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彩鳳
摘 ? 要?主題班會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主題班會實踐進展與研究成果的梳理,發(fā)現主題班會在政策文本的導向下經歷了推進式的發(fā)展歷程,主題與內容更加豐富,內涵與價值漸趨多元,組織與實施愈發(fā)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反思與評價更趨完善。在此基礎上,筆者嘗試展望主題班會研究的發(fā)展趨勢,以期助益主題班會的實踐。
關鍵詞?班級管理 ?主題班會 ?班主任 ?德育
在實踐層面,學校中的主題班會如火如荼地開展,涌現了層出不窮的實踐經驗;在研究層面,主題班會的意義價值受到研究者的關注,理論話語也不斷顯現。本文試圖回顧主題班會的學術研究與實踐進展,探求其歷史脈絡、基本內涵、設計實施以及意義價值等,并進行未來研究展望,以期為主題班會的深入研究與發(fā)展貢獻綿薄之力。
一、時代變遷引領主題班會發(fā)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主題班會的主題大多為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教育、紀律教育和集體教育等。譬如1957年吉林第一高中參照蘇聯(lián)經驗通過召開講座報告、辯論、談話等形式的班會系統(tǒng)地對學生進行單純的思想教育[1]。隨著《中小學德育工作規(guī)程》《小學德育綱要》《中學德育大綱》《班隊活動(含校傳統(tǒng)活動)指導綱要》等德育政策文件的相繼發(fā)布,主題班會的德育功能逐漸受到實踐者和研究者的關注。而隨著21世紀初對素質教育的呼喚,主題班會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逐漸走向目標多元化、內容豐富化、形式多樣化。黨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使得主題班會的德育功能進一步凸顯。而《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則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實踐活動做出了更為詳細的指導。因此,新時代更加關注主題班會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上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從教育政策文本對主題班會的實踐進展的影響可以看到,主題班會與國家教育政策緊密相關。伴隨著時代發(fā)展,主題班會逐漸從強調政治教育和德育轉變?yōu)槌珜刭|教育和實現學生的綜合全面發(fā)展。
二、主題班會的性質、內容與價值
1.性質:多元視角下的復雜統(tǒng)一
什么是主題班會?對主題班會的性質定義直接影響著其功能價值的發(fā)揮。
管理學視角下的主題班會是“會”,是“圍繞一定主題而舉行的班級成員會議”[2],是學生民主生活的一種形式,基本任務在于討論班級工作任務,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3]。譬如全國著名班主任魏書生就從班級管理的視角出發(fā),認為“從組織上講班會是最高的計劃(立法)組織形式”[4]。高德勝更是從學生發(fā)展和公民教育的角度充分論證班會是“會”而不是“課”[5]。
課程論視角下的主題班會是“課”。長久以來,班會在實踐中被稱為“班會課”,安排在課程表之中,被認為是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活動類德育課程[6]。近幾年,隨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浪潮的興起,較多研究者將班會歸屬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引發(fā)班會課程化的探討。如齊學紅認為班會課是一門綜合實踐課程,是一種道德教育的隱性課程[7]。彭敦運則建議通過內容體系化、形式常態(tài)化、評價主體化推動班會朝課程化發(fā)展[8]。
德育論視角下的主題班會是一種德育活動,即是有鮮明主題的、以班集體為單位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動[9],體現和實現著主體性、參與性、互動性的原則和要求,“活動性”是班會的基色和主調[10]。如遲希新認為主題班會是在班主任的主導下,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為解決班級或學生成長中存在的教育問題,圍繞某個主題而實施的班級活動[11]。
以上,研究者基于不同視角對主題班會內涵的體悟不同,但都著重強調主題的確定性和成員的集體性,肯定主題班會是學校教育在班級層面開展德育的重要途徑,是解決班級教育問題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學生開展自我教育的重要舞臺。
2.內容:時代性與階段性并行
當代主題班會在實踐層面所涉內容十分寬泛,包括:愛國教育、集體教育、道德教育、學習教育、理想教育、健康教育、勞動教育、審美教育等。
