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晨光初啟、月色退掉,細細碎碎的聲音占領(lǐng)安靜的空氣,一天的生活在炊煙中開始了。晨光中,年輕人在路邊攤匆忙地買上早點,老年人在社區(qū)餐廳安穩(wěn)喝粥……清晨的一頓飯,不論我們吃得從容還是匆忙,它都包含著無數(shù)人的辛勞,也蘊含地域文化。
南寧油茶
廣西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離不開油茶。油茶不說煮而稱“打”,是各地的統(tǒng)一稱法,而各地的油茶卻各有其不同的風(fēng)味。選用清明、谷雨兩個時節(jié)采摘的茶葉,先用少許開水浸泡5-10分鐘,以減少煙火味及苦澀味,然后在茶鍋內(nèi)放少許豬油燒熱,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葉稍炒,隨即將其捶茸,捶好后加水燒開熬至出味,放入精鹽調(diào)味,用竹漏斗把茶水濾入碗中,撒入蔥花、香菜末,隨配用小碟裝好的米花、脆果(類似油炸的面疙瘩)、酥花生、炒米、炒黃豆、排散,上桌即成。
長沙嗦粉
在長沙,米粉可謂是獨得恩寵,絕對算得上是長沙早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飲食基因。“走,嗦粉去!”幾乎是在長沙最常聽到的一句話?!班隆边@個動詞很微妙,發(fā)音的時候嘴巴自然地微張成圓形,恰巧就是吃粉時的口型。粉要“嗦”得越大聲越不會被燙,越有勁頭,就像在日本吃拉面一樣,一定要吃出聲音來,聲音越大表示越好吃,禮數(shù)也越足。對于長沙人來說,早上嗦一碗粉,就像長沙人的還魂丹,讓還沒睡醒的長沙人瞬間神清氣爽!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粉上桌,用筷子送至嘴邊,吸溜一聲,愜意入胃,直至微微冒汗,打著飽嗝。這一連串動作完成,才能引擎長沙人充實的一天。而不論哪個出門在外的長沙人,只要回長沙腳一沾地,第一件事絕必是嗦上一碗粉,才能一解鄉(xiāng)愁。
武漢熱干面
“過早”是湖北地區(qū)對吃早餐的俗稱,尤其以武漢、黃石、襄陽、宜昌、隨州等地也有此俗稱。在九省通衢的武漢市,由于地理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活動的關(guān)系,人們通常很早就要匆匆趕到集市,來不及在家用早餐,就在小吃店用餐。長時期的積累,人們養(yǎng)成了出門“過早”的習(xí)慣。武漢的早餐分為幾大品種,但是談到“過早”,總是離不開熱干面的。一碗好的熱干面,應(yīng)該符合“制作精細、條細漿韌、色澤黃亮、調(diào)料齊全”這四個標(biāo)準(zhǔn)。
貴州酸湯粉
貴州人喜歡嗦粉,喜歡吃辣,更喜歡吃酸。貴州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不易產(chǎn)鹽,“以酸代鹽”便成為古貴州人獨特的飲食習(xí)慣。貴州有句俗語“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由此可見貴州人對酸口味的喜愛。酸湯是酸湯粉的靈魂。貴州黔東南的苗家人擅長制酸,酸湯有白酸湯和紅酸湯兩種。做酸湯粉湯底的是紅酸湯。小粒的野生西紅柿是釀制紅酸湯的原材料之一。這種小西紅柿果肉多、色澤鮮艷、籽多水清,制作出的酸湯兼顧馥郁的果香和醇厚的酒香。另一個原材料是辣椒,因此酸湯的口感是微酸微辣,并不嗆口,是小孩也可以吃的美食。
