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題記·引自于《艾青詩抄》
一
從工作崗位退下來之后,少不了趁著還走得動,油然而生“世界這么大,我得去看看”之意。于是便和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交集,和外地的朋友有了更多的接觸。一般而言,新結識的朋友會問我是哪里人,我總是會來上一句:“陳涉者,陽城人也”。朋友會哦一聲接著說您姓陳?我說我不姓陳,但我和陳勝同為陽城人。朋友會接著問,原來那個造反頭頭是商水的呀,陳勝時候的陽城還在嗎?除了中國人大多都知道的陳勝,陽城還有什么可以去看嗎?
當然,因為司馬遷《史記》中的一篇《陳涉世家》,又因為這篇文章一直被選在中學語文課本里,使得人們不僅記住了陳勝,還記住了陽城。但要說陽城除了陳勝還有什么,卻不是一時半會或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
我會對朋友說:陽城西周時屬沈國,春秋時西部屬蔡國,東部屬頓國,戰(zhàn)國歸楚國。北靠沙穎,中依汾河,得地之豐饒、水之潤滋。秦朝實行郡縣制之始,即置縣治于此。這里曾經(jīng)誕生過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nóng)民起義領袖陳勝;曾經(jīng)誕生過“一門兩進士,冠蓋滿京華”的姚曄父子;還有東漢末年四世三公、人才輩出的袁氏故里;因誠信而成名門望族筑起一座中原小故宮——葉氏莊園的鄧城葉氏。
我會對朋友說,陽城有史前馬村遺址、春秋時期章華臺遺址,宋代白塔寺、壽圣寺塔,清代袁墓柏林。更有平店玫瑰香,魏集白鷺飛,沙汾百里如畫屏,老門潭險工天下奇。至于固墻撈面、固墻豆腐、巴村盆面、鄧城豬蹄、小寶燒烤、商水大盤雞等傳統(tǒng)美食,特色小吃,無不令人拍案叫絕,大快朵頤。
我會對朋友說,陽城人在卷頁泛黃的商水縣志里,感受著祖先的懿德遺風;在五湖十八坡的民謠里,享受著厚土民俗的流韻清音;在卷帙浩繁的典籍里,領受著陽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還會告訴朋友說,陽城說大也不大,也就是一個擁有120萬人口的小縣;說小也不小。也就那么13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正是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有了這些名人和名勝的存在,才讓這個鐘靈毓秀千年古縣,有了極為深厚的文化底蘊。
想領略沙穎河和汾河風光,想看陽城文化,那么,你就來陽城。
二
在豫東乃至于河南,陽城真的是值得一去的地方。當然,我這樣說也許有些許私心在內(nèi),因為陽城是現(xiàn)在的商水縣,位于豫東平原周口市,是我的家鄉(xiāng)所在地。
司馬遷寫《陳涉世家》,寫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nóng)起義的領袖,但過于簡略。且因為是人物傳記,沒有陽城物候風情陳述。我想說的是:走進陽城,才知道什么叫豫東大平原,才知道在平原比在山間看天天有多大,才能真正了解陽城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
在這里,你會看到在豫東平原上才能看到的,少有跌宕起伏的河流、還有不帶一丘一陵,一馬平川的田野阡陌,集鎮(zhèn)村莊。
你看到的是一個天非常高遠,地非常廣闊的神奇地方。
潺潺汾河水,滾滾沙穎河,滋潤著兩岸的田野,蔥蘢一片,生機盎然。縣城緊鄰周口,如同鑲嵌在兩條河流玉帶之間的璀璨明珠。交通四通八達,車輛川流不息,商賈云集,市場繁榮,滿街的賓館酒店,四處的小吃攤點……
這就是陽城,我無比眷戀的家,我魂牽夢縈的河!
隨著年齡增長,戀鄉(xiāng)情結越來越濃。盡管生活在家鄉(xiāng)的這幾十年,有過太多讓人糾結的記憶,甚至于當年大學畢業(yè),最大愿望是像羽翼豐滿的鳥兒一樣,飛向大城市,飛向遠方。但今天卻不再后悔當初的選擇,一直像戀家的鳥兒一樣,只在家鄉(xiāng)的樹椏間飛來飛去。即使和家鄉(xiāng)短暫分離、旅居外地,那像璀璨奪目的明珠散落在汾河兩岸,沙河之南的名勝古跡、旖旎風景也會不時的浮現(xiàn)在的眼前;家鄉(xiāng)的人、家鄉(xiāng)的事,還有家鄉(xiāng)的河,也會伴著年輪長成夢的模樣,緩緩地淌進我的心里。尤其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心中對家鄉(xiāng)的念想,便像那藤兒一樣纏繞,像花兒一樣綻放。
三
每一次站在堤岸上,每一次目光和家鄉(xiāng)的田野河流觸碰,都會讓我為之動容。
同樣是條河流,一條在陽城之北叫沙河,一條在陽城中間叫汾河。有人問我汾河和沙河的區(qū)別,我常常以俞文豹《吹劍續(xù)錄》中的詩評趣談應對。據(jù)說蘇東坡在翰林院任職時,曾問一善歌的幕僚:“我詞比柳詞如何?”對方答道:“柳中郎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闭^要言不在多,此公三言兩語,清清爽爽,便分清了古典詩詞中的“婉約派”與“豪放派”的不同特征及美學價值,令“東坡為之絕倒”。若用這段話來形容汾河之婉約、沙河之豪放,倒也貼切的很。
如果把汾河比作母親,汾河便是一條慈母般的河。水流靜謐、潤物無聲,輕輕哼唱著搖籃曲回旋于這片黑土地。沙河更象父親,雖然在更多的時候和母親一樣用溫情和博大哺育了一方子民,卻又有著區(qū)別于汾河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渾,甚至有時桀驁不馴,脾氣嚇人。到了汛期,一如脫韁野馬,從上游漫下來,鋪滿了整個河灘。又象海寧觀潮,水流一波接一波洶涌而至,翻滾著、纏繞著、擁擠著、撕咬著,一路上挾泥帶沙,呼嘯而至。讓你震撼于他那動人心魄的力量,折服于他那一往無前的精神,感染于他那前赴后繼的壯舉。讓你領略到什么叫洶涌澎湃,什么叫波濤滾滾,什么叫回腸蕩氣。
從小到大我先后在汾河北岸老家張莊、沙河南岸張明及郝崗生活工作了很長時期,因而有了和汾河,沙河親近的機會。兒時沒見過海的波瀾壯闊,也沒見過江的一瀉萬里。只能拿她們和我老家旁邊的小溝小河相比。覺得河真長、水真大,覺得象從天掉下來的白飄帶,又像從遠方奔跑蹦跳過來的野小子。翻滾著,喧鬧著,一會兒穿過村莊,一會兒繞過樹林?;蚱骄?、或湍急、一路向東,蜿蜒而去。
隨大人去巴村趕集,我常常倚著巴村汾河古橋的石獅子發(fā)呆;跟同學游逍遙古鎮(zhèn),我每每站在郝崗常社沙河邊古塔旁看水。感覺水很神秘,河也很神秘。不知道水從哪兒來,又要流到哪里去;河的源頭在哪里,河是怎么形成的;真想變成魚兒,順流而下、到河的盡頭看看去。我在懵懂無知里感知她們的存在,在充滿迷惘里驚慕她們的博大,在扎猛子打水漂里享受她們給予我的快樂和愜意。
四
聽村里老人說山西有一條大河也叫汾河、那汾河遠遠大過這汾河。老輩人說,我們都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先祖當年躲戰(zhàn)亂,避災荒,一路長途跋涉走到這里。見四野平曠,百里不見一山一石、一丘一陵。兩條大河、東西貫穿,水草豐美、土地肥沃。遂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并把中間這條河命名為汾河,寓不敢忘本之意。當然,在朝代更迭,歲月變遷里還叫過小汝水、汾溝、汾泉河。叫她小汝水、是因為在她北岸的張莊城上村,古為汝陽。三國魏司馬師在此屯兵,漢代曾置汝陽縣治于此。汾河在它西北從郾城召陵羅鼓泊流過來,涓涓細流、交匯成溝。越流越急,越流越寬,越流越遠。最終經(jīng)商水、入項城、過沈丘,在沈丘老城西和泥河相會流入潁水。
