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默
舊日生活是精心選擇替代的結果
不曾被忘記卻無法從中獲取
在一雙什么都看不到的眼睛前面
環(huán)繞著為我們的存在而設置的邊緣
春天的雨水再次帶給歲月溫馨
于是把大地擢升到凌空的境界
那是一個危險的高度猶如迎向死亡
所有的人都將輕易看到事物的毀滅
它沒有乞援的對象更不存在蒙蔽
像太陽培育出的陰影一般純凈
如果有人端坐其中必將被穿透
因此不可抵達的黑暗更似曙光
一
這是一部孤獨的書。你越是深入其中,越是感到一種靈魂上的顫栗、陰郁和寒冷。這是一個如此幽深,又如此令人不安的世界,它吸引你,同時也排斥你,你一次次地接近、理解,并試圖進入,又一次次被從里面推開。你的心里充滿了波動,但你又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述你在這本書中所經(jīng)歷的一切。你沉默時,你面對的世界又迅速隱去,背景重新變得遙遠、模糊。于是,你只能再一次隱入沉默,直至清晰可見。這是一個詩意的世界,高居現(xiàn)實之上,它是超驗的、抽象的,它拒絕所有困難的經(jīng)驗主義的解釋和分析。這個世界充滿了象征和隱喻,有著極為神秘的成分,你只能盡力敞開你的心靈,去應和、去感知。理性、非理性,意識、潛意識,猶如一條真實的河流和一些洶涌的浪濤,給你既有的經(jīng)驗以沖刷與撞擊,你或者面對它,或者轉身離去,你的選擇,并不妨礙這一心理事實的存在。這些真正意義上的詩歌,由于其純粹的沉思性質,使它們看上去像一顆顆寒光閃爍的星辰,既獨立存在,又相互照耀,在我們期待的視野構成一片深邃的、不可測度的精神空間。這部孤獨的書充滿了對生活,乃至對生命本身的猶豫和疑慮。我們能夠從詩人反復不斷的質疑中感受到一種時光久遠的迷惘、困惑和憂傷,而這種迷惘、困惑和憂傷又來自于一種強烈的命運感和對于命運明澈的洞察。這二者的交織,勾勒出我們悖論式的生存境況。詩人面對的不是他的讀者,甚至也不是他自己,他沒有說話的對象,他只是獨白。他所真正面對的是生命自身,是時而陽光燦爛時而黑暗無邊的晝夜交替的虛空。這些詩篇由無數(shù)個饋贈與提升的瞬間構成,是詩人努力超越自我的一次次心靈的追求與歷險。距《肩的雕塑》十年之后,《潞潞無題詩》的出版,終于使潞潞的自我期許有了一聲低沉的回響。
二
我不知道一個人在靈魂中有多少痛楚和負重才能寫出下面的詩句:
它置身于比他更空的軀殼
一面?zhèn)髯诮哟幻孳P躇不前
他無須扎根也不會倒下
生活竟然把它埋葬得如此徹底
玫瑰開著,他卻化為烏有;
有一種情緒過早地熟識了
生與死,像這冬日的黃昏
被內心可怕的力量摧殘;
此刻我就先像這些不幸的人
因心靈的恐懼而一片混亂
我以為已經(jīng)逃離白晝和黑夜
卻不得不站在暗淡的棲息之所
它是失去了皮膚的黝黑的內臟;
正是我自己的存在妨礙了自己
過程已經(jīng)消失無法生出新的品質;
盡管那孤獨的懸崖令人疑慮
我們依然被內心真實的激情驅使
這是烈火中升騰起的莊嚴的火焰
與一個靈魂的無辜毀滅契合為一;
貧困的家園愈來愈遠
好似大海在高山的懷抱里面
我們從一個門跨入另一個門
眼看著身邊的墻緩緩地上升;
直到現(xiàn)在我們終于從白晝中醒來
白晝很輕逐漸失去全部重量
沒有人能夠描述它與黑夜的交換
剎那間時間的本質獲得改變;
一些時光,在權威和短暫的事物里
它們從出發(fā)的瞬間陷入重圍
使命運的高墻相距如此之近
像一個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
大風吹滅多少心靈中的火焰
這是一段被渲染和中止的生活
有誰知道置身于神圣的恐慌
無辜的冒險讓每一天都成為裁判日;
事實的真相使我們視而不見
