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雯敏 梁冬青 高盛庭 黃耀明 滕旋
【摘要】 目的 探討學齡期青少年缺鐵性貧血采用維生素C輔助治療的效果及對鐵代謝指標的影響。方法 100例學齡期青少年缺鐵性貧血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單用蛋白琥珀酸鐵口服溶液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維生素C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指標[平均紅細胞體積(MCV)、血紅蛋白(Hb)]和鐵代謝指標[血清鐵蛋白(SF)、轉鐵蛋白飽和度(TSAT)、血清鐵(SI)]水平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 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MCV、Hb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MCV、Hb水平均高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SF、TSAT、SI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SF、TSAT、SI水平均高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00%(2/5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6.00%(8/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學齡期青少年缺鐵性貧血在蛋白琥珀酸鐵治療基礎上輔以維生素C治療, 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改善血常規(guī)及鐵代謝指標, 且具較高安全性, 應用價值十分突出。
【關鍵詞】 缺鐵性貧血;維生素C;鐵代謝指標;學齡期青少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6.048
青少年缺鐵性貧血為多發(fā)性臨床病癥, 患者以頭暈、乏力、心悸、氣短、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體力、耐力下降、食欲減退等為主要表現(xiàn), 嚴重者可引發(fā)代謝障礙, 促使其身心健康水平顯著下降。補充鐵劑為現(xiàn)階段青少年缺鐵性貧血患者的常用治療方法, 其中, 應用最為廣泛的藥物為蛋白琥珀酸鐵, 其含豐富亞鐵離子, 可有效補充鐵元素[1, 2]。但實踐表明, 在蛋白琥珀酸鐵基礎上輔以維生素治療青少年缺鐵性貧血可進一步增強臨床療效, 取得更為理想的預后。本次研究中青少年缺鐵性貧血患者在蛋白琥珀酸鐵基礎上輔以維生素C治療, 效果顯著, 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學齡期青少年缺鐵性貧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內科學》相關診斷標準。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觀察組患者中, 男29例, 女21例;年齡14~18歲, 平均年齡(16.2±0.8)歲。對照組患者中, 男26例, 女24例;年齡14~18歲, 平均年齡(16.0±0.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用蛋白琥珀酸鐵口服溶液治療, 劑量為1.5 ml/(kg·d), 分2次給藥。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維生素C治療, 即口服維生素C片100~150 mg/d, 餐前給藥。兩組均治療3周為1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指標(MCV、Hb)和鐵代謝指標(SF、TSAT、SI)水平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 4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貧血癥狀呈基本消失顯示, Hb復常;顯效:貧血癥狀基本改善, Hb水平明顯提升;有效:貧血癥狀相對改善, Hb水平提升不明顯;無效:未及上述標準??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 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CV、Hb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MCV、Hb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MCV、Hb水平均高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F、TSAT、SI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SF、TSAT、SI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SF、TSAT、SI水平均高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僅發(fā)生腹瀉、食欲不振各1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0%(2/50);對照組發(fā)生腹瀉4例, 食欲不振2例, 惡心2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6.00%(8/50);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學齡期青少年缺鐵性貧血的治療中, 補鐵是最重要治療原則。維生素C不僅是人體各項組織和器官維持正常功能的必需物質, 且作為強還原劑可防范進入人體的二價鐵被氧化為三價鐵, 從而增加鐵利用與吸收, 進一步增強療效[3-6]。同時, 還可促進體內Hb的形成予以, 使Hb含量增高, 進而增強綜合療效。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 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MCV、Hb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MCV、Hb水平均高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SF、TSAT、SI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SF、TSAT、SI水平均高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說明蛋白琥珀酸鐵輔以維生素C治療療效顯著, 且血常規(guī)指標、鐵代謝指標改善更為理想。鐵代謝指標是缺鐵性貧血病情診斷和評估的重要依據(jù), 其中SF具較強的鐵結合及儲備能力, SI為必需元素, TSAT可呈現(xiàn)血清鐵與總鐵結合力的比值, 三代元素均增高, 充分證實了維生素C對鐵代謝的重要調節(jié)作用[7-10]。另外, 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00%(2/5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6.00%(8/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維生素C輔助應用可協(xié)同增效, 改善癥狀和體征, 進而降低常規(guī)鐵劑引發(fā)的不適。
綜上所述, 學齡期青少年缺鐵性貧血在蛋白琥珀酸鐵治療基礎上輔以維生素C應用, 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改善血常規(guī)及鐵代謝指標, 且具較高安全性, 應用價值十分突出。
參考文獻
[1] 和海菊. 硫酸亞鐵口服液配合維生素C治療營養(yǎng)性缺鐵性貧血的效果觀察.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7, 15(8):148-150.
[2] 趙慶云. 右旋糖酐鐵口服液聯(lián)合維生素C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的臨床療效. 中國處方藥, 2019, 17(3):56-57.
[3] 陶秀玲, 管敏昌. 右施糖酐鐵口服液聯(lián)合縮生素C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的臨床療效. 中國婦幼保健, 2017, 32(13):2918-2920.
[4] 張淑紅, 張靜, 張亭, 等. 多種鐵制劑治療缺鐵性貧血患兒效果差異研究. 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31):5375-5377.
[5] 張利平, 呼改琴, 周艷紅, 等. 蛋白琥珀酸鐵聯(lián)合維生素C治療對妊娠合并缺鐵性貧血孕婦鐵調素、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影響. 中國婦幼保健, 2018, 33(11):2442-2445.
[6] 崔玉美. 蛋白琥珀酸鐵聯(lián)合維生素C、B_6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的療效及對鐵代謝的影響. 系統(tǒng)醫(yī)學, 2018, 3(17):122-124.
[7] 阮晟鳴, 吳芝萍, 王惠敏, 等. 生血寧片聯(lián)合琥珀酸亞鐵片治療妊娠期缺鐵性貧血患者的療效及對鐵代謝的影響.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18, 18(15):104-107.
[8] 辛勤. 維生素A聯(lián)合鐵劑治療學齡期青少年缺鐵性貧血臨床觀察.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5, 35(8):53-55.
[9] 夏紅燈, 胡天鈺, 史德寶, 等. 鐵代謝指標對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性能評估. 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8, 53(9):147-150.
[10] 柯有甫, 魏克民, 鄭軍獻, 等. 生血寧片對缺鐵性貧血鐵代謝分子指標的影響. 浙江中醫(yī)雜志, 2003, 38(6):261-263.
[收稿日期:201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