而沙河是汾河的大哥哥,是淮河流域沙潁水系的一級支流,古稱滍水。發(fā)源于伏牛山東麓的魯山縣木達嶺,經(jīng)平頂山、寶豐、葉縣、襄城、舞陽、郾城、漯河、西華、商水至周口西與潁河、賈魯河交匯。長達三百多公里,流域面積12580平方公里。沙河是關東大漢,汾河若小家碧玉,把商水大地裝點的格外豐潤美麗。如果說黃河造就了亙古悠長的中華文明,那么汾河和沙河則哺育了一方勤勞淳樸的兒女。
李白用“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長江之水的浩渺;宋琬以“人間更有風濤險,翻說黃河是畏途”道出黃河的雄偉;而汾河和沙河卻很平凡,甚至有些不起眼。沒有大海潮起潮落的波瀾壯闊,沒有長江驚濤拍岸的驚心動魄,更沒有群峰夾峙的穿云破霧。但她于我們卻是實實在在的母親河,一直在用她那甘甜的乳汁,養(yǎng)育著豫西豫東數(shù)千萬父老鄉(xiāng)親。
水底游魚嬉戲、清晰可數(shù);林間百鳥鳴囀、聲聲相聞;河里漁舟唱晚、鵝浮鳧飛。偶爾飄來很多云彩,在我兒時眼里,一會兒象走獸、一會兒象飛禽,一會兒象棉絮。然后又漫無目的地變幻或者消失。從小到大,直到兩鬢白發(fā),她們始終橫亙在我的視線里。
也許有人不知道有這樣美麗的河流存在,但她們并不是為了讓人知道她們的存在才潺潺流淌,不舍晝夜。不論汾河還是沙河,都是有手有腳的,像樹的枝椏和根須是樹的手和腳一樣,那些如脈絡分布于汾河兩岸和沙河之南的枯河、清水河,黃堿溝、青泥溝、雷馬溝、棄兒溝支流便是她們的手和腳。兩岸土地,因她的澆灌而富庶;莊稼草木,因她的滋潤而芬芳;商水大地,因她的恩澤而饒美。
五
當我又一次佇立在郝崗宋塔和巴村橋頭看沙河,看汾河時,塔依舊,橋已不是那個橋。許多年已經(jīng)過去了,許多人和事己成為歷史。集市高樓林立,日見繁華,夜間霓虹燈流光溢彩,明滅之間好象在眨著眼晴訴說著陳年舊事。我想找回過往、回到過去,尋覓她曾經(jīng)的輝煌,曾經(jīng)的落寂。于是,我又一次把目光投向這兩條河,投向河流經(jīng)過的村莊,投向曾經(jīng)發(fā)生在這里的歷史傳奇。
在陽城,老一輩的人提起陳勝,提起三袁,提起曹丘生,提起壽圣寺塔葉氏莊園如數(shù)家珍,那故事是一串一串的,你能從他們那涶沫星子亂飛的方言俚語里聽出他們滿滿的驕傲和自信。在曹丘生長眠處青龍溝,有一個唱道情的民間藝人,唱陳勝唱丘生一口氣能唱十幾段不重復,不喘氣。
汾河從郾城經(jīng)中州名鎮(zhèn)巴村,在一個叫做崔莊的地方進入商水。史載巴村臨“汝水”(今汾河),以盛產(chǎn)蓮藕而稱“白蓮鎮(zhèn)”。尤以雙黃鴨蛋,盆面條等名吃享譽遐邇。有清代張氏民居、漢代朱郭墓群、商代大邵遺址。因鎮(zhèn)上唯一的南北街特別長,清初改“白蓮”為“八里長村”,久而久之在父老鄉(xiāng)親嘴里成了“巴村”。八里長街從古至今,一直是物質(zhì)集散、商賈云集之地。
巴村之北譚莊的馬村,則是母系社會人類居住的“馬村遺址”。先祖?zhèn)冊谶@里“播五谷、制陶器”。同時這里也是革命老區(qū),共產(chǎn)黨在商水縣第一個黨支部于1929年8月在譚莊鎮(zhèn)堿場村成立。也就是一群仁人志士、知識分子,七八竿槍,十幾個人,在這塊土地上播下革命種子,傳播革命真理。直到發(fā)展建立陽城第一個革命政權一一郾商西人民政府,囊括了商水、郾城、西華等部分地區(qū),遂成燎原之勢。陽城兒女在黨的領導下,參加革命,前赴后繼。不惜身家性命,不惜熱血灑地。不論是淮海戰(zhàn)役還是雄師渡江,都有陽城人踴躍支前和參軍參戰(zhàn)的影子。
六
沿汾河東去4公里左右,南岸即是舒莊鄉(xiāng)扶蘇寺村、秦置陽城于此。陽城遺址在村北,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由內(nèi)城和外城組成,城墻由夯土筑建。外城東北部夯土墻現(xiàn)仍高出地面,依稀可見殘墻斷垣。早些年有秦磚漢瓦,古陶舊瓷散布其間。內(nèi)城至今當?shù)剡€俗稱“金鑾殿”,在內(nèi)城東南角曾發(fā)現(xiàn)有“扶蘇司工”陶器殘底四件。在陽光下凝視遺址,使人感覺歷史是碎片化的。訴說著曾經(jīng)的輝煌,曾經(jīng)的榮光,演繹著秦時明月,世事滄桑。
也就從那時開始,陽城被當作太陽升起的城,陽剛之氣的城,不但成為商水別稱、更因是秦末中國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領袖陳勝的誕生地而載入史冊。陳勝手持屠龍寶劍,佇立在扶蘇寺陳莊村頭。腳下就是兩千多年前他“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時,發(fā)出“茍富貴,無相忘”和“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地方。就在他說了這話不久,就從這里走了出去,成了大漢奠基者、暴秦掘墓人。大澤鄉(xiāng)振臂一呼,“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边@是開天辟地農(nóng)民起義的原創(chuàng)原唱,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而那個建立了大漢帝國的漢高祖劉邦,當時僅為響應者之一爾。及至稱帝后的劉邦視陳勝為圣人,大加贊賞和推崇。以王侯之禮祭祀,“為其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在劉邦眼里沒有陳勝的首義之功,就沒有后來四百余年的大漢江山。
陳勝是一個開創(chuàng)歷史的人,也是一個扭轉歷史走向的人。太史公寫《史記》,把陳勝放在“世家”,列孔子之后。而老子、韓非子則置于“列傳”,可見陳勝的歷史地位和歷史價值。毛主席在《賀新郎·讀史》中所言:“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應該是對陳勝作為中國第一個農(nóng)民起義領袖的最高贊許。
跨越汾河兩岸的雷坡閘,是汾河入陽城后第一個調(diào)節(jié)流量、預防水患的樞紐工程。提閘放水之際,碧浪翻滾、驚濤拍岸,汾河變成撒嬌的少女。而它所處的湯莊,早在母系社會就有人類活動。至今仍保留著仰韶文化遺址西陵寺、蓮藕和千畝桃園,已成為生態(tài)旅游絕佳之地。
至于汾河南岸的姚集,據(jù)史料記載,漢初著名辯士、法學鼻祖曹丘生,即為姚集曹河村人。其貌不揚,卻才華橫溢。他嘔心瀝血撰寫下了《給漢律典》,為西漢律書的編制和漢王朝的強盛做出了重要貢獻。曹丘生墓在白寺的青龍溝,墓四周有戰(zhàn)國至西漢初的板瓦筒瓦殘片出土。站在曹丘生的塑像前,可以看到他右手拿著律書,神情凝重,似乎仍在誦讀律典,但塑像卻沒有左眼、左手。據(jù)傳他在修訂法律時母親給他送來飯菜,他埋頭著書誤認為是妻子。無意中用一只手接碗,并用一只眼睛斜視母親。等到發(fā)現(xiàn)是母親時,他感覺到這是對老人家的不尊和不孝,因為他剛剛修訂完“大不敬”懲罰條款。便拿刀剜掉自己的左眼,砍掉自己的左手,作為對違犯法律的懲罰。
當然,“剜眼斷手”的傳說,今天看來純屬無稽之談,但卻寄托著封建社會百姓對“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和司法公正的美好愿望。在豫東民間,“南京到北京,商水一丘生”廣為流傳。時商水歸屬許昌專區(qū),據(jù)說當年毛主席沿京廣線南巡至許昌車站,在和河南省委領導和時任許昌地委書記談話時,還特意提起“南京到北京,商水一丘生”話題。并告誡他們作為一方大員,要執(zhí)法必公必嚴,要多了解和熟悉當?shù)貧v史。除了這些,姚集還是“果蔬之鄉(xiāng)”。人們不但可以在這里賞美景、摘草莓,還可以品嘗到唯獨巴村、舒莊、姚集汾河區(qū)間才有的皇家貢品——雙黃鴨蛋。