兩手空空在天宇的盡頭收獲;
痛苦和放縱都失去了依據(jù)
而我們曾經(jīng)對這一切深信不疑;
北方的騾馬向叢山進發(fā)
它們垂著頭,仿佛正在思想
生活被怎樣的車輪催促
我們是極少數(shù)并且被拋棄;
曲折水邊秉燭而書的歌者
追尋自身的光亮而一無所獲
空虛的火焰向日常生活敞開
暴露出深處的寒冷
……尋找、掙扎、呻吟、吶喊,都發(fā)而為歌,一個孤獨的靈魂就這么思想著、經(jīng)歷著、熬煎著,飛翔的渴望,被迫墮落的悲哀,夢醒之后無路的痛苦,種種幻象瞬間的完成及毀滅,都包含于沉痛的激情之中。這些孤獨的詩句,以其自身的力量生長著,在我們的心靈中扎下根。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精神生活的一個清晰而完整的鏡像,是我們的生命里面的大真實,它拒絕解釋,也不祈求回答。它只是堅定地陳述著我們內心的經(jīng)歷和遭遇,任何一個能夠感覺到自己靈魂存在的人,都無法回避這一切,他即使不能夠被徹底打動,也決不會無動于衷。當然,對于那些被欲望和各種實用主義的觀念所填塞得毫無空隙的頭腦,這些充滿靈感和洞察的詩句只是一些囈語,一些可疑的聲音,它們永遠不會被理解和接收。
三
我們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每當我們面對一首真正的美好的詩歌時,往往會忽略這首詩歌的外部形式,我們十分樂于被這首詩所彌漫的氛圍所籠罩,并且深陷其中。我們很少想到從技術的層面去予以冷靜的解析。其實,對于一個敏感而訓練有素的頭腦,好的內容和好的形式幾乎是同時呈現(xiàn)的,包括一些象征或隱喻,乃至一些獨特、新鮮的意象。事實上,一首真正缺乏形式感的好詩是永遠不存在的,我們能夠感知到形式的存在,但我們不愿去分析它。假如我們一旦著手于這方面的工作,試圖將詩意從詩句中剝離出來,我們就會變得愚蠢,因為,這種努力就如同試圖將香氣從蘋果里剝離出來一樣徒勞。最好的結果,可能是蘋果和香氣同時消失于冷酷的解剖之中。至多,在香氣飄散的過程中我們尚能保留一點蘋果的殘骸。出于情感方面的考慮,我們往往不愿看到一首詩的魅力在剖析中一點點分解、消失?;\統(tǒng)地說,潞潞的無題詩就是這樣一些好詩。當然,不是全部。但這47首詩水平大致相當,幾乎每一首詩都可圈可點。這些詩的長度通常都在20至26行之間,一律不分節(jié)段,通篇到底。這種形式與潞潞寫作這些詩歌時專注、緊張、焦慮的心境十分吻合。這些詩仿佛有一種既自然又奇異的力量,每首詩的起始都十分突兀,像一顆種子突然從高空落下,然后開始從容生長,詩句衍生著詩句,宛如汁液催生著枝條。這些質地硬朗的詩句,嚴峻、直接,直至最后完成,沒有任何情緒上的滑動。每一首詩都像一面石英和云母燒鑄的板塊,壘疊在一起,有一種均衡的建筑感。從始至終,我們感覺不到感情上的疲倦。這些詩充滿了克制,卻貫注著抒情的力量。面對這些詩歌,我之所以不愿在形式方面過多的細究,因為我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考慮。潞潞之所以將這47首詩全部稱之為無題詩,恐怕不是沒有原因的,決不會僅僅是出于形式方面的考慮。這些詩將會賦予我們的存在以一種精神的品質,使人們對現(xiàn)實的超越有了新的可能。其實,這47首詩是同一首詩,始終只有一個主題。這47首詩從47個不同的方向出發(fā),最后抵達同一個中心。對于這些詩,任何局部的分析都會破壞它們的完整。而真正理解、熱愛這些詩歌的人,只要保持一種寂寞,敞開心靈,接受它的照耀,就足夠了……這部孤獨的書給人的感受是豐富的、復雜的,也是深刻的。這些詩篇是抒情的,但具有思想的品質。這部孤獨的書給人以真正的孤獨。在此,我不想談論與這本書無關的一切,甚至,也不想與潞潞以前的作品相比較,我不想打破這種種圓滿的寧靜,我只是默默地注視著這部書的存在。我知道,這部書的命運也必將是孤獨的。
