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鳴鶴
近期,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人民法院第五個五年改革綱要(2019-2023)》。這意味著,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進程,已經砥礪前行了二十年,而未來五年,新的藍圖,新的征程,已經徐徐拉開帷幕。
回望1998年出臺的人民法院第一個五年改革綱要,彼時的人們,曾為庭審使用法槌、為肩章大蓋帽制服變成了西裝而歡呼?;蛟S以今人的視角,這僅是微不足道的司法禮儀變化,或只是變換正義的行頭,卻不知所有變化中的艱辛與爭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變化之初始,最為不易。
曾記否,被告人出庭能否自由著裝而不用穿看守所號服,一度引發(fā)激烈的公共討論。提議者依“無罪推定”原則,堅持“任何人在被法院宣告有罪之前,都應當推定為無罪”;異議者則以法律需要威懾力為由強烈反對,甚至指摘倡議者“滿腦子都是資產階級的法治思想”。簡單的著衣取舍,竟成為“姓資還是姓社”的立場問題,在二十年之后的今天看來,令人啞然。
爭議的風雨聲中,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終究還是穩(wěn)健行進,點滴變化,默默見證。二十年光陰,日變或年變的結果比對或不明顯,累年卻是可觀。打個比喻,如果一位二十年前的法官穿越到今日,很可能在曾經工作過的法院迷路。在過去的二十年,即使在貧困地區(qū),人民法院特別是人民法庭,已基本完成了硬件建設。在一些發(fā)達地區(qū),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和司法需求的倍增,法院審判大樓或已是二度更迭,或于無法擴容時索性易地重建。更富意義的實質變遷還在于,行政審判從無到有,破產、知識產權、生態(tài)審判等專業(yè)性審判庭室紛紛建立,強制執(zhí)行工作從“執(zhí)行員-執(zhí)行組-執(zhí)行庭-執(zhí)行局”升級換代,以及審判管理體系的建立、互聯(lián)網技術在法院工作中的運用,等等。諸如此類的深刻變化,即便是親歷者亦需細細盤點。倘若認知仍停留于二十年前,的確需要頗費時日,方能實現(xiàn)知識更新、觀念迭代。因為于二十年前,即便是最狂野的想象力,也無法預見法院的變化,今昔竟如此迥然。
最好的變革是初心不忘,身體力行,目標千里,始于足下。那么,當時光之針指向2019年,在共和國即將迎來七十華誕之際,最高人民法院的改革設計者們,又為未來描繪出怎樣的一幅司法藍圖呢?且不論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等高遠的理想,在正文菜單部分,人民法院又將迎來怎樣的具體變革呢?
可以想見,未來五年,司法的過程將更加公開透明,除法定不公開事由外,司法的過程、裁判的結果,將應公開而盡公開。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亦是最有效的防腐藥,海量的裁判文書,既是法官們司法智慧的載體,也是社會行為的規(guī)則指引,更是法學院學生們學習司法技能的寶藏。
未來,司法將更加親民,訴訟將更加便民。人民的法院,當以人民為服務對象、為中心。司法的目標,就是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人民不再視法院為“衙門”或“公門”,而將其視為糾紛解決機構,一個“講道理、給說法”的地方。民眾選擇服從法律,并不是緣于對法律的畏懼,而是基于對法律的信仰。
未來,改革將是讓司法的過程更科學,以較少的司法資源,輸出公正高效優(yōu)質之司法產品。種種具體的改革舉措,如健全審判權力運行、完善統(tǒng)一法律適用機制、完善審判監(jiān)督管理機制等等,其目標均是為了確保審判權運行于制度的軌道上,由專業(yè)人士行使審判權,堅守程序正當性這一不可撼動的原則。有規(guī)則,有監(jiān)督,權力不能恣意,也不敢懈怠。
未來,執(zhí)行或不再成為困擾法律人的一大難題。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將使人們如同珍惜自己的臉面一般注重對個人信用的“保養(yǎng)”。因為在信用年代,如若信用不佳,將如同大花臉行走于鬧市中。人人將視信用如“第二生命”,除非確實破產,沒人會拿自己的信用開玩笑,而即便破產,未來立法確立的“個人破產制度”,亦將為經濟上的失敗者提供“重生”的機會。
未來已不遙遠,一切美好,始于想象,始于規(guī)劃,始于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