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王 族
“哈熊溝”一名,在新疆大概有十余個。
哈熊,即狗熊。
哈熊溝多,說明哈熊多;哈熊多,便留下諸多趣事。先前狩獵中,人們多與哈熊周旋,如今已經(jīng)禁獵,加之哈熊已經(jīng)不多,便只能聆聽哈熊故事。
有一獵人去打哈熊,一路在想能打則打,不能打便罷,千萬不要發(fā)生意外。但危險說發(fā)生便發(fā)生,他走累了背靠一石頭歇息,猛一抬頭,便見一只哈熊亦臥歇在石頭上,它雖然尚未看見他,但鼻息呼呼,顯然已聞到他身上的味道。他起身便跑,身后哈熊怒吼聲聲,他未敢回頭看上一眼。事后有人問,你那么害怕哈熊,還怎么去獵捕它們?他答曰,只能潛伏偷獵,它們心臟處有一塊白毛,唯悄悄瞄準射擊,否則絕不開槍。
有一哈熊,被一狼惹得發(fā)怒,揮舞大掌欲將狼拍死。那狼狡猾,將哈熊引誘到一塊石頭前,便嗥叫對峙。哈熊照準狼身一掌拍下,欲將狼拍成“肉餅”吞噬。那狼抓住時機,在大掌離身不遠時閃到了一邊。哈熊收勢不住,大掌便拍到那石頭的尖凸處,頓時咔嚓一聲骨折。
哈熊疼得嘶吼離去,那狼在哈熊身后,發(fā)出興奮的嗥叫。
阿勒泰有一圖瓦獵人,名叫加巴泰,一生從不碰別的獵物,只獵哈熊。
其自小喪失雙親,靠吃百家飯長大,但成人后卻身高九尺,力大無窮。
一日,他在村中吼出一聲,數(shù)里之外皆可聽到。人們于是得知,他不但力大,其嗓門亦非同一般。
其時阿勒泰山中多哈熊,人們亦多食熊肉。加巴泰將大熊稱為“哈熊爺爺”,將小熊稱為“哈熊孫子”,無論大小熊者,但凡被他碰上,皆喪命于他手。
某一年,村人與鄰村械斗,加巴泰從腰中抽出牛皮腰帶,蘸水后便堅硬如鐵,將鄰村人一舉打出村莊。
后有一次,他與一哈熊搏斗,遂嘗試用那腰帶擊熊,熊很快便喪失斗志。他復用腰帶去抽擊熊之脖頸,居然將其頭擊落,斷裂處恍若刀割一般。
至年邁,他仍獵熊,仍如年輕時那般矯健,每每出手必有收獲。
一日,他又將一大熊堵住,一番擊打后,伸手去抽腰帶,然腰上空空如也,那腰帶忘在了家中。
那哈熊看他一眼,似含有嘲笑,然后轉(zhuǎn)身逃脫。
他被哈熊那一眼看得心生怒火,一口血噴出,倒地而亡。
又一獵人,與上一文所說加巴泰相似,亦身高力大,為打獵好手。
一次,他追逐一鹿,那鹿倉皇竄向河邊,欲涉水逃脫。他幾步趕上,扭住鹿頭往回拉扯,僅拉扯幾下,便覺手中輕飄,低頭一看,鹿頭已被他扭斷,鹿身倒在腳邊。
他在山上獵得動物,便架于肩上扛回。一次,一未死黃羊在半路蘇醒,欲掙脫逃命,他雙手緊抓其四蹄,一路狂奔,硬是將那黃羊顛死。
他教小孩捉呱呱雞,先是弄出動靜將其驚飛,然后擲出手中石頭,穩(wěn)穩(wěn)將其擊落。小孩久學不會,他一臉無奈,發(fā)出感嘆:人有差異,不可同日而語。
他確實與眾人不同,一次患病,醫(yī)生問聞把脈,發(fā)現(xiàn)他身體結(jié)構(gòu)多有與人不同處。譬如心臟,長在距正常部位偏下的地方。
他命運亦悲愴,某一日午睡,他夢見有一罕見獵物出沒,醒后暈乎乎出門,要去尋找那獵物。路經(jīng)一大牛旁,按說本該無事,孰料那大牛卻突然用角刺入他身。人們以為那不是要害部位,但他身體結(jié)構(gòu)奇特,偏偏那里是心臟所在。
少頃,他便命歿。
某一日,兩獵人在戈壁發(fā)現(xiàn)一只狐貍,便窮追不舍,欲將其捕獲。
那白狐邊跑邊回首,其表情或現(xiàn)嫵媚之態(tài),或露緊張之情,或顯敵視之意。獵人被激得興起,追趕的腳步快了很多。
那狐貍著實漂亮,它雖在倉皇逃命,卻不失優(yōu)雅,尤其是媚態(tài)神情,委實動人。