四
由于這47首沒有標題的詩歌作品,潞潞為自己爭取到這樣一個位置:從今以后,無論何人何時何地,僅僅在山西范圍內談論潞潞是遠遠不夠的?!堵郝簾o題詩》的成就是突出的,這本書不僅是當代山西詩歌的一個里程碑,也是整個九十年代中國詩壇的一個重要收獲。然而,即使這樣一本書,也無法打破目前詩壇的無邊沉寂。如果考慮到眼下中國的詩歌環(huán)境,我們縱使放目遠眺,也很難看到一個樂觀的前景。在一個以贏利為目的社會,詩歌的命運和遭遇是不難想象的。海德格爾曾說,運思的人越少,寫詩的人越寂寞。詩人的命運古今都是相同的,我們沒有必要為此大發(fā)感慨。我們當然不能回避詩歌本身的原因,鴕鳥的策略也是可笑的。我們應該認識到,當前中國詩壇的沉寂對于詩人來說未必不是件好事。十幾年的喧鬧和學徒期一起結束了,新一代的詩人已漸漸成熟,堅持下來的人正明智、大度地回到詩歌本身并重新確定自己寫作的方向。潞潞的無題詩寫作,便是這種努力的一個重要結果。前面說過,如今僅僅在山西范圍內談論潞潞是遠遠不夠的,但作為山西詩人的身份,我還是愿意在山西范圍內談論潞潞的詩歌寫作,這樣更有針對性,對評論與被評論的雙方,都具有多重反思的可能。十幾年來,潞潞以他的勤奮和寫作上的成就,無可爭議地成為山西詩壇的一個標志。為了詩歌,潞潞付出艱辛的勞動,也付出了他全部的青春和才華。在潞潞身上體現(xiàn)了山西整整一代詩人的努力,包括他們的激情、夢想,以及他們所渴望的作為詩人的光榮和驕傲。同時,在潞潞的寫作實踐中,也體現(xiàn)了這一代詩人所有的不足與弱點。今天我在此談論潞潞,也就是在談論我們自己,作為一個詩人,我們所得到的和我們所喪失的,我們將要得到的和將要喪失的。這既是一次回顧,也是一次展望。但是我依然無法說清,這十幾個年頭,究竟是我們辜負了詩歌,還是詩歌辜負了我們。我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和我們對人世所能寄予的最高的期望都獻給了詩歌,為此,我們不得不主動地一次次付出生活上的代價。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人到中年,卻依然兩手空空,頭腦空空。盡管如此,無論眼下這個時代為一個詩人的存在帶來多少精神上的羞辱,只有我們自己清楚地知道我們內心是純潔的、無辜的。如果一個時代的進步必須首先以犧牲詩歌為代價,那絕不是詩和詩人的過錯。有時,為了自尊,必須保持沉默。所幸,這個世界依然有一些愛詩的人,盡管人數(shù)不是很多,但他們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一首好詩永遠比一次商業(yè)上的利益更重要。于是,詩人也就有了繼續(xù)存在下去的理由。我們必須逐漸習慣并熱愛今天包圍著我們的孤獨與寂寞,這種孤獨與寂寞使人們得以保持對現(xiàn)實的自我疏離。這種疏離在構成詩人命運的同時,也構成現(xiàn)代詩歌寫作的一個必要的前提。有了這個前提,我們才有可能寫出與時代要求相匹配的詩歌作品。我們明白,一個時代的詩歌不能僅僅考慮詩歌自身的因素,那些真正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詩人往往還要考慮文學史上的銜接,以致歷史的鏈條在我們這個環(huán)節(jié)上不會出現(xiàn)中斷??梢钥隙ǖ卣f,在這一點上,潞潞以他出色的無題詩為我們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