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誠
摘要:研究從概念整合視角分析“黑天鵝”與“灰犀?!憋L險隱喻的認知建構機制,并基于漢英報刊語料庫對比二者的使用頻率、歷時特征和搭配詞的變化,最后對其普遍性和差異性進行解讀。研究發(fā)現:(1)黑天鵝、灰犀牛作為動物的特征與不同類型風險事件的特點之間具有映射相似性,其通過組合、完善和細化等認知建構過程形成相應新興風險隱喻。(2)英語國家對于“黑天鵝”和“灰犀?!笔录恢眮矶加枰云毡殛P注,而中國僅在近兩年才開始高度重視這兩類風險事件。(3)搭配詞的差異體現了英語國家注重經濟自然增長,而中國則較多強調宏觀調控參與經濟發(fā)展的態(tài)度。
關鍵詞:黑天鵝;灰犀牛;風險隱喻;概念整合;語料庫
中圖分類號: G206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9)05?0078?08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深,以美國次貸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等為主要代表的金融危機頻繁爆發(fā),影響范圍及破壞力不斷加大[1],著名的風險隱喻——“黑天鵝”與“灰犀?!痹诖吮尘跋聭\而生,并成為近幾年來國內外媒體的新聞熱詞?!昂谔禊Z”一般指難以預測,但突然發(fā)生時會引起連鎖反應,有巨大負面影響的小概率事件。而“灰犀?!币话闶侵父怕蚀?、沖擊力極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預見、潛在但是常常被忽視的風險[2]。其兩類隱喻形象地刻畫了不同金融風險的特征,使之從抽象的學術概念具體化為易于理解的形象描述?,F有“黑天鵝”與“灰犀牛”研究集中在金融領域和國際政治領域,如駱曉強等對中國經濟中“黑天鵝”與“灰犀?!边M行了深入分析[2],劉瑞、劉宏振強調要對其嚴加防范[3-4],丁冰則認為西方“黑天鵝事件”的頻發(fā)凸顯了資本主義的衰落[5]。然而鮮有學者從語言學視角對其認知生成機制和在媒體中的傳播影響力進行探索。概念整合理論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對隱喻意義的建構具有強大的解釋力[6]。同時,語料庫的檢索和分析功能可為隱喻研究提供充足的語言素材,有助于開展共時和歷時研究。有鑒于此,研究首先從概念整合視角分析“黑天鵝”與“灰犀牛”風險隱喻的認知機制,并基于漢英報刊語料庫,對比漢英媒體中“黑天鵝”和“灰犀?!憋L險隱喻的使用頻率和搭配詞的變化,最后對其普遍性和差異性進行解讀,以期管窺兩類風險隱喻的發(fā)生趨勢和對國內外社會產生的影響,為引導大眾警惕和防范此類風險提供有益參考。
二、概念整合理論與“黑天鵝”“灰犀?!憋L險隱喻的認知機制
(一)概念整合理論
概念整合理論又稱概念合成理論(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由Fauconnier基于心理空間理論發(fā)展創(chuàng)建而成[7]。Fauconnier指出,心理空間是人們在進行思考、交談時為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而構建的小概念包[8]87。各心理空間在人們言語交際過程中具有動態(tài)的相互聯(lián)系關系。概念整合理論即一種不斷即時建構心理空間的思維認知活動[9],其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包括四個心理空間:兩個輸入空間(input space)、一個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一個合成空間(blend space)。各空間通過跨空間映射(projection)進行連接。類屬空間包含兩個輸入空間共有的抽象結構,形成普遍結構;合成空間除了包含類屬空間中的普遍結構外,還包含兩個輸入空間選擇性投射(selective projection)的特定結構,以及合成空間通過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或細化(elaboration)而建立的層創(chuàng)結構(emergent structure)[10]。概念意義由此完成構建,體現了概念整合的創(chuàng)造性。
(二)“黑天鵝”“灰犀?!憋L險隱喻的認知機制
概念整合理論解釋力強,應用范圍廣,尤其可用來闡釋隱喻的認知機制。黑天鵝的風險隱喻義源自西方傳說:17世紀以前,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但隨著澳大利亞黑天鵝的發(fā)現,這個不可動搖的認知被打破了[11]。而黑色在西方文化中帶有負面含義,如“黑色星期五”在基督教信仰中意味著“倒霉的日子”,“黑馬”意為“出人意料的優(yōu)勝者”。因此黑天鵝寓意難以預測且出乎意料的重大稀有事件。圖2為“黑天鵝”風險隱喻的認知建構模型。輸入空間Ⅰ描述了黑天鵝的主要特征,包括罕見性、出人意料以及黑色外表等;輸入空間Ⅱ為風險事件主要特點,包括突發(fā)性、偶然性、難以預測以及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等。兩個輸入空間的元素具有一一對應關系,其共同特征映射至類屬空間內,即“罕見性”“突發(fā)性”和“偶然性”皆為黑天鵝和風險事件的出現頻率,“出人意料”及“難以預測”是基于人類情感體驗對二者的評判,而“黑色外表”和“嚴重負面影響”則源自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有關黑色的負面內涵?;陬悓倏臻g中,兩個輸入空間內元素被選擇性地映射到合成空間形成層創(chuàng)結構,即經過組合、完善和細化等認知過程,輸入空間Ⅰ中的“罕見性”和“出人意料”與輸入空間Ⅱ中的“突發(fā)性”“偶然性”“難以預測”以及“嚴重負面影響”被選擇性映射到合成空間內,而其他成分如“黑色外表”則被舍棄,形成了隱喻義——黑天鵝是具有罕見性、突發(fā)性、偶然性,出人意料且難以預測,并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的風險事件。
