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
摘 要:供需關系是經濟運行的最基本關系,微觀經濟中的供需關系追求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宏觀經濟在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基礎上追求經濟增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供給側改革并不是徹底否定需求管理,而是以供給側改革為主、供求管理與需求管理協(xié)同的改革。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微觀經濟;宏觀經濟;供需關系
中圖分類號:F12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1-0008-03
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增速放緩、動力轉換、結構升級,經濟增速由高速進入中高速階段,經濟增長動力由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變?yōu)閯?chuàng)新驅動,產業(yè)結構、城鄉(xiāng)結構和區(qū)域結構都面臨升級。貫穿經濟運行的是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不論微觀還是宏觀,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1],都是經濟運行和經濟學分析的最基本架構。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著手的改革,只有廓清了供需關系,才能對供給側改革的脈絡搞清楚。
一、微觀經濟的供需關系
微觀經濟的供給與需求通過價格相聯(lián)系,價格高了,供給就會增加,但需求會減少;價格低了,供給就會減少,但需求會增加。直到供需雙方達到一定價格條件下的相對靜止,不再變動,此乃均衡。所謂均衡,就是供給、需求和價格三者的相對不變狀態(tài)。這里的均衡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就單個市場或部分市場的均衡,一般均衡是一個經濟體中所有市場的均衡。
局部均衡是分析的起點,一種市場的均衡出現(xiàn)在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交叉點,即是均衡點。均衡點上的價格是均衡價格,均衡點上的數(shù)量為均衡數(shù)量,包括需求量和供給量。影響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商品價格、消費者收入水平、互補品和替代品的價格、消費者的偏好、消費者的價格預期、消費者的人數(shù)等,所有這些因素構成影響需求的自變量。需求量是這些自變量的函數(shù),在這些自變量中,價格又是最基本的自變量,故微觀經濟學就對需求函數(shù)進行進一步的抽象,使自變量唯一化為價格。這樣,需求就簡化成為一定價格下的有效需求。影響供給的因素也有多種,商品價格、生產成本、生產技術水平、互補品和替代品的價格、生產者的預期、生產者人數(shù)等都是影響供給的自變量,供給量是因變量,是函數(shù)。在這些自變量中,價格是最基本的,故微觀經濟學進行抽象,暫把價格作為唯一的變量,這樣供給量就成了價格的函數(shù)。供給函數(shù)與需求函數(shù)的交叉點即是均衡點,均衡狀態(tài)就是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狀態(tài)。
局部均衡的存在是不證自明的,但一般均衡是否存在呢?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首先認識到一般均衡的重要性,并論證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問題。后來的經濟學家利用集合論與拓撲學的方法,論證了一般均衡的存在問題。在一般均衡中,每一個商品的需求與供給不僅取決于該商品的價格,還取決于其他商品的價格,當整個經濟的價格體系恰好是所有商品的供需均相等時,市場就達到了一般均衡。一般均衡是個理想狀態(tài),供需雙方并不知道均衡點,實際的交易不一定能達到均衡狀態(tài),但總體的取向是圍繞一般均衡來進行的。
一般均衡的實現(xiàn)需要完全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但現(xiàn)實的市場都不是完全競爭市場,不可能達到一般均衡,此即為市場失靈。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主要有不完全競爭、經濟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這就要政府出面采取微觀經濟措施來克服市場失靈,爭取供給和需求一般均衡理想狀態(tài)的實現(xiàn)。
不完全競爭的表現(xiàn)包括壟斷、寡頭和壟斷競爭等情形,其中壟斷最為典型。壟斷廠商控制了定價權,可以獲得超額利潤,使整個經濟運行效率低下。不僅如此,壟斷廠商為了維持自己的壟斷地位而不惜向政府行賄等行為是一種典型的非生產性的尋利活動,此即尋租。為了解決不完全競爭的問題,各國出臺法律來進行規(guī)制。美國首先出臺了《反托拉斯法》,我國也出臺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
經濟的外部影響就是指某一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對其他人的福利造成影響,但沒有人為此承擔后果的狀況[2],包括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兩種情況。外部經濟就是指某經濟體對外部有正面的好處,但無人負擔成本;外部不經濟是指某經濟行為體對外部他人造成負面的壞處,但無人承擔責任。各種外部經濟影響造成資源配置不當,不能實現(xiàn)一般均衡,偏離帕累托最優(yōu)態(tài)。這就要政府采取措施來解決,常見的措施包括稅收和津貼、企業(yè)合并、財產權等方法,比如對污染企業(yè)征稅來治理其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