兩獵人罵了幾句,將那狐貍追至一片紅柳前,剛舉槍準備瞄準,那狐貍低頭一躥,穿入紅柳叢中。它身影之快,猶如白色雪浪沖開紅柳,轉(zhuǎn)瞬便不見蹤影。
兩獵人用槍撥開紅柳細枝,往深處探尋,很快便找到那狐貍藏匿之處。但它面對二人微笑,其神情像熱情少女,又猶如深情眷侶。尤為激烈的是,其神情溢動,似是在說什么,似又是將話語含在唇邊,隱而不吐。
前面一獵人為狐媚走神,舉槍的手便軟了,愣怔許久不能清醒。
后面那獵人心硬,且不為狐媚所惑,于是舉槍向那狐貍扣下扳機。那一刻出現(xiàn)了異象,一團黑影罩到那獵人身上,緊接著他的獵槍便炸膛,臉上滿是紅色血珠。
那白狐倏忽一閃,便已不見。
返回路上,那受傷獵人喃喃說出,他昨晚有一夢,夢中被狐貍詛咒。
背他的那獵人,雙腿一軟,險些跌倒。
在沙漠戈壁,黃羊為最多,據(jù)統(tǒng)計,僅卡拉麥里一地,就有十萬余只黃羊。
黃羊生存自在,從不與他者爭搶、打斗或沖突。它們吃草時各自散開,遷徙時形成集群,如大手從沙漠戈壁撫過。
在動物界,黃羊不壞,亦無惡。然其有一不良習性,即頑皮。它們吃草時,喜歡收割般將草啃食,草場被它們吃一次,兩三年才能恢復。不僅如此,它們吃飽后還喜歡蹦跳,對草根又是一番踐踏。牧民感嘆:黃羊走過的地方,草原變成沙漠。
黃羊頑皮無度,給自己也帶來危險。白天,黃羊意識到危險時,常會有兩種反應。其一,一頭扎入石縫或樹叢,將臀部露在外面,獵人湊近,從容將其射殺;其二,拼命奔跑,欲將獵人遠遠甩開,獵人騎馬追逐,致使它們掙破肺后斃命,然后從容收獲。
在夜晚,黃羊亦因頑皮而多遭殺戮。獵人們找到它們后,會突然打開手電照其眼睛,它們卻不躲不閃,專注去看手電強光,看著看著,便眼睛暫時失明,被獵人從容獵獲。
人們感嘆:黃羊白天死在屁股上,晚上死在眼睛上。
但黃羊繁殖能力超強,雌羊一胎可生十余只幼崽,按雌羊所占總羊數(shù)一半的比例,僅一個春天,黃羊至少增加五倍。
獵人論及動物兇猛,常說一句“一豬二熊三老虎”,可見,居猛獸之首者,乃野豬。
野豬形象,無人能說出一二。歸納起來,無外乎是笨拙、遲緩、貪食和丑陋。
但野豬一旦發(fā)威,便儼然動物界大力士。野豬不擅長撕咬,卻極會運用獠牙去挑。如果被挑的是石頭,會留下一道深槽;如果是樹木,會豁然斷裂;如果是人,十有八九性命難保。
野獵兇則兇也,但行動卻緩慢遲鈍。有人見一野豬,從山腳爬向山頂,其速度之慢,好像在動,又好像不動。那人喊出幾聲,欲驚嚇它加速,不料它仍是不顧,仍那般緩慢地爬著。
有一野豬,將頭伸入淤泥中拱食,被牧羊人驚擾,頓時大吼,將淤泥擊打得橫飛。野豬好吃,誰若影響它們進食,便怒不可遏。
另一野豬,在夜晚悄悄潛入一農(nóng)民地中,欲飽食一頓土豆。那農(nóng)民早有防范,放狗吠叫,野豬不得已離去。
第二天,那野豬大搖大擺復又而來,挖地中土豆吞吃。那狗只是叫,卻不敢近前;那人只是罵,亦不敢去趕。那野豬慢慢吃飽,才轉(zhuǎn)身離去。
無人敢近野豬一步,但野豬牽連人的事情,卻屢屢發(fā)生。新疆塔城有一人,在某一夜嘴饞,欲偷玉米烤熟后解饞。他進地后遇一野豬,便佯裝成石頭不動,一直挨到野豬吃飽后離去。他想,今夜運氣不錯,雖然遇上野豬,但有驚無險。
但那人運氣不佳,有一人夜獵,以為他是野豬,便瞄準他扣動了扳機。
一聲槍響,那人倏然倒地。
鹿表面溫和,但獵人每每獵捕,卻很費功夫。
有一只鹿,被獵人圍住,轉(zhuǎn)身飛出后蹄,那獵人巧妙閃過,身后的樹被那蹄子踢出一洞。
鹿的蹄子有多厲害,狼一清二楚。一只狼追趕一鹿,那鹿見逃脫不掉,遂轉(zhuǎn)身將屁股對狼,如果狼敢進犯,它一蹄子踢到狼身上,便可制造出一個血洞。那狼被鹿嚇住,支吾著掉頭而去。