七
在姚集西面,則是白寺,歷史上范蠡攜西施泛舟的秦湘湖就是這里了。據(jù)說范蠡功成名就,看透了那些帝王君主狡兔死良弓藏的把戲。毅然放棄高官厚祿,急流勇退,攜西施共泛五湖、做了一對神仙眷侶。后因門庭若市,不得清寂,兩人重覓居處,到了這里??赐恋仄綍纭⒅杏写蠛?,縱然比不上蠡湖風光,倒也是水光瀲滟、四野空蒙;更有鄉(xiāng)人淳樸、待之若賓,遂隱居于此。至今尚有范臺、范臺廟聳立。站在這里,仿佛看到風從傳說里趕來時,吹拂著西施一頭秀發(fā)和美麗裙裾,玉腕擎起的棒槌,在岸邊青石上捶打著衣物,也捶打一個王朝的痛與恥。秦湘湖因歷史水患,早年興修水利已變作良田,但范蠡和西施在商水生活的故事還在民間廣為流傳。
當我們把目光轉向更遠處的宋都汴京時,在那金碧輝煌的金鑾殿上,正上演一出人間喜劇。
是的,沒有什么比科舉時代金榜題名更輝煌,更榮耀。"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這一年,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這一年戊申科舉中第一名狀元及第的主角叫姚曄,姚曄正從汾河北岸的化河鄉(xiāng)姚橋走來。在這個綠樹掩映、普普通通的小村,宋代不但走出了姚曄,還走出了他的兒子姚仲孫。并稱父子兩進士,成為科舉時代一朵奇葩。
姚仲孫,字茂宗,宋仁宗時進士。歷任知州、通判、鹽選鐵副使,河北都轉運使。以精明干練、政績顯著受到了仁宗嘉獎。被詔入京任禮部郎中,龍圖閣學士。而姚仲孫的父親姚曄金榜題名之后,真宗皇帝特賞賜袍笏,淡黃巾一領、淡黃絹帶一條,加白斕,并立即任命其擔任官職,我們可以在《宋史:姚仲孫傳》中找到這段記述。
這是耀祖光宗的輝煌,是人生難得的際遇,是在之前的科舉及第奪魁從未曾有過的殊榮。自此之后便成了莘莘學子朝思暮想、夢寐以求的追求。據(jù)《宋史》載,姚家本來是曹南望族。因姚仲孫的曾祖姚仁嗣當過商水縣令,才在汾河北岸安家。到姚仲孫這一輩,姚氏家族己經(jīng)在改溵為商的汾河堤下生活了四代人。念及至此,似乎能看見當年姚仁嗣縣衙歸家,在堤上柳蔭花間小憩的身影,能聽見姚曄姚仲孫于河邊課讀的聲音。
八
汾河不舍晝夜,流著流著就流到了東漢未年,流到汾河杈子漕河邊上袁老鄉(xiāng)袁老家村。于是從袁老走出了四世三公,走出了一代梟雄,走出了袁紹袁術兩兄弟。
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職位。西漢時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后來以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東漢仍設三公,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為司徒、司空。袁安在漢章帝劉烜時為司徒。袁安臥雪的故事早已成為知識分子堅持操守的佳話影響至今,歷史上許多名士賢達落魄時往往以袁安自許,晉陶潛巜詠貧士七首》之五有“袁安困積雪,貌然不可干”之句。袁安兒子袁敞為司空,孫子袁湯為太尉,曾孫袁逢為司空,袁隗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稱“四世三公”。至今祖墳尚存,香火不斷。袁紹袁術兄弟塑像立在兩側,默默注視著腳下這片土地。
汾河出袁老在中州名鎮(zhèn)固墻停留很短,陽城在很長時間曾屬陳郡淮陽。據(jù)《淮陽志》載,固墻古為“互鄉(xiāng)”,境內(nèi)現(xiàn)有楚國孰城遺址、趙匡胤囤糧遺址、朱元璋上馬石。更有“固墻豆腐”、“手搟撈面”等享譽一方,據(jù)說先秦著名思想家列子所撰《兩小兒辯日》就發(fā)生在這里。
當年孔子游學至固墻,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是什么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中午的時候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中午的時候離人近。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個盤子,這不是遠處的看著小而近處看著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等到中午的時候像手伸進熱水里一樣熱,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嗎?”弄得孔老夫子一頭露水,無法判斷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著說:“還圣人哩,誰說您的知識淵博呢?”所以商水人在開玩笑時,常常嘲笑那些不懂裝懂的人是“圣人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連孔子這樣學問淵博的人還有不知道的事情,他沒有因為對方是小孩而胡亂應付,也沒有因為自己學問博學而去糊弄別人,何況我們一般人呢。
九
好象清人張潮說過一段話,很有意思:“我不知我之前生當春秋之季,曾一識西施否;當?shù)湮缰畷r,曾一看衛(wèi)玠否;當義熙之世,曾一醉淵明否;當天寶之代,曾一睹太真否;當元豐之朝,曾一晤東坡否。千古之上相思者,不止此數(shù)人。而此數(shù)人則其尤甚者,故姑舉之以概其余也?!庇谖?,也鸚鵡學舌,套用幾句:我不知我之前生當秦未之季,曾一識陳勝否;當春秋之時,曾一睹西施否;當東漢之世,曾一會三袁否;當大宋之代,曾一晤姚曄父子否……
陽城從未忘記這些,盡管正在急劇擴張的城市規(guī)模目前還不算大,但己有了陽城大道,光武大道,陳勝路,丘生路,如今正在以葉氏莊園為基點打造鄧城水城。雖然,這些名人先哲的塑像作為文化標志,還沒有堂而皇之矗立在縣城;雖然,這些名人先哲的故里作為家鄉(xiāng)名片,還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和開發(fā)。
汾河在將要離開陽城,奔赴項城時,依然難舍腳下這片熱土。除了留下甲魚、鱔魚、青魚、鯧魚、鯉魚、生魚、年魚、花璉、泥鰍、河蝦等豐富水產(chǎn)外,又給商水人一個天大驚喜。她在中州名鎮(zhèn)魏集的蘇童村做了個柔美的轉身,畫了一道彎彎曲線,然后由北向南過胡吉鎮(zhèn)蔣橋入項城。于是在新汾河和老汾河故道交匯處的三角洲里,就有了白鷺森林公園,恰如一大塊翡翠,靜靜的躺在老汾河故道和新汾河之間三角洲里。
樹椏在風中擺動,白鷺在這兒棲息。有的臥在樹杈,有的立于樹梢。有的相互嘻戲,有的梳理羽毛,有的在樹叢間徘徊飛舞,有的從窩巢中展翅而起。此起彼伏的叫聲既不高亢,也不沉悶,象掠過曠野的縷縷清風,又象流過山間的潺潺泉水。除了成千上萬的白鷺,還有奇樹異花,芳草萋萋,還有三十多種烏類和一百多個樹種在這里繁衍生息。
十
沙河一入陽城,便在郝崗的常社戀上了建于宋代的壽圣寺塔。高聳入云的塔身和腳下的沙河相依相偎,河水也因此變的潺緩迷離。
據(jù)乾隆十七年(1752)《西華縣志》記載:“壽圣寺在常社店,宋僧崇昌建塔、天順七年重修……”距今己有千年歷史。塔為九級樓閣式磚砌,高約41、4米。平面呈正六邊形,內(nèi)有盤旋塔道可登高至頂。塔體從底至頂漸收勻稱,塔頂用鑄鐵鑄成形似寶葫蘆的寶頂,給塔結頂處一個完美的點綴。以國內(nèi)同類建筑中年代最久、樣式最奇,風格獨具而收入《中國古塔精萃》。