適用市場經濟完全競爭市場的物品是私人物品,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競用性,排他性即只有付費才能使用,競用性即某人的先行使用造成后來者不能使用。既不具排他性又不具有競用性的物品為公共物品,不具排他性卻有競用性的物品是公共資源,只有排他性沒有競用性的物品是俱樂部物品。這三類物品不適用市場機制,需要采用不同的政策來解決,公共物品適合國有,需要通過征稅來解決,公共資源適合自然壟斷,俱樂部物品適合集體所有。
信息很重要,能減少決策風險,提高預期收益。完全競爭市場的一個重要假設是信息完全和信息對稱,但許多現(xiàn)實的市場卻是相差甚遠。信息完全意味著消費者充分了解自己的偏好,生產者充分了解商品的價格和質量等情況,信息對稱意味著供需雙方信息相當。信息不完全有可能造成決策失誤,信息不對稱能帶來欺騙與訛詐。解決的方法是通過法律給信息不完全者一定的等待期,對信息不對稱者進行法律傾斜。
二、宏觀經濟的供需關系
宏觀經濟關于供需的關系轉化為總需求與總供給的關系。宏觀經濟的要求是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及穩(wěn)定增長,供需均衡避免經濟波動,穩(wěn)定增長追求經濟發(fā)展。
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消費需求是指消費者對以商品和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的有效需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消費需求的影響因素多種,收入、商品價格、利率、分配、消費者偏好、年齡、社保、風俗等都影響消費量。但凱恩斯認為收入起決定作用,關于收入與消費的關系,其規(guī)律是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增加,但消費的增加沒有收入的增加多,這就是邊際消費遞減規(guī)律。凱恩斯的消費理論認為,現(xiàn)期消費是現(xiàn)期收入的函數(shù)。1930年,美國經濟學家費雪提出了不同于凱恩斯的跨期消費決策模型,分析理性的消費如何在現(xiàn)期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進行選擇。1978年,美國經濟學家霍爾提出理性預期對消費的影響,他認為,如果消費者能夠進行理性預期,消費隨著時間的推移是不可預測的,此即是消費的隨機游走假說。美國學者杜森貝利還提出了相對收入消費理論,認為消費者會受自己過去消費的習慣以及周圍消費水平的影響。美國經濟學家莫迪利安尼提出了生命周期消費理論,強調人們會在更長時間范圍內計劃他們的消費,以實現(xiàn)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消費最佳配置。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消費理論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是由他的現(xiàn)期收入決定的,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決定。投資需求指的是資本的形成,即社會實際資本的增加,包括廠房、設備、存貨的增加。凱恩斯認為,決定投資的因素有預期利潤率、借款的利率和風險因素,其中利率是首要因素。投資可分兩大類,新資本品的支出稱為固定投資,固定投資又分為企業(yè)固定投資和住房投資;另一類是公司持有存貨的增加,即存貨投資。出口是滿足外國的需求,凈出口是出口額與進口額的差額,影響一國出口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消費者對國內外物品的偏好、國內外物品的價格、國內外通貨的匯率、國內外消費者的收入、向外國運送物品的成本、政府的國際貿易政策等。其中,匯率和國內外收入水平最重要。
總供給的決定因素有五個,直接的有三個,即勞動、資本和土地,間接的有兩個,即技術和制度。勞動供給牽涉到勞動者對其擁有的時間資源的分配,勞動者選擇一部分時間作為閑暇來享受,剩下的時間才是勞動時間。增加勞動供給能夠增加經濟增長,這里的勞動供給包括勞動供給的數(shù)量和質量,數(shù)量即是勞動時間,質量則涉及人力資本,指的是勞動者通過教育和培訓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資本是指由經濟制度本身生產出來并被用作投入要素,以便進一步生產更多產品和勞務的物品。決定資本供給的是利率和預期收益率,當預期收益率大于利率,資本供給就增加,當預期收益率小于利率,資本供給就減少。經濟學上的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資源,土地的自然供給是固定不變的,不隨土地價格變化而變化,但土地的市場供給是可變的,隨價格變化而變化,土地價格就是地租。技術是經濟供給的內生變量,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對自然的利用的深度和廣度在拓展,在勞動和資本不變的情況下,生產大增,每一次產業(yè)革命實際就是技術革命。技術滲透在勞動和土地中,凝結在生產工具上,故生產工具成為生產力的時代標志。如果說技術作用于經濟增長的潛力,制度則直接作用于當期的有效供給。朝鮮和韓國的例子對比很鮮明,二戰(zhàn)以后,朝鮮和韓國在人口、土地等經濟要素都相差無幾,但由于選擇了不同的制度,經濟結果天壤之別,2011年韓國的GDP是朝鮮的90倍,可見制度的致命性。
宏觀經濟的總需求和總供給要達到均衡才能保持經濟的穩(wěn)定,失業(yè)和通貨膨脹往往伴隨宏觀經濟,這就要宏觀經濟政策來平抑經濟波動和促進經濟增長。宏觀經濟政策可以分為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給管理政策,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供給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等。需求管理是一種總量管理和短期效應的政策,適于應急管理,是凱恩斯主義的基本主張。二戰(zhàn)以后的三十年,需求管理的政策火紅一時,甚為普及,但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普遍陷入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境地,凱恩斯主義無計可施,供給學派崛起。供給學派的政策以減稅為主,拉弗曲線是供給學派最典型的代表,也是財政政策的體現(xiàn)。
三、以供為主、供需協(xié)同的供給側改革
