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初中生培養(yǎng)地理讀圖能力的意義,論述教師要從觀圖、解圖、畫圖、使用地圖四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讀圖技能,厘清地理信息,理解地理信息內涵,同化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地理 讀圖能力 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A-0140-02
地圖被稱為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地理信息和地理知識的載體,也是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有效工具,對于輔助地理教學具有積極的意義。初中地理教材和考試卷有很多地理現象需要用到地圖來理解,如示意圖、結構圖、模型圖等,通過觀察分析它們,有助于學生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現象,培養(yǎng)地理素養(yǎng)。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很多學生不會分析地圖,無法從地圖中獲取地理信息,地理讀圖能力比較弱,不利于學生地理素養(yǎng)的形成。鑒于此,地理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為學生學好地理這門科學奠定基礎。
一、培養(yǎng)學生地理讀圖能力的意義
(一)簡潔直觀,便于記憶
初中地理課本學習內容涉及區(qū)域地理知識的有很多,并且這些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都是通過地圖呈現出來,對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指導學生準確讀圖,提高學生對地理事物的認知和記憶有一定幫助。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地理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及地理圖表的技能”。比如在分析珠三角特區(qū)經濟發(fā)展問題時,教師要明確珠三角所在的地理位置,結合珠三角地圖位置來分析。比方從地圖上看,中國的輪廓像一只公雞,教師通過觀察地圖直觀簡潔地將輪廓、大小表示出來,便于學生識記地理知識。
(二)圖文結合,培養(yǎng)興趣
在地理學習中,學生擁有地理讀圖能力是提高地理學習效率的前提。利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或各種地理現象時,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地圖的感知能力,還能對地理圖示、地理符號等進行觀察和分析,以全面的視角思考地理問題,開展探究性學習,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學習欲望。在地理教學中,地理事物的分布、發(fā)展變化等有時候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教師將圖文結合起來,合理有效地運用地圖輔助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視聽感覺,幫助學生讀取地圖中蘊含的地理信息,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
(三)提取信息,培養(yǎng)能力
結合地理學科知識來看,教學涉及的地圖主要有地理剖面圖、地理分布圖、地理統(tǒng)計圖、地理景觀圖等,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題目類型,采取不同的讀題方法和技巧,從地圖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挖掘地圖中的顯性條件與隱性信息,利用“聯系”策略解決地理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比如,從區(qū)域農作物類型的分布圖,可以推理某一區(qū)域內的土壤、降水、氣候等特點。
二、觀圖:厘清地理信息
觀圖就是觀察地圖,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讀圖能力的前提,在地理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學生形成地理讀圖能力的基礎。一般而言,觀圖有兩個角度。
1.按照順序觀圖。觀察地圖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不是隨便看到哪就是哪,沒有目標地觀察地圖是無法從圖中獲取有效地理信息的。比如西亞地區(qū)盛產石油,要看懂“西亞是世界石油寶庫”地圖,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觀察地圖:第一步,先看西亞在世界地圖中的位置;第二步,看西亞石油主要分布的地區(qū)和國家;第三步,看西亞石油輸往哪些地區(qū)和國家,石油輸出路線是什么。通過這三個步驟,厘清讀圖順序,由大到小、由淺入深,學生逐漸在腦海里形成西亞石油的分布地區(qū)、產油國家、石油輸出線路等內容。其實,觀察地圖的順序可以變換,除了由大到小,還可以按照事物的方位、分布等順序來觀察。
2.根據整體性觀圖。在觀察地圖的過程中,部分學生經常只看到地圖的某一區(qū)域或某一事物,停留在某個點上,觀察地圖的角度單一,獲得的地理信息也很有限。對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將地圖進行組合,從整體性角度去觀察地圖,全面把握地圖蘊含的地理知識。比如在觀察“西亞石油的輸出路線”地圖,不僅要看石油輸出國的起點,教師還要指導學生觀察石油輸往西歐、美國、日本等地途經的主要地區(qū)、主要海洋等,通過組合看圖,學生就能夠從整體性視角掌握西亞石油輸出路線,形成空間觀念,有助于記憶西亞石油的分布與輸出,將西亞地區(qū)與世界聯系起來。
三、解圖:理解地理信息內涵
完成了第一步觀察地圖,我們就可以對地圖進行分析,準確理解地圖所包含的內在意義和實質性內容。在分析地圖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和學習內容,深入理解地理內涵,注意優(yōu)化分析地圖的方式方法。
很多學生分析地圖時只是簡單地記憶圖中的內容,將地理教材的地圖記牢固,但如果對地圖稍微做一些改變,就不知道如何分析,更沒辦法準確提取地圖中的信息,這是不重視地理原理的現象。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重視掌握地理原理,運用好地理原理分析地圖,對地圖中隱含的地理內涵進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課文《人類的聚居地——聚落》提到聚落的形成與環(huán)境密切相關,根據這一地理原理可以對下圖進行分析。