其中,愛國教育、集體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是建國以來一以貫之的核心主題。有研究者探索通過系列主題班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12]。再如,早在1954年,北師大學生在北師大第二附屬小學實習時便針對某班“缺乏整體觀念,彼此互助和關心集體做的較差”的現狀開展了一次“我和我們”[13]的主題班會,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
除核心主題外,不同階段主題班會側重點亦有所不同,小學階段更加偏重文明禮儀、行為規(guī)范等養(yǎng)成教育,中學階段則側重青春期教育,大學階段職業(yè)生涯教育是主題班會的主旋律。
再有,特定時代教育方針政策的頒布和社會教育問題的出現是決定主題走向的關鍵因素。如九十年代我國對素質教育的呼吁,主題班會成為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之一。同時期,由于繁重的學業(yè)壓力和激烈的競爭等內外部原因,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凸顯并受到教育者的持續(xù)關注,主題班會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而隨著漠視生命、自殺等問題的暴露,生命教育逐漸成為主題班會關注的話題。
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度全國教育大會上對勞動教育的著重強調重新引發(fā)了大眾對勞動教育的關注。其實,早在建國初期勞動教育便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如1954年5月,北師大的實習學生在北師大附屬中學和北師大附屬女中分別開展了一次“對勞動的認識”和“向生產戰(zhàn)線上的先進人物王崇倫學習”的主題班會[13]。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倡議,勞動教育將在新時期重新煥發(fā)出活力,成為主題班會的熱點話題。
總之,主題班會的內容涵蓋范圍廣,體現出階段性、時代性和無限的教育可能。我們不難發(fā)現,諸多教育問題和社會熱點話題,均可成為班主任實施教育的良好契機,而從主題班會豐富的內容亦可窺見班主任制度下的班級教育之豐富性和復雜性。
3.價值:學生、班集體和班主任發(fā)展的三位一體
主題班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學生、班級和班主任這三個維度上。
(1)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其一,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陣地之一的主題班會有利于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其二,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抓手,能提高道德修養(yǎng),強化道德行為。其三,作為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其四,主題班會的社會學意義在于促進個體朝著社會化和個性化發(fā)展。
(2)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
研究者們普遍認為,主題班會在班級建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開展主題班會,生生、師生之間的交往活動能增進感情,提升班級認同感和歸屬感,推動班級建設;第二,積極參與主題班會,共同商討班級事宜,能培養(yǎng)學生班級管理的意識,提升班級管理的能力;第三,針對班級問題的主題班會,有利于解決班級矛盾,建設和諧班集體。
(3)推動班主任專業(yè)化發(fā)展
由于主題班會尤為考驗班主任的教育理念、知識儲備和實踐智慧,因此,主題班會成為具體呈現并提升班主任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平臺[14]。實踐領域,不少班主任通過參加主題班會文案設計大賽和主題班會現場大賽,磨煉基本功,走向專業(yè)化發(fā)展。此外,對于實習生來說,也可以通過開主題班會獲得班主任工作的全面經驗[15]。
事實上,現有研究普遍認為主題班會對于學生、班級和教師各有益處,具有德育雙向性的主題班會不僅僅是學生自我教育和集體相互影響的過程,更是師生增進了解、促進相互交流、共同成長與發(fā)展的舞臺[16]。
三、主題班會的設計、實施與評價
1.主題設計:基于發(fā)展長程,系統(tǒng)建構
主題是主題班會的靈魂所在,實踐中班會的主題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上級規(guī)定,二是節(jié)日活動,三是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17]。研究發(fā)現,班會主題普遍來源于上級規(guī)定,導致了主題散點分布的問題。因此,不少研究者提出要主題系列化,要從班級日常生活中提煉班會主題[18],建構起系列大項目、系列小活動的層級[19],從而構成層層推進、螺旋式上升的課程體系等。華東師范大學“新基礎教育”學生工作領域的研究強調,要在時間維度上契合學生成長的長程性,基于學生的成長需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年級孩子的特點和需要設計主題,從而實現班會的育人價值[20]。在實踐層面,有一些優(yōu)秀的班主任對班會的主題系列化也正進行著諸多探索??梢?,基于學生發(fā)展成長系列建構主題已是學界共識,也是實踐領域當下及未來主題班會的發(fā)展趨向。
