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月 田友誼
摘 ? 要?長期以來,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治理是工具主義價值取向主導下的單向管制型管理模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這種管理取向暴露出了一些明顯的問題。義務教育學校管理必須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呼喚育人為本取向的多元共治模式,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治理現代化。從價值向度下把握義務教育學校的治理模式,探討其實現策略,能夠從本源上保障治理發(fā)展方向的正確性,符合社會和個人的雙重需要,是學校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義務教育 ?學校治理 ?價值向度 ?實現策略
學校治理可以分為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兩個方面,其中內部治理是由教職工大會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進行監(jiān)督的機制、學校治理者的決策機制、治理和執(zhí)行者的激勵約束機制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學校治理的自我調控機制構成;外部治理由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構成,由此形成學校治理的合力[1]。長期以來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治理是工具主義價值取向為主導的單向管制型的管理模式,在工業(yè)社會末期和向后工業(yè)化轉變的背景下,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型和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學校教育不斷追求的現實情況下,這種模式的弊端不斷凸顯。學校作為社會組織中的一員,必須要吸收先進的治理理念,從價值向度下把握義務教育學校的治理模式,推行以育人為本價值引領下的多元共治模式,推進學校治理現代化的進程。
一、工具主義取向下的義務教育學校治理模式:單向管制型
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指出,當代發(fā)達的工業(yè)社會是一個新型的極權社會,因為它成功地壓制了這個社會中的反對派和反對意見,壓制了人們內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從而使這個社會成了單向度的社會,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了單向度的人。單向度的人,指的是喪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在馬爾庫塞看來,極權主義的共同特征不是表現為是否施行恐怖與暴力,而是表現為是否允許對立派別、對立意見、對立向度的存在[2]。馬爾庫塞雖然是在批評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技術的進步造成了整個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性喪失,但是關于單向度的人的深刻論述,對于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治理現代化的育人方向,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1.單向管制導致學校外部治理的權責不清
政府與學校的權責關系問題,是學校治理的首要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義務教育經歷了中央領導下的地方分級管理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至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成為了義務教育學校的主要管理者。這一改革在初期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但是,隨著民主和法制進程的推進及社會治理理念的深入,這種管理模式的弊端不斷顯現,辦學自主權問題成為學校發(fā)展的阻礙。盡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指出要“落實、擴大中小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完善與之相配套的制度保障措施”,但目前情況是,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管理和服務職責不清晰,并未找準自身的角色定位,義務教育學校并未真正地擁有學校自主辦學、自主發(fā)展、自主決策的權力。
2.學校與社區(qū)之間的融合程度低
學校關起門來辦學,認為教學生知識就是學校自己的事情,不一定要與社會或者其他社會機構合作??死锓颉へ惪嗽凇秲?yōu)化學校教育——一種價值的觀點》一書中指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社會參與與社會性發(fā)展。學校應該比現在更加主動地去提供社會經驗和社會性學習”[3]??梢姡趯W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學校似乎對于社會參與這一目標忽略或者狹隘化了。
3.單向度的權力傳遞關系使得家校合作形式流于表面
在面對正規(guī)化、制度化的學校教育時,家庭教育總是以退而求其次的方式展現,家長委員會僅僅作為家校合作的一種形式上的設立,職能并不能充分行使。有調查顯示,多數家長有參與學校治理的強烈愿望,但是由于不能清楚地認識自身在學校治理中應該擁有的權力,因此,不能有效地參與學校的治理。造成這種局面,從更深層次的認識上分析,是學校管理者和家長雙方家校合作意識淡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責任和權力認識不清造成的。
4.單向管制促使學校內部治理人為性強
在學校內部管理方面,表現突出的是校長的權力集中,教師和學生管理話語權的缺失。
從學校自身的內部管理來看,從校長或管理者、教師到學生,基本上都是逐層向下的科層管理。學校內部權力主要由管理者調控,創(chuàng)造性缺失,目標游離或偏離,造成學校的發(fā)展方向很大程度上由校長的喜好來決定[4]。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多來源于學校沒有辦學自主權,學校被改革、被發(fā)展。學校管理者自身的素質也對學校管理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大部分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管理理念和行為還處于經驗性的階段,沒有以科學的管理理念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為依托,具有較大的隨意性,這對于組織管理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
