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朱熹陳淳思想的承傳與創(chuàng)新
——第四屆海峽兩岸朱熹陳淳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9-11-12 22:01
閩臺文化研究 2019年1期
關鍵詞:朱子朱熹思想

何 瑋

(陜西師范大學 哲學系,陜西 西安710119)

2018年12月6~8日,“第四屆海峽兩岸朱熹陳淳學術研討會”在福建漳州召開。會議由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漳州市龍文區(qū)人民政府、朱子學會、廈門大學國學院聯(lián)合主辦。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南昌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韓國高麗大學、臺灣輔仁大學、臺灣東海大學、臺灣佛光大學、臺灣淡江大學、臺灣高苑科技大學、臺灣文藻外語大學等著名高校的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嘉賓參加了會議,并針對朱熹、陳淳教育教化思想、哲學思想與朱子文化傳承普及等方面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一、朱熹陳淳教育教化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朱熹、陳淳作為南宋重要的理學家、教育家,在他們的著作中都以理學思想為基礎,大量強調(diào)社會教育的重要性,集中關注朱熹、陳淳的教育教化思想及當代啟示是本次研討會的一大亮點。

朱熹是中國南宋偉大的教育家,也是我國最早探討通識教育的思想家之一。臺灣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立驤教授主要探討了朱子學在當代通識教育上的各種可能貢獻。首先,朱子學的理氣論、心性論等具有認知功能的面向,可通于通識教育中的整體通觀見識的教育。其次,朱子學的功夫論、修養(yǎng)論等具有引導功能的面向,可通于通識教育中的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第三,朱子學的讀書方法及其有關生活、禮儀等多個面向,可通于通識教育中的全人教育。臺灣佛光大學教授施維禮提倡把儒家經(jīng)典教育納入學生課程體系,他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理解為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的核心,即自我教育,提出當前學校在實施教育過程中,可以結合社會現(xiàn)實、針對學生實際,把儒家經(jīng)典教育納入學生課程體系之中,建構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粹為核心的教育教學體系。南京大學的肖芬芳認為學界之前的研究是將“天理”視為朱熹教育教化思想的哲學根基、抽象層面,而忽視了呈現(xiàn)“天理”在朱熹教化思想中的具體層面。因此,朱熹的教育教化思想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天理的安頓問題,其教化思想的特質(zhì)即是天理世界觀的確立,所注重的是如何將抽象的“天理”安頓在人世間,最終目的是達到“天理自然”的狀態(tài),即自由的沒有外在規(guī)范壓制的教化狀態(tài)。

朱熹的弟子陳淳久居鄉(xiāng)野,十分重視基礎教育。武夷學院朱子學研究中心王志陽主要關注陳淳的基礎教育思想與其對現(xiàn)代的啟示,陳淳秉持注重理想信念的教育思想,身體力行,用教育實踐繼承和發(fā)展了朱子以兒童道德品質(zhì)的養(yǎng)成和道德行為的訓練為中心的 “蒙童教育”思想,撰寫了不少蒙童教育著作,這種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值得深入挖掘和傳承。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陳淳遵循人才成長規(guī)律,重視人格教育,編撰配套教材,創(chuàng)新教材形式,提高教育教學效果,進一步擴大了朱子學術影響力,也使其學術地位逐步提高,成就了紫陽別宗的學術地位。陳凌、陳鏡清則通過分析朱熹與陳淳編著的蒙學教本的特點對當代蒙童教育提出建議,重在以蒙童為本位、以修身為本義。

二、朱熹的家風、家訓、家禮研究

朱熹的家風、家禮、家訓不僅是朱家的,也是大家的;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不僅是傳統(tǒng)的,也是現(xiàn)代的。從南宋至今,朱熹的家文化對化民成俗、端正人心都起到重要作用。這一話題受到與會學者的普遍關注。

臺灣文藻外語大學副教授施忠賢以朱熹的《紫陽朱子家訓》與朱柏廬的《朱柏廬治家格言》為對象,立足在家訓總觀、結構分析和量化分析的基礎上,呈現(xiàn)家訓類著作常見的兩種內(nèi)容傾向:《紫陽朱子家訓》以人為本,個人被籠罩在家庭、家庭被涵括在國家之內(nèi)的人際網(wǎng)絡內(nèi),著重在人際份位而來的處世道德;《朱柏廬治家格言》以務為本,家務成為主要關注對象,道德、治國平天下成為次要元素,著重在家庭事務而來的處治原則,從而深入探討這兩種內(nèi)容取向的家訓所代表的文化與教育意義。華僑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副院長馮兵教授則從朱子《家訓》分析了儒家對“仇”“怨”的態(tài)度,朱熹的《家訓》中提出“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解之”,“仇”往往是“怨”的進一步發(fā)展,“義”也是“直”的深化與升華?!耙灾眻笤埂睔v來都被儒家視為解決怨恚心理的最合理方式,而“以義解仇”則是更有深意的解決方式,對當今社會仍有借鑒意義。