另一鹿,被一群狼圍住,它縱身一躍,從狼群頭頂跳過,然后飛奔逃脫。狼群許是從未見過那等情景,愣怔片刻,怏怏然離去。
鹿有勇有謀,獵人便動心思,用計謀對付它們。某一日,獵人們又將一只鹿圍住,但他們既不擊打,亦不用繩套去束縛,因為他們知道那樣無濟于事,終會被鹿一舉擊敗。他們要做的,是讓幾只獵犬出擊。那獵犬每躥出一只,便對那鹿腿上撕咬一口,然后迅速返回,以防被鹿用蹄子踢中。獵犬就那樣頻繁出擊,一口接一口咬那鹿腿,終于讓那鹿轟然倒地,再也無力站起。
鹿之凜冽,在情感上更甚于行為。阿勒泰有兩只鹿,因大霧誤入村莊,雌鹿逃脫,雄鹿被圍住打死,其肉被分于各家,其皮被掛于柵欄上,等干透后賣好價錢。
那雌鹿在黃昏潛入村莊,欲將雄鹿皮弄走,不巧被發(fā)現(xiàn)圍住,它無望逃脫,遂一頭撞死在柵欄上。它倒地而亡的一刻,那雄鹿的皮落下,蓋在了它身上。
哈薩克族有一習俗,如果在半路遇到獵人,便可以問獵人,可否取走他掛在馬身上的獵物?此為哈薩克族索要獵物的習俗,哈薩克語稱其為“斯熱阿勒合”,意為認識后就是最好的。
此習俗已流傳很久,索要者和獵人,雖然彼此陌生,但路人仍然會直接索要,獵人仍然會慷慨贈予。在他們看來,獵物屬于草原上的每一個人,獵人是代表大家前去領取的,可盡管索要。
多年來,獵人們自覺遵守這一習俗,并堅信與陌生人打交道,會得到神的保佑,因為陌生代表意想不到的福祉。
為遵守索要獵物的習俗,獵人在打獵返回時,會在馬鞍上畫上線,并將獵物掛在畫線處,表明此獵物可以贈予,陌生人可盡管索要。
獵人有一講究,捕獲白鹿后,不動鹿頭。
有一獵人,為把鹿角完整取下,砸碎了白鹿的頭顱。
第二天,他的頭腫得像氣球,似乎戳一指頭,就會流出水。
有長者告誡他“不動鹿頭”的忌諱,他害怕了,把鹿的尸體拼湊完整,悄悄埋掉。
他的頭遂消腫。
獵人們埋下捕獸器,動物蹦跳時踩到機關上,“啪”的一聲被夾斷腿。
鹿和黃羊,是心性孱弱的動物,被夾斷了腿只會哀鳴,直到最后被折磨而死。
但狼卻不一樣,它們被夾住腿后,會把那條腿咬斷,然后去尋找能讓它們活命的地方。
在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草原上,流傳著一首長調(diào):“一只狼在仰天長嘯,一條腿被獵夾緊咬,它最后咬斷自己的骨頭,帶著三條腿繼續(xù)尋找故鄉(xiāng)?!?/p>
還有一只狼拖著夾子逃脫,獵人緊追不舍,它覺得自己無法逃出包圍,便一頭撞向一塊石頭。
一聲悶響,它的腦袋變成一團模糊的血肉。
有一獵人說,某地獵人什么都獵捕,唯獨不捕狐貍,尤其見了紅狐,不但不會開槍,反之卻會避開。問及原因,說獵人長久觀察狐貍,知其行為詭異,反應迅速,便打消獵捕的念頭。
如此說法,倒也合理。
但主動避開紅狐一說,卻讓人疑惑,難道有什么講究,或者迷信?
一獵人說,曾有一人欲開槍射殺紅狐,不料槍在那一刻啞火,他只覺一片紅光閃至眼前,迅速將他淹沒進了紅色深淵。之后,那人便變成色盲,眼前明明是綠葉,他卻說是白色;遇到紅色,他又說是黑色。偶然又遇一只紅狐,他便驚呼怎么有一只烏鴉在地上奔跑?人人都怕因紅狐落下毛病,便沒有人再打紅狐的主意,紅狐亦愈加變得神秘。
另一事,則將紅狐拉近,讓人們覺出它們的內(nèi)心反映。說是一只雌紅狐,產(chǎn)下幼狐后便立即離去,不讓幼狐記住自己的樣子。雌紅狐雖詭異,但每日卻將食物悄悄放到幼狐巢邊。如幼狐遇到危險,雌紅狐會馬上出現(xiàn),保護它們不受損傷。
等到幼狐能夠獨自覓食,雌紅狐便果斷離去,與它們永不見面。
狐類行為雖然殘忍,但其狡詭和智謀的長處,無不讓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