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泉宇
成子湖,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洪澤湖北岸;成子湖,像一位慈祥的母親,撫育著世代沿湖百姓。出生于此的我,血液里流淌著深深的成子湖情結,個性中張揚著濃濃的成子湖情懷。
忘不了成子湖悠悠碧水,忘不了成子湖萬畝荷花。忘不了成子湖蘆葦清香。
荷花、荷葉、蓮藕、蓮蓬,對于生長在湖邊的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小時候無論溝渠還是河塘,春夏之際抬眼望去,總有那么一些荷葉,或三三兩兩,或溢滿水面。湖邊更是一望無垠的荷塘花海。要么摘一片荷葉,頂在頭上防雨防曬;要么摘幾朵荷花,放在房間香飄四壁;要么偷幾個蓮蓬,小伙伴私下分吃。最令人傷感的是寒冬臘月,冰冷的水面零星佇立著一些殘荷,在凄厲的北風呼嘯之下,顯得那么無助、凄涼。陌生的是隨著求學、工作的遠離,看到一望無際的荷塘已經是一種奢望,只在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句中念叨家鄉(xiāng)的萬畝野荷塘。
夏日午后,相約回到家鄉(xiāng)的十幾位老同學,簇擁著老師,驅車沿成子湖大堤看萬畝荷花,師生們逗留在萬畝荷塘邊上的蘆葦蕩不忍離去。抬眼望去,一片片蘆葦在微風中輕輕顫動,葦葉隨風搖曳沙沙作響,給靜謐的湖畔散發(fā)跳躍的思緒。
蘆葦在我的記憶里很深。春來一望無垠的蘆葦像逶迤的青龍沿岸而伏,一片翠綠;端午前后,勤勞的母親們摘下葦葉,用糯米便可包出黏糊糊的粽子來;秋日灰白的葦花迎風搖擺,手背拂過,柔柔的葦花夾帶著一縷暗香沁人心脾;冬天的蘆葦蕩一片肅殺,滯留的積雪在葦葉上茍延殘喘,不知蘆根正在為下一季的蓬勃積蓄力量。最快樂的莫過于小伙伴們,此刻可以輕而易舉地捉到野鴨和大雁,拾到成窩的野鴨蛋。
印象中的蘆葦對我們農家生活幫助很大,蓋房子的時候用干蘆葦扎成五六米長的柴籽,排列在房梁上,上面再用幾十公分長、粗點的蘆葦沾泥一層層碼積上面,完全替代瓦。這樣的房子雖然不富麗堂皇,卻冬暖夏涼。有手藝的人會用蘆葦編成席子、節(jié)子(農村用來盛糧食的)賣掉補貼家用。最難忘懷的是老人們用葦花做成的毛窩子,比棉鞋還暖和,一直陪伴我到高中畢業(yè)。
順著蘆葦蕩向里,望不到邊的水面上,無際的荷葉在微風吹拂下輕輕擺動。近處小小的蜻蜓迎風站在荷葉邊,青蛙躍起濺出的水珠滴落在荷葉上晶瑩剔透。已過荷花盛開季節(jié),還有一些荷花含苞待放,白的,紅的相映成趣,在青荷的襯托下更顯婀娜多姿。雖然有的荷葉開始枯萎,但依然影響不了師生們尋求童趣的興致。
原來的萬畝野荷塘早已因圍湖養(yǎng)蟹的開發(fā)不復存在,我們看到的是近年來政府高效農業(yè)政策驅動下的人工栽植。承包荷塘的是一個穩(wěn)重小伙,已經在這里奮斗幾年。他說蓮藕全身是寶,青荷經過加工可以泡水喝,既減肥又去火;荷花制干可做枕芯,有明目的功效;藕不僅做菜還可以做成藕粉暢銷海內外;蓮子更是不可多得的補氣食材。
古往今來,詠蓮的詩文比比皆是,文人墨客常常自喻高潔。我無意附庸,更多的在想,作為扶貧示范區(qū)的家鄉(xiāng),隨著交通的便捷,靠水吃水的優(yōu)勢日益凸顯。高效生態(tài)農業(yè)與旅游觀光農業(yè)既讓鄉(xiāng)親們更加富裕,也給久居都市的人們提供休憩的港灣。閑來攜侶呼友,泛舟荷海,嗅著沁人的清香,吃著鮮嫩的蓮子,在水天相連的意境里,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真是快意人生。
碧綠的葦葉依然沙沙作響,荷塘的清香依舊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