記得十二三歲那年,出郝崗向北,過草廟王和柴灣,在常社店第一次看見塔在沙河堤旁拔地而起,象一個孤孤單單巨人立在那兒。初升的太陽把陽光灑在塔上,塔的影子斜下來躺在地上。站在塔的影子里用手遮眼向上張望,塔頂好尖好高,沙河好寬好長。有鳥兒飛,有船兒搖,有鴿哨響,有一蓬蓬不知名的小草在塔頂晃蕩。
塔前置一巨鐘,幾個小孩子手牽手圍著大鐘玩游戲。上面刻的字大多數(shù)不認得,后來才知道除了精美雕飾之外,都是善男善女捐款建寺者的名字。大鐘古色古香、光可鑒人。拿棍子用力撞擊,發(fā)出“嗡嗡”聲響,蕩氣回腸,清耳悅心。然后我們結伴入塔、攀援而上。在塔頂朝下看,人行如蟻、綠樹浮煙。沙河如一條玉帶逶迤遠去,方圓十里阡陌村莊、盡收眼底,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后來長大了,又讀了幾本書,才知道若用這塔比人,比我太爺?shù)奶珷斶€大了千歲呢。
十一
沙河原本就是淮河最大的支流,也是河南重點防洪河道之一,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宋塔之東張明老門潭,正處在豆腐腰的腰眼上。有“沙河決了老門潭,一瀉千里向東南,淹沒九州十八縣,莊稼地里行舟船”之說。
站在老門潭看沙河,沙河在這里拐了個陡灣,拐的突兀,拐的不容商量。來的地方如千軍萬馬云集,形成了一個高峽平湖;去的地方卻猛然變窄,驟然收成一束,掉頭向東南而走。據(jù)說老門潭地下早已被經(jīng)年累月的河水淘空,形成了一個深不可測的地下湖?!白鵀扯盗?,內(nèi)有深潭,深不見底”,這大概就是老門潭村名的緣由。傳說里面有千年老鱉精,有黑龍白龍。老鱉精曾到郝崗沈廟中岳廟趕會,黑龍白龍曾在張明龍勝廝殺爭斗。史載順治十四年至雍正七年間,沙河決口達十二次之多、老門潭于清康熙十二年、十五年、四十九年(即公元1673年、1676年、1710年)和民國十五年(1926年)就有4次決口。“四野彌漫,室盧頹圮。夏麥飄沒,秋種不得播。百姓嗷嗷始猶食魚蝦,繼則餐樹皮草根、后乃同類相食……”
我曾經(jīng)眼見著每天都有一輛輛重型卡車滿載石塊,往里面傾倒。幾乎是成年累月,石頭足以堆積成一座高山。除了固堤用石,卻不見石頭露出水面。1999年防汛,上游暴雨成災,下游水位猛漲。水與堤平,危如累卵。晚上又刮起南風,風卷狂瀾、浪拍危岸。時任河南省常務副省長親臨老門潭險工督戰(zhàn)。人們在烈日暴曬下裝沙袋、運石塊,如洗桑拿一般。險工之險,防汛之難由此可見一斑。
舊時人們把希望寄托在神靈身上,在河堤上鑄造了鎮(zhèn)水鐵牛。如今這只鐵牛仍靜臥在老門潭險工岸邊,但它遠遠不如前些年新建的井柱框格式透水短丁壩靈驗。如今古老鐵牛和新型格式透水短丁壩一起,連同張明打造的老門潭民宿旅游,已經(jīng)成為了沙河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十二
自壽圣寺塔沿沙河南岸東去,即是因三國魏之大將鄧艾在此屯兵而得名的鄧城古鎮(zhèn)。作為沙穎水運碼頭,航運在明清兩朝和當時同屬商水縣治下的周口一樣,達到鼎盛時期。白天桅帆云集、舟車輻輳,商賈齊至、店輔林立,市場繁榮、水陸交匯;晚上漁火明滅、笙歌陣陣,酒肆驛站、燈紅酒綠,豬蹄飄香、遠近可聞。
古鎮(zhèn)上的葉氏莊園,為當?shù)鼐薷蝗~氏從清康熙年間開始,歷時半個多世紀,耗銀千萬所建。號稱中原小故宮,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商水縣葉氏莊園民俗博物館?,F(xiàn)存由西向東的一號院,又稱“三進堂樓院”,共有樓房96間;二號院為“五門照”,因大門到后樓五道門都在中軸線而稱。三號院因地勢高而稱為“高門臺",整體是北方典型的灰瓦硬山式四合院建筑??芍^是氣勢磅礴、富麗堂皇。
葉宅曾是周口官商交集,豪紳云集的地方,見證了葉氏先祖從清代靠誠信發(fā)家,延續(xù)200多年長盛不衰的輝煌;見證了葉氏幾代人靠耕讀傳家,兼容并蓄,樂善好施、欲取先予的豫商精神;中國地圖史上用投影法繪制的第一張《河南省地域圖》在這里誕生;1942年,國民黨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衛(wèi)立煌到沙河沿線視察途經(jīng)鄧城,在這里發(fā)表抗日演講;劉鄧大軍從黃泛區(qū)過沙河經(jīng)鄧城南下,劉伯承元帥在這里主持召開過戰(zhàn)前動員會。
莊園里最浪漫的地方,當屬樓與樓高墻重檐之間的一條小巷。寬窄僅容兩人錯身,長約百米。如果恰逢梅雨季節(jié),天空再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走過青磚鋪就、苔痕斑斑的小路,很容易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
葉宅名門望族,庭院深深,不乏大家閨秀,丫鬟仆女成群,自然少不了“結著愁怨的姑娘”。假若你去,最好去那里走走,說不定真的會碰上呢。
十三
當然,在回望歷史的時候,我們不能忽略平店白塔寺。白塔寺建于佛教盛行的宋代,歷經(jīng)百年香火旺盛,佛事不斷。是佛教在商水傳播的一個重要場所,后毀于戰(zhàn)火,塔已無存。僅留下清光緒年間所建三間西廂房和袁氏家族墓地的五個碑樓。
遺址位于清水河和孫洼溝交匯處,深層有龍山時期、夏、商、周時期的大量遺存;淺層有漢朝至明清時期的大量遺存;在遺址的東南部和西南部,還有仰韶時期和大汶口時期的遺存,是古代人類生存繁衍的聚集地。據(jù)《項城縣志》記載,因清水河與孫洼溝在此交匯,形若二龍戲珠,暗合周易八卦風水之說。清朝末年,袁世凱家族把此地辟為墓地。徐世昌為袁世凱祖母撰文并書丹的碑文,是了解袁世凱家族歷史的珍貴資料。另有袁?;ㄗ贩舛罚?、袁保信、袁保敬、袁登三神道碑共五通,皆為徐世昌書丹。青石刻造、高達3米,保存完好,彌足珍貴。
袁家在此還植下柏樹2000余株,并按九宮八卦陣形排列,在幾十畝的地面形成了平原地區(qū)少見的龐大人工柏林。盡管由于戰(zhàn)亂及人為采伐,現(xiàn)在僅余600多棵,但仍蔚為大觀。
似乎注定袁家要和陽城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袁世凱有一個侄女嫁到陽城葉家,據(jù)說當年袁世凱當上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后,曾來陽城三袁故里袁老家祭祖,并在三袁祖墳金灘前樹起旗桿。1992年,袁世凱的孫女袁家慧女士,也專程來到袁老家,在這里續(xù)袁氏家譜。
來這里,最好是在大雪初霽的冬日,最好帶上陳毅元帥的詩,最好帶一瓶54度以上烈酒。松柏如虬、勢若龍盤,銀裝素裹、枝茂葉盛,正是陳毅元帥以青松為題,最初發(fā)表于1962第一期《詩刊》上的“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的全詩意境。作者借物詠懷,表面寫松,其實寫人。寫人堅忍不拔、寧折不彎的剛直與豪邁,寫那個特定時代不畏艱難、雄氣勃發(fā)、愈挫彌堅的精神。令人在一個近乎劍拔弩張的氣氛中,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爭。
讀這首詩,總會讓人想起陳毅元帥剛毅的面孔、勃發(fā)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剛直不阿、任何時候也不肯向惡勢力低頭的人格。如果說,“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詩句充盈著一種帝王之氣,那么“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詩句也只有陳毅元帥的胸襟和氣度才能夠寫出來!
