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景/安徽大學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對稱謂語的定義是:人們由于親屬和其他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由于身份、職業(yè)等而得來的名稱。根據(jù)稱謂語所表示的人際關系,可以將其劃分為親屬稱謂語和非親屬稱謂語(即社會稱謂語)兩類:親屬稱謂語是指用以稱呼與說話人有親屬關系的人的用語,例如,叔叔、伯伯、舅舅、姑姑等;社會稱謂語則指用于稱呼沒有親屬關系人的一種用語,包括各種社會關系人之間的互稱用語,如姓名稱謂語、職務稱謂語、通用稱謂語和零稱謂語等。本文將綜述國內學界涉及社會稱謂語的歷時發(fā)展、缺位與泛化現(xiàn)象、跨語言對比等幾個方面的研究。
李瓊、杜敏(2011)認為語言與社會的共變關系最快也最直接地反映在語言詞匯的變化上,而詞匯中的社會稱謂語部分更是首當其沖,他們以“同志”“師傅”“老板”這三個社會稱謂語的使用范圍及其語義變遷為例進行了具體分析,反映出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變化對社會稱謂語使用的影響。
吳維(2016)論述了各個時期社會稱謂語的使用狀況,通過從各個時期中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會稱謂語進行文化背景分析,發(fā)現(xiàn)社會稱謂語反映了特定時期中的社會人際關系和社會性質,以及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中人的心理傾向和價值取向。
21 世紀以來,以互聯(lián)網為基礎的“新媒體時代”為語言研究提供了新的天地。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社會稱謂語也具有了新的時代屬性,特別是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興社會稱謂語大量涌現(xiàn)。許秋華(2017)提出新興社會稱謂語是在隱喻和轉喻的認知基礎上產生的,其來源和表現(xiàn)形式主要為稱謂用語的縮略化、擬物化、兒童稱謂用語和方言稱謂詞語的泛化等。與傳統(tǒng)稱謂語相比定位功能明顯削弱,幽默色彩更加突出,更加新穎別致,體現(xiàn)了國人價值觀的多元化。
徐銀(2018)運用李宇明先生于2002 年提出的“詞語模”理論,對以“×哥”“×男×女”為代表的新興性別稱謂語等進行了結構分析,認為新興性別稱謂語所形成的“詞語模”框架實則是社會文化發(fā)展與語言本身發(fā)展規(guī)律相互促進的結果。并提出新興社會稱謂語在語義變異方面體現(xiàn)出稱呼觀念趨于平等化,娛樂化、趣味化凸顯和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特點。
程悅等人(2018)從來源、構造方式、修辭手法、感情色彩等角度對新時期新型社會稱謂語進行分類,并結合典型詞匯作具體分析,根據(jù)調查問卷預測其未來走向。
稱謂語缺位指的是在漢語里缺乏專有名詞來對某一關系進行準確描述。例如用于稱呼老師配偶的稱謂詞,有稱呼男性老師妻子的詞語“師娘”,卻沒有適合的稱呼女性老師丈夫的詞匯。郭熙(1997)首次從語言系統(tǒng)性的視角命名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稱謂語的缺位”。他認為社會稱謂的缺位中最明顯的有以下幾個方面:與“先生”和“小姐”相關的稱謂的缺位,女師傅、女老師的配偶的稱謂的缺位,同事或一般朋友的配偶稱謂的缺位,普遍性社會稱謂的缺位。而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重要因素是男女社會地位的差異。他提出社會稱謂的缺位是我國大眾文化的一種比較特殊的現(xiàn)象,也是語言發(fā)展不平衡的一種突出表現(xiàn)。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漢語的社會稱謂將處于一種無序狀態(tài)。雖然語言具有自我調節(jié)功能,能主動從無序走向有序,但我們仍需為此作出巨大努力。近些年,不少學者都對漢語社會稱謂語缺位現(xiàn)象的分類、出現(xiàn)原因及補位措施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肖倩(2007)的調查發(fā)現(xiàn),社會稱謂缺位現(xiàn)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的不對稱:性別的不對稱,最典型的是女老師或女性上司的丈夫的稱謂問題;親疏的不對稱,出現(xiàn)了稱呼陌生人的社會稱謂的空缺;社會通用稱謂內部的不對稱。她認為缺位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實質上是現(xiàn)代社會言語交際需要和語言現(xiàn)狀之間的矛盾,提出通過不使用稱謂語和部分稱謂語的泛化使用來補位。
王萌、李冰燕(2015)的研究表明,造成這種缺位的主要內部原因有詞義的發(fā)展變化,語言規(guī)律和交際原則的限制以及無標記性和有標記性稱謂轉換。并提出通過舊詞新用、創(chuàng)造新詞進行社會稱謂語內部調整、社會稱謂語模糊化和社會稱謂語泛親屬化來補位。
除此之外,還有關于社會稱謂語缺位的專項研究。例如郝媛媛(2005)從社會、歷史、文化角度分析了當今女性社會稱謂缺位現(xiàn)象,并提出相應的補位策略。陳硒(2006)以廣州市的社會成員為調查對象,對現(xiàn)代漢語社會稱謂語的缺位現(xiàn)象中一些“難點”進行了抽樣調查。劉洋(2009)將南寧社會成員作為調查對象,分析社會稱謂語的使用情況,總結出社會稱謂語缺位類型和缺位原因。