臺灣淡江大學李蕙如討論的是朱子《家禮》在重構血祭傳統(tǒng)時所面臨的問題,主要采用歸納法和演繹法整理歸納朱子《家禮》中血祭描述,以及朱子文集中與祭祀相關的數(shù)據(jù),參酌先秦以來對于血祭的呈現(xiàn)與記載,加以梳理以探討理清相關問題。來自廈門大學的和溪將目光投向《朱子家禮》的終極關懷,從三個層面闡釋:在哲學層面,《朱子家禮》禮儀規(guī)范的背后隱藏著深刻的“形而上學”的終極關懷,直接指向“性與天道”;在“宗教”層面,《朱子家禮》的喪祭禮中分別繼承了儒家禮學慎終追遠與報本反始的精神,最終指向生命的不朽和精神的永存;在人生之道的層面,則表現(xiàn)在生命延續(xù)、道德提高與社會進步的方方面面。

來自福州大學的夏芬集中于朱熹家風思想的研究,于朱熹而言,家風不僅突出表現(xiàn)為一姓之家所特有的文化底蘊以及品格風尚;而且涉及到以家規(guī)來導民治俗,人倫家范是研究朱熹家風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朱熹家風思想表達了對佛、道的排斥態(tài)度,其明確指出佛道有悖人倫、違反人性,本質(zhì)上皆為出家、出世學問,并不甚關心在家以及入世的問題,這樣的立場既不能解答家中之疑問與事項,更不能指導家之生活以及敦化一地區(qū)之民俗,故而應予以抵制。漳州市方志辦的許初鳴從《漳州府志》收錄的朱熹幾篇公務文章以及流傳、留存于民間的家訓入手來探討朱子過化對漳州民風特別是家風的影響。

廈門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朱人求教授從哲學的高度描繪了中國“家文化”的圖景,認為家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根,而朱熹是中國家文化和家哲學的集大成者,通過對朱熹系統(tǒng)而縝密的家哲學思想體系的探討,探尋家國同構、萬物一體、宇宙一家的家哲學最高境界。

三、朱子、陳淳哲學思想探究

朱熹是宋明理學集大成者,其宇宙本體論與心性論均對后世有著極大的影響。而龍文先賢陳淳兩度侍學于朱熹,深得朱子嫡傳,被譽為“紫陽別宗”。

韓國高麗大學田炳郁教授認為陳淳的哲學思想在闡述和發(fā)揮朱熹的思想過程中有所創(chuàng)見,在本體論上,陳淳強調(diào)“天命之理”,提出“理氣不離、難分先后”,指出“理有能然、必然、當然、自然之義”;在知行論上,強調(diào)知行隨時互發(fā)、力行為主致知副之,都推動朱子學的發(fā)展和完善。其中田炳郁教授重點研究了朱熹與陳淳的心性論,闡釋“心”“性”的涵義,提出陳淳在朱熹的基礎上對“人心”和“道心”、心的體用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發(fā)揮。來自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的吳文文副教授則從倫理范疇來解讀陳淳,提出陳淳在周敦頤、程頤、朱熹等人宇宙本體與人性相統(tǒng)一思想的基礎上,將倫理范疇直接上溯至天命的意義,并介紹了陳淳描述的個人契合天理的體驗。

錢穆先生曾說,“理學家善言心者,莫過于朱子”。來自復旦大學的陳雙珠與來自廈門大學的江佳鳳均將目光聚焦于朱子的“盡心”思想。陳雙珠梳理了朱熹對孟子“盡心”思想的詮釋及意義,提出朱熹的“心具眾理”命題包含心未發(fā)而為全體、理具于心之結構和心能知覺而能包藏理之能力兩個向度的含義,其意義不僅在于證明人人都具有成德的能力,還貫通了體用工夫,成為區(qū)分儒釋之別的重要命題,完善了朱子的工夫論。江佳鳳則提醒學界關注朱子對“盡心”詮釋的兩個轉變:在庚戌以前,朱子將“盡心”解釋為“知至”;庚戌至辛亥間,“盡心”被解釋為“意誠”,“工夫在知性上,盡心只是誠意”;辛亥后,朱子再次將“盡心”解釋為“知至”,并又把“意誠”歸于“存心養(yǎng)性”。這兩次對“盡心”詮釋的轉向與他對“誠意”的理解有著密切聯(lián)系。廈門大學哲學系的王凱立分析了呂留良對朱子誠意思想的詮釋,對于“誠意必先致知”,呂留良認為誠意工夫只辨實與不實,而不辨善惡,辨善惡乃是致知工夫,由此回應了朱子晚年所面臨的誠意工夫在“致知”之后無法安頓的問題。其賦予“實用其力”一語以誠意工夫的綱領性意義,并由此融貫了“自欺”“自慊”“慎獨”等重要范疇的詮釋,具有反對空談心性、重視實行與經(jīng)世的傾向。而廈門大學的魯靜從本體論和功夫論層面闡釋了朱子的“不誠無物”思想,并拓展至這一思想對當代大學生修養(yǎng)身心、讀書做人的指導意義。上饒師范學院朱子學研究所的吳嘉明以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為中心,比較陽明對于朱熹心性論的批評與轉向,將理學與心學間之隔進行文本的還原與調(diào)和,最后就陽明過于嵌合處提出其析論。

