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赟 張濤 羅婷 唐紅楓
摘要:以革蘭氏陰性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作為試驗菌,通過測定艾草(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水提物與大腸桿菌作用前后細菌培養(yǎng)液的電導率、總糖和總蛋白的變化,闡明艾草水提物對大腸桿菌的抑菌機理。結果表明,艾草水提物(3 g/mL)對大腸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其最低抑制濃度(MIC)為濃縮液的32倍稀釋物。經(jīng)艾草水提物處理后,大腸桿菌培養(yǎng)液電導率、總糖濃度、蛋白質濃度均增大,表明艾草水提物可破壞大腸桿菌細胞膜,導致細胞內容物流出,對培養(yǎng)液中相關生理生化指標造成影響。
關鍵詞:艾草(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水提物;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電導率;抑菌機理
中圖分類號:R285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18-0045-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8.011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Preliminary study on antimicrobial mechanism of Artemisia argyi
aqueous extract on Escherichia coli
ZHANG Yuna,ZHANG Taoa,LUO Tinga,TANG Hong-fenga,b
(a.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Chemistry;b.The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Biotechnology,Wuhan Donghu University,Wuhan 430212,China)
Abstract: Using Escherichia coli as test bacteria, change of Escherichia coli culture fluid conductivity, total sugar and soluble protein were determined in aqueous extract of Artemisia argy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rtemisia argyi aqueous extract (3 g/mL) had stronger inhibitory effect on Escherichia coli.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was 32 times the dilution of the Artemisia argyi aqueous extract (3 g/mL). Under Artemisia argyi aqueous extract, Escherichia coli culture solution conductivity increased, the total sugar concentration and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temisia argyi aqueous extract can damage the cell membrane of Escherichia coli, caused the cells to flow out. Therefore, the relate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in the culture medium were affected.
Key words: Artemisia argyi aqueous extract; Escherichia coli; conductivity; antimicrobial mechanism
艾草(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別名蕭茅、冰臺、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莖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草質,并有少數(shù)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托葉或極小的假托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藥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于花冠;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全草入藥。藥理研究表明,艾草有平喘止咳、止血凝血、抵抗病菌等作用[1,2]。中醫(yī)理論認為艾葉具有理氣,散寒,溫經(jīng),止血等功效。艾草提取物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醫(yī)學的藥理研究證明其抗菌譜較寬,能夠有效抑制甚至殺死很多細菌和病毒,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生[3,4]。艾草強大的殺菌能力來源于莖葉中含有豐富的揮發(fā)油等物質,其能強烈抑制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的生長繁殖[5-7]。
