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5歲的香港演員梁家輝雖未正式成名,但因個人非常努力,常到各個劇組跑龍?zhí)?,被很多影視界人士所熟悉。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正在籌拍《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的著名導演李翰祥,并被邀請出演片中的咸豐皇帝一角。
為了使影片場景真實可信,導演李翰祥要求劇組盡可能在故事發(fā)生地北京拍攝。一些影視界朋友于是勸說梁家輝趕快找個理由推掉此事,因為當時臺灣文化局有一條不成文的霸道規(guī)定:凡是去大陸拍電影的導演和演員,一律封殺。而臺灣市場當時是香港電影非常重要的市場。所以,香港幾乎沒有人敢挑戰(zhàn)這條規(guī)矩。誰知梁家輝堅定地說:“我是去拍愛國電影,能犯什么錯呢?”毅然前往北京拍攝。
1983年10月,《垂簾聽政》在香港上映。憑借出色的演技,梁家輝一舉拿下了1984年第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成為金像獎史上最年輕的影帝,至今也無人打破。
而此時,臺灣文化局封殺梁家輝的消息也不脛而走??紤]到梁家輝是可塑之才,且票房收入不錯,幾個業(yè)界資深人士主動幫忙“打點”。在各方周旋下,臺灣文化局為表“仁慈”,決定對梁家輝網(wǎng)開一面,但前提是要梁家輝主動公開道歉,并寫一份“悔過書”,表明自己以后再不會到內(nèi)地拍戲。
臺灣文化局還拿出很多演員簽過的“悔過書”,并分析了其中的利弊關(guān)系。朋友也紛紛勸說梁家輝積極配合,哪怕是表面上走個流程也行。但是,梁家輝卻斷然拒絕了,他義正辭嚴地說:“一個人愛國會有什么錯呢?你們非要讓我道歉的話,我寧愿就此退出影視界!”
因為拒絕“悔過”,臺灣文化局隨即向各大電影院發(fā)出通知,所有梁家輝出演的電影都不得引進,否則將面臨強制關(guān)停。一時間,再無人敢找梁家輝拍電影。剛剛成名的“影帝”就這樣被逼“下崗”。
然而,梁家輝并沒有屈服,他在鬧市擺起了地攤,大有退出影視界的決心。梁家輝的愛國之舉迅速傳遍了香港文藝界,也感染了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和業(yè)界朋友。終于,在徐克、周潤發(fā)等人的周旋和幫助下,梁家輝重返影壇,并憑借出色的演技,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超級偶像。
多年之后,在一次專訪中,當主持人問起當年拒絕悔過遭封殺之后是否后悔時,梁家輝表示:如果再選擇一次,依然會堅持當時的決定。一名演員,如果不愛自己的國家,不愛自己的民族,就是沒有骨氣,就是喪失氣節(jié),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演員。
這家媒體在隨后的專題報道中這樣寫道:梁家輝之所以能屢屢斬獲影視界的殊榮,一方面是因為自身出色的演技,另一方面更是因為演技背后的那一腔正氣、一片赤誠以及那一身鐵骨錚錚的民族氣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