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勛
在大學英語教育中引入英語文學著作的鑒賞會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當前,部分高校對文學鑒賞方面有明顯的欠缺,由于沒有對學生在文學鑒賞方面進行教育,導致學生在此方面為空白。由于中西方的思維方式不同,以及中西文化具有較大的差異也導致對英語的學習有一定的困難。在學習英語中,加入對文學作品的賞析會讓學生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更加了解,也對英文的提高有所幫助。
中國人對于問題的思考總是感性思維居多,總是站在生命的高處思考問題,考慮人與自然等高深的理論。而西方更偏向于理性思考,從物質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證問題的本源。中國重視集體和國家的利益,把國家利益和自身聯(lián)系在一起,強烈的愛國精神和獻身精神,極力的克制自己的欲望。西方總是注重個人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個人利益是國家集體利益的基礎,注重自身的自我價值。中國人注重精神自由,中國人民總是渴望一個平等的權利,希望有一個好的領導為人民謀福利,而西方則認為,一切政權是人民賦予的,政府來實行權利。中國人更相信歷史的經驗,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西方重視在實踐中得出理論,有探索精神,有極強的理性思維。
1.1 宗教信仰的差異
宗教對西方的影響深遠,對他們的生活,政治,經濟等發(fā)面都具有影響。基督教文化在英語國家對他們的影響更是占據主導位置。中國人傳統(tǒng)上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當代中國無神論是最為深入的。西方國家關于宗教的傳說與典故體現(xiàn)在繪畫,文化等方面。如繪畫“最后的晚餐”,文學作品《圣經》都對西方的文化產生影響,經濟學中的“馬太效應”就是出于《圣經》。中國的傳說典故大多來源于歷史故事,其中含有少部分宗教故事,但是對當代社會的影響幾乎為零。宗教信仰對西方的生活也具有影響。比如在教堂舉行婚禮,有神父和修女,向“主”宣誓,請求上帝的幫助等等,在中國是由風俗習慣影響,像供奉關公,菩薩等神話人物。這些習俗都源于古代禮儀制度。
1.2 價值觀差異
西方古代哲人明確認為人性本惡,他們認為人天生就是有罪的。中國則是認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辈煌膬r值觀念深刻的影響國家文化的發(fā)展。西方人崇尚獨立自主,喜歡展現(xiàn)自我價值,喜歡張揚個性,在取得成功時,不掩飾自己的能力。中國人在取得成功時,別人給予夸贊,一般我們都會回復“沒有,沒有”等謙虛的回答,不喜歡張揚,不喜歡鋒芒畢露,認為謙虛才會讓人進步。西方總是注重個人利益,中國人認為“眾人拾柴火焰高”。西方國家喜歡直來直往,思考方式從點到面,在地名的表達方式上就可以看出。中國人在拒絕別人的時候,總是側面的去表達,考慮到對方的感受,思考方式也以整體為主體,從整體到局部。西方國家孩子與家長并不相互依靠,注重獨立的個體。在孩子成年后,注重他們自己的選擇,父母不過多的干涉,孩子的獨立性都很強。在中國,注重家庭,注重一個家庭的完整。在成年后也不會擺脫家庭。中國人有傳統(tǒng)的思想,小時候孩子依靠父母,長大后父母依靠子女,父母與子女之間有相互贍養(yǎng)的責任。西方人總是不吝嗇夸贊別人,在批評別人的時候也不會有過多的考慮,就事論事,理性占主導位置。中國人認為嚴師出高徒,太多在乎別人的感受,感性的思維影響著中國人對一件事的正確評價。
1.3 詞語文化內涵的差異
在許多英語著作中,詞語之間表達的內涵往往有很大的差異。在影片《刮痧》中,美國人對《西游記》中對劇情的翻譯認為孫悟空是一個兇殘暴力的猴子,認為孫悟空在降妖除魔的時候是在濫殺無辜。西方人在解釋《西游記》的時候認為唐僧一行人是愛冒險的,認為中國也是熱衷于冒險,對于中國所塑造的孫悟空形象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又比如,在中國,認為龍是尊貴的,把中國人稱作為龍的傳人,在古代也稱皇帝為真龍?zhí)熳印T谖鞣饺说姆g中,龍是暴躁兇殘的動物。中文往往一個詞會有很多種意思,不同的詞放在不同的語境當中會有不同的意思,同一句話標點符號的地方不一致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意思。在英語中“red”表示“殘忍”“災難”的意思,在中國紅色則代表喜慶,祝賀的意思。顏色的表達有多不同,在英文中“white”意思為善意,純潔等意思,在中國則有徒然,白費的意思。