西寧羊雜碎湯
西寧街頭最常見的早點攤,賣的是羊雜碎湯。羊雜碎湯是一道美食,主要材料有羊肚、羊肝、羊肺、羊腸等。將羊下水煮好,切碎;在原湯中,配以姜為主的佐料粉,湯呈白色,不可混濁,再把退肉的羊頭骨入鍋,切好后的羊雜碎肉裝碗澆湯即食。一輛裝了火爐的大車在街角支起來,兩張方桌,八個板凳,就是一樁很好的營生。賣羊雜碎湯的,最好與鄉(xiāng)里的羊戶有聯(lián)系,每天早起,趁著“星影搖搖欲墜”的時候,取來最新鮮的羊骨,與雜碎同煮熬湯。當(dāng)上班上學(xué)的人們走出大院,街角已經(jīng)冒起了香膻的白汽,在冬日里讓人感到溫暖。食客選張靠近火爐的桌子,來一碗羊雜碎湯。先挑料 羊肚、羊肺、羊腸、羊肝,想吃什么可以讓攤主多加,不想吃的請他甭放。
廣東早茶
廣東人喜歡飲茶,尤其喜歡去茶館飲早茶。早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就有“二厘館”賣早茶。廣東的茶館有早茶、午茶和夜茶三市,以飲早茶的最多。茶樓的早市清晨四點左右開門。茶客坐定,服務(wù)員前來請茶客點茶和糕點,廉價的謂“一盅二件”,一盅指茶,二件指點心。配茶的點心除廣東人愛吃的干蒸馬蹄糕、糯米雞等外,近幾年還增加了西式糕點。
鄭州胡辣湯配水煎包
胡辣湯的原料有胡辣湯料、胡椒粉、辣椒、面粉、高湯等,配菜包括豆皮、海帶、花生碎還有其特殊配菜(質(zhì)地柔軟像棉花一般)。這些食物經(jīng)過河南當(dāng)?shù)厝说那擅钪谱鞒蔀橐坏烂朗?,胡辣湯的大體顏色呈現(xiàn)淡棕色,由于加了胡椒粉其味道鮮美特殊,河南人一般不會多加辣椒,除非是很喜歡吃辣椒的人舀一勺放進胡辣湯里攪拌使其變成紅色。所以胡辣湯咸淡適宜,喝了湯水還能解渴,里面各種配菜豐富多樣滿足食客的需求。水煎包一般作為河南人的早餐和胡辣湯搭配著吃,可以說二者是“黃金搭檔”。水煎包能成為河南人早餐桌上的一分子自然有原因。水煎包原材料包括面粉、水、食鹽,包子餡還有油。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火爐和大且淺口的圓形平底鍋。將包子包成小籠包那樣大,包子餡則和一般餡料的制作無甚差別,用刷子給鍋里刷一層油等燒熱之后把包子一圈一圈緊致均勻地擺成同心圓,再然后等包子底部變金黃甚至粘連在一起,他們給包子澆上少量水使其變得濕潤不會糊掉。然后翻面等一兩分鐘包子熟了就可以出鍋。此時的水煎包一般有五六個底部黏在一起沒有分離,十分好看。
蘭州牛肉面
蘭州的骨子里就透著濃濃的牛肉湯的味道,傳統(tǒng)早餐牛肉面,對于蘭州人而言有著根深蒂固的情感。如果兩天沒吃上一碗滿福的“牛大”,那總會感覺缺點什么。
上海 大餅、油條、豆?jié){、粢飯團
上海的早餐有一個稱號叫“四大金剛”,老上海人應(yīng)該都知道“四大金剛”指的是大餅、油條、豆?jié){、粢飯團。大餅一般都有兩種味道:甜和咸。甜大餅是用白砂糖做的餡,外表撒的白芝麻,香甜可口,外表焦香。咸大餅搭配蔥花,制造出美味,很考驗技術(shù)的一種做法;油條不單是在上海出名,無論在全國各地都是比較有名的,但是好像在上海格外受歡迎,在河南是搭配胡辣湯。但是在上海是配豆?jié){、蘸醬油等方法吃的另一種美味;豆?jié){作為五谷早餐汁首,在哪里都是受歡迎的,在上海這里有咸甜兩種:甜的就是在豆?jié){放入白糖。咸的口味就是搭配蝦皮、油條、榨菜、生抽或者特調(diào)的醬汁,滴上幾滴麻油,不一樣的美味;粢飯以糯米飯為主原料,裹進油條、榨菜、肉松等卷捏而成,氣香而有嚼勁。以前粢飯團里加糖、黑洋沙即黑芝麻等,后來放榨菜、肉松,不過,油條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捏捏緊,邊吃還要邊捏。
