孩子自立,不能獲取不義之財。第二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孩子早睡早起、熱愛學習的習慣。第三是禮貌地為人處世。要求孩子認真、誠實地與人交往,反思交流前后的行為是否妥當。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功底決定了其具有的傳統(tǒng)士人精神。蔡元培17歲就考取了秀才,26歲考中進士,28歲升為翰林院編修。這就造就了蔡元培先天具有的“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以文化復興和人格塑造為目標”的士人品格。

(三)西方文明的汲取融合

近代中國正是有了一批像蔡元培這樣的愛國知識分子,他們不僅精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遞綿延中國文脈,而且還自覺地學習西洋的科學文化知識、西方的先進技藝,并把所學融合到中國的社會發(fā)展之中,真正地促進了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為了尋求教育救國的良方,蔡元培拋家舍業(yè),離開故土,先后自費到德國、法國接受大學教育、學習美育思想,熱切地吸取康德、叔本華、馮特等人的思想。猶如他在杜威的60歲生日宴會上所講,要求“現今”的大學要在東西文明的融合中作出貢獻,“領得西洋科學的精神,然后用他來整理中國的舊學說”,以發(fā)生新意。中西文明的沖突、交匯、融合,促生了蔡元培完全人格思想的形成。

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多維詮釋

(一)完全人格是道德教育的本質皈依

人格,是每個人自立精神、自主品格、自由氣質的內化結晶,是精神、心靈、道德與實踐的完美統(tǒng)一。近世以降,包括蔡元培在內的很多思想家都對人格進行了思想闡述和理論設計。蔡元培利用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根底和對西方文化的科學理念的學習,從道德教育的本質高度上對完全人格進行了全新的思考,并提出了“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他認為,道德教育是培養(yǎng)完全人格的根本,實質上是把能否喚醒學生的主體道德意識作為人格是否健全完整的根本標志,并以此構建出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目的上,應將對理想的追求融入教育的目的,并賦予受教育者獨特的精神氣質;教育內容上,應以“自由、平等、親愛”為綱領,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現代精神;教育路徑上,應通過強調道德實踐,真正實現知行合一;教育主體上,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自身的自立自主精神。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發(fā)展人格。蔡元培把個體的人性完善作為教育的最高目標,正如他所說:“人性何由完成?曰:在發(fā)展人格。發(fā)展人格者,舉智、情、意而統(tǒng)一之光明之謂也。蓋吾人既非木石,又非禽獸,則自有所以為人之品格,是謂人格。發(fā)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盵1]蔡元培在這里明確界定了教育、人性、人格與品格之間的內在關系。他認為,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完善人性,完善人性的基本方式在于發(fā)展人格。到底如何發(fā)展人格呢?教育應該通過發(fā)展人的智力、情感和意志,使得個體的生理、心理和品質得到圓滿的發(fā)展,并使個人向善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以臻于統(tǒng)一和光明。這恰是人區(qū)別于木石的無智、無情、無意及動物的絕情的寶貴品格。最終,發(fā)展人格就是改良人的品格。

(二)完全人格是男女平等的基本體現

女子完全人格的培育、形成和發(fā)展是蔡元培完全人格思想的主要支撐。其女子完全人格思想萌發(fā)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方面,封建社會女子人格的長期缺失,近代中國民族危機的日益嚴重,外敵侵凌造成的內憂外患,此起彼伏的救亡圖存運動以及婦女解放運動等系列因素為其女子完全人格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歷史前提。另一方面,蔡元培的男女平等思想、人性論及人格說則為其女子完全人格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

