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清 (福建省廈門市五顯中學 廈門 361100)
在“人類的遺傳病”一節(jié)的教學中,基于生命觀念的培養(yǎng)目標,通過學生的體驗式學習的任務驅動,運用生物學的知識和方法,關注社會議題,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現實生活問題,達成生命觀念和社會責任素養(yǎng)目標。
在教學時,可充分利用圖片和視頻多媒體等課程資源,給予學生豐富的感官體驗,學習總結遺傳病病情的特點和遺傳規(guī)律,掌握學科知識。
例如,在“染色體異常遺傳病”一節(jié)的教學時,可從“每20 min就有一位唐氏兒出生”的數據說起,在案例“天才”指揮家“舟舟”的外表特征和指揮視頻導入,任務生動鮮明。大數據和患兒的神情特征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構建知識體系(表1),以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觀念與科學思維。
掌握“21—三體綜合征致病機理”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是培育學生建立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支點。出現這種遺傳病有兩種情況,父(母)方生殖細胞的問題。關于生殖細胞問題的原因在教材中解釋的較少,適當展開分析就顯得非常重要。讓學生真正意義上認識發(fā)病機理,會引起重視,為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提供理論支持。
例如,利用形態(tài)相似的常染色體模型分析減數分裂過程,會比較難以理解。模擬XY異型染色體分裂過程會更加形象具體,可先介紹XXY性腺發(fā)育不良癥來過渡。通過典型的XY染色體建立染色體變化的模型,減數第一次分裂XY不分離形成含XY染色體的精子,它與正常卵子結合就形成XXY性染色體的后代;減數第二次分裂著絲點斷裂后,姐妹染色單體形成的染色體移向同一極,形成無X染色體和兩條XX染色體的精子。同理,減數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都可能產生的含XX性染色體的卵細胞,它和正常的含Y精子結合也可形成XXY的后代。順利過渡到21—三體綜合征成因: 減數分裂過程中第21號染色體不正常分離,可能是減數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不分離造成;也可能是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形成的,兩種情況都能形成24條染色體的異常雌(雄)生殖細胞。進一步說明,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的精子活力較低,受精的機會較少,所以,21—三體綜合征的出現主要是卵細胞異常所造成的。
表1 人類遺傳病的類型與實例
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思考女性的卵細胞為什么比較容易出現異常?遺傳病的檢測手段有哪些?怎樣預防遺傳病的發(fā)生?可借機進行健康教育,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生命觀念的培育形成。
通過設計課前小組合作完成調查任務——男女生殖細胞發(fā)育特點。在課堂上分享交流,得出知識要點。
例如,哺乳動物精子的發(fā)生從初情期(相當于人的青春期)開始,直到生殖機能衰退。而卵子的發(fā)生是在胚胎性別分化以后,雌性胎兒卵巢內的卵原細胞,就通過有絲分裂的方式不斷增加數量,并進一步演變成為初級卵母細胞,形成卵泡。進入青春期初級卵泡經過減數分裂變?yōu)槌墒斓穆炎???蒲腥藛T發(fā)現,女性的“卵子庫”有約200萬個。但到了30歲時,約90%卵子被消耗了。到了40歲時,卵子數量僅剩3%,其中能發(fā)育成熟的只有450個。通過親自參與體驗學習過程,最大程度上讓學生明確三點: ①為何高齡女性難懷孕;②高齡女性生育21—三體綜合征患兒風險很高;③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5~30歲,適齡生育是很重要的。
課前,布置合作小組的任務“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紤]到學生對遺傳病的種類認識有限,加上人群中對自身疾病的保密心態(tài)。于是,就選擇對生活影響不大、學生掌握比較系統(tǒng)、且發(fā)病率較高的紅綠色盲病進行調查。
例如,在人群中隨機取樣,在患者家系中調查,了解這種遺傳病的發(fā)病情況,得出紅綠色盲的發(fā)病率和女性發(fā)病率,進一步分析男性發(fā)病率7%與女性發(fā)病率0.5%偏差的原因。通過實際調查,親身體驗,學生掌握了遺傳病調查的基本步驟,培養(yǎng)接觸社會、從社會中獲取資料或數據的能力。課堂上,師生共同繪制色盲遺傳的家族系譜簡圖,明確近親結婚會明顯增大隱性遺傳病的發(fā)病率,培養(yǎng)了學生嘗試解決生活中的遺傳學問題的能力。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健康的身體是一切學習和工作的物質基礎。每位學生都要有正確的生命觀念,養(yǎng)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結合21—三體綜合征病因分析,讓學生明確優(yōu)生優(yōu)育時間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延長女性卵子壽命和保證后代健康,建立適齡結婚和生育的觀念。
例如,教師提供系列資料,讓學生明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熬夜和吸煙,會讓自身健康受到破壞,生殖細胞質量也會下降,以后生出遺傳病兒的可能性會大大提高,要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生活的習慣??刹捎靡恍┽t(yī)院公開的特殊病例,引導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來分析疾病、解決問題。
學生只有掌握了生物學的精髓與本質,才能明了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義務并建立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