社會稱謂語在人際交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稱謂語的缺位儼然會給日常交際造成一定困難。孟萬春(2010)等學者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零稱呼語、親屬稱謂語泛化、通用稱呼語泛化的補位措施。李曉文(2011)的研究表明,革新語言倫理觀念才是進行補位的最有效措施,也是首要措施。
社會稱謂語的泛化指的是用具有一定社會關系特征的稱謂語稱呼不具有這種社會關系特征的人。90 年代陳建民(1990)已提出“師傅”“老師”“大夫”稱謂的泛化現(xiàn)象。他認為社會的變動引起社會和語言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主要表現(xiàn)為名與實之間的不協(xié)調,如出現(xiàn)了稱呼知識分子和軍人為“師傅”、稱呼護士為“大夫”等許多名實不符的現(xiàn)象。揚清、王娥(2005)提出屬于社會稱謂語范疇的“老師”一詞以其特有的表尊敬義而獲得了普遍的應用。在不斷推擠、替代其他稱謂的過程中,它逐漸擴大了自己的領域,最終達到了今天的泛化。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老師”一詞仍將會是文化知識領域的重要稱謂。王勁松(2007)通過對“美女”稱謂語泛化的社會文化背景、語言學成因、言語交際功能以及它在具體語境中使用特點的探究,說明“美女”稱謂語的泛化決非偶然,而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吳瑩瑩(2012)從語用變遷的角度分析了“老師”、“美女”、“親”等社會稱謂語泛化使用的過程。楊程(2014)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認為“老師”這一稱謂由最初的特指某一類人,到如今的泛指具有某些特征的人,其演變過程實際上遵循了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也暗藏著語言的經濟原則。
畢 繼 萬(1997)、黃 嶸(2007)比較了中英社會稱謂在職務稱謂、通用尊稱、稱謂泛化等方面的差異,對比了漢英稱謂與人際關系的聯(lián)系。任海棠等人(2004)在Brown與Gilman所 建 立 的“權 勢 ”(power)與“等同”(solidarity)語義對立模式下,比較分析了漢英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在社交稱謂語方面的具體異同、沖突、空缺、交叉等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漢語稱謂比英語稱謂更豐富、表達意義更精確、色彩義更濃重。尚婷(2004)認為中英社交稱謂語的巨大差異是中英文化在語言層面上對社會等級權勢、血緣親緣關系及個體社會地位的投影與折射。漢語中普遍存在非對稱性稱呼,而英語中更為普遍存在的是對稱性稱呼。陳芳芳等人(2012)從跨文化的角度對比分析漢英社會稱謂語的差異,并探究其主要影響因素中中西價值觀的不同。
文光(2015)和陳玉珍(2018)都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分別對比了中印尼社會稱謂語和漢法社會稱謂語的異同,并提出相應的對外漢語教學策略。
王德仙(2016)從描寫現(xiàn)代緬漢語口語中的稱謂語系統(tǒng)入手,對緬漢稱謂語進行比較,指出緬漢社交稱謂語最大的不同是緬語稱謂系統(tǒng)比漢語稱謂系統(tǒng)多出“僧尼俗稱謂”。緬甸人和中國人都重視人名的使用,但卻存在較大的差別。
馬華(2016)探究了中日校園稱謂語間的異同,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對老師的常用稱謂比日本學生要多很多,如以官職稱謂來稱呼老師或“工作職責+‘老師’/‘教授’”的稱謂方式,在中國相當普遍,而日本則幾乎沒有。中國學生常稱呼教輔人員為老師,而日本學生只會稱呼擔任教學工作的人為老師,對于教輔人員,零稱謂才是更為恰當?shù)姆Q謂方式。
林如奕(2016)從職銜稱謂、關系稱謂、姓名稱謂和擬親屬稱謂方面論述了漢泰社會稱謂語語中各自的使用習慣,并闡述了他們的差別。如中國在校學生可互稱“同學”,不受口語、書面語、面稱、背稱的限制,而泰國需要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來具體區(qū)分;漢語里唯有“副”為“正”的下級,而泰語里各個單位的職務名稱中“準、次、副”都可作為“正”的下一級。
馬晶晶(2018)對比了漢俄社交稱謂中姓名稱謂、職務稱謂和零稱謂的不同,并從宗法制度、倫理道德、價值取向、政治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形成差異的原因。韓夏(2007)、李侑信(2010)、王斐 斐(2011)、許昕(2012)等人的碩士學位論文都對漢韓社會稱謂語進行了對比研究。
從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相關研究成果顯著,但仍有不足。在研究視角上有待進一步拓展創(chuàng)新。新興社會稱謂語數(shù)量眾多、種類龐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新興社會稱謂語的語言規(guī)范問題及其生命力的強弱仍是值得進一步探索的命題;為切實解決社會稱謂語的缺位問題,新的行之有效的補位措施也尚待挖掘。在研究內容上存在不均衡性。社會稱謂語泛化的研究較集中于“老師”“美女”“師傅”等已長期存在的稱謂語上,對于一些新興稱謂語泛化使用的研究還很少;社會稱謂語共時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漢語與英語、韓語的對比上,與其他語言的比較研究還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應注重研究內容的豐富與均衡,以創(chuàng)新的眼光不斷探索新的研究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