在英文作品欣賞過程中我們并不能很好的欣賞到作品的美感。因為文化的差異,也因為語言的差異,翻譯出來的意思往往并不是很好,需要考慮作者的寫作風格,當時的時代背景等一系列因素。英國作家笛福的著名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其中包含了西方國家對自我價值的重視等與中國文化具有極大的差異。小說主要寫了一個名叫魯濱遜的青年想發(fā)財暴富,就到大洋里去旅行,卻被海浪沖到了一個荒島上。他花了30天把船上的東西搬到荒島,在島上獨自生活了28年。當他獨自到島上的時候,他什么都沒有,在自己的努力下,他在絕境中生活。他不甘于平庸,喜歡冒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xiàn)自我價值。這是笛福根據真實事件的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也就是說在西方國家,這樣的事情是真實發(fā)生的。如果在中國,這樣的事情發(fā)生概率就會小很多,在中國不會有一個成年人不顧家里的父母而獨自冒險,實現(xiàn)自我價值。在中國更加注重的是集體利益。我們應當向魯濱遜學習他愛冒險,不畏艱難,靠自己的勞動獨自生活的精神。莎士比亞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麥克白》。《麥克白》主要講述的是利欲熏心的國王和王后對權力的貪婪,最后被推翻的故事。人們常說,麥克白是一個十足的惡人——弒君、篡位、兇殘、暴虐、嗜殺幾乎一無是處。但是如果你們翻開《麥克白》的劇本細細閱讀一下,會發(fā)現(xiàn)真相其實不然,麥克白最初的時候是一名驍勇善戰(zhàn)且赤膽忠心的蘇格蘭大將,曾幾乎憑一己之力平定了一場叛亂。他用自己的生命保衛(wèi)著他的國家和人民,那時的他是正義的化身,人民的英雄。真正出發(fā)麥克白心中貪婪以及去權利的欲望的是三個女巫對他們的預言。麥克白的思想是脆弱的,在夫人的再三勸導下,走上弒君的道路,麥克白聽信女巫的讒言,殺害了一切阻擋他獲得更高權利的人,最后他眾叛親離,梟首示眾。女巫的邪惡和模凌兩可已經自己的貪婪欲望是一切悲劇的根源?!尔溈税住分?,西方的宗教信仰是與中國所不同的,這也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莎士比亞揭示人類生而就有欲望,每一個看似沒有邪念的人在外在因素的誘導下也會一步步走上自取滅亡的道路,人生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在犯錯時幡然醒悟,對外在的誘惑進行抵抗,就算平凡也比自我毀滅要好得多。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復活。小說描寫了兩個主人公精神上的復活。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的純潔善良,在經歷現(xiàn)實的摧殘后造成了她日后的墮落。聶赫留朵夫不是那個正義無私的少年,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太難了,他沉溺于貴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他在精神上已經死去。七年后兩人相遇,聶赫留朵夫在最初的害怕自己的罪行被招錄,到后面靈魂進行懺悔,進行精神的復活。瑪斯洛娃保持著善良,在看到聶赫留朵夫的真誠后也完成了自己的精神復活。小說中描繪著社會的黑暗,官僚的腐敗,信仰迷茫的人民,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制度,層出不窮的貪污腐敗,都是讓原本正義善良純潔的人民墮落的因素。小說中把西方文化展現(xiàn)的淋漓精致。