開封灌湯包
風(fēng)味獨特的灌湯包子已有百年歷史,是開封著名食品之一。據(jù)說最初源于北宋的山洞梅花包子。開封灌湯包不僅形式美,其內(nèi)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便就將北國吃面、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吃開封灌湯包子,看是一個重要的過程。灌湯包子皮薄,潔白如景德鎮(zhèn)陶瓷,有透明之感。擱在白瓷盤上看,灌湯包子似白菊,抬箸夾起來,懸如燈籠。這個唯美主義的賞析過程,不可或缺。開封人吃灌湯包子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先開窗,后喝湯,再滿口香?!?/p>
杭州蔥包檜兒
蔥包檜兒是杭州特色早餐小吃中的代表,也是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蔥包檜兒采用的是上等的面粉做面皮兒,然后在里面裹上油炸檜和蔥段,油炸檜其實就是我們常見的油條,然后放進鍋里面煎一煎,直到煎成了金黃色即可,最后一步,抹上辣醬或者是甜醬即可,蔥包檜兒一般是在街頭銷售,現(xiàn)在很多的杭州早餐店也會有賣。
南京鴨血粉絲湯
鴨血粉絲湯,是南京的特色名吃。屬金陵菜和金陵小吃,是金陵菜和金陵小吃中重要的代表,也是久負盛名以鴨為特色的美食之一。鴨血粉絲湯由老鴨湯、鴨血、鴨腸、鴨肝、鴨肫等和粉絲制成。以其口味平和,鮮香爽滑的特點,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風(fēng)靡于全國各地。南京自古喜食鴨饌,盛行以鴨制肴,有“金陵鴨肴甲天下”之美譽。鴨血粉絲湯為迎合各地飲食特色進行改良,在制作時,各地均有不同,不過不論是鴨湯的烹制,還是鴨血、鴨肝與鴨腸的制作,都采用的是傳統(tǒng)制作金陵鹽水鴨的方法,是金陵菜中重要的代表。
西安油茶麻花
很多西安人都會選擇早上吃一碗香噴噴的油茶麻花,這道美食是坊間的特色小吃。是以小麥面粉和杏仁、芝麻、花生、黃豆等各種干果輔以花椒粉等調(diào)味料用牛骨髓油或清油炒制而成,并熬制成湯,麻花泡在油茶中,待到軟綿之后再吃。
這道油茶麻花,可以把饑餓的感覺一掃而空。
濟南 甜沫和油旋
甜沫是起源于豫北地區(qū)豆沫,后流傳至濟南成特色傳統(tǒng)名點。甜沫是一種以小米面為主熬煮的咸粥,濟南人又俗稱之為“五香甜沫”。在濟南的眾多小吃中,甜沫是最具特色的“招牌”名優(yōu)小吃。油旋,又叫“油旋回”,是山東濟南特色傳統(tǒng)名吃,外皮酥脆,內(nèi)瓤柔嫩,蔥香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呈金黃色,故名油旋。油旋有圓形和橢圓形兩種。更有精細者,在油旋成熟后捅一空洞,磕入一個雞蛋,再入爐烘烤一會,雞蛋與油旋成為一體,食之更美。
烏魯木齊烤包子和奶茶
新疆的烤包子是羊肉拌皮芽子餡的,外脆里嫩,咬一口滿嘴流油香氣撲鼻而來,在新疆早餐來一盤烤包子和一碗真真的奶茶,那叫一個爽,扎扎實實的一頓早飯,飽飽的一上午都不會餓的。