艾草作為綠色、純天然、可食用的野生中草藥,在中國分布廣泛,開發(fā)其營養(yǎng)、藥用和商用價值的前景十分廣闊。本試驗采用水提法提取艾草莖葉部分中具有抑菌殺菌的成分,對艾草水提物的抑菌機理進行研究,以對其十分敏感的大腸桿菌作為研究對象,為艾草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試驗材料 ?艾草采自武漢東湖學院中草藥試驗大棚。試驗菌種為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由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實驗室提供。本試驗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1.1.2 ?培養(yǎng)基 ?LB培養(yǎng)基(固體培養(yǎng)基加瓊脂粉15~20 g):胰蛋白胨10 g、酵母提取物5 g、NaCl 10 g、去離子水1 000 mL、pH 7.0,121 ℃高壓蒸氣滅菌30 min,備用。
1.2 ?方法
1.2.1 ?原料預處理 ?采摘新鮮的艾草,要求艾草未開花、長勢良好,未噴灑農(nóng)藥等,去除艾草的根、枯葉等雜質,將其置于鼓風干燥箱中60 ℃烘烤直至干燥(約48 h)。將干燥的艾草取出用剪刀處理成約2 cm長的小段并存放于自封袋中置于干燥通風處密封保存?zhèn)溆谩?/p>
1.2.2 ?濃縮液的制備 ?準確稱取預處理的艾草100 g于錐形瓶中,料液比(m∶v)為1∶20,浸提溫度為50 ℃,浸提時間為8 h,使用雙層濾紙抽濾后將濾液置于旋轉蒸發(fā)儀濃縮獲得3 g/mL艾草水提物濃縮液,將濃縮液置于-20 ℃冰箱保存?zhèn)溆谩?/p>
1.2.3 ?最低抑制濃度(MIC)的測定 ?將實驗室保藏的大腸桿菌接種到LB培養(yǎng)基上活化培養(yǎng)3次,獲得活力較高的菌株后,接種到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置于搖床中,37 ℃、170 r/min培養(yǎng)至濃度為1×107 CFU/mL。
將3 g/mL艾草水提物用LB液體培養(yǎng)基,采用倍比稀釋法依次稀釋4、8、16、32、64、128倍,同時等量接種0.1 mL活化的大腸桿菌菌懸液,將其置于搖床中,37 ℃、170 r/min培養(yǎng)過夜,同時設置3組平行,觀察各試管渾濁(表示顯著長菌)或判定澄清(表示未長菌)程度,確定最低抑制濃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1.2.4 ?抑菌圈法測定抑菌效果 ?采用濾紙片法,在無菌操作臺中吸取50 μL已活化的大腸桿菌菌懸液于LB固體平板中央,涂布。將平板正向置于無菌操作臺中,待LB固體平板將菌液吸收至無流動液體存在后,取已滅菌的干燥濾紙片,將其分別置于稀釋4、8、16、32、64倍的濃縮液中浸泡1 min后,分別貼于涂有大腸桿菌菌懸液的LB固體平板中,濾紙片邊緣離平板邊緣距離應大于1 cm,將用無菌水浸泡的濾紙片作為對照組,后將平板倒置于37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過夜,每組設置3個平行。采用十字交叉法測定抑菌圈大小,求平均值,確定艾草水提物對大腸桿菌的抑菌能力。
2.2.5 ?艾草濃縮液對大腸桿菌生長曲線的影響 ?將活化后的大腸桿菌接種到不同濃度艾草濃縮液的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將其置于搖床中,在37 ℃、170 r/min的條件下培養(yǎng),每隔一段時間使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波長為600 nm時的吸光度(A600 nm),繪制生長曲線。對照組加等量無菌水,同時向空白培養(yǎng)基加入等量等濃度濃縮液以消除濃縮液對A600 nm的影響。
2.2.6 ?上清液電導率的測定 ?向對數(shù)生長期的菌懸液試驗組加入0.5 mL濃縮液(濃度由“2.2.3”的結果確定),對照組加入等量無菌水,同時向空白培養(yǎng)基加入等量等濃度濃縮液以消除濃縮液對體系電導率的影響。每隔一段時間取菌液1 mL,于4 000 r/min離心2 min,取上清液,使用電導儀測定上清液的電導率。
2.2.7 ?上清液可溶性總糖的測定 ?向對數(shù)生長期的菌懸液試驗組加入0.5 mL濃縮液(濃度由“2.2.3”的結果確定),對照組加等量無菌水,同時向空白培養(yǎng)基加入等量等濃度濃縮液以消除濃縮液對體系總糖的影響。每隔一段時間取0.2 mL菌懸液,于4 000 r/min離心2 min,取上清液,采用苯酚-硫酸法[8]測其上清液可溶性總糖濃度,平行測定3組求平均值,確定抑菌物質對菌液總糖含量的影響。