灰犀牛原是生長在非洲草原的大型動物,它體型笨重,反映遲緩,很容易被視為溫順無害,然而其巨大的攻擊爆發(fā)力卻能使人猝不及防而被撲倒?;蚁5碾[喻義即為大概率、沖擊破壞力強、在某種程度上可預見、潛在但常被忽視的風險[2]。圖3為“灰犀?!憋L險隱喻的認知建構模型。輸入空間Ⅰ為灰犀牛的主要特征,如身軀龐大、反應遲緩、看似溫順、沖擊力強等;輸入空間Ⅱ為風險事件主要特點,如大概率、可預見、潛在但未被重視、破壞力驚人等。兩個輸入空間內元素一一對應,抽象化后映射至類屬空間中,即“身軀龐大”與“大概率、可預見”分別描述了灰犀牛和風險事件的顯著性;“反應遲緩、看似溫順”及“潛在但未被重視”是基于二者危險性的評判;“沖擊力強”和“破環(huán)力驚人”則為二者的影響性?;陬悓倏臻g中的抽象結構,兩個輸入空間中的元素被映射到合成空間形成層創(chuàng)結構,通過組合、完善、細化,即“大概率、可預見”“潛在但未被重視”“沖擊力強”和“破環(huán)力驚人”被保留,而其他元素如“身軀龐大”和“反應遲緩、看似溫順”則被舍棄,從而完成了“灰犀牛”風險隱喻的認知建構過程。由此可見,動物的具象性有助于人們對抽象風險事件本質的認知。黑天鵝和黑犀牛作為動物的特征與不同類型風險事件的特點之間具有映射相似性,其可通過組合、完善和細化等認知建構過程,整合形成相應新興風險隱喻。
例1報道了2012年Universa投資公司在“黑天鵝”頻發(fā)、市場大幅下跌的背景下推出一款投資組合,以減少投資者的損失。這一現象在金融領域十分普遍。國際范圍內的“黑天鵝”事件頻發(fā),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由于出乎市場預期,投資者無所適從,進而傾向于增持避險資產。在面臨未預料到的負面沖擊時,投資者通常會增持美元、黃金等避險資產,減持大宗商品、新興市場貨幣等風險資產,從而對金融市場造成了沖擊[14]。
【例2】One of the “Black Swan events” that the current budget did not anticipate is the falling oil prices. (2014-10-29, MY, The Malay Mail Online)
例2描述的“黑天鵝”即2014年著名的油價暴跌事件。自2014年6月伊始,一向堅挺的原油價格一路狂跌,從100美元/桶一路下跌至26美元/桶,幾乎跌穿所有產油國的原油成本價。這次原油價格暴跌主要是因為OPEC、美國、俄羅斯等產油國產量的增加和全球經濟疲軟下需求的萎靡。一時間,以石油為支柱型產業(yè)的產油國經濟備受重創(chuàng),甚至引發(fā)了社會內部矛盾的激化和地區(qū)戰(zhàn)爭的頻發(fā)。
【例3】Flight MH370 and the Ukraine air crash of Malaysia Airlines Flight MH17 were “black swan events”. They are unusual, unforeseen events that are not things. (2014-12-12, IE, Irish Times)
例3所述為2014年震驚世界的馬航墜機案。當馬航MH370失蹤后不久,另一架馬航飛機MH17在烏克蘭邊境再遇空難,空難激化了美俄矛盾,使烏克蘭危機再度升級。伴隨著每一次“黑天鵝”事件,全球風險資產都會遭遇一輪猛烈拋售,國債、黃金等避險資產則受到追捧,且由于此前市場長期處于超低波動性的環(huán)境中,風險事件的爆發(fā)會引起市場更加劇烈的動蕩[15]。
【例4】Globally, there were black swan events like Brexit and Donald Trumps victory as US president, which further rattled the market. (2016-12-30, MY, The Star Online)
例4列舉了2016年著名的“黑天鵝”事件,如英國脫歐公投、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tǒng)等,金融全球市場因此受到重創(chuàng)。在英國脫歐公投事件中,全球金融市場反應迅速且劇烈,英鎊兌美元匯率閃電崩盤,跌幅超過1000個基點,觸及198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英國首相卡梅倫隨后宣布辭職。11月8日,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擊敗希拉里當選美國總統(tǒng),此事件出乎了主流媒體和分析人士的預測,同樣對金融市場造成了猛烈沖擊。投票當日黃金價格一度暴漲超過50美元,隨后由于投機性買盤消退,轉頭一路暴跌。除此之外,同年12月5日,意大利總理倫齊在公投結束后宣布憲改失敗,并提出辭職。受公投失敗消息影響,全球市場震蕩。歐元兌美元下跌1.3%至1.0534美元;歐元兌日元則下跌1.5%至119.38日元。以上事件堪稱2016年三大“黑天鵝”事件,2016年也因此成為“黑天鵝”事件最頻發(fā)的一年[11]。