臺灣東海大學蔡家和教授針對朱子后學羅欽順的理氣論究竟判為理學或為氣學這一爭論不斷的問題給出自己的評判,對理學與氣學分別給出定義,提出羅欽順的論學是一種理學向氣學的發(fā)展;認為羅欽順以理一分殊來解決物物—太極之理與統(tǒng)體—太極之理的沖突,其理一之太極,是指眾理之總名,取消了外在之理而落于氣化萬物自有其理,由近似一神之說而轉為泛神之說。福建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馬照南則從朱熹“理一分殊”的哲學視域來闡釋其中所蘊含的協(xié)商民主思想,在“理一”與“分殊”的相互印證中闡明宇宙之秩序,故“理一分殊”不僅是了解朱熹的理學思想的關鍵點,也是理解協(xié)商民主的關鍵點。

朱熹對于經(jīng)典文本的詮釋解讀是后人研究其哲學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建構其哲學體系的基礎所在。易學是朱子學術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師范大學的肖滿省以朱熹、陳淳為中心,探討了朱子及其門人的易圖建構,從《北溪大全集》卷十一“說”類、卷十九“講義·易”類研究陳淳對《易》“本原”的追索與發(fā)揮。聊城大學唐明貴教授探討歸納了作為朱熹弟子的陳淳對《論語》進行詮釋之三個特色,一是融朱注于串講之中,二是通過答問的形式對《集注》中的有關問題給予解答,三是對朱子《集注》中的重要范疇、注釋加以疏釋論述。

許多學者也結合社會背景,從歷史角度來研究看待朱子學。廈門大學哲學系的吳瑞荻通過對桐城派學者邵懿辰的考察闡釋了嘉道之變中的朱子學,指出清代學術史在嘉道時期的三變以及朱子學者們對三重挑戰(zhàn)的回應方式。臺灣輔仁大學陳永寶博士將朱熹與嚴復二人放在一起研究比較,在歷史大背景的影響下,朱熹由佛學轉回儒學、廣立書院以傳儒家經(jīng)典;嚴復由西方思想復歸儒學、廣助大學開展儒學講演,不同的歷史車輪卻導致兩位思想巨匠的殊途同歸,這從側面證明了儒學思想的強大影響力。

四、朱子學與閩南文化的發(fā)展傳播

朱熹曾在泉、漳地區(qū)為官六年,對閩南文化的開枝散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與閩南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馬來西亞拉曼大學鄭文泉教授對東南亞有史可征的1690-2006年間閩南(語)朱子學史做了學術史的還原與評析,從東南亞早期書院史來看,閩南(語)朱子學的傳入,應該是中國閩南本土朱子學書院的南遷和移植結果。東南亞以閩南語講習、傳播朱熹《四書集注》到了1897~1942年,可說是進入繁榮時期。最終于2006年以閩南語闡發(fā)朱子學的黃立志作為東南亞末代閩南(語)朱子學者。

臺灣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劉振維教授認為傳統(tǒng)書院朱子學精神是閩臺文化的共同象征,從“傳統(tǒng)書院的朱子學精神”“道南之傳的閩學”“道東之傳的臺學”三方面,闡釋閩臺文化的同源與交融。集美大學的楊中啟教授將目光投向了道南學與閩學,道南學意指楊時承道統(tǒng)而南傳,成為濂、洛、關之學到閩學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反映出中國文化中心由北方中原一帶轉移和過渡到南方武夷山一帶。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鄭晨寅教授提出,除朱熹外,高登(號東溪)也是陳淳的一大思想淵源。朱熹、陳淳與以東溪弟子陳景肅為首的“漸山七賢”多有交流互動,通過表彰先賢、講學傳道、刊刻經(jīng)典,朱子學完成了在地化過程,并深刻影響了地方儒學的發(fā)展走向。泉州師范學院的林振禮對存留于閩南粵東民間的朱熹佚文進行考辨,有助于更準確理解朱子學之全貌。如朱熹《泉州同安鶴浦祖祠堂記》的“附記”部分,與“正文”顯非一體,是為偽作;潮州方志與民間流傳的關涉梁克家的一詩一序,均系偽托朱子之作。

在研討會上,廈門大學國學院院長陳支平指出研究朱熹陳淳,不能只停留在學術研究層面,朱熹、陳淳在他們的著作里非常強調(diào)修身養(yǎng)性、社會教化的重要性,這些思想對當代社會發(fā)展、社會秩序的形成都具深刻的指導意義。今年的研討會,最大的推進就是從學術研討方面向社會層面深化,進一步闡發(fā)朱子文化的時代內(nèi)涵,讓朱子文化煥發(fā)新光彩;從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推動兩岸交流合作,讓海內(nèi)外朋友深刻體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與魅力。

猜你喜歡
朱子朱熹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小金魚
思想與“劍”
多肉
朱子涵 葉子衿
春日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極限思想在立體幾何中的應用
朱熹治足疾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