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娟
[摘 ?要] 在含參函數(shù)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我們需要將建模思想提升至更高的層面,需要學生對比含參函數(shù)問題的特征與共性,注重歸納與總結、對比與分析,以此提升建模思想的領悟深度和寬度,促進學生數(shù)學思想的漸進提升.
[關鍵詞] 函數(shù);初中數(shù)學;思維;建模
初中數(shù)學的學習以探究規(guī)律和掌握方法為主要任務,善于總結、勤于反思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法. 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的特征,看透問題的本質,從而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函數(shù)是初中數(shù)學的重要內容,在中考中的比分較重,也是令很多學生“望而生畏”的難點. 函數(shù)問題因其多變、抽象而顯得深奧,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發(fā)現(xiàn)二次函數(shù)中的含參函數(shù)正確率較低,多數(shù)學生找不到該類問題的思維方向. 其實,含參函數(shù)也有一定的常規(guī)思路,下面筆者就初中階段常見的含參函數(shù)類型及其基本思路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權當拋磚引玉,給各位同仁作為參考.
化多為少,多參變一參
多參函數(shù),就是函數(shù)解析式中包含多個參數(shù),顯然參數(shù)的數(shù)量越多越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因此“消參”是解決多參函數(shù)的重要策略. 在實際問題中,通??梢愿鶕?jù)所給條件找到兩個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將其中一個參數(shù)用另一個參數(shù)來表示,從而化多為少,使多參變?yōu)橐粎?
例1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點A(1,-1)在拋物線y=x2+mx+n(m>0)上.
(1)若m-n=4,求m,n的值;
(2)若該拋物線與y軸交于點B,其對稱軸與x軸交于點C,求tan∠OBC的取值范圍.
分析 ?(1)此問為基礎問題,將A(1,-1)代入解析式可得關于m,n的二元一次方程,再與m-n=4聯(lián)立,即可求出m,n的值.
(2)此問是函數(shù)與幾何問題相結合的問題,首先可以根據(jù)條件畫出草圖(如圖1),根據(jù)草圖可以將tan∠OBC表示出來,即tan∠OBC= = = ,然后將A(1,-1)代入拋物線解析式可得1+m+n=-1,所以m=-2-n. 由此可以消去一個參數(shù),即可以得到 = = + . 由m>0可知n<-2,所以- < <0. 所以0 變式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點A(1,-1)在拋物線y=x2+mx+n(m>0)上. 將拋物線平移,平移后的新拋物線仍經過點A,且點A的對應點A1的坐標為(1-a,2m-1). 當a≥- 時,求平移后拋物線的頂點所能達到的最高點的坐標. 分析 ?因為點A(1,-1)在拋物線上,所以可得n=-2-m,所以y=x2+mx+n=x2+mx-2-m=x+ 2- -2-m. 由A(1,-1)平移后的對應點為A1(1-a,2m-1)可知拋物線向左平移了a個單位長度,向上平移了2m個單位長度,因此平移后的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x+ +a2- -2-m+2m,整理后可得y=x+ +a2- -2+m. 因為平移后的拋物線也經過點A(1,-1),所以1+ +a2- -2+m=-1,即1+ +a2= -12. 所以1+ +a= -1或1+ +a=- +1. 所以a=-2(舍去)或a=-m. 所以平移后的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x- 2- -2+m. 設p=- -2+m=- (m-2)2-1,因為a≥- ,又m>0,所以0 函數(shù)中含有多個參數(shù)是無法直接解決問題的,在初中階段,多參函數(shù)問題的難度通常不會太大,并且可以籠統(tǒng)地認為多參便是消參的提示,看到多個參數(shù)就可以利用題目中給出的有效信息進行轉化、消參,使得多個參數(shù)最后消成一個參數(shù),讓問題變得清晰,降低問題難度,從而進一步解決問題. 化虛為實,抽象變直觀 抽象是函數(shù)的一大特征,也是很多學生感到函數(shù)問題難度較大的原因之一,對于初中生而言,函數(shù)的概念確實比較抽象,但圖像是函數(shù)的重要屬性,它可以讓抽象的函數(shù)變得直觀,讓條件與問題變得明顯,能化虛為實. 例2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拋物線y=ax2+bx-3a(a≠0)經過A(-1,0). (1)求拋物線的對稱軸; (2)已知B(0,4),C(5,4),且拋物線與線段BC恰有一個公共點,求a的取值范圍. 分析 ?(1)將點A(-1,0)代入解析式,可得a-b-3a=0,所以b=-2a. 