在科層制的管理方式下,學校對教師的管理也同樣是指令式的。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學校制定了嚴格的層級制度,它缺少民主,不關注教師的情感,教師身處其中只能被動地服從和接受,在學校治理中缺少話語權,參與治理權有限,教師與管理者之間的關系經常處于一種緊張狀態(tài),教師自身的主動性被壓抑。教代會和工會在科層制模式下也難以發(fā)聲。在科層制治理文化的影響下教師對學生的管理也沿襲了這種模式,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沒有話語權;在班級管理當中,主要以班級制度的管控為主,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的疏離與異化。
此外,在單向度的權力關系之下,義務教育學校按章辦事,應對了事,自身缺乏創(chuàng)新活力。一方面,創(chuàng)新有風險,會被上級認為學校不服從安排,依照自己的行為辦事,不好管理;另一方面,行政審批手續(xù)繁瑣,學校管理者需要專人專門處理相關事宜,導致創(chuàng)新的高成本,因此,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不高。
二、育人為本取向下的義務教育學校治理模式:多元共治型
在新的歷史時期內,工具主義取向下的義務教育管理模式已經不斷瓦解,管理更加關注到人本身,治理方式開始從物化走向人性化,開始了多元化、民主化的共同治理時代。從義務教育學校自身的存在來看,義務教育學校是學生、教師和校長等教育參與者構成的特殊的價值共同體,對這樣的群體進行治理更加需要以人為本的價值引領,不光要看重人本身,更要發(fā)展人本身,即讓利益相關者在共同的治理模式下都有進步和提高,這才是好的治理模式。因此,育人為本應是當下義務教育學校治理的價值選擇。
治理理念倡導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作互助、權利分享,是一種伙伴關系,這種伙伴關系要求利益相關主體間的權利關系是相互的。羅茲關于治理模式的研究認為: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基本關系是網狀的,彼此之間是資源交換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信任,通過外交式的斡旋來解決彼此間的沖突和矛盾,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文化交互在一起相互影響而起作用[5]。由此可見,學校治理的利益相關主體之間的關系應是多元化、多中心的共同治理,扁平化的網狀結構關系,單向管制型的治理關系必須被解構,多元共治的新格局必將顯現。義務教育學校治理各主體之間要達成上述所說的伙伴關系,應該彼此合作,追尋三方面的價值統(tǒng)一:即外部治理的多元融合、內部治理的民主平等、治理本身的系統(tǒng)科學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1.多元融合的義務教育學校外部治理建設
在學校外部治理方面,必須堅持多元協商、開放融合的價值導向。政府要通過轉變自身職能,引導并鼓勵學校、社會、家庭等多方利益主體相互協作,實現多元融合的價值。
(1)理順學校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實現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學校成為辦學的權力主體,實質上要求學校進行校本管理必須“以基層為本”,這樣做的理由在于基層更了解實際情況,能更加有效地迅速作出反應。凸顯學校的主體性,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教育訴求[6]。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認清自身的角色定位,訴清學校與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之間的權責關系問題,真正做到管辦評分離,實現政府職能轉變。
(2)重構學校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努力做好家校協作。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盵7]因此,必須確保家長和學校在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上保持高度一致性,相互信任,發(fā)揮好家長委員會的橋梁作用,建立或完善家委會細則或章程,健全家委會的選舉機制,以代表不同階層和不同層次的家長的利益訴求[8]。
(3)重構學校與社區(qū)之間的關系,實現學校與社區(qū)的深度融合。融合是一種雙向互動的行為。在學校有了辦學自主權之后,學校應該加大同社區(qū)的合作,加大自身對社區(qū)的開放力度。社區(qū)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這些活生生的教育資源是書本知識無法取代的。社區(qū)既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學生實踐的場所。學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區(qū)資源,與社區(qū)形成教育合力。
明確了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區(qū)的關系之后,還要建立學校、家庭和社區(qū)三位一體的合作共同體,發(fā)揮三者的合力,共同促進學校的發(fā)展。家庭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學校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社區(qū)是素質教育的大課堂。作為教育的專業(yè)機構,學校有責任主動凝聚學校、社區(qū)、家庭三方力量,形成合力,齊心辦學,促進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學生素質水平的提升[9]。
2.民主平等的義務教育學校內部治理建設
學校治理的最終目標是育人,即回歸教育的本質。每個學校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身的辦學訴求,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有屬于自己的內部治理結構,只有價值追求明確的學校,才能夠在內部治理過程中促進學校中人的發(fā)展。這里的人,有兩方面含義:一是學生,讓學生在愉快學習的同時感受到自己在學校中的主人翁地位,健康快樂成長;二是教師,有效的學校治理能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教師成長規(guī)律,全面提升教師素質。好的寬松的學校治理環(huán)境一定是以人為中心的。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在學校內部營造民主、平等、合作的環(huán)境氛圍,重構學校與教師、學生之間的治理關系。
要構建民主、平等、協商、合作的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需要學校的行政管理層適度分權,把權力真正下放給教師和學生,使處于弱勢地位的教師和學生能夠真正行使自己的治理權力,參與學校的治理。特別是要切實加強教代會的建設,建立起一個民主的對話環(huán)境,平等地對待教師和學生,讓教師和學生有表達自身訴求的權力和機會,形成學校管理者與教師和學生平等合作的互動關系,共同參與學校治理。