2.2.8 ?上清液總蛋白的測定 ?向對數(shù)生長期的菌懸液試驗組加入0.5 mL濃縮液(濃度由“2.2.3”的結果確定),對照組加等量無菌水,同時向空白培養(yǎng)基加入等量等濃度濃縮液以消除濃縮液對體系蛋白質的影響,每隔一段時間取菌液1 mL,于4 000 r/min離心2 min,取上清液,采用考馬斯亮藍G-250法[9]測定抑菌物質對菌液上清液可溶性蛋白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最低抑制濃度(MIC)的確定
由表1可知,艾草水提物對大腸桿菌的最低抑制濃度(MIC)為32倍,表示當濃縮倍數(shù)在不高于32倍,即藥物濃度為0.094 g/mL時,均有抑菌作用,且抑菌效果明顯。此試驗結果為后續(xù)測定培養(yǎng)液電導率、總糖、可溶性蛋白的艾草提取物脅迫濃度。
2.2 ?抑菌圈試驗測定艾草水提物的抑菌能力
由表2可知,當艾草的水提物濃縮液稀釋倍數(shù)在32倍及以內時出現(xiàn)了明顯的抑菌圈,而在稀釋64倍時,有兩組試驗中未出現(xiàn)抑菌圈,表明在此稀釋倍數(shù)下濾紙片中的抑菌物質的含量不足以抑制大腸桿菌的生長和繁殖。同時稀釋4、8、16倍時,抑菌圈直徑呈直線下降,表明所形成的抑菌圈大小存在顯著差異,此時濾紙片中的抑菌物質含量差別較大。此結果可與最低抑制濃度的測定試驗相互印證。
2.3 ?濃縮液對大腸桿菌的抑菌活性
大腸桿菌在2 h后開始進入對數(shù)生長期,此時大腸桿菌生長活躍,代謝旺盛,菌體活性較高。較高的代謝水平也有利于抑菌物質及時作用于菌體(圖1),所以在培養(yǎng)3 h后將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艾草水提物濃度調整為32倍稀釋液,以檢測各項指標,研究艾草水提物對大腸桿菌的抑菌機理。由圖1可知,當向菌懸液中加入濃縮液后(3 h),試驗組大腸桿菌繁殖基本停止,在濃縮液加入后的2 h內有部分菌體死亡導致菌懸液濃度降低,所以這段時間菌懸液的各項指標受菌體死亡帶來的影響最大,也是檢測體系中生理生化指標進而確定艾草水提物抑菌機理的最佳時間段。據(jù)此,后續(xù)試驗檢測指標均在此基礎上進行數(shù)據(jù)測定,以獲得最準確的試驗結果。未加抑菌物質的對照組大腸桿菌生長狀態(tài)良好,在檢測期內均處于快速繁殖階段,進一步說明試驗組大腸桿菌的生長停滯甚至死亡是由此試驗的惟一變量因素導致的,即艾草水提物可影響大腸桿菌正常的生長繁殖。
2.5 ?經(jīng)濃縮液處理后上清液電導率的變化
細胞膜作為細菌的保護屏障,為細菌提供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內環(huán)境,保護細菌在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自身仍能進行生命活動。而當外界環(huán)境對細菌生長不利或者存在抑菌物質時,細菌細胞膜的完整性就會遭到破壞,喪失其選擇透過性等功能,同時流動性降低,細胞質中所含的部分離子(如Na+、K+等)大量進入到液體培養(yǎng)基中,導致培養(yǎng)基的電導率上升,此時,通過離心獲得培養(yǎng)物的上清液,細菌細胞膜通透性的變化情況可由其電導率的變化直接反映出來[10-12]。由圖2可知,當向菌液中加入艾草水提取物后,LB液體培養(yǎng)基上清液電導率明顯升高,且隨著艾草水提取物對大腸桿菌作用時間的延長,培養(yǎng)液的電導率持續(xù)增加,在加入艾草水提液1 h后電導率變化速率明顯升高,試驗組上清液的電導率在加入抑菌物質2.5 h后電導率達到最大。說明經(jīng)過艾草水提取物處理的大腸桿菌隨著作用時間的延長均有胞質滲漏,且胞質滲漏速度不斷加快,在加入艾草水提物2.5 h后導致大部分菌體細胞破損。試驗結果說明艾草提取物的抑菌性能穩(wěn)定,能在短時間內達到破壞大腸桿菌細胞壁、抑菌的目的。
2.6 ?經(jīng)濃縮液處理后上清液總糖含量的變化
糖類在微生物生長繁殖過程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微生物的能源儲備物質和首要的碳源。當營養(yǎng)成分充足時,微生物會吸收利用外源的糖類等物質供自身生長繁殖的需要,而當外界環(huán)境的改變(如存在抑菌物質)使其膜結構遭到破壞時,細胞內(如糖類等)物質會發(fā)生外泄,導致細菌培養(yǎng)液中包括多糖在內的多種成分的濃度受到影響,通過測定大腸桿菌LB液體培養(yǎng)基上清液中總糖濃度的變化,可以間接確定細菌膜結構是否完整[13-15]。
由圖3可知,在加入艾草水提物之后,大腸桿菌培養(yǎng)物中的總糖濃度隨著作用時間的延長逐漸升高,在加入艾草水提物2.5 h之后大腸桿菌培養(yǎng)物總糖濃度達到最大值并基本維持穩(wěn)定,表明艾草水提取物使大腸桿菌細胞膜遭到破壞,菌體內容物流出導致培養(yǎng)物中糖類含量升高。同時對照組培養(yǎng)物中總糖濃度隨著時間的延長在逐漸降低,這說明大腸桿菌的生長繁殖正在不斷消耗培養(yǎng)物中的糖類。此結果與“2.5”試驗中電導率的結果一致。
2.7 ?經(jīng)濃縮液處理后上清液蛋白質含量的變化
由圖4可知,當加入艾草水提物后,培養(yǎng)液中可溶性蛋白質含量有所升高,表明艾草水提物可使大腸桿菌中的蛋白質流出,綜合前期試驗可知由于艾草水提物的作用導致大腸桿菌細胞膜破損,細胞內容物流出導致培養(yǎng)物中蛋白質含量升高。同時對照組由于大腸桿菌的消耗導致培養(yǎng)物中蛋白質含量有所降低。
3 ?小結
通過檢測艾草水提物加入大腸桿菌菌懸液后培養(yǎng)液電導率、總糖濃度、可溶性蛋白濃度的變化,得出以下結論:
1)艾草水提取物對大腸桿菌的生長繁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作用穩(wěn)定,可長時間發(fā)揮作用,其最低抑制濃度為0.094 g/mL。