十四
因著現(xiàn)代人的浮躁,對風景名勝的游覽往往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尤其是讀懂一個地方的文化,決不是一朝一夕。如果你能在陽城住上一年,那是你和陽城的緣分,相信你可以大飽眼福而決不會失望的。
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固然令人驚嘆,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色更是令人向往。
汾河和沙河的四季,景色各異。有人說,最迷人是汾河和沙河的春天,因為春天的河流是香艷的。春風帶著柔情蜜意吹過來,滋養(yǎng)著河流,滋養(yǎng)著大地,滋養(yǎng)著卸去厚重冬裝、變的一身利索的人們。從柳樹泛綠長發(fā)飄舞中,能看見風的形狀;從含苞待放的桃樹上,能捕捉風的柔情。風的鞭子,把云朵趕成瀟瀟灑灑,纖細如絲的春雨。那些楊樹、槐樹、榆樹經(jīng)過漫長冬季風霜雪雨的折磨,開始綠意萌動、浸潤在明媚陽光里。鳥們在枝椏葉條間爭先恐后地放開歌喉,跳來躍去。悠閑的雞們啄食著地下的草籽小蟲,吃飽喝足便在河灘里互相追逐,眉來眼去。漫步堤岸,日熏風暖。桃花紅、李花白,槐花香。河床漲滿了春水,打著漩渦、泛起漣漪,一路高歌流向遠方。有魚兒躍起,有鴨鵝嬉戲,有水鳥棲息,有蝴蝶翩飛?;虿蓭锥湟盎ǎ蛱蓸湎滦№?,或聽百鳥呢喃,或垂釣于流水。如入武陵源中,無論魏晉,不知有漢。
小麥積蓄了一冬的能量,開始悄然起身、返青拔節(jié)。在萬籟寂靜時甚至能聽見嗶嗶作響、向上伸展筋骨的聲音。行走在這片土地上,你會有墜入海洋的感覺。和煦的風悠悠地拂動著碧綠的麥苗,猶如浪花在風里起伏奔涌。置身其間,你會浮想聯(lián)翩,想變成一只蝶或是一只鳥。如蝶一般纏繞著麥浪起舞,似鳥一樣在麥田上空翱翔。想走你就走吧,邁開步走、騎著車走,開著車走;快走,慢走,東走,西走。好象你一輩子也走不出這片墨綠。別再說什么呼倫貝爾大草原,你就來豫東,來周口,來陽城的大麥田吧!比起呼倫貝爾大草原,她是一馬平川、毫無遮掩的美,是豪放粗曠、平鋪直敘的美。美得讓你產(chǎn)生幻覺,甚至懷疑眼前的一切是不真實的。
和麥田能夠比美的是油菜。油菜花花期較長,兒時的油菜地是我們玩游戲捉迷藏的主戰(zhàn)場。女孩子把金燦燦的花兒編成皇冠般帽子戴在頭上,好象變成了一個個小公主。男孩子則戴著用柳條編織的圈兒,象原始社會披著樹葉獸皮的狩獵人。揮舞著木頭刻成的指揮刀、駁殼槍嘻鬧追逐。隨便佇立于任何一株油菜花前,主枝干都筆直蒼綠、纖細修長,由下到上,密密麻麻結滿了花蕾。
和其它花開的不同,油菜花開先開下面、后開上面?;ㄩ_一次、拔高一節(jié),再開花再拔高。配合的很默契,好象我們玩接力賽。一朵油菜花若開在墻旮旯或雜草堆里,會有驚艷之美;若開在曠野里,因為零星細碎,很容易被忽視。唯其一叢叢一簇簇,或是滿坡遍野、一望無際,才能組成春天金色之美。這是花開有序,團結向上的美;是滿目的金黃與蔚藍的天空遙相呼應的美;是明媚的陽光與爛漫的花開挑逗調(diào)情的美。
莊稼人不會讓土地閑著,更不會忽略油菜的價值,因為菜籽榨出的油將是烹炒食物最好的調(diào)味品。房前屋后、村頭坑邊,這兒一叢、那兒一簇,都能看見金燦燦的油菜花兒。蜜蜂嗡嗡嗡嗡的哼著小曲,在花蕊間里鉆來鉆去,把金色的浪漫演繹到極致。望之醉眼,嗅之醉鼻,若再一念,便迷離了心緒。
十五
春風越來越暖,人們開始脫掉棉襖、換上夾衣。忽然間太陽光就強起來,熱起來,這就是夏天了。夏季的河流最明媚。陽光照耀下,遠看像一條白練、蠕動在城鎮(zhèn)與田野之間,水面的波光瑣碎而無序。藍天白云相映,鷺飛點點如帆;草蟲淺吟低唱,蛙鳴若鼓聲聲。沿著長滿野花小草的堤坡往下走,就貼近了河的腰身。沒有風的時候,能聽見她的絮語。水波輕巧地喧嘩,浪花明媚地涌動。黃鷺叫了,麥子黃了,豫東平原最美的季節(jié)來到了。金燦燦的原野、沉甸甸的麥穗,好象害羞一樣不敢抬頭,在風里搖曳著發(fā)出嗦嗦聲響。順手掐下一穗,放到手里搓一搓,吹凈扔進齒間,能聽見“克嘣”一聲、滿嘴都是麥香。
夏天的河灘里,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開的比春天還要綠,還要艷。有的二三月里開始泛綠,六七月間開花,有的先花后葉,待花完全綻放才長葉兒。有的花很小,小的象小米粒,藍的、紫的、白的、紅的,開的一簇簇,一片片,很鮮艷,也很妖媚。
附地菜,名字叫菜,全草皆可入藥,卻不能當菜吃。綻開的小花藍瑩瑩的,從邊緣向中心逐漸顏色變淡、發(fā)白,還有個淡黃的小花芯。那些舊時能充饑、能活人,現(xiàn)在既能看、又能當菜嘗鮮的是面條棵、灰灰菜、七七芽、掃帚苗、馬齒莧。面條棵挖出洗凈去掉纖維粗的梗部,放入水中迅速的焯一下?lián)瞥?。適當加鹽、香油、陳醋和辣椒油等攪拌就可以食用;七七芽葉子周圍長滿小刺跟鋸齒一樣。挖嫩七七芽回家,用手揉一揉、搓一搓,過水涼調(diào)味道很好吃;掃帚苗到了深秋會長成灌木的形狀、細葉盡脫。夏天的嫩葉才最好吃。拌好的掃帚苗蒸菜軟糯鮮香,讓人吃了第一口還想著第二口。馬齒菜涼拌的味道有點酸酸的,也可以熗炒一下。有解毒,消腫,消炎作用,上火時吃這個也不錯呢。
十六
當酷暑消盡,夏日的褥熱開始退場??吹揭黄瑯淙~落下,金風送涼、五谷飄香時,家鄉(xiāng)的秋天來了。
先是棗子甜了,接著石榴紅了,柿子黃了。玉米該掰、大豆該割、芝麻該收、棉花該摘,到處都是一片豐收景象。隨著秋意漸濃、落葉遍地皆是。人們走在被樹葉層層疊疊鋪滿的堤坡林間,像走在厚厚的地毯上。還有的在繼續(xù)往下落,往上摞。風吹過來,會旋轉著飛揚起來,象驚恐的麻雀的四散跑開。
羊在這個季節(jié)不缺草不缺料,吃著地里散落的玉米大豆和秸稈,再吃落葉,氣吹著似的長膘兒。母羊開始發(fā)情,咩咩叫著勾引公羊。公羊開始為爭奪母羊而大打出手,在河灘里互不相讓,犄角相抵。兩岸的蔬菜大棚、阡陌房舍,疏密相間、錯落有致。樹杈上,墻頭上,屋頂上到處都曬著黃燦燦飽盈盈的玉米?;液忘S,白和紅沐浴在夕陽中,形成許多或明或暗,明暗交織,五顏六色、斑駁陸離的色塊。間或一群麻雀嘰嘰喳喳叫著,啄破了小村的寂靜,使得村莊如同鑲嵌在畫框里的油畫,愈發(fā)顯出厚重而又悠遠。
只是這樣的日子不會維持太久,終將歸于凋零。夏天早已過去,秋天也要走遠。
十七
冬天來了,陽城的冬天別有韻味。
小時候常常惋惜那些茅草,疏疏草、枸杞芽,牽?;ǎM管在春夏時節(jié)惹得蜂飛蝶舞,到了冬天就會被埋在雪窩凍死。但大人說不會,來年春天不用下種,就會發(fā)芽生葉、茁壯成長。正如《呂氏春秋:圜道》中語:“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日推月移,生榮死枯,天地萬物作為現(xiàn)象有萬,作為規(guī)律則一。就是往來屈伸生生變易,一陰一陽盈虧消長。這就是“道”,花謝花開本自然,聚散離合亦尋常。一場霜下來,草枯花消,風華不在。秋和冬只隔一瞬間,轉眼間北風凜冽,身前身后茫茫大地,便會一片瑟瑟。
