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建國
新疆曲子社團的小演員們在傳神表演
新疆曲子劇是新疆唯一用漢語演出的地方劇種。在我國燦若群星的地方戲曲中,雖然它只能算是“小字輩”,但它獨特的韻味、勃勃生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于伴隨它一路走來的新疆人來說,它坎坷的成長道路,化繭成蝶的華麗蛻變,不能不讓人一嘆三疊,感慨良多。
新疆曲子下鄉(xiāng)演出
新疆民間所稱的“小曲子”,實際上有曲藝、戲曲兩種演出形式。曲藝的形式主要是一人自彈自唱、一人唱他人伴奏和分角色演唱,男走八字、女走十字這三種形式。戲曲的形式就是各扮角色、粉墨登場。這種“小曲子”最初是由西北地區(qū)的移民、藝人帶到新疆來的。乾隆四十年(1775)皇帝曾對伊犁將軍下旨“倘有開設酒肆唱戲等事,一經發(fā)覺,定將該將軍大臣一并治罪?!保ā肚鍖嶄洝ば陆Y料輯錄》第七冊)。至清同治二年(1863),民勤縣紅柳園小曲子藝人陳友生辦家庭戲班容優(yōu)堂,“游藝口外(今新疆),凡歷三年乃歸①”。這時的曲目、劇目的共同特點就是比較短小。它們都是各地民間藝人根據(jù)本地民歌小調編創(chuàng)出來的,相對秦腔這類大戲劇種,都叫“曲子”。所以,民勤人在新疆唱民勤曲子,敦煌人在新疆唱敦煌曲子,還有陜西曲子、華亭曲子、蘭州鼓子等等。新疆曲子劇是包容了西北地區(qū)多種曲子的一個劇種。由于它本身就是小劇種,而且是經由陜甘藝人來新疆巡回演出、并主要由移民繼承下來的,所以,雖然它進入新疆只有一兩百年的歷史,但組成比較固定的專業(yè)班社,產生較大影響,還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迪化(烏魯木齊)元新戲園舞臺上。在奇臺,還上演過曲子劇和秦腔的對臺戲,甚至有的秦腔演員也改學曲子劇。當時被觀眾稱為“要命娃”、后來被文化部定為國家級傳承人的侯毓敏形容那時的曲子班社的全部家當是“一把大刀兩桿槍”“一頭駱駝兩個筐”,班社人員是“七緊八慢九消停”九個人就能歇著了。可見,當時曲子班社多么簡陋,演員、樂隊人員屈指可數(shù),沒有導演、創(chuàng)作員,只靠幾個傳統(tǒng)小戲吃飯,競爭力、生存力很弱。1939年“華僑班”從蘇聯(lián)海參崴入境伊寧,定居迪化,這個行當齊全、服裝正規(guī)、布景新穎的劇團可稱是新疆第一個專業(yè)京劇班社。秦腔傳入新疆時間更早,1939年,城隍廟就掛出了新中舞臺的演出廣告,繼而在于右任撮合下,陜甘名角紛至沓來,成本大戲輪番上演。與這些大戲劇種相比,新疆曲子劇相形見絀。侯毓敏他們雖然從京劇、秦腔中可以學些皮毛,但要提高到大戲水平談何容易。更為雪上加霜的是,抗戰(zhàn)勝利后,隨著國民黨軍隊進駐新疆,所屬京、秦劇團也隨之而來,這些劇團或專業(yè),或業(yè)余,但都有軍隊背景,都有雄厚實力,單是在《新疆日報》登載演出廣告的迪化京劇班社就有9個,6個屬于軍隊。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曲子劇的生存空間十分有限。所以到1946年,迪化的曲子班社就不復存在了。1949年侯毓敏回奇臺辦起了主演曲子的民生劇團,也只堅持了兩年,這一點希望之光便徹底熄滅了。
專業(yè)劇團消失了,但是小曲子從傳入新疆就在北疆、東疆農村扎下了根。因為移民多是墾荒種地,而小曲子就是他們消解鄉(xiāng)愁的主要娛樂形式。幾個吹拉彈唱的好手組成個班社,休閑時候就聚在一起熱鬧一番,乏消了,也聚攏了人氣,逢到紅白喜事、商家開業(yè),都能拉出去登臺助興。所以在1966年“文革”之前,農村自樂班星羅棋布,既有彈唱,也有粉墨登場的曲子戲。所演劇目,內容多是弘揚愛國敬業(yè)、忠孝節(jié)義、勤勞仁愛,批判嫌貧愛富、好吃懶做、背信棄義等丑惡思想的,在娛樂中推動了社會文明進步。昌吉州黨委和政府看到了小曲子順應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向自治區(qū)文化廳提出了成立“新疆小曲子劇團”的請求。1959年4月9日,自治區(qū)文化廳批復同意在昌吉州成立“新疆曲子劇團”,劇種也被稱為“新疆曲子劇”。這在新疆曲子劇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被政府承認為一個劇種,破天荒地有了國營專業(yè)劇團——這一切,都是新疆文化部門落實“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具體措施。