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宇利
黃皮,蕓香科黃皮屬常綠小喬木,別名“黃彈”“黃段”“油皮”“王壇子”“海梅”等。它與柑橘、花椒類是近親,因此全株也有強烈的香味。
乍一看這果子,與龍眼、金桔一樣都穿著黃馬甲,可只有這種果子以貌取名為“黃皮”。
前年,深圳一位同樣愛好昆曲的陳老師寄來幾斤新摘的黃皮果,是我第一次品嘗到它的美味。
華南特有黃皮原產(chǎn)于我國南部沿海地區(qū),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主要產(chǎn)于我國廣東、廣西、海南、臺灣、福建,產(chǎn)量和品種以廣東省的廣州市和汕頭市為首,村民自家的房前屋后都種滿了它,尤其是客家村民。
近些年在廣西、云南也擴大種植,有的地區(qū)滿山都是。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也有少量分布。
黃皮有很多地方品種,我國有十來種,大致分為甜、酸、苦三類。
甜黃皮甜得膩人,酸黃皮則酸得倒牙。很奇葩,這兩類味道懸殊的品種卻能生長在同一地點,還派生出了酸甜口的中間類型??帱S皮雖難入口,但可入藥。不過它們都帶點柚子香味。論數(shù)量,還是偏酸的品種居多。
黃皮果實成熟多在七八月份。成熟的果子呈黃褐色,也有個別黑皮品種。果子形狀也有差異,有圓粒形、橢圓形、闊卵形、雞心形等。鵪鶉蛋大小的果子表面披著細細的絨毛,黃白色的果肉真像龍眼,里邊包藏著翠綠的種子。
甜黃皮以雞心種最為著名,果大皮厚,酸甜適中,主產(chǎn)于珠江三角洲地區(qū)。
一般黃皮的缺點是果肉少,種子占果實體積的40% ~ 50%。廣東省云浮市郁南縣通過雜交培育的無核黃皮,果大、肉厚、無核,而且色鮮、味美、無渣,以“黃皮之王”著稱。郁南縣因而被稱作“中國無核黃皮之鄉(xiāng)”,國家對郁南縣建城鎮(zhèn)產(chǎn)的無核黃皮實施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
正氣之果黃皮還被譽為“正氣果”,意思是多吃無妨,感冒、咳嗽吃也可不受限制。
南國民間素有“餓吃荔枝,飽吃黃皮”的說法,說明人們了解到黃皮有促進消化的作用,吃飽飯照樣可吃它。
黃皮富含維生素C、糖類、有機酸及果膠,可消食健胃。飯后吃幾顆黃皮有助于消化,可以果肉、果皮、果核一起吃。帶核吃雖有些苦,但效果更好。
黃皮還含有黃酮類物質(zhì)和黃皮新肉桂酰胺,前者可化痰平喘,后者可緩解平滑肌痙攣。
一般來說,甜黃皮多作鮮食,酸黃皮用以加工。不過,在夏日吃酸黃皮果,感覺像吃梅子一樣,酸酸甜甜的,既能生津止渴,又可開胃解膩,比甜黃皮果更爽口。用黃皮果泡水喝,再放點蜂蜜或白糖,酸甜帶點柚香。
黃皮的成熟時間較為集中,上市時間短。鮮果無法長時間保存,在陰涼干爽處可以保存4 ~ 5天,冰箱里冷藏最多也就保存一周左右。深圳陳老師寄來的新鮮黃皮果,還帶著空運也沒化掉的冰袋。我把它放在冷凍室里,連續(xù)吃了幾個月微型“凍柿子”。
更多的黃皮果子被用來加工,鹽漬、糖漬成涼果、蜜餞或果餅等休閑食品,也可制成果凍、果醬及清涼飲料,還可浸酒或發(fā)酵釀酒。
用蜂蜜腌漬的黃皮果蜜餞與腌漬的老藥桔、佛手果并稱“潮州三寶”。
全身是寶黃皮果與肉類搭配可發(fā)揮其解膩的特長,比如黃皮燜排骨、黃皮碌鵝、黃皮蒸雞……
黃皮種子富含油脂,出油率高達42%,是優(yōu)良的潤滑劑;黃皮的果核和樹根在民間也可入藥;黃皮的葉和根含黃酮甙、生物堿、香豆素及酚類化合物,葉中所含的黃皮酰胺可改善記憶,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現(xiàn)已進行人工合成。
黃皮的樹皮可作“黃柏”入藥。正宗“黃柏”
是黃檗的樹皮。“柏”與“檗”讀音一樣,都是“bò”。
黃檗與黃皮同為蕓香科,但黃檗生長在東北、華北等地,俗稱“關黃柏”。而黃皮的樹皮就稱作“川黃柏”,因其有的同屬近親物種生在四川、湖北等地。
兩種黃柏均含小檗堿,就是大名鼎鼎的黃連素,用于治療急慢性腸炎、菌痢,還用于抗結(jié)核,治療多種炎癥,以及最近十幾年在心血管、血糖、血脂等方面發(fā)現(xiàn)的新用途。黃連素在國內(nèi)、國際市場上屬于緊俏物資,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
說到這大家就明白了,為什么很多地方有擴大黃皮種植的積極性。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