在英語教學中增加對英文作品的賞析,是一種好的教學模式。大學英語中不僅僅是學習語言,也要學習英語這門學科的文化背景,在現(xiàn)代英語教學中,注重應付考試,對語法詞匯的了解,對語言文化的教學較為少數(shù)。在英語教學中有會出現(xiàn)很多文學典故,如果不能了解西方語言文化,在講解時就不能更好更快捷的理解課程內容。文學作品中包含大量的詞匯,在進行文學賞析過程中,可以直接接觸更多的詞匯,接觸到豐富的語言資料。文學作品中的語言來自生活,通過做著的加工美化,使原本枯燥的表達變得凝聚力量,生動形象。文學作品中包含小說,詩歌,散文等體裁。在欣賞英文著作的時候,對其進行翻譯,最增加對英語的學習,也會從深處理解英文語言的特殊性以及和中文對比的差異性。學習英語,如果只是從單詞和語法上對英語進行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很好的學習到英語的精髓。對文學著作的欣賞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興趣,在閱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遇到問題勇于解決的精神。
大學的教育并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要促進學生的成長,需要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素質,思想。文學作品中提到歷史,會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理解當時時代的背景,以及不同國家的歷史,從中感受到不同于歷史書上講解的意義。學習鑒賞英文著作,對培養(yǎng)學生不同的情感,從中感受西方國家獨立的思想,學習他們的精神。從中認識不同國家的價值觀,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感受作品中積極地方面,提高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英國作家夏洛蒂的《簡愛》中,簡愛積極向上,堅持自我,追求人格獨立,自由平等的精神對人們啟發(fā)很大,讓人們在面對生活的時候積極向上,要有好的生活態(tài)度。在鑒賞英文著作時,可以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對外交流增加,各國之間的互動也極為頻繁。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學習好英文會保障我們出行方便。以及在本國遇見不同國家的人進行問路等情況時可以很好的解答。學習英文著作,會了解外國人對于英語的使用方法,口語化的英語和干癟的語法單詞不同。
中文與英文有著極大的差異,中文語言博大精深,在翻譯英文著作或者句子的時候總會產生一些差異。例如:I dont need no money.在中文直譯出來是“我不需要錢?!边@樣顯得枯燥無味,則有人翻譯為“錢乃身外之物?!敝袊墓旁娛蔷哂心甏械漠a物,在英文翻譯的時候,也會產生一定的差異?!洞簳浴反好卟挥X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翻譯為:Spring morning no aware of the spring morning,I hear birds singing everywhere,how many flowers have withered,in the wind and rain last night?古文翻譯成英文總是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英文也會有自己唯美的表達方式,我們翻譯過來時,不能僅僅局限于眼前的意思。要體會其中的內涵,把英文翻譯的更加動人。為了更好的表達中英文翻譯的差異,我舉出一個故事:一個外國學生拜訪他的中國老師,老師想要請學生吃飯,就說:“你下星期六來我家吃飯,好么?”學生高興地接受了邀請,并約定了時間。過了兩天學生到老師家做客,老師很尷尬,并沒有做什么準備,老師對學生說:“前天我說的是下星期六請你吃飯,你看我今天什么都沒準備?!睂W士感到詫異,問道:“你說的下星期六不就是今天么?”這場誤會是由于對下星期理解的不到位造成的?!吧闲瞧凇本褪恰發(fā)ast week”,“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是“next week”但是在實際運用中,“上星期六”與“下星期六”的表達就會有所出入,英文中“l(fā)ats Saturday”“nest Saturday”有時不對應。
我們在中西文化差異的背景下對中西思維方式等方面進行剖析,對大學英語教育中引入文學作品賞析,實質是引起學生在中英文翻譯中,重視外在的影響因素。在學習過程中,了解更多地內在精神,通過中西文化的差異,巧妙的學習英語。在一定程度上在學習過程中,縮小差異,養(yǎng)成正確的翻譯習慣,更好的提高英語學習,并不是單純應付考試。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