同時,這其中也包含著對新疆曲子劇的殷殷期望——希望它在多種曲子基礎上融合、成長為一個可以代表新疆的響當當?shù)牡胤絼》N,在多民族戲曲的百花苑中綻放獨特的風采。劇團也沒有辜負大家期待,他們貫徹“以挖掘、整理傳統(tǒng)曲子劇藝術為主,以教學為主,以實驗演出為主”的方針,收集、整理了一批曲子劇音樂和劇目,請曲子劇老藝人馬秀貞、魏桂紅、侯毓敏等來團指導排練,開辦了曲子劇學員班,招收了23名學員,邊學習,邊排練,邊演出。1962年在烏魯木齊人民劇場、民主劇場匯報演出了大戲《漁蚌緣》、小戲《張璉賣布》《李彥貴賣水》等,受到群眾熱情贊揚。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學員1965年畢業(yè)時劇團已經改制為昌吉州文工團的曲子隊,到1966年,曲子隊卻解散了,學員也全部改行。原因是我國從1959年開始經歷三年困難時期,1962年開始有所好轉,但經濟狀況仍不樂觀,當時全區(qū)有國營藝術表演團體69個,烏魯木齊就有28個。國家無力扶持這么多文藝團體。所以1962年3月9日,文化廳提出精簡藝術表演團體的目標②,1965年再次提出調整、精簡③。昌吉州新疆曲子劇團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被解散的。
曲子劇團演出之余,主創(chuàng)人員深入群眾之中調研走訪
新疆曲子劇唯一的劇團解散了,對于這個劇種無疑是“滅頂之災”。但是這個劇種并沒有就此銷聲匿跡。就像是長在田野上的紅柳,曲子劇長在百姓的心坎上,和百姓生活已經融為一體,農村草臺子、庭院里從來不缺少曲子劇的“擁躉”。即使在“文革”中,樂器被砸了,服裝被燒了,演員被戴上“高帽子”游街,郭天祿仍偷偷留下了他心愛的三弦子,謝伯鈞仍偷偷從陳太年那里學了四五十首曲目,山溝溝里、燒著炭火的土房里仍然飄出《割韭菜》的旋律。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撥亂反正,解放思想,文藝的春風立時吹到了遙遠的邊陲,被禁十年的小曲子一夜之間唱遍窮鄉(xiāng)僻壤,曲子班社雨后春筍一般遍布天山北坡的農村。以曲子世家和傳承人為核心的班社,帶動了這一波的曲子熱潮。巴里坤縣的陳建生家,呼圖壁縣的張世勇家、岳恒德家、王曰發(fā)家,烏魯木齊的謝伯鈞、張修文,哈密的孫家義、姚輝,奇臺的侯毓敏,木壘的郭天祿,米泉的韓生元等,都堪稱曲子劇復興的帶頭人。曲子劇以它質樸的語言,親切的鄉(xiāng)音,活潑的表演,成為農村百姓首選的文化娛樂。
呼圖壁縣委、政府敏銳地捕捉到了群眾的這種文化需求,看到了曲子劇的巨大生命力,于1980年5月12日成立新疆曲子文工隊,招收學員,邊培訓,邊排演,并向自治區(qū)文化廳呈上解決呼圖壁縣曲子劇團編制的報告。1980年8月20日,自治區(qū)文化廳的新文字(80)127號文中,認為“新疆曲子是流傳在北疆昌吉地區(qū)的獨有劇種,長期以來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為了扶持和發(fā)展這一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適應廣大群眾文化生活需要,同意昌吉州文化局的意見,由你縣組建曲子劇團;人員不超過40名,其編制和所需招收學生指標,均請從州、縣調劑解決。從1981年起列入自治區(qū)文化事業(yè)財務計劃。④”可見,自治區(qū)文化廳看到新疆曲子劇在群眾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沒有忘記打造“新疆地方劇種”的初衷。雖然曲子劇團在“文革”前解散了,但是呼圖壁縣有這樣的積極性,文化廳還是堅定支持,并列入了年度財政計劃。
呼圖壁新疆曲子劇團成立以后,為繼承優(yōu)秀文化遺產,搜集坐唱曲目120個,各種曲牌、曲調約150首。同時排演了傳統(tǒng)劇目和創(chuàng)作劇目《心事》《田頭風波》《辣姐兒》,深入北疆各地特別是昌吉州各縣鄉(xiāng)、農村為群眾演出。1989年排演了大型原創(chuàng)曲子劇《遠村》(編導牟成蒔),當年參加自治區(qū)第二屆藝術節(jié)演出,榮獲演出二等獎、創(chuàng)作獎。這是新疆曲子劇的第一部大型原創(chuàng)劇目,也是這個劇團第一次在首府舞臺亮相,專家和觀眾都大為贊賞。人們從這個劇目的演出,看到了年輕演員的奮進、拼搏,也看到了這個劇種冉冉升起的希望。
