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 田肖軍
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使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還要挖掘學生的潛能,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建立完整的科學評價觀念,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成長中需要完善的優(yōu)點,以及需要改正的缺點,建立長久發(fā)展的學習目標。筆者在本文分析了在當前高中政治教學體制內如何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提高政治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首先,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有些教師仍舊占據評價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取得的成績進行絕對的評價,沒有引導學生進行自評或互評,使學生對自我的學習表現認識不足。在高中政治課堂中,有些教師的講解僅限于書本內容,而學生在課堂中始終是被動、不自覺地參與,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其次,有些教師缺乏明確的評價目標,過于強調教學與高考之間的關系,導致學生對政治學習的目標認識不足。如果教師的講解緊緊圍繞著高考,缺少對知識點的深度講解,使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來學習政治知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中,教師無法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情況,使政治素養(yǎng)的提高僅停留在口頭層面。
再次,有些教師的評價方法比較單一和僵化。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個性多樣,愛好和長處各有不同,如果教師在課堂點評時忽略了學生在這些方面存在的不同,缺少過程性評價,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紙筆考試上,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的價值培養(yǎng),就無法激發(fā)學生的潛能。
最后,評價內容過于片面化。有些教師在構建評價機制的時候沒有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層面著手,仍然偏重政治理論的考核與考查,沒有實現“以知識立意”到“以能力立意”的教學轉變,無法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進行點評,使得高中生無法將學習到的知識靈活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無法適應現代生活和社交。
1.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政治學科的學習評價要注重從多元的角度出發(fā),包括模塊檢測法、案例法、談話法、調查法、檔案法等,建立評價主體化,引入多元的評價方法,如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評價等,來吸引學生參與到政治課堂學習中,建立一個開放的政治課堂。同時,教師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在考核時可以建立多元的考核機制,布置任務讓學生參與到社會調查、案例分析或政治小論文寫作中。教師通過案例考核了解學生政治理論的掌握情況,將其納入學生的成績考核之中,以此來增強政治考核和學業(yè)評價的有效性,讓學生成為政治課堂真正的評價主體,促進學生樹立長遠發(fā)展的學習目標。
2.突顯過程性評價。
在新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自主空間,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對當前的自我學習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學生要通過教師對自己的學習過程的評價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的政治學習。教師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匯總學習資料,整合相關信息,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有針對性地進行后續(xù)教學方案的設計,分析學生發(fā)展中的不足,準確地進行有效性評價,激勵學生成長,讓其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3.提升政治課堂教學中評價的地位。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正確認識政治學習對其成長的重要意義,認識到政治理論學習的自主性、開放性、體驗性以及生成性,在課堂中引入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來深化學生對政治學習的認知,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背景下,教師要建立完善的政治評價體系,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給予正確、客觀的點評,讓其綜合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從而靈活地運用政治理論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