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興
【人物】“種樹老人”班都
【故事】年過八旬歲的蒙古族牧人班都,常年生活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策克嘎查。這里位于巴丹吉林沙漠邊緣,氣候干旱,環(huán)境惡劣,老人是方圓二十多公里內(nèi)的唯一住戶。20世紀70年代,流經(jīng)他家附近的河道斷流,胡楊枯萎。幾十年來,他先后挖了十多口水井,取水灌溉,就是為了守護這些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胡楊。如今,因為常年堅持,以及當?shù)氐闹С?,斷流幾十年的河道又見來水,這片土地正在煥發(fā)勃勃生機。
【素材解讀】
“有誰能如此頑強,耐旱、耐寒、耐鹽堿,抗風(fēng)、抗沙、抗禍殃,根深十米汲取營養(yǎng),雨后三年枝發(fā)葉長,即使旱死二十余載,遇水又有新芽綻放?!比藗兪熘摹逗鷹疃Y贊》一文中的這段話,既描述了胡楊樹的植物特性,也詮釋了一種頑強不屈的精神品質(zhì)。樹有根,人有神,與胡楊林相伴數(shù)十年的班都老人,就有一種如胡楊生長一般的頑強精神。
人留下來,沙才能退,樹才能活。班都老人始終認為,“留在這里,這里的胡楊需要我”。的確,那片土地需要耕耘它、改善它、綠化它的人,胡楊樹也需要栽種它、培育它、呵護它的人。班都老人把心留在了大漠,一點點地找有水的地方種樹,一口口地挖有水的井。為了改變?nèi)彼臓顩r,他不惜賣掉8頭牛和3匹駱駝,花了8萬多元疏通河道。一個人的精神多頑強,行動就會多有力。現(xiàn)在,越來越多原本干枯的胡楊樹吐出了新葉。
頑強抗沙,堅持植樹,為大地覆蓋上綠裝,班都老人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有三代人在50多年的時間里,讓荒原變林海,昔日“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景象徹底改變。從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甘肅八步沙林場的三代職工,以郭朝明等“六老漢”為代表,完成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37.6萬畝,書寫了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綠色篇章。更有無數(shù)人通過社交平臺等互聯(lián)網(wǎng)工具,參與公益植樹活動,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為祖國添綠??梢哉f,治沙綠化需要科學(xué)態(tài)度和科學(xué)方法,也需要頑強精神、堅韌意志,更離不開全民參與。從老一輩到新一代,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為綠色發(fā)展做貢獻,就像班都老人的兒女,從曾經(jīng)反對到現(xiàn)在支持,植綠成了全家堅守的夢想。
“我老了,但老地方不能老,胡楊不能老?!卑喽际沁@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胡楊林生長的地方也在重新煥發(fā)青春。正如《胡楊禮贊》中所贊頌的,“在寸草不生的戈壁盡頭,胡楊林高挺著永不彎曲的脊梁”,只要精神在、意志在、作為在,綠色就能一直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