【例5】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增強憂患意識?!确馈昂谔禊Z”,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人民日報》2017年7月17日)
例5為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后的首個工作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fā)的評論員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風險》[16],強調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類金融風險事件?!昂谔禊Z”與“灰犀牛”正式進入中國經濟詞匯,引發(fā)媒體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例6】“黨中央非常重視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始終要求守住底線,特別是守住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經濟一局局長王志軍表示,“黑天鵝”和“灰犀牛”都有可能沖擊金融風險的底線,要以不同的思路和辦法應對防范。(《人民日報》2017年8月7日)
例6體現了國家對中國經濟中的“黑天鵝”和“灰犀?!憋L險事件的高度重視。中國經濟歷經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高速增長后,自2012年開始轉入中高速增長的新階段,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受前期積累的各種矛盾及經濟下行的影響,中國經濟的系統(tǒng)性風險顯著加大。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三番五次強調要“牢牢守住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風險的底線”。2017年7月14—15日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設立國務院金融穩(wěn)定發(fā)展委員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要“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tǒng)性風險防范職責,落實金融監(jiān)管部門監(jiān)管職責,并強化監(jiān)管問責”。2017年11月8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國務院金融穩(wěn)定發(fā)展委員會正式成立,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擔任委員會主任[2]。如此種種,展現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防范金融領域中的系統(tǒng)性風險。
圖5為漢英語料庫中“灰犀?!彪[喻使用的歷時特征。2016年,美國學者Michele Wucker出版了暢銷書《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13],使“灰犀牛”風險隱喻迅速為世界所知,因此漢英“灰犀?!彪[喻的使用集中在2017和2018年。
圖5漢英“灰犀?!憋L險隱喻使用的歷時特征
【例7】The gray rhinos are a herd of Chinese tycoons who have used a combination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raw ambition to create sprawling global conglomerates. Companies like Anbang Insurance Group, Fosun International, HNA Group and Dalian Wanda Group have feasted on cheap debt provided by state banks, spending lavishly to build their empires. (2017-07-23, US, New York Times)
例7為《紐約時報》之《“灰犀?!贝笃髽I(yè)威脅中國經濟》的報道,其將“灰犀牛”的概念具象化為“中國大企業(yè)”,以安邦保險集團、復星國際、海航集團和大連萬達集團為代表,稱其共同特征是享有國有銀行提供的廉價貸款、負債高、交易多、經濟關系盤根錯節(jié)。這種“灰犀?!憋L險即對外投資政策監(jiān)管風險。在人民幣匯率風雨飄搖的動蕩期,在人民幣“對內單邊貶值,對外單邊升值”的狀態(tài)下,防止大規(guī)模非理性對外投資是維護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的重要舉措。跨國公司依靠大量貸款為海外交易籌資,一旦交易不順,中國銀行業(yè)將面臨風險。因此黨中央采取了打擊資本外流和“不良債務”增長的緊急措施,以維護國家經濟穩(wěn)定。政治和監(jiān)管環(huán)境的迅速轉變,使得相關企業(yè)遭遇一系列變故和業(yè)務阻力,部分中國跨國民營企業(yè)形象因此受到打擊。但從有效遏制金融風險的角度,外媒評論針對中國采取系列監(jiān)管措施防范“灰犀?!?、強調金融穩(wěn)定持肯定態(tài)度。