雪落下來的時候,河面結上了厚厚的冰,林木都成了晶瑩的霧淞?;ㄑ讲菅蕉疾灰娏耍枚帏B兒也遷徙到南方溫暖地帶過冬。宋·周敦頤《太極圖說》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冬天,枯萎乃至消亡的不獨花木植物,還有人,那些在這里生活了一茬又一茬的人。于花草中獲得愉悅,于植物中獲取營養(yǎng),最終也會因為衰老和入冬的那些花草一樣而消亡。夜深人靜或是落日黃昏,突然從一個地方傳來凄厲哭聲。那哭聲是發(fā)自心底的,是無可奈何的,是悲傷入骨的。這是死人了,是死者給活人帶來的悲戚。也許就在人們哭天搶地的悲愴里,村莊會有孩子呱呱墜地。來的來、走的走,村莊年年歲歲都在上演著這樣的悲喜劇。
這個世界變化于分分秒秒,在過去和將來的時光里,我們都像魚和水,或相遇于溝河,或邂逅在江湖,遇見不同的人,碰上不同的事。明天的事是未來,今天的事到了明天就是歷史。待我們遠去,這些年的人和事,也會像云又像風,跌落在明天人們的茶余飯后閑侃里,飄散在雞鴨貓狗房前屋后的叫聲里。其實生命何嘗不是一個過程?和那些花花草草,那些種子一樣,經(jīng)歷發(fā)芽、生長、成熟、結果,最后歸于塵埃,若有區(qū)別,只是時間長短而已。人們大多看花看的是從絢爛到枯萎的過程而心生戚戚,卻沒看到花零落作泥會鮮活于來年春天的綻放里。
沒有花香草綠的冬季,當然會顯得蕭索而孤寂。廣袤的田野里,只剩下小麥和油菜與嚴寒相伴,和霜雪相隨。寒冬來之前,熟諳農(nóng)事的人們便為小麥和油菜施足了營養(yǎng),讓它們以更結實的身子骨迎接冬雪的來臨。積雪與嚴寒能使麥田寸草不生,害蟲循而無蹤。此時的小麥和油菜,一坡接一坡的被冰雪覆蓋著,對應的正是“麥蓋三場被,小孩摟著蒸饃睡”的諺語。小麥和油菜都暗暗和冰雪較著勁,在嚴寒的日子里積蓄力量,用生命的綠色與皚皚白雪對抗,使漫長冬天有了盎然生機。期待著春的生長,夏的果實,在鄉(xiāng)親喜悅的臉上收獲自身價值。
此時的河流在冬天,也變的曠達而恬靜,象母親沉睡在甜甜的夢里。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們溜冰、堆雪人、干雪仗,使得河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醒來。如同目光深邃而又飽經(jīng)滄桑的長者,睿智而成熟,奔放而內(nèi)斂。閱盡了世間潮起潮落、得失榮辱;看慣了世態(tài)炎涼、紛擾冷暖;早已被歲月打磨得清澈剔透,波瀾不驚。望著天真無邪的孩子,望著村莊的裊裊炊煙而悠然自得。褪盡浮華、一身素衣,用大愛無疆和潤物無聲的仁厚,靜靜躺在大地的懷抱中享受一彎河水的幸福與滿足。
十八
河流的四季固然絢麗多姿,但夜與晝的交替亦令人心醉。
因而,穿行在堤岸河灘,我常常像浮士德面對時間與生命一樣的說:“逗留一會兒吧!你太美了!”
白天在河堤上徜徉游走,你不必擔心空氣污染,更不必擔擾霧霾,因為你就在天然氧吧里。太陽升起來的時候,陽光斜斜地穿過交錯枝椏、透過層疊樹葉,灑在堤岸上,灑在人身上??諝馇逍碌孟駷V過一般,流水、雜樹,芳草、莊稼,散發(fā)著濃郁清香,還夾帶著泥土的芬芳,像打開了發(fā)酵百年剛剛啟封的美酒壇子。一切都是原生態(tài),都是大自然的賜予。讓你不由白主地把嘴張大,深深吸上幾口,使純凈而芬芳的空氣充盈整個胸腔,更想停下腳步不忍離去。尤其三伏天里再下一場雨,或是吹過來一陣風,撲到水里扎幾個猛子,游三五個來回;打打撲克、下下像棋,縱是神仙過的日子也無非如此。
世間滾滾紅塵,原本就如流水而無常勢;浮華皆為煙云,聚散不過一念;得失多在彈指,芳華轉瞬之間。更何況可以用您喜歡的方式,或獨坐一隅默守歲月靜好、或踱步小徑撿拾花開花落。將過往的寂寞與歡愉,放逐于四季的流年。讓意念里的糾結憂煩,在藍天白云下舒展梳理、隨風逐水而去。
十九
當太陽落山,晚霞漸漸消融于濃濃暮色時,夜色籠罩下的河流隱去了白天五顏六色的霓裳,顯得朦朧而又靜謐。
我在旅居北京的日子,只要稍長,就會想家,想汾河,想沙河,想融在潺潺流水中那兩岸的燈火。我甚至會突發(fā)奇想,如果北京的寓所旁能有這樣一條河,一條氳氤著泥土芳香莊稼味道的河,一條夏夜蛙聲四起草蟲唧唧的河,那該是多么的好??!
兒時喜歡水邊席地而坐,看跌落在黑暗中的河水似明似暗,緩緩流淌,心中陡然生出無限遐想。水里有沒有河精水怪,是青面獠牙,還是牛頭馬面?是騰云駕霧、還是三頭六臂?水底有沒有龍王,龍王長的什么樣子?他怎么那么神通廣大,呼風喚雨?龍宮里有沒有老鱉精,母夜叉,小龍女,美人魚?河灘黑黝黝的樹林里,會不會忽然走出來一個狐貍精變的妖媚女子,把人的魂魄勾了去?想著想著,忽然一只青蛙從草叢躍入水中,呯的一聲令人毛骨悚然,驚出一身冷汗。所有的癡迷和遐想,如灑在河里的月光,給童年披上了一件夢幻般的七彩霓裳。
記得前年去魏集看白鷺,歸來停車在汾河堤上散步。太陽落山,暮色四合??匆娨粋€老者,肩上扛著耬,手里牽著牛迎面而來,在蒼茫夜色里渾似一幅油畫抑或剪影。老者大摡是耩地歸來,實在有點太晚了。牛大概是掏了一天勁,實在有點餓了。時不時低下頭啃一口已經(jīng)沾上了露珠的草。老者右手舉著鞭子,時不時抽打牛的屁股。那牛似有不甘,眼睛瞪的銅鈴一般哞哞直叫。這情景早已見不到了,因為牛己被拖拉機收割機取代。這讓我想到爺爺,想到跟著爺爺耕地耙地,收麥送糞。我懷疑是幻覺,我懷疑我被老者帶到了過去。和老者擦肩而過時,老者似乎有點納悶,自言自語說大忙天,黑不隆咚的還在轉悠個啥哩。見牛又轉首低頭不走,便又照牛屁股上打了一鞭,然后慢慢悠悠地拐彎下了河堤。
也許就在那一瞬間,忽然讓我感覺到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太多的人們已經(jīng)沉迷于虛幻喧囂的城市生活,己經(jīng)無視或忘記了漸行漸遠的田園。更多的時候,我們像螞蟻一樣行色匆匆。忙于求學,忙于升職,忙于車子,忙于房子,忙于生活的瑣碎,忙于殘酷的生存競爭。甚至無暇抬頭看一眼天空,看一眼月亮,看一眼遠離的家鄉(xiāng)和年邁的父母。對著云朵抒情,仰望月亮數(shù)星星,似乎只能屬于詩和遠方,于我們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難得的奢望。
二十
不論春夏秋冬,白晝夜晚,徜徉在汾河和沙河的百里長堤、田野鄉(xiāng)村,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村莊名字很有意思。因為商水自古乃兵家過往之境,又是中原逐鹿征戰(zhàn)之地;加之“黃淮奪道”頻繁,使得民間流傳有南屯北營,井臺湖坡之說。南屯北營應該是古代征戰(zhàn),屯田駐防之地。所以才多以姓冠營或冠屯,其后裔久居此地而沿用至今。而“井臺湖坡”則為黃淮改道留下的痕跡。如劉營、陳營、董營、韓營,小石營、魏木營;如韓屯、許屯、胡屯、毛屯、吳吉屯,趙吉屯;如劉井,大井;吳臺、齊貴臺;如張坡、雷坡、黃坡;如楊湖、大連湖、秦湘湖等等。
最有意思的還有陽城的名字,在2500多年的漫長歷史里竟四易其名。初陽城、次汝陽,再溵水,后避宋太祖之父名諱改溵水為商水傳承至今。最終還是帶一個水字。旣帶水字,絕對是名至實歸。汾河和沙河之外,水域面積歷史上殊為驚人。乾隆年間縣志云,“商水之地勢,坡洼者十之七,高阜者十之三……遍地行舟,儼若江湖,經(jīng)年汪洋無涯……惟恃以蒲、葦、菱、芡、魚蝦為生計……”,又云:“坡湖相連,南湖、北湖、北池、老澗灘……”。以至今天我們的村莊名字多以湖、溝、坡冠之。僅大連湖、王向湖、楊湖、東秦湘湖、西秦湘湖等水域面積占全縣耕地面積12%,達120000畝之巨。
