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荃
上海是一座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海派城市。上海的文化是古典雅致與海派時尚兼容,滬劇是“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發(fā)展始終和上海城市的歷史變遷緊密相關,是傳統(tǒng)文化和時尚文化的巧妙結合體。如今,被喻為“上海的聲音”的滬劇,走進了校園,走近了學生,在校園內開展本土文化教育是對學生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良好途徑,也是上海本土戲曲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是對本土文化“愛”的延續(xù)。
長橋第二小學是一所年輕的家門口學校,近年來外來務工子女占學校學生數(shù)的85%左右。在推廣普通話的形式下,對于這群非上海本地學生來說,滬語是個較難接觸的語言,“滬劇”更是陌生的名詞。上海市徐匯區(qū)長橋第二小學校本拓展課程資源著眼長遠發(fā)展進行了思考與整合,將上海的本土文化結合學校特色與校園文化,“上海的弄堂”融入于我校拓展課程資源,形成了一系列 “弄堂情韻”拓展課程群,滬劇——“弄堂韻律”課程中的重要內容。
一、相見——困惑
我,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80后音樂老師,與長二小學校滬劇社團相遇在三年前的九月。當時,我聽到曲調清晰優(yōu)美,具有濃郁的江南絲竹韻味從孩子們的口中傳出,覺得十分有趣。
此時,學校讓我擔任滬劇社團的帶隊老師,將最能代表上海地域文化的戲曲以社團的形式推廣、傳播并讓我擔任長橋第二小學創(chuàng)新實驗室滬劇課的主要負責老師。此時的我開始與滬劇有了真切的接觸,讓我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更有一股紅色“中國夢”的心愿一涌而出。
為了帶好社團隊伍,在平時的滬劇拓展課上,我用模唱法、跟唱法教學。幾個月的教學中我感受到,口音多變,滬劇變味的特點,“難教與難學”成了我與“滬劇”之間的阻礙,學校的滬劇教學該如何切入?怎樣教學才是針對學校生源特點的教學方法呢?這些成了我的困惑。
二、相識——解惑
鏡頭一:
我:萌萌、麗麗你們的音色很甜美,音準也不錯,希望你們能參加校滬劇團。
學生:陳老師,我們不喜歡唱滬劇,我們不想參加滬劇團。
鏡頭二:
我:請同學們注意,在這里的“人”要唱“成”,而不是“寧”…
學生:(下課后)陳老師,我覺得唱滬劇真難?我不是上海人不會上海話,有些
字的唱法怎么學也和你唱的不一樣,我真難過呀。
“無興趣”、“難入門”成了學生與“滬劇”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校方領導與課程領導小組了解了我的教學反饋信息,得知我的教學困惑,我們在滬劇課程方案規(guī)劃、教學方法上有了新的思考。
鏡頭三:
我: 許老師,我覺得學生的話猶如給我一盆水冰冷,.....怎么辦呢?.
校領導:我們換位思考,因為難所以提不起興趣,沒了興趣自然就覺得難了。
我覺得,學生對活動的“興趣”,可以由老師運用得當?shù)姆椒▉砼囵B(yǎng);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覺得“難”,感覺難跨過去,老師就要給學生一個可以跨越的橋梁,給予學習的支架。
結合學校學情、生源特點,校方、課程領導小組和教研組做出有針對性、有層次性、有效性的滬劇學習方案,充分發(fā)揮音樂學科特點,挖據學科與滬劇的焦點處,做到全校全覆蓋式的滬劇教與學。我們成立了教研組,分步落實教學:低年級從學習滬語童謠了解滬語語境,中高年級則通過初步哼唱滬劇,初步感受滬劇戲曲的魅力。
三、相融——研究
鏡頭:
學生1:陳老師,你教的這些滬劇歌曲我在家里唱了,我外婆說唱的哈靈,不過感覺缺了點什么。
學生2:陳老師,等我們升四年級了,歌曲是不是會更難?我就喜歡挑戰(zhàn)有難度的。哈哈...
學生3:陳老師,我為上次學的新曲子編了一段戲曲動作,請你看吧。
“愛之深,情之切,愛到濃時方恨少”,學生對滬劇提升了興趣,產生了激情,此時我反思我的滬劇教學缺的是什么呢?針對不同階段學習、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內容上除了欣賞和學唱,是否應該加入更多專業(yè)化技能來支撐?
我思考:學生對滬劇的渴望就是我教學的動力,也是我與他們供需雙向新的挑戰(zhàn)。
從滬劇團學生的學習反饋聲中,我把原先簡單的欣賞與學唱調整為四部分。教學設計由易到難的階梯式學習階段,第一階段——了解滬劇,第二階段——學習體會,第三階段——熟悉戲曲,第四階段——創(chuàng)新體驗。根據滬劇“唱念做表”的要求,學習正確的演唱姿勢,并把提神和形體兩方面有效地結合起來。教學內容總體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唱念學說,第二部分——身訓形體。
在滬劇教學上我做足功夫,學習專業(yè)滬劇表演理論與技能,為我?!皽麆⌒⊙輪T”的成長打下扎實基礎。滬劇團的學生也在實際創(chuàng)新中感受“學習、合作、分享”,從中體驗學習滬劇的樂趣。
四、相隨——傳唱
滬劇,講究扎實功底,唱腔委婉、氣韻深長;滬劇,隨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的春風吹進長二小學,悄然的浸潤了每個長二師生的心田。
作為學校的滬劇教學主要負責老師,要想讓滬劇團在舞臺上展現(xiàn)驚艷四色的活力,首先自己滬劇專業(yè)能力的提升必不可少,“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以專業(yè)的滬劇演唱功底、扎實的滬劇理論為依托,讓委婉的聲音訴說上海風情,傳遞海派風韻;其次,在教學中嘗試新穎的形式,讓課堂彰顯靈動與色彩,讓獨特的教學風格展現(xiàn)“唱、演、做、表”的滬劇原則,吸引不同層次的學生傳唱雅韻之律。
滬劇精神引領著我堅守一份“愛”的職責;堅定自己對滬劇的風雅文化和悠然韻律的內化與傳承;深切的感受并傳授濃郁的申曲之韻律,讓我在雅韻文化的陶冶中啟迪心智,將申曲雅韻在校園里散發(fā)的更遠更長。
音樂是聲音、情感的藝術,是傳播文化、傳遞心聲的特殊載體。唱出一聲聲江南韻,演出一曲曲滬韻美,接受一次次雷鳴的掌聲,誰能聽出這是從年少的長橋第二小學滬劇團傳出的,他們克服了多少學習上的困難;誰能想象當初說“我不喜歡”的孩子會變成最渴望與滬劇相伴的那群孩子,是什么讓她們有如此大的變化;誰可以體會從“難教與難學”的困境中爬起,從千萬個“怎么辦”中理出頭緒的我,這樣的教學成長需要付出的努力和經歷改變會有多少。我與“滬劇”的故事仍在繼續(xù),我心中的“中國夢”廣闊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