所以拋物線的對稱軸為直線x=- =1. (2)需要結合圖像進行分析. 由于不知道拋物線的開口方向,因此需要分情況討論. ①如圖2,當a>0時,25a-10a-3a≥4,解得a≥ ;②如圖3,當a<0且拋物線的頂點不在BC上時,-3a>4,解得a<- ;如圖4,當a<0且拋物線的頂點在BC上時,a-2a-3a=4,解得a=-1. 綜上可知,a≥ 或a<- 或a=-1. 變式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點B(1,0),拋物線y=ax2+bx+3(a≠0)經過點A(-2,3). 若此拋物線與線段AB有兩個不同的交點,求a的取值范圍. 分析 ?拋物線與線段AB已有一個確定的交點A(-2,3),如果此拋物線與線段AB有兩個不同的交點,那么還有一個交點必須也落在線段AB之間. 由點A(-2,3)在拋物線上,消去b可得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為y=ax2+2ax+3,再由A,B兩點的坐標可求出直線AB的解析式為y=-x+1. 令ax2+2ax+3=-x+1,得ax2+(2a+1)x+2=0,可進一步化簡成(ax+1)·(x+2)=0,于是可求出x1=-2,x2=- ,所以-2<- ≤1. 又a≠0,分情況討論:當a>0時,可求得a> ;當a<0時,可求得a≤ -1,所以a的取值范圍為a> 或a≤-1. 解題時可簡單畫出函數(shù)的可能圖像,以方便理解,比如圖5. 圖像是函數(shù)的表達形式之一,它能形象地呈現(xiàn)出函數(shù)的多方面性質. 含參函數(shù)問題一般都比較抽象,直接根據(jù)題意無法理解其含義和厘清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因此需借助圖像讓問題變得明顯. 圖像不需要很精準,但需要體現(xiàn)出頂點、對稱軸、開口方向、特殊點等關鍵要素,接著利用函數(shù)的性質便往往可以巧妙地解決含參函數(shù)問題. 化動為定,動點變定線 動態(tài)問題是數(shù)學中“經久不衰”的經典問題,不僅存在于函數(shù)中,存在于各類幾何問題中,還存在于綜合問題中,對數(shù)學基礎及思維的活性有較高的要求. 在含參函數(shù)中,動態(tài)問題常常以動點的形式存在,顯然動點不是毫無規(guī)律可循的,它的動存在軌跡,因此“動中求定”是解決動態(tài)問題的基本原則. 例3 ?如圖6,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A(0,-4),B(-1,-4),C(-1,-5),D(0,-5),已知拋物線y=x2+mx+2m-4(m為常數(shù)),其頂點為M. (1)求證該拋物線經過定點,并求出定點坐標; (2)如果該拋物線與正方形ABCD的邊有交點,求m的取值范圍. 分析 ?(1)求含參函數(shù)的定點,只需提取參數(shù),將拋物線的形式改寫即可,拋物線的解析式可變形:y=x2+mx+2m-4=m(x+2)+x2-4,由定點的性質可知該點不隨參數(shù)m的變化而變化,因此x+2=0,解得x=-2,所以拋物線經過定點(-2,0). (2)對于y=x2+mx+2m-4,令x=- ,可得y= ,所以拋物線的頂點M的軌跡為y=-(x+2)2,結合圖像可知,如果拋物線與正方形ABCD的邊有交點,那么拋物線與y軸的交點必在A點下方(包含A點),且當x=-1時對應的點必須在C點上方(包含C點),因此可以得到不等式組2m-4≤-4,1-m+2m-4≥-5, 解之得-2≤m≤0. 變式 ?如圖6,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A(0,-4),B(-1,-4),C(-1,-5),D(0,-5),已知拋物線y=x2+mx+2m-4(m為常數(shù)),其頂點為M. 若∠ABM=45°,求m的值. 分析 ?直線AB的解析式為y=-4,如果∠ABM=45°,那么直線BM的解析式為y=x-3或y=-x-5. 由例3可知拋物線的頂點M的軌跡為y=-(x+2)2. 分情況討論,當直線BM的解析式為y=x-3時,令-(x+2)2=x-3,解得x1= ,x2= (舍去),所以m=5- ;當直線BM的解析式為y=-x-5時,令-(x+2)2=-x-5,解得x1= ,x2= (舍去),所以m=3- . 綜上可知,m的值為5- 或3- . 含參函數(shù)因為有參數(shù)的存在,看似是“動”的,但它常常與定點有關,所以求出定點、挖掘隱含條件對于解決含參函數(shù)問題非常必要. 對于含參函數(shù)中的動點,它的軌跡即為一條定線,所以遇到動點時,可以嘗試通過求動點的解析式來解決問題. 條件抽象、含有動點是初中階段所觸及的含參函數(shù)問題的主要題型,消參、畫圖、找軌跡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主要策略. 上文也許總結得不夠全面,分析得也不夠深入,但在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切感悟到,注重分析與歸納,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 因此,教師要不斷強化學生對數(shù)學方法的認識,只有引導學生對相似問題進行分類總結,對同一類問題的解題方法進行歸納反思,才能讓學生領悟數(shù)學思想、找到數(shù)學學習的方法,從而真正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