舊時商水八景之一東關溵水古渡,即指溵水繞城而過。水里有荷有菱,有魚有舟。從城南乘船穿橋而過,在北關(今章華臺中段)上岸,再登章華臺游樂。所以才有“沙洲驚宿鷺,水面起浮鷗”;“蘭漿歌來楊柳月,錦帆棹向楚山云”;“超然塵世外,宛如五湖秋”等詩句傳世。是文人騷客酌酒賞月之處,呤風弄月之所。
據(jù)舊志《彊域志》載,老城西側還有古溵八景之一的鳳凰臺。漢宣帝時太康人黃霸為潁川守,曾于此登高望遠。見風光秀麗,梧桐森列、蒼翠如云。尤其當夕陽西下、燈火初上,憑欄四顧、美不勝收。樓臺亭閣、鱗次櫛比,滿城風光、盡收眼底。
除卻梧桐棲鳳和溵渡秋游之外,尚有荒城夕照、銀杏蟠龍、章華遺址、烏溝夜月、白帝清風、焦寨晴煙等共成古溵八景。盡管蒼狗白云,己不復見,但是我們依然能從前人詩詞、地理典籍里感受到曾經(jīng)的輝煌。按照物質(zhì)不滅定律,只是以另一種形態(tài)存在而已。老去的是歲月,是歷史,卻鮮活在我們的記憶里。
二十一
秦漢以后,商水與汝南并有“天中”之稱、一直位于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腹地。這里歲歲年年,年年歲歲,長出一茬又一茬莊稼,生出一代又一代人。人們在這里起房蓋屋,吃喝拉撒、婚喪嫁娶,生兒育女。人與人,家與家,村與村,鄉(xiāng)與鄉(xiāng)便有了交集,有了親戚,有了恩怨情仇,有了是是非非,有了千絲萬縷割舍不清的聯(lián)系。
有人從這里走出去,成就了人生輝煌;有人從這里走出,又灰頭灰臉一文不名回到這里。不論輝煌還是落拓,在最迷惘無措甚至走投無路的時候,闖入你心里的會仍是故鄉(xiāng)的那一朵云;不論家鄉(xiāng)貧窮還是富饒,即便它曾經(jīng)傷害過你,痛徹心扉后你依然會想它對你的好。假如你是風箏,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就是那條線。不管你漂到那里,就有一種力量把你拽回。對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歲月、生活和命運,我們會生發(fā)出種種感慨,但我們從來不會厭惡家鄉(xiāng),不會憎恨生與斯長與斯的這片土地。別說是身處凡塵,充滿煙火氣的人,就連那天上的云,地上的鳥,水中的魚都會眷戀自己那片天空、那片樹林、那片碧水。
眷戀,不因歲月而消磨;親情,不因貧富而嫌棄。任你天涯海角,任你走京上衛(wèi),不管你走到那里,這里終將是你的歸宿。讓你魂牽夢縈、揮之不去。
二十二
揮之不去的還有陽城人的濃濃煙火味,暖暖人情味。
陽城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陽城鄉(xiāng)間,不論婚喪嫁娶、紅白喜事,人們大多還在恪守著老輩人傳下來的習俗。比如人死了要請響器,要披麻帶孝,孝子要手持柳枝,要摔老盆,要三天圓墳,要過五期。至于三叩九拜大禮,據(jù)說配著響器的嗚嗚咽咽,拜下來能拜一個多小時,由于太繁瑣,大多己被三鞠躬代替。
嫁娶早有“六儀”之規(guī)。先是“看好”,即找先生根據(jù)男女雙方生辰八字選定結婚吉日”,而且要選雙日子,取好事成雙、雙喜臨門之意。接著是商量事,男方有威望會管事的長輩及媒人帶著有關人等去女方家中共議嫁娶相關事宜。然后就是過禮,古稱“納幣”、又叫“大聘”。等于男方正式把聘禮俗稱“彩禮”送往女家,這是男方眩富擺闊、現(xiàn)在叫做“裝逼”的絕好時機。通常備有禮單,禮品裝入箱籠,或挑或抬,走街串巷、放炮奏樂。由男方叔伯兄弟和媒人一起送到女家。女方忌照單全收,一般將其中一部分食品再給男方返送回去。
喜期一旦敲定,就要開始籌備婚禮宴席。挨門挨戶給親戚朋友、鄰居爺們送喜糖喜果子,通報婚禮日期。借桌子、找椅子、請廚師、請執(zhí)亊、趕集上店、買菜割肉、備煙備酒,一個村子都滿滿地洋溢著濃濃的喜氣。臨近正事前一天,左鄰右舍、老老少少,妗子和姨、姑嫂嬸子都不約而同前來幫忙,由執(zhí)事主管按親疏特長一一分工?;虼驋咝l(wèi)生、或涮碗洗盆;或鋪床疊被、或貼紅掛囍。而且陽城規(guī)矩,鋪床疊被忌寡婦或兒女不全的人參與。要請兒女雙全的“全活人”以圖祥瑞。前一晚上,男方不管忙到啥時候,睡覺前還要收拾好壓“轎”壓“車”盒子,因為第二天睜開眼就是大喜之日,最先送往女家的就是這盒子。盒子不到,新娘子沒法上轎、女方?jīng)]法發(fā)嫁。
盒子連頂五節(jié),底層第一節(jié)裝的是去了肝臟的豬心豬肺和鯉魚,取年年有余、生兒育女魚躍龍門之意;二是女方養(yǎng)女一場沒少“費心”(肺心),借物喻言、表達謝意。豬心女方一般不留,肺割下一葉表示接受男方謝意。魚要隨禮盒返回?;槎Y當日專供媒人席,俗話說“事成請你吃大鯉魚”即指此。第二層是連刀肉,以示兩家從此成為一刀割不斷的親戚。也可留一半、另一半隨盒子抬回。第三層是果子,一般舍不得吃,送與叔伯爺們親戚當做“湊份子隨禮”的謝禮。第四層也是頂層,裝的是“禮單”、“吉祥帖”等,東西裝好,等執(zhí)事人過目看無啥差錯遺漏,再把“謹封X宅鴻喜禮、敬獻X府吉祥家”對聯(lián)貼上才算成事。
到了喜期,拜過天地,入了洞房,酒宴開始。執(zhí)事人高喉嚨大嗓門先請新娘娘家“送客”入席,除了親朋好友,最重要的就是要招待好新娘的娘家人。要事先了解送客和新娘的輩份關系,誰能喝酒誰不能喝酒都要“撕白”(方言“弄”)清楚。這天,陪客的重頭戲就是要把新娘家送客一干人等能喝的、不能喝的統(tǒng)統(tǒng)放倒灌醉,這才是男方的排場,也是陪客的本事。
二十三
陽城人厚道樸實,做事認真。不事張揚,不擅鉆營,不懂算計。即使自己吃了虧,還念念不忘吃虧是福;豪爽仗義,對朋友毫不吝嗇。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二話不說、慷慨相助,為朋友兩脅插刀。最怕別人說自己小家子氣,寧可人負于我、決不我負于人。信奉“一是一、二是二;釘是釘,卯是卯”?!俺蕴澣顺T冢嗽谧?,天在看”。“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
2017年6月22日下午,故宮博物院在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辦“何剛同志追思會”,向這位為中國文博事業(yè)做出貢獻的捐贈者表達深切悼念。
這位何剛,是陽城人,是陽城120多萬人中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農(nóng)民。
何剛在自家院里磨豆腐時挖坑栽樁,無意間挖出一缸珍貴文物。文物販子得知這一消息后蜂擁而至,拿來成麻袋金錢購買。何剛雖是農(nóng)民卻有著樸素的愛國情懷,說這是國家文物,我一定要交給國家。就去找村支書商量。兩人一起把文物送到北京故宮博物館,因為貧窮,何剛先后三次借錢進京捐獻文物。經(jīng)專家鑒定,何剛捐獻的,都是非常珍貴的元代窖藏銀器。其中二級甲等文物1件、二級乙等文物11件、三級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這批文物填補了故宮元代窖藏銀器的空白,意義非常重大。后來,何剛在打工的建筑工地因加班施工不幸遇難,年僅54歲。