在這幅“某地區(qū)聚落分布”圖中,A、B、C三處聚落在選址上有什么共同點呢?最有可能先發(fā)展為城市的是哪一處?為什么?由于學習過聚落的形成與環(huán)境相關可知,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地方比較容易形成聚落。為此,學生完全可以利用這一地理原理對這幅地圖進行分析,A、B、C三處的共同點都是臨河而建,而B處最有可能優(yōu)先發(fā)展為城市,因為該處地形平坦,位于河口地帶,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這樣運用地理原理分析地圖,挖掘圖中地理信息內涵,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地圖中的深刻內容。
此外,地理現象的形成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在分析地圖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方法去分析,不僅要關注普遍存在的地理現象,還要注意分析特殊的地理現象。比如,河口地帶是城市發(fā)展的理想地帶,但是黃河三角洲為什么沒有大城市呢?根據地理普遍知識,河口地帶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發(fā)展,但是黃河河口卻比較特殊,泥沙堆積嚴重,航行條件較差,加上對三角洲農業(yè)生產條件不利,沒有形成大城市所需的條件,自然不會形成大城市了。
四、畫圖:內化地理知識
(一)緊扣學習內容,選取畫圖重點
對于那些抽象且文字介紹較多的地理事物,教師要指導學生緊緊圍繞教材內容,畫出地理事物的重點,以無聲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比如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中國主要山脈》,教材提到的中國山脈多,分布不集中、走向復雜,為充分利用畫圖功能促進學生的識記和理解,可以讓學生按照東西走向,簡單勾勒出中國的主要山脈圖,確定主要山脈的名稱、位置,然后選擇一座主要山脈作為重點進行細畫,這樣結合山脈進行教學比光看書的效果要好很多。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級上有一課是《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教師在教學時也可以讓學生根據“三橫五縱”的特點,把我國的三條東西鐵路干線和五條南北鐵路干線畫出來,邊畫邊記住重點內容,內化鐵路干線與鐵路樞紐等知識。
(二)分類畫圖,提高畫圖能力
地理學科的地圖有多種分類,如地形圖、統(tǒng)計圖、行政區(qū)劃圖等,為提高學生的畫圖能力,教師要教給學生分類的方法和正確畫圖方法。在繪畫地圖時,要有詳有略,凸顯重點內容,不要過于復雜化。例如,在繪制一個國家或區(qū)域的地圖時,教師讓學生先大致勾畫出輪廓,如中國地圖可以畫成大公雞的形狀,甘肅省可以畫成一只張著大嘴的河馬,海南省畫成一個大菠蘿等。學習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下冊課本《日本》時,要讓學生注意畫出日本是個島國,勾勒出日本的主要地形區(qū)、河流、山脈、主要城市等。此外,在畫地理統(tǒng)計圖時,可以用某一類線條表示某一個階段里的指標或數量的變化,比如氣溫變化可以用曲線來表示;要表示某一個指標的變化時,可以讓學生畫柱狀圖來表現。學生學會對畫圖進行分類之后,不僅提高了畫圖能力,還有助于內化地理學習能力。
五、使用地圖:解決問題
學生學會畫圖,還要分析地圖、挖掘地圖中的隱藏信息。使用地圖時,除了注重看地圖的表象信息,還要注重對外在呈現的信息進行相應加工,挖掘隱性的地理信息。例如,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世界人口增長與人口分布》地圖,可以看出地圖中所隱含的地理信息是地球處境艱難,地圖上呈現出來的信息是氣候污染、森林減少、土地荒漠化等現象和結果,隱含的地理信息是導致現象和結果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變暖、人口增多、生活貧困等,學生需要學會挖掘地圖中的隱形地理信息,并能夠運用地理信息解決地理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分析《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地圖發(fā)現,世界人口增長的地區(qū)差異非常大,歐洲人口增長緩慢,很多國家甚至出現負增長,產生的人口問題主要有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員不足、社會撫養(yǎng)老年人的負擔加重等;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人口增長較快,出現就業(yè)、居住、教育、醫(yī)療等社會問題壓力,要解決的問題是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梢?,學會運用地圖解決地理問題,能夠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地圖是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空間分布的信息載體,在地理學科教學中,讀圖是學生必備的一項技能,教師要結合學習內容,培養(yǎng)學生讀圖的意識,養(yǎng)成讀圖和用圖的習慣,強化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提升讀圖技能,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龍.試析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理論研究,2019(7)
[2]史剛鋒.培養(yǎng)地理讀圖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J].中學課程資源,2018(9)
[3]張旭艷,閆德智,曹苗.論地理教學中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8(6)
作者簡介:陳長彬(1972— ),山東臨沂人,中學地理一級教師,畢業(yè)于天津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加強地理教與學的研究。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