2.組織實施:豐富靈活,凸顯育人價值
從當下實踐和研究歷程來看,主題班會的開展形態(tài)經歷了從單調固化走向豐富靈活的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主題班會形式主要是座談會、討論會。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思想解放,節(jié)日慶祝、文體表演、活動體驗、模擬扮演、競選演說、專題辯論、團體輔導等形式涌現,如今更有教育戲劇班會[21]、網絡班會、“微班會”[22]等新型班會。此外,主題班會的開展空間從傳統(tǒng)教室慢慢轉移到植物園[23]、動物園、博物館、科技館等具有教育意義的社會場所,開展時間從以往的固定性、長時性逐漸向靈活性、短小性轉變。主題班會形式和時空的更新體現出時代的發(fā)展特征和教育發(fā)展趨勢。
此外,作為主題班會重要參與者的學生和班主任,他們在主題班會實施中扮演何種角色呢?研究普遍認為,學生是主題班會的主人,應讓班集體的每個成員都有強烈的主人翁意識[24],而班主任要為學生搭建自我認識的平臺[25],讓學生學會自治。也有觀點認為班主任的角色應視實際情況而定,如側重思想教育的“教育性班會”要特別強調班主任的主導作用,而側重解決班級具體問題的“事務性”班會,班主任就只是組織者和指導者[26]??傊S著師生關系看法的轉變,當下主題班會的開展也愈發(fā)重視和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班會的育人價值更加突出。
3.反思評價:綜合評價,推動學生發(fā)展
對主題班會進行反思和評價是對其價值的進一步挖掘。調查發(fā)現,目前主題班會評價存在缺少前期準備、中期呈現和動態(tài)評價過程,評價主體單一,預設評價標準難以覆蓋評價過程中出現的指標[27]等問題,因此研究者們呼吁從主題、內容、過程和結果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其中,評價主體的單一問題是研究者的關注要點,由班主任、學生、家長、德育專家、德育工作管理者等協(xié)同合作形成評價共同體是研究者的倡議并將成為未來的評價新趨勢[28]。此外,主題班會的后續(xù)延伸也是值得關注的領域,研究發(fā)現他人多角度的評價和自我反思評價是促進學生自我意識、自我教育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手段[29]。
總之,評價在主題班會中是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目前實踐領域評價不容樂觀,班主任缺乏評價意識而漠視評價,由此也導致了學生反思和評價的缺位。然而,針對主題班會評價的原理性論述和評價效果的實證性檢驗均不足,將成為今后研究的重點。
四、主題班會的研究展望
1.研究主體:高校專家引領班會新高度
現有諸多關于主題班會的書籍和論文,多是不同年級、不同階段、不同級別主題班會的實錄呈現與反思。一線班主任們已然關注到學生的成長狀態(tài)和需求,體現出班主任的教育素養(yǎng)。而另一方面,誠然目前已有部分德育專家研究涉及此領域,為此領域的發(fā)展貢獻出了一定的心血和智慧。然而,相較其他領域,高校理論工作者對主題班會領域的關注度較為欠缺。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校專家規(guī)范、嚴謹、科學的研究及成果將對實踐有諸多助益。因此,期待有更多的高校專家能關注到這一領域的研究,以其高屋建瓴的視野引領主題班會研究的新方向,攜手一線班主任將班會研究和實踐提升到新高度。
2.研究方法:以實證研究提升班會質量
從研究方法上看,目前研究態(tài)勢以主觀思辨和應然暢想為主,一線班主任基于自身認識,探尋主題班會設計的原則,論說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闡述班會價值和功能發(fā)揮……研究者們經驗性的總結成果極其豐碩。然而,從某種意義上看,這些研究結論在客觀性、精確性、可驗證性上有待推敲。而縱觀當前國際教育領域,實證研究范式蔚然成風,因此我國主題班會研究亦可采取包括調查研究、數理統(tǒng)計、實驗研究等方法在內的實證研究范式,從而實現主題班會研究的科學化,提升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推廣性,以科學的研究成果反哺一線實踐,以更好提升主題班會的質量。
3.研究內容:以關系思維實現綜合融通
此處的綜合融通包括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已有主題班會的研究重點關注主題設計、形式選擇、實施過程等,聚焦操作性層面的行為導向性問題,而對背后深層次原理性問題缺乏深層次的分析。研究者不僅需要關注主題班會的操作性問題,也需要內潛深挖本質,融通主題班會的外在表征與內在價值。第二,融通主題班會和外部世界的關系。主題班會與學生的學校生活、日常生活、社會生活分別存在怎樣的關系?與學生終身發(fā)展又有何關聯(lián)?這便需要研究者跳出時空局限對主題班會進行再思考、再審視、再發(fā)現。第三,融通我國主題班會與國外學校班會、班級活動等,批判性汲取國外班會活動的理念和措施,融通國外經驗和本土化舉措,為我國主題班會實踐和研究提供支持。
4.研究視角:以教育學視角回歸班會本源