【例8】對“灰犀牛”風險隱患,如影子銀行、房地產泡沫、國有企業(yè)高杠桿、地方債務、違法違規(guī)集資等問題,應當摸清情況,區(qū)分輕重緩急和影響程度,突出重點,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決?!啊蚁J谴蟾怕?、可感知的風險事件,應該成為風險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重點。(《人民日報》2017年8月7日)
例8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經濟一局局長王志軍厘清了“灰犀?!钡闹袊x,盤點了國內潛在的“灰犀?!憋L險,提出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重點。文章通過概念闡釋對國內經濟做出了自我診斷,表達黨中央直面風險、堅定改革的決心,也彰顯出中國面向世界拿出中國方案的能力和信心?!盎蚁!币辉~也在中國不斷走熱,并入選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發(fā)布的“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
總而言之,由于金融行業(yè)的高風險性,突發(fā)政治事件、新政策的實施以及金融危機等狀況極易引起市場的連鎖反應,因此無論是“黑天鵝”還是“灰犀?!倍急妒車鴥韧怅P注。若能及時發(fā)現此類風險并充分重視,采取適當措施加以防衛(wèi),便可化潛在危機于未然,這對保衛(wèi)國家金融和經濟系統(tǒng)具有重大積極意義。此外,“黑天鵝”與“灰犀?!彪[喻使用頻率的增加也和“頻率效應”(frequency effects)有一定關系。頻率效應這一概念源于心理學研究,也被借用于解釋語言習得中,即高頻詞匯在心理上更容易被認知和習得[17]。在“黑天鵝”與“灰犀?!崩碚撎岢鲋?,人們并未使用它們來描述經濟。頻數效應使“黑天鵝”與“灰犀?!彪[喻思維逐漸固化,并延伸到了政治[18]、氣候[19]、醫(yī)療[20]等領域。
(三)漢英“黑天鵝”和“灰犀?!憋L險隱喻的搭配詞特征
如表2所示,漢語“黑天鵝”隱喻的搭配詞中,名詞多用以描述黑天鵝事件帶來的“風險”與“挑戰(zhàn)”。動詞強調此類事件“頻發(fā)”,并需要嚴加“防范”。形容詞出現較少,用以描述其造成的不良影響。英語“黑天鵝”隱喻的搭配詞中,名詞多指具體的黑天鵝事件及金融貿易相關詞匯,如“Brexit”“demonetisation”“index”,體現英語國家對各類黑天鵝事件較高程度的關注。形容詞用以描述和解釋該隱喻的特性,如“rare”“unforeseen”;動詞出現較少,僅表示此類事件的發(fā)生。
如表3所示,漢語“灰犀牛”風險隱喻最常與“黑天鵝”成對出現,其余名詞多用于描述“灰犀?!睅淼摹帮L險”與“隱患”。動詞同樣強調對此需要嚴加“防范”。形容詞較少出現,描述其“大概率”的特性。英語“灰犀?!彪[喻搭配以描述其普遍性的形容詞為主,如“obvious”“popular”。名詞包括介紹“灰犀?!崩碚摷懊枋銎鋷淼娘L險(risk)和沖擊(shock)。動詞出現較少,提醒人們注意規(guī)避(avoid)風險。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媒體也多次提及中國(China)的灰犀牛事件,可見中國的灰犀牛事件已引起了國際性的關注。
總體而言,漢語“黑天鵝”與“灰犀?!憋L險隱喻的搭配詞體現了中方對金融領域風險的高度重視,對其各種消極隱患做到了充分認識和警惕。而英語多集中描述二者的特性和具體的風險事件,并涉及專業(yè)的股市和經貿術語。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對待經濟的不同態(tài)度,即英語國家更加注重經濟自然發(fā)展和增長,而中國較多強調政府的宏觀調控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21]。
五、結語
研究首先從概念整合視角分析“黑天鵝”與“灰犀?!憋L險隱喻的認知建構機制,并基于漢英報刊語料庫對比二者的使用頻率、歷時特征和搭配詞的變化,最后對其普遍性和差異性進行解讀。研究發(fā)現,黑天鵝和灰犀牛作為動物的特征與不同類型風險事件的特點之間具有映射相似性,其可通過組合、完善和擴展等認知建構過程,整合形成相應新興風險隱喻。此外,英語國家對于“黑天鵝”事件在近九年來都給予了普遍關注,而中國僅在近兩年才對“黑天鵝”和“灰犀牛”風險高度重視,并采取了嚴格防范的措施。搭配詞的差異還體現出英語國家注重經濟自然發(fā)展的態(tài)度,而中國則較多強調宏觀調控參與經濟發(fā)展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隱喻決定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22]28。對投資者來說,理解“黑天鵝”與“灰犀?!彪[喻有助于其認識和預測某一經濟現象,判斷經濟形勢,規(guī)避各類風險,從而開展正確的投資。對政府而言,清晰地認識到“黑天鵝”與“灰犀?!憋L險可化潛在危機于未然,使國家金融和經濟系統(tǒng)免受沖擊。
參考文獻:
[1]程棵, 王云, 楊曉光.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傳染的特征與規(guī)律[J]. 廣東財經大學學報, 2016, 31 (5): 47-60.