上面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對供需關系的梳理為當代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提供了較好的鋪墊。供給側改革不能忘記需求,但卻是以供給為主的,這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xiàn)實的背景。
20世紀70年代末開啟的改革就是從農村開始的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在人口、土地生產要素不變的情況下,制度變了,生產活力得到激發(fā),出現(xiàn)了爆發(fā)式增長,這種制度改革就是供給側改革,不過此前沒有理論自覺罷了。接著的城市改革就是市場化改革,搞工廠車間的承包責任制,是農村改革的深化,也是供給側改革。進入20世紀90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出現(xiàn)了宏觀上的失業(yè)和通貨膨脹問題,這才開始提起需求管理,擴張性與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才得以施展。第一次較為系統(tǒng)的需求管理政策開始于1993—1996年的適度從緊政策,用于抑制1992年的經濟過熱。這次需求管理政策控制住了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但帶來中國經濟的硬著陸。1997年下半年開始,伴隨亞洲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出現(xiàn)了通貨緊縮,中央政府出臺了擴張性需求政策,多次降低存貸款利率,中國經濟逐步走出通貨緊縮。第二次需求管理是2003—2004年,加入世貿組織帶來中國經濟指標超過預期,中央政府出臺了平抑產能過剩的文件,上調存款準備金和銀行利率。第三次緊縮政策發(fā)生在2007—2008年,連續(xù)5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過去二十年之所以頻繁采用需求管理政策,主要是受凱恩斯主義的影響,而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建立在三大假設基礎之上,邊際報酬遞減、邊際消費遞減和流動性偏好。這三項心理規(guī)律造成周期性需求不足,政府的作用就是刺激需求,靠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進行,轉移支付、貨幣超發(fā)、降低利率等,當刺激造成通貨膨脹時就實施貨幣主義的政策,緊縮銀根。刺激需求是踩油門,貨幣主義則是踩剎車,二者的連續(xù)迭代就會帶來滯脹。當前中國經濟連續(xù)多年增速下滑,就與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有關,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出口受到反全球化的限制,固定資產投資出現(xiàn)瓶頸,產能出現(xiàn)過剩,人口紅利消失,劉易斯拐點出現(xiàn)等因素,造成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
新常態(tài)條件下的中國經濟如何發(fā)展呢?答案就是供給側改革。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是基于中國國情的理論和政策的重大創(chuàng)新,不是西方供給主義的翻版。供給側管理的思想要追溯到薩伊,其基本內容是供給創(chuàng)造自己的需求,而實際上,供給側的顛覆式創(chuàng)新決定人類社會的時代更迭,新時代的供給側改革關系到當代中國的動力轉換的問題。消費、投資和出口傳統(tǒng)的需求管理的“三駕馬車”不構成經濟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且在中國的經濟調控中已經宣告失敗,需求管理只能是短期意義上的,根本的戰(zhàn)略是供給側管理。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是勞動、資本、土地、技術和制度的供給。當代中國的勞動供給已經出現(xiàn)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已經消失,而且在加速老齡化,迫切需要以控制人口數(shù)量為指標的計劃生育政策改變?yōu)楣膭钌纳?,改計劃生育政策為人力資本戰(zhàn)略,重在提高人口素質,最終為高質量的勞動供給提供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為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人力支持。當前中國的資本供給存在相當?shù)墓┙o抑制,需要拓寬金融供給渠道,過度依賴商業(yè)銀行的資金供給模式是民營小微企業(yè)融資面臨困境,由于中小企業(yè)相對于大企業(yè),單個企業(yè)的需求量較小,貸款資質審查成本較高,是銀行的金融供給效率與中小企業(yè)的資金需求矛盾突出。
我國的土地供給制度也面臨著很大問題,根據(jù)土地管理法的規(guī)定,土地所有權歸屬分為兩類,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城市的土地屬于國有,管理相對開放,流轉比較順暢,而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流轉太困難,嚴重影響了現(xiàn)代農業(yè)的集約化經營,當前農村生產力的低下狀況就與土地流轉制度直接有關。土地資源不能盤活,農業(yè)機械不能有效推廣,農業(yè)科技得不到有效利用。技術創(chuàng)新的供給抑制更明顯,僵化的科研管理體制使研究人員大量的時間花在經費報銷上面,立項評審環(huán)節(jié)問題不小,縱向項目太多,橫向項目太少,企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主體職能沒有得到發(fā)揮。教育體制的僵化與落后嚴重影響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中小學教育的應試化,高等教育的千篇一律,使創(chuàng)新的土壤和機會得不到滋養(yǎng)。制度和管理的抑制很明顯,上述各項要素供給的抑制可以歸結為制度供給抑制,迫切需要制度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可以使產權清晰,減少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