3.系統(tǒng)、科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校自身建設
關注學校治理本身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是學校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障。
學校治理主體由利益相關者組成,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在治理系統(tǒng)中各司其職、人盡其責,又相互作用,使得共同利益最大化。此外,系統(tǒng)的組織本身具有良好的自愈性特征,各個組成部分充分發(fā)揮各自的作用,自覺地維持組織運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組織朝向良性的軌道發(fā)展。
學校治理的科學性,是指治理活動在治理理論的指導下,遵循科學的治理程序,運用科學思維方法來進行的治理行為準則。管理理論認為,人的積極性的激發(fā)很大程度上與組織目標是否明確有關,由明確的目標引發(fā)組織成員的個體需要,再由需要推動組織成員去努力實現目標。因此,在學校管理中,要推行科學的目標管理手段,讓廣大教師和學生理解學校的發(fā)展目標,達成共識,將學校的發(fā)展目標內化為自己的需要,再轉化為行為,促進學校目標的實現。此外,科學的管理者還要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勵和督促機制,確保目標的有效達成。
可持續(xù)性是學校共治和科學管理的價值追求和前提條件??沙掷m(xù)發(fā)展是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要求,是一個組織發(fā)展經久不息的不竭動力,是學校治理形成常態(tài)的必然要求。
以上價值追求的實現,對學校管理者自身所具備的科學管理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尤其是作為管理者的校長,更應該是集先進治理理念和科學管理方法于一身的領軍人物,才能實現治理過程中對自身價值的追求。
三、多元共治型義務教育學校治理模式的實現
在學校治理的過程中,由于利益相關主體的多元化屬性,因此,需要在治理理念上保持協同一致,利用學校章程指導和規(guī)范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注重學校治理和監(jiān)督機制的靈活與創(chuàng)新,形成良好的信任和溝通機制,促進治理目標的實現。
1.推動學校治理理念的普及與深化
一般意義上來講,正確的理念指導正確的行為。要加大治理理念的普及與深化,讓學校治理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清楚治理的理念,并能熟練運用治理理論。治理理念的普及,首先是要各方利益相關者在觀念上接受治理理念,再通過深入的學習和日常治理過程中的運用,深化這一理念,并從中摸索出適合學校發(fā)展的、達成各方共識的治理方式。只有接受和掌握了治理理念并將其深化和內化,利益相關各方才能明確自己在治理體系當中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才能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力和肩負起自己應該負有的責任,這樣才能使利益相關各方達成一致或者廣泛的共識,從而促進學校治理的現代化。
2.加強義務教育學校章程建設工作
治理理論主張治理是一種依賴于作為正式批準的憲法和章程的跨學科的方法的制度體系[5],因此,治理在執(zhí)行系統(tǒng)功能時具有重要的指導和規(guī)范作用。在當前一個時期,學校章程可以認為是學校改革和發(fā)展、治理的重要依據。學校章程是現代學校制度的法制體現,清晰地規(guī)定利益相關者的權力邊界,既確保校內外利益相關者之間具有平等參與學校管理決策的機會,又使各利益相關者的行為目標統(tǒng)一于學校章程,同時又能通過監(jiān)督機制相互制衡。2012年,教育部印發(fā)的《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指出:“到2015年,要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笨梢钥闯觯瑢W校章程既根植于學校本身,又具有特殊性,是每個學?;谧陨淼目沙掷m(xù)發(fā)展、綜合考慮學校各方利益主體所形成的人人守護和遵守的契約。學校章程的建立和完善,要明確學校不同主體間的責、權、利關系,規(guī)范和完善校長負責制度,建立教師、學生及家長代表參加的校務委員會,明文規(guī)定民主決策程序及社會參與學校辦學與管理的渠道等,它對于引領教育治理,既有可行性,又具操作性。通過學校章程的建立來指導和規(guī)范學校其他規(guī)章制度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符合我國現階段義務教育學校發(fā)展水平的適切之舉。
3.注重學校治理和監(jiān)督機制的創(chuàng)新
良好的學校治理體系,離不開靈活與完善的學校治理機制和監(jiān)督機制,機制是保障學校治理體系正常運轉的潤滑劑。一是要建立管理機制,明晰學校治理各主體間的責權邊界,把握好權力劃分的尺度和范圍,避免權力分配不均衡帶來的治理問題。二是要建立監(jiān)督與制衡機制,避免治理各方中出現一方權力獨大現象。治理主體之間要相互監(jiān)督,防止權力過大造成的權力濫用和以權謀私的現象發(fā)生。三是要建立問責機制,提高治理權力主體間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以保證治理的公平和正義。
4.深刻認識信任、溝通和對話的重要性
這里之所以特別強調信任、溝通和對話的重要性,是因為它直接關系到人們對治理的態(tài)度和信心。由于治理的主體是人,是利益相關但又代表不同利益主體的人,因此,應注重分析治理中產生問題的原因,充分信任,多方溝通,找到各方的平衡點,尊重各方利益的主體意愿,通過積極的對話,最終實現治理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莊西真.論學校的治理[J].當代教育科學,2009(14).
[2] 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3] 克里夫·貝克.優(yōu)化學校教育:一種價值的觀點[M].戚萬學,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 鮑傳友.重構學校治理權利關系[N].中國教育報,2015-10-29(06).
[5] 翁士洪,顧麗梅.治理理論:一種調適的新制度主義理論[J].南京社會科學,2013(07).
[6] 袁本濤,孫霄兵.教育治理現代化:理念制度與政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8.
[7]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8] 滿建宇.論現代學校治理體系中的家委會建設[J].中國教育學刊,2014(09).
[9] ?鐘靈.關于學?,F代治理結構的構想[J].基礎教育參考,2015(07).
【責任編輯 ?關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