女子完全人格思想既是其女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又是其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蔡元培女子完全人格思想的內涵十分豐富,而且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述,但總的來說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對于國家而言,女子完全人格就是要培養(yǎng)女子具有愛國之心。1917年1月在《東方雜志》第14卷第1號刊發(fā)的《在愛國女學校之演說》中,蔡元培對女子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闡述。他認為,由于愛國女校在滿清沒有滅亡之前一直以教育為根本并秉持革命精神,到民國成立后,已經達到改革目的,就沒有再提革命精神的必要。那么,民國之后這種革命精神應該轉化成什么呢?演講中直接指出:“則欲副愛國之名稱,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養(yǎng)成完全之人格。”“蓋國民而無完全人格,欲國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慮焉。造成完全人格,使國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謂愛國矣?!钡诙?,對于社會而言,女子完全人格就是要自立并富有社會責任感。要養(yǎng)成女子之完全人格,必須要養(yǎng)成高尚的品行,高尚的品行就是要培養(yǎng)女子具有自立的品格,而這種自立的品格對女子來說就是要有自己的固定職業(yè),足以自謀生活?!肮矢呱兄沸?,未可求諸尋常女界中也。今欲養(yǎng)成女子高尚之品行,非使其除依賴性質有自立性質不可。然自立不可誤解,非傲慢自負,輕視他人之謂,乃自己有一定之職業(yè),以自謀生活之謂。夫人果能自謀生活,不仰食于人,則亦無暇裝飾,無取虛榮矣?!盵2]這是蔡元培要推崇的女子完全人格的要義。第三,對于個人而言,女子完全人格思想就是要實現男女平等。其目的在于通過“德、智、體、美、世界觀”教育,養(yǎng)成女子的完全人格,實現女子的全面發(fā)展,真正達到“完全人格,男女一也”[3]的平等平權的境地。第四,對于學校而言,入校求學是女子完全人格的天職。入校求學,也不要求女子以必須脫離家庭為前提條件。正如蔡元培所言:“夫女子入校求學,固非脫離家庭間固有之天職也。求其實用,固可相輔而行者也?!盵4]他還以美國師范學校為例,講解教授女子各科以實用實習為原則,不一定需要書籍。比如教授裁縫時,必然要講上古到現在衣服變更的歷史,講野蠻時代與文明時代衣服的區(qū)別,這便是歷史學科。講衣服的原料時,如絲和棉的產地,則屬于地理學科內容。講解衣服的裁剪,必有計算的算法;染色的顏料,必有物理化學的方法,這些都屬于數理化等學科。烹飪技術也是一樣,當屬于寓學問于操作中。所以,蔡元培總結出了女學是養(yǎng)成女子完全人格的學問,不是讓女子入學后必然放棄家庭責任為本位、為必須、為天職。唯有如此,才能通過女子入學,實現女子完全人格的培養(yǎng),進而實現男女平等、社會進步、國家隆盛。

(三)完全人格是體育為先的根本

為了使國家能夠振作起精神,能夠強盛,蔡元培不遺余力地倡導體育,并在體育方面提出了影響近現代教育走向的“完全人格,首在體育”思想。蔡元培對“完全人格,首在體育”思想進行研究與大力實踐,不僅有利于豐富近代學校體育思想的研究,也有助于提升國人對體育的認識,最終對推動我國現代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完全人格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蔡元培1917年1月在《在愛國女學校之演說》中首先發(fā)出了振聾發(fā)聵的號召,他直言:“夫完全人格,首在體育”[5]。而體育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運動。我們中國人的身體和精神中都包含著一種潛在的勢力,這種潛勢力隨著外圍環(huán)境的發(fā)展而逐漸發(fā)達,你想要將這種潛勢力發(fā)達到哪種地位,它便能發(fā)達到何種地位。譬如女子纏足的舊習慣,不允許纏足的女子私自出門,成天緊閉在屋子中,也不讓運動,久而久之她的性格自然而然就會變得更加懦弱,并養(yǎng)成了所有事情都依賴男子的壞習慣。如果沒有男子可以依賴的話,遇到小事也會望而生畏,退避三舍。所有這些現象,究其原因,都在于纏足女子不能運動、身體不發(fā)達的緣故,最終減少了其應有的自衛(wèi)的能力、果敢的膽量與無畏的勇氣。

蔡元培的這種“完全人格,首在體育”思想,就是要以體育為先,引領并培養(yǎng)身心合一、知情意統(tǒng)一、兼顧個性與群性、五育(德、智、體、美、世界觀)全面發(fā)展的人,并將“完全人格,首在體育”思想與“強我國種,體育為先”思想進行了全方位的對接闡述、融會貫通,最終形成了“完全人格,體育為先”的強國精神。

(四)完全人格是現代教育的標準

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提出,建基于只有培育具有“自由之意志,獨立之人格”的現代人,才能從根本上救亡圖存。這也揭示了完全人格是現代人的核心品格,現代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位”的主體思想和“以人為目的”的基本品格。正是基于此,蔡元培提出教育應從受教育者本體著想,應是養(yǎng)成健全人格的事業(yè)。

完全人格是目的,健全人格是過程。現代教育應以受教育者為目的與本體,注重受教育者身心的協(xié)調、知情意的統(tǒng)一,追求個性和群性的一致,努力使受教育者在體育、智育、德育、美育和世界觀教育五方面和諧地發(fā)展,從而實現受教育者的人格自由與獨立。蔡元培先生在1922年3月發(fā)表的《教育獨立議》中認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6]欲養(yǎng)成受教育者的完全人格,教育本身必須具有健全的品格。因此,蔡元培倡導“諸育并舉、多育互通”“崇尚自然、發(fā)展個性”等以人為本的育人原則,實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提出“教育獨立”的主張,致力賦予教育自由、獨立的現代品格。正如他所認為,教育是要個性與群性平均發(fā)達的。教育是求遠效的,中國古書說:一年之計樹谷,十年之計樹木,百年之計樹人。

