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柔
德國有個叫彼得g 渥雷本的護林員,把一生的時間都耗在森林里,他眼里的動植物簡直就跟演動畫片似的,該說話的時候說話,該戀愛的時候戀愛,而且他用科學態(tài)度向你保證,一切都是真的。
他說,40年前,在非洲大陸的莽原上有人提出一項研究課題。在那里,非洲金合歡樹是長頸鹿的珍饈。為了擺脫這種草食性的龐然大物,金合歡樹短短幾分鐘內就可以在葉子里散布毒素。然而,熟知這種把戲的長頸鹿便會轉移到其他樹木那里。是旁邊的樹嗎?不,它們會避開鄰近的樹木,然后在大約100 米開外的金合歡樹那里重新開始大快朵頤。
長頸鹿這么做的理由令人目瞪口呆:被啃食的金合歡樹會釋放一種警示氣體(在這里指乙烯),以向鄰近的同伴傳遞不速之客來襲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訊的樹木會立即分泌毒素來回應。由于長頸鹿知道金合歡樹的這個把戲,所以會走遠一些,以尋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樹木。又或者它們會逆風而行,因為氣味信息是順著風向其他樹木傳送的,如果逆著風走,在鄰近處就能找到對它們的出現(xiàn)毫無警覺的金合歡樹。
舒婷在《致橡樹》里寫道:“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以今天的視角看,她簡直就是一位博物學家。因為一棵樹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廣,其距離大過樹冠寬度的兩倍,因此在地底下會與周遭樹木的根交錯而產生聯(lián)系。
但也有偶然情形,因為森林里也有獨行俠和孤僻者,它們一點也不想與別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沒有可能因為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導致警示信息被阻斷呢?幸好不會。樹木為了確保信息能夠快速傳遞,多數(shù)情況下都會借助真菌作為媒介,真菌的作用就像網絡光纖那樣,纖細的菌絲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們無法想象的密度交織成網絡。一株真菌可以在幾百年的時間里,繁殖并遍及好幾平方公里,把一整座森林織成網絡。借由網絡,可以把從某棵樹得到的信號繼續(xù)傳遞下去,幫助它們交換害蟲、干旱等危險消息。
當樹木日漸虛弱,跟著衰退的或許不只是抵抗力,還有它們的表達能力。否則很難解釋為什么有些害蟲就是會專門找上衰弱的個體。我們完全可以合理地想象:這些昆蟲聆聽樹木,收到了令人不安的化學警訊,然后在葉片或樹皮上咬一口,以試探某些在整個過程中保持沉默的個體,“不說話的”就淪為毛毛蟲與甲蟲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