為一位農(nóng)民舉行追思會,這在故宮博物院是首次,即使在我們國家也無先例。何剛的捐獻,填補了元代窖藏銀器的空白,他捐的這批文物在以后的展覽中被多次使用。何剛的名字也被鐫刻在故宮博物院專門為捐獻者設立的“景仁榜”之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何剛是普通勞動者,家中經(jīng)濟狀況捉襟見肘。但是他面對寶藏卻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交給國家,這樣的胸懷和見識令人欽佩?!比嗣窬W(wǎng)、鳳凰網(wǎng)、新浪、搜狐、東方、澎湃新聞等各大網(wǎng)站,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等各大報刊均對何剛的“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獻寶行為作了長篇報道。
“感動寧夏2014年度人物”、“自治區(qū)道德模范”、“最美銀川人”,信守愛心承諾的“面條哥”郭良山的事跡在寧夏被人廣為傳誦。
他們夫婦二人不僅面條搟得地道,而且靠誠信經(jīng)營獲得了良好口碑。長期堅持靠賣面條資助貧困學生,免費為老人和殘疾人贈送面條,受到當?shù)厝罕姾迷u,不少人專門買愛心面條支持他們的善舉。中央電視臺新聞官方微博和《環(huán)球時報》微博報道“銀川‘面條哥善念在心”的消息,郭良山說:“資助孩子讀書,妻子和兒子全力支持。我們苦點累點無所謂,但幫助了孩子,他們知道感恩,還會幫助更多人?!?/p>
這位郭良山,是陽城人,是陽城120多萬人中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農(nóng)民。
2018年感動中原十大人物給王保華的頒獎詞是:“冰湖救人,定格了你的善良;隱身離去,書寫著你的淳樸。于數(shù)九寒天,匐冰而行,伸出救命的手,激發(fā)起身邊正義的能量。嚴冬歲寒,你用一抹紅溫暖了整座城。”
2018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天。甘肅金昌市龍泉公園,一名6歲男孩不慎墜入湖中冰窟,現(xiàn)場多名熱心市民與及時趕到的民警合力展開一場生死大營救,終將男孩救出。讓人感動的是,一位小哥第一個迅速脫去厚重的冬衣,接過伙伴遞來的藤條,只穿一條紅內(nèi)褲走上了冰面。聽到了“咔嚓咔嚓”冰層碎裂的聲音,他趕緊蹲了下來,慢慢往前挪動。又聽一聲“咔嚓”,擔心冰裂面更大,他索性伸展四肢,趴在冰面上,一點一點往前移動。奮力把編好的藤條遞給水中掙扎的男孩。男孩獲救后,“紅褲頭”與同伴卻悄悄離開……
事發(fā)后,當?shù)孛襟w以及中央媒體多日連續(xù)播報“尋找紅褲頭好人”的消息。《金昌日報》第一時間報道此事后,在當?shù)匾鹆宿Z動,不少熱心市民撥打熱線,希望能找到這這個不愿留名的英雄。5天之后,“紅褲頭”王保華才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這是《金昌日報》發(fā)布的尋人啟事全文:你趴在刺骨的冰上,你的肌膚融化了天地良心。連堅硬的寒冰也感動地流下了熱淚,在這寒冷的冬天,普天之下誰能做到,你紅色的內(nèi)褲,猶如火焰,猶如烈火,燃燒了整個冬天,溫暖了千萬人的心窩!英雄,出來吧,這個時代需要你!需要你的火焰和溫度,照亮世界!溫暖人們”!
這位王保華,是陽城人,是陽城120多萬人中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農(nóng)民。
二十四
有人說大美無形,所謂大美無形,實則有形。美在河流,美在人文,美在詩情畫意,美在淳樸善良的陽城人。
汾河和沙河讓陽城人學會了隱忍和包容,讓陽城人見識了她們?nèi)崛魺o骨之外無堅不摧的力量。傳統(tǒng)美德和文化積淀己經(jīng)成為陽城人立世根本和基石,而在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一如倒映在河水中的云彩,輕輕地、緩緩地,在天上不斷變化?;驖饣虻蚪蜻h。這些變幻的云朵,讓腳下這片土地顯得無比厚重,讓在這片土地上休養(yǎng)生息的商水人顯得分外深邃。
在這塊土地上,汾河和沙河一起見證過腥風血雨的戰(zhàn)爭;見證過鑼鼓歡慶的豐收年景;見證過愛、恨、情、仇。如今,汾河又在晨曦里啟程。恰似古樹逢春,老驥伏櫪,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
古溵八景雖好,己成陳跡?;癁楦邩橇至?、繁華鬧市,變成阡陌村莊、麥浪滾滾。只能鮮活于文人筆端,長存于陽城記憶。按照這樣的發(fā)展速度,眼看著一個個村莊在萎縮,一個個村莊在消失。也許用不了十年,我們腳下這片孕育了農(nóng)耕文明時代的土地,這片衍續(xù)了千百年人們賴以生存的村莊,就會在推土機大吊車的轟鳴里,湮沒在信息時代的城市化之中。她的命運,也許會消逝在大地之上的莊稼或草樹之間;也許會華麗轉身,成為一個嶄新城市和新型社區(qū)。盡管它會給我們帶來迷惘,帶來無奈,帶來陣痛,但我們卻誰都無法擺脫時間之手的擺布,誰都無法避開歷史前進的步伐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程。
也許當你離開家鄉(xiāng)太久,再回故鄉(xiāng)已經(jīng)面目全非。一個路網(wǎng)縱橫內(nèi)通外聯(lián),高樓廣廈鱗次櫛比的美麗商水;一個百里長堤皆畫屏,人在美景畫中游的豫東小城;一個公園綠地花團錦簇,城鄉(xiāng)建設日新月異的豫東名城正在向你我走近。就像你找不回曾經(jīng)有過的記憶一樣,故鄉(xiāng)也無法從你"鄉(xiāng)音已改鬢毛衰‘的老臉上讀出你的童年。
二十五
不是我忽悠,而是陽城真的美不勝收,值得你走一走,看一看。
是的,我們這些生于斯,長于斯的原住民,也許會久居蘭室不聞其香,己經(jīng)熟視無睹甚至麻木。但是只要你沉下心,靜下氣,用心去感受,用情去觸摸,你就能知道,當然有時連我也暗自驚嘆:這家鄉(xiāng)既無名山大川,又無江南風韻,怎么就這么美的眩目,美的令人陶醉呢?
我常常深夜無眠,在卷帙浩繁的縣志里,在汗牛充棟的典籍里鉤沉索隱,審視這個千年古縣歷史,探究陽城文化何以如此深邃,如此厚重,在這片熱土上怎么就能走出這么多叱咤風云,擎天立地的風流人物?
這蒼天厚土的積淀造化,這沙汾兩河的寶光靈氣,又會讓我們和我們的子孫怎樣去延續(xù)和升華。
哦,我的家鄉(xiāng),我的陽城,我的精神家園。
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我的河!浸淫于我們的血脈,澎湃于我們的胸膛。
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我的河。我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汾河和沙河的水;不管我們在天涯海角、還是異國他鄉(xiāng),我們都是陽城人。我想匍匐于地,抓一把泥土,掬一捧流水,仰天長嘯,慨極而泣,叫一聲我的家鄉(xiāng)啊,我的河,我的娘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