完全人格是現代新教育的標準。蔡元培在1919年2月《新教育》第1卷第1期刊發(fā)的《教育之對待的發(fā)展》一文中精妙地論述了個性與群性的關系。他指出,蓋群性與個性的發(fā)展,相反而適以相成,是今日完全之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標準也。一方面認為個人有思想、言論、集會之自由,是為個性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有納稅、當兵之義務,對于國家而非對于君主,是為群性的發(fā)展。于是有所謂國民教育者。兩方面發(fā)展之現象,亦以漸分明。雖然,群性以國家為界,個性以國民為界,適于甲國者,不必適于乙國。他認為,每個個體的個性與群性之間,只有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要發(fā)展個人自由的個性,更要發(fā)展個人責任和社會義務的群性,進而才能改良人格并使人格逐步健全。這又恰如黃郛君在《歐戰(zhàn)之教訓及中國之將來》一書中所說:立國于二十世紀,非養(yǎng)成國民兼具兩種相反對之性質不可,曰個人性與共同性……故此后教育家之任務,在發(fā)見一種方法,能使國民內包的個性發(fā)達,同時使外延的社會與國家之共同性發(fā)達而已矣。蓋惟此二性具備者,方得謂此后國家所需要之完全國民也。最后,真正實現人格與品格互通的完全人格、個性與群性相符的完全國民。

三、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現代啟示

(一)人格教育需要解放人權

20世紀初的中國,正處在一個人權漸次蘇醒、民族需要覺醒的大轉折時代。這需要先知先覺者們從思想上解放人權,從教育上培養(yǎng)人格。先知先覺者如蔡元培認為,我們當今所處的世界是一個亟待發(fā)展的世界。每個人所擁有的,是普通老百姓作為順民所需要的服從管理權,而非作為個體的人所享有的人權。那么,教育家所實施的就是順民所需的民權教育,而非人權需要的人格教育。自從人類智力道德進步以來,人類的群性逐漸超越了國家,成為世界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核心。個性也隨著超越了國民,進入到了富有人權內涵的人格教育。正如他在《教育之對待的發(fā)展》一文中所說,吾人所處之世界,對待的世界也。個人所有者,為“民”權而非“人”權;教育家所行者,為“民權的”教育而非“人格的”教育。自人類智德進步,其群性漸溢乎國家以外,則有所謂世界主義若人道主義;其個性漸超乎國民以上而有所謂人權若人格。[7]

(二)完全人格需要諸育協(xié)調發(fā)展

完全人格的培養(yǎng)需要德、智、體、美及世界觀等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蔡元培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為: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發(fā)展共和的精神。他認為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必須做到體育、智育、德育、美育并重,不可放松一項。體育不僅要鍛煉身體,更要借此磨煉人的意志、振作精神,即“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體”。智育不僅關系個人完全人格的養(yǎng)成,更關系國家的富強。要實現完全人格教育,德育是根本與核心,“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8]。美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培養(yǎng)人對美的體驗和感悟,以達到精神上之愉悅,提高道德情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精神。蔡元培認為,體智德美四育,要經常試驗不可偏廢,才能真正培養(yǎng)兒童具備健全的人格,并提出學校健全人格的四個步驟:學生自動,學生自學,學生自覺和學生自助。等到接受完普通教育之后,至少能獲得中等以上的人格,最終促進四育平均發(fā)展。如其所言,“大概受畢普通教育,至少要獲得地平線以上的人格,使四育平均發(fā)展?!盵9]

蔡元培宏大而深邃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本質上是一種人格改善理論,它為“自我改進、自我尋求、默觀和思考保留一席之地”[10],盡可能地實現教育是“幫助人成為一個人,盡他的可能成為一個完全符合人性的人”的根本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育的根本方向,革新了教育的品格,啟蒙我國社會的現代轉型。學校教育要真正走上現代軌道并培養(yǎng)出現代人,就必須在立德樹人的指引下,以人為本,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從受教育者本體著想,以培養(yǎng)完全人格為宗旨,尊重受教育者個體生命的自由、完整和個性,塑造出整體生命的群性、道德、責任和擔當,中國才能實現真正的振興。

參考文獻: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60.

[2][3][4][5][7][9]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9,8,10,9,260-261,477.

[6]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177.

[8]蔡元培.在愛國女學校之演說[M]//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41.

[10]馬斯洛.馬斯洛說完美人格[M].高適,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48.

【江峰,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研究中心課程教材二室主任】

責任編輯︱孫格格

猜你喜歡
受教育者蔡元培品格
品格提升在小學語文親子閱讀中的滲透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常用的導入活動及其有效性分析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的氣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淺析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主體性的重要性與途徑
冬季暖男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