[2]駱曉強, 梁權琦, 楊曉光. 當前中國經濟的“灰犀?!焙汀昂谔禊Z”[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12): 1356-1370.
[3]劉瑞. 防范“灰犀?!薄昂谔禊Z”風險事件[J] .人民論壇, 2019, (6): 77-79.
[4]劉宏振. 防范金融領域“灰犀?!盵J]. 中國金融, 2017, (19): 104.
[5]丁冰. “黑天鵝事件”凸顯美國資本主義的衰落[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7, (3): 68-73.
[6]王瑞昀, 唐薇. 論隱喻意義建構的認知機制——以概念整合理論為視角[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41(4): 130-132.
[7]Fauconnier G.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8]Fauconnier G.,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87.
[9]房紅梅, 嚴世清. 概念整合運作的認知理據[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4, (4): 9-12.
[10]李福印. 認知語言學概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174.
[11]“黑天鵝”[J]. 黑龍江金融, 2018,(1):80.
[12]Taleb N.N. The black swan: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M].New York: Random House and Penguin,2007.
[13]Wucker M.The gray rhino:how to recognize and act on the obvious dangers we ignore[M].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16.
[14]張明. 四重因素沖擊國際金融市場[N]. 人民日報, 2016-11-23(22).
[15]張環(huán). 希臘提前大選“爆冷門” 全球市場再臨“黑天鵝”[N]. 金融時報, 2014-12-11 (008).
[16]人民日報評論員. 有效防范金融風險——二論做好當前金融工作[N]. 人民日報, 2017-07-17(1).
[17]Ellis N. 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 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2, 24 (2): 143-188.
[18]周敏凱. 當前西方民主亂象的根源與未來走向——基于英美“黑天鵝事件”的理論思考[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7, (13): 32-40.
[19]潘家華, 張瑩.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戰(zhàn)略進程與角色轉型:從防范“黑天鵝”災害到迎戰(zhàn)“灰犀?!憋L險[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8, 28 (10): 1-8.
[20]龍大香. 醫(yī)藥黑天鵝頻現,上市公司化解難[N]. 證券時報, 2016-05-13(A08).
[21]胡春雨, 徐玉婷. 基于漢英媒體語料庫的“經濟隱喻”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 2017, 38 (5): 38-43.
[22]Clancy J. The Invisible Power: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M]. Lanham: Lexington Books, 1999: 28.
“Black Swan” and “Gray Rhino” in Chinese and English Media:
Study of RISK Metaph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Corpora
YANG Che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530004, China)
Abstract:The study analyze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two RISK metaphors: “black swan” and “gray rhin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n it compares the frequency, diachronic features and collocations of the two metaphors based on Chinese and English newspaper corpora, and also give an explanation for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t is found that: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ack swan and gray rhino as animals have similar mapping to different types of risk events, hence forming emerging new RISK metaphors through cognitive processes such as composition, completion and elaboration. (2)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had paid general and continuous attention to the “black swan” and “gray rhino” events, while China has only begun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m in the past two years. (3) Differences in collocations reflect that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stress economys natural growth, while China emphasizes the macro?contro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udy is conducive to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the two types of risk metaphors, the trend of their occurrence and impacts on the society at home and abroad, thus providing a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public to be vigilant and prevent such risk events.
Key words: ?black swan; gray rhino; risk metapho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cor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