2)經(jīng)過艾草水提取物處理的大腸桿菌隨著作用時間的延長均有胞質滲漏,且胞質滲漏速度不斷加快,在加入抑菌物質2.5 h后導致大部分菌體細胞破損。試驗結果說明艾草水提取物的抑菌性能穩(wěn)定,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抑菌目的。艾草水提取物加入大腸桿菌菌懸液后可使其培養(yǎng)物凈電導率(去除艾草水提取物本身對電導率的影響)上升,且在加入艾草水提取物2.5 h后電導率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可見其發(fā)揮作用的速度較快。
3)艾草水提取物使大腸桿菌細胞膜遭到破壞,菌體內容物流出導致培養(yǎng)物中糖類、可溶性蛋白質含量升高;同時對照組培養(yǎng)物中總糖和蛋白質濃度隨著時間的延長在逐漸降低,這說明大腸桿菌的生長繁殖正在不斷消耗培養(yǎng)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同樣在加入艾草水提取物2.5 h后總糖和可溶性蛋白質濃度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此結果與培養(yǎng)液中電導率變化一致。
綜合以上試驗結論可知,艾草水提取物可導致大腸桿菌培養(yǎng)物的電導率、總糖濃度、總蛋白濃度上升,其主要機理為艾草水提取物可破壞大腸桿菌細胞膜,導致細胞內容物流出,從而影響培養(yǎng)物相關的生理生化指標。其中電導率和總糖濃度的變化在2.5 h內即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其作用效率較高且性能穩(wěn)定。因此,艾草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草藥,在抑菌方面有很大的開發(fā)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姚勇芳,石 ?琳,譚才鄧.艾草中抑菌物質的提取研究[J].食品科技,2011,36(11):212-214.
[2] 周 ?峰,秦路平,連佳芳,等.艾葉的化學成分、生物活性和植物資源[J].藥學實踐雜志,2000,18(2):96-98.
[3] 陳茂花.我國葉莖類食用野生植物資源簡介[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2,23(3):17-21.
[4] 瞿 ?燕,秦旭華,潘曉麗.艾葉和醋艾葉炭止血、鎮(zhèn)痛作用比較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5,21(4):46-47.
[5] 吳士筠,洪宗國,劉峰成.艾露抑菌作用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4):17-18.
[6] 韓 ?軼,戴 ?璨,湯璐瑛.艾葉揮發(fā)油抗病毒作用的初步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05,27(2):14-16.
[7] 蔣 ?涵,侯安繼,項志學,等.蘄艾揮發(fā)油的抗疲勞作用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5,26(3):373-374,390.
[8] 張媛媛,張 ?彬.苯酚-硫酸法與蒽酮-硫酸法測定綠茶茶多糖的比較研究[J].食品科學,2016,37(4):158-163.
[9] 王冬梅,呂淑霞,王金勝.生物化學實驗指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3.
[10] 昝 ?紅,霍健聰,鄧尚貴.烏梅提取液對大腸桿菌的抑菌特性研究[J].食品工業(yè),2011(7):38-40.
[11] MA F,CHEN Y,LI J,et al. Screening test for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activ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0,16(44):5629-5634.
[12] 曾 ?亮,黃建安,李赤翎,等.兒茶素的抑菌效果及機理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09,30(5):89-92.
[13] BAJPAI V K,AL-REZA S M,CHOI U K,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 antibacterial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leaf essential oil and extracts of Metasequioa glyptostroboides Miki ex Hu[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9,47(8):1876-1883.
[14] 陳麗平.黃芩有效化學成分及抑菌作用的研究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10):167-168.
[15] 云寶儀,周 ?磊,謝鯤鵬,等.黃芩素抑菌活性及其機制的初步研究[J].藥學學報,2012,47(12):1587-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