目前主題班會的理論研究,大多基于社會學、管理學和德育論等視角。諸如從教育社會學視角出發(fā),認為主題班會對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起重大作用[30],班級管理學視角下認為主題班會是班主任管理班級的重要形式[31],德育論視角下主題班會成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臺[32]等等。目前已有研究因囿于上述研究視角導致現有研究難有創(chuàng)新和突破。而倘若重新審視主題班會本源,不難發(fā)現,主題班會是發(fā)生在學生、班主任、家長等相關利益群體之間的人與人的交往活動,是主要發(fā)生在班級場域內部的教育活動,從這一本質上來看,主題班會的研究理應重新回歸教育學的視角,實現主題班會研究成果的新突破。
參考文獻
[1] 魯仁,王悌,傅大工.在課外活動中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些做法[J].人民教育,1957(10).
[2]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 吳先正,劉文,姚力.中小學德育工作手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4] 魏書生.班級管理要靠民主與科學[J].中國教育學刊,1989(04).
[5] 高德勝.班會隨想[J].思想理論教育,2009(16).
[6] 王鑫.創(chuàng)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主題班會[J].中國德育,2012(09).
[7] 齊學紅.從社會學角度看班會課程化——班會課主題化、系列化的實踐研究[J].中小學德育,2013(05).
[8] 彭敦運.摭談班會的課程化[J].中小學德育,2013(05).
[9] 劉清林,王文清,甘正德.高校主題班會的創(chuàng)新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07).
[10] 李季,梁剛慧,賈高見.小活動,大德育:活動體驗型主題班會的設計與實施[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11] 遲希新.有效主題班會八講:設計理念與實施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2] 吳春明,袁英.通過系列主題班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J].黑龍江教育,1998(Z1).
[13] 北京師范大學教務處.蘇聯(lián)專家崔可夫教授對于實習班隊活動的評議[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校刊編輯室,1955.
[14] 齊學紅.在班會課實踐中提升班主任核心素養(yǎng)[J].江蘇教育,2017(63).
[15] 詹振權.師范生主題班會的實習指導——兼論提高班主任實習指導的效率[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研究專輯),1988(03).
[16] 蘇偉群.主題班會引領班主任專業(yè)發(fā)展[J].思想理論教育,2008(08).
[17] 李銀德.小學主題班會理論與實踐[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8] 牛志娟.從班級日常生活中提煉班會主題[J].基礎教育,2008(03).
[19] 李偉勝.主題班會系列活動設計的層級建構[J].中國德育,2012(09).
[20] 李家成.班級日常生活中重建學生發(fā)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1] 呂娟.德育似水墨,創(chuàng)生需留白——教育戲劇設計在高中主題班會中的運用[J].中小學德育,2015(11).
[22] 彭敦運.班會看“微”[J].中小學德育,2014(04).
[23]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學.植物園里的主題班會[J].上海教育科研,2010(01).
[24] 王鑫.創(chuàng)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主題班會[J].中國德育,2012(09).
[25] 劉燁.1979年我總結出了“主題班會”——訪北京市豐臺區(qū)教委原主任滕云奎[J].中國德育,2012(09).
[26] 陳新輝.“教育性班會”與“事務性班會”的異同[J].思想理論教育,2012(06).
[27] 劉新穎.中學主題班會推進性評價應用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28] 陳婷婷.新課改背景下小學主題班會的有效設計與實施策略及措施[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3.
[29] 楊連山,楊照,張國良.班級活動創(chuàng)新與問題應對[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0] 吳立德.班級社會學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31] 白銘欣.班級管理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32] 嚴正.中小學德育原理與方法[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