蘇州糖粥
蘇州的糖粥也稱之紅豆粥,是蘇州傳統(tǒng)小吃之一。蘇州紅豆粥做工十分精細,他們的紅豆和粥是分開做的,是先將紅豆做成豆沙,將粥盛到碗里之后再把豆涉澆上去,外形也非常美觀。糖粥的做法也非常簡單,第一步先將粳米和糯米洗凈,然后把它們和姜塊放進鍋里煮成粘稠的粥;第二步將糯米粉和水混合,把它放在爐子上一邊加熱一邊攪拌,把它煮成稀糊糊后加入干桂花;第三步將準(zhǔn)備好的豆沙倒在糊糊里,攪拌,在豆沙拌勻后可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加入糖或是鹽,第四步吃的時候?qū)⒍股澈凉驳街嗌稀?/p>
云南稀豆粉
稀豆粉將上等豌豆揀出來,放到盆里加水泡一天或一夜,然后用石磨帶水磨細,再用干凈的紗布濾,把濾下的豌豆粉水倒進鍋里,就可以煮稀豆粉了。煮的時候要不停地攪拌,火不能太大?;鸫罅巳菀装严《狗壑蠛?,火要小,要耐著性子用筷子不停地攪拌那豌豆粉水。不稠不稀最好,也就是煮到用筷子插入鍋中,隨手提起,懸一股流線就可以了。在煮稀豆粉的時候,可以適量放些食鹽,這樣吃起來更爽口。
成都肥腸粉
正宗的肥腸粉選用的是上等紅薯粉條、菜籽油及干紅辣椒、花椒等原料,鍋湯則是用肥腸、豬骨頭以及多種佐料熬制而成。肥腸粉不是簡單的加入調(diào)料即可,而是采用香濃的、特制的肥腸湯浸煮粉條,在煮的過程中鮮香亦浸入粉條內(nèi),而后分別有精致的系列佐料,再加上鮮蔬,紅油飄香,霉干菜、榨菜末星星點點,炒黃豆焦黃渾圓。
重慶重慶小面
小面是指以蔥蒜醬醋辣椒調(diào)味的麻辣素面。而在老重慶的話語體系中,即使加入牛肉炸醬、排骨等豪華澆頭的面條也稱作小面,如:牛肉、肥腸、豌豆炸醬面等。重慶人對小面優(yōu)劣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最主要是佐料,小面的佐料是其靈魂所在。小面家族品種豐富,富于變化,形成個人定制口味。比如,要求店家“干熘”(少水干拌面)、“提黃”(面條偏生硬)、“加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油辣子)等等。也可要求店家采用不同粗細、形狀的面身,如“細面”、“韭菜葉”、“寬面”,一般店都有這三種面身。
北京焦圈配豆汁
焦圈配豆汁是老北京人的最愛。早餐喝豆汁兒必須兩碗起,灰綠色的品相是品質(zhì)地道的表現(xiàn),很濃很稠,酸澀濃重的口感直叫“愛的人愛死,恨的人恨死”。覺得難以入口的話,來份焦圈蘸,吃一口油油脆脆,吸溜一口滑滑稠稠,在嘴里淀粉的甜味可以消減豆汁的酸味,搭配起來棒極了。
內(nèi)蒙古炒米奶茶手把肉
在內(nèi)蒙古,正宗的蒙族牧人都喜歡這樣的硬早點。煮好的手把肉切成小塊,加上一把炒米,放一些奶皮奶制品,倒上熱乎乎的磚茶奶,一碗香氣四溢的“手把肉泡炒米”就成了。不要說是蒙族人,就是漢族人也超級好這一口,趕上過年時節(jié),每家每戶的早餐大概都少不了這樣的內(nèi)蒙古特色。
天津 煎餅果子
正宗的天津煎餅果子,必須是綠豆磨成面做為主料,白面和黃豆面按比例搭配。調(diào)料方面,蔥花必不可少,其次就是天津產(chǎn)的甜面醬、蒜蓉辣醬或者油炸辣子,以及紅色的北方豆腐乳調(diào)味,這些就是一套正宗天津煎餅果子的全部內(nèi)容了,另外再加雞蛋的實際要叫雞蛋煎餅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