在編輯《中國戲曲志·新疆卷》過程中,新疆藝術研究所已把新疆曲子劇列為地方本土劇種,也感到作為一個新興劇種,有些方向性問題亟待明確。因此,1990年6月12日至15日,在劇團成立十周年之際,新疆藝術研究所與昌吉州文化局、呼圖壁縣文體局、《新疆藝術》雜志社在呼圖壁縣召開了“新疆曲子劇藝術研討會”自治區(qū)和昌吉州多名戲劇方面專家和曲子劇團人員參加了會議,在一些重要問題上達成共識。首先,是對新疆曲子劇存在的意義有了明確認識。新疆曲子劇是新疆漢語唯一地方劇種,它的存在和發(fā)展,有力證明了在文化一體多元的新疆,漢文化源遠流長,獨樹一幟,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所以,從事這項工作不僅是文化娛樂,還有著更深遠的意義。新疆曲子劇的劇目、音樂唱腔與西北地區(qū)的劇種、曲種有著直接淵源關系,這是肯定的。新疆曲子劇要想成為一個獨立的、特色鮮明的劇種,必須自覺地立足新疆現(xiàn)實生活和新疆多民族文化的土壤,發(fā)掘、發(fā)揚、形成自己的鮮明個性。這種鮮明個性體現(xiàn)在:第一,唱腔、音樂,這是一個劇種的主要標志。傳入新疆各地區(qū)的曲子,我們都把它們叫做“新疆曲子”。新疆曲子的新疆的元素還有待增強。已有的曲牌、曲調固然要傳承,但是“十曲九不同,同了沒人聽”。新疆的彈家子是可以彈出新疆人的個性的,不必完全因循守舊。同時,還可以大膽吸收、融合新疆各民族的民歌小調、流行音樂,豐富新疆曲子的表現(xiàn)手段。這些元素積累多了,也可以形成固定“曲牌”,劇種個性便會逐漸凸顯出來。第二是語言,這也是劇種的一個主要標志。過去,新疆曲子劇的道白受秦腔影響,都說陜西話,這是不妥的。新疆的漢、回族在長期生活中,發(fā)音、腔調、俚語,已經遠離了母語,形成了“新疆土話”,舞臺上應當說新疆土話。語言專家說,這種語言在北疆就是蘭銀官話北疆片的代表——吉木薩爾發(fā)音腔調。只是應當使之舞臺化、藝術化。第三是表演。新疆曲子劇過去一直是小生、小旦、小丑為主的“三小戲”,演員缺少戲曲基本功訓練。今后應該加強訓練,功夫用在舞臺表演中。但不能“程式化”,要靈活運用程式,向“程式加載歌載舞”方向發(fā)展。要樹立大戲劇種的雄心,全面提高表演水平。第四,新疆曲子劇的“根”在基層,在農村。它的劇目應以現(xiàn)實的農村題材為主,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時代。這是新疆曲子劇的“生命之源”,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走向全國的新疆曲子現(xiàn)代小戲《相親家》
研討會確定的這些共識,對于新疆曲子劇后來的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從18世紀六七十年代內地的各種曲子傳入新疆、算起,迄今已有200多年,從新疆曲子鼎盛的20世紀三十年代算起,也已有五六十年,這是第一次就新疆曲子的未來進行認真的規(guī)劃。為了落實這次會議的精神,劇團排演了輕喜劇《相親家》(編劇周建國)。它的音樂,除了靈活運用傳統(tǒng)曲牌,還吸收了回族民歌《山里的野雞紅冠子》等民間小曲,采用了回族的方言俚語、風情民俗。新疆藝研所老所長、老導演曹起志擔任藝術指導,秦腔演員竇寶琴擔任導演,在道白、音樂、表演等方面都做了大膽實驗,使這個戲活潑幽默,載歌載舞,演出面貌有了很大突破。1991年5月,該劇參加了文化部在揚州舉辦的全國戲曲現(xiàn)代戲觀摩演出,評委們贊譽它“是一顆玲瓏剔透的珍珠?!薄皯蚯倩▓@里又一朵綻放的新花?!睆难影沧叱龅睦蠎騽〖覐埜?、吳雪熱情題詞,藝術局局長曲潤海即興賦詩:“吐魯番葡萄哈密的瓜,新疆開出曲子花。座上前輩多激動,猶憶延安好年華。揚州帷幕將落下,絲路處處撒瓊花。拜托諸君捎謝意,走遍昌吉千萬家。”在這次演出活動中,《相親家》獲得文化部新劇目獎,田愛靜獲得優(yōu)秀青年演員獎,王曉輝獲得優(yōu)秀服裝設計獎,劇團被文化部授予“長期堅持上山下鄉(xiāng),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光榮稱號?!吨袊鴳騽 钒l(fā)表文章,稱這個劇團是“戈壁灘上的一棵紅柳。”
這是新疆曲子劇第一次在全國戲曲舞臺亮相。這個喜訊傳遍了昌吉千萬家,人們奔走相告,期待這朵曲子花開放得更加艷麗。但現(xiàn)實難盡人意。1990年代,由于多種原因,戲劇表演市場不太景氣,作為新興劇種的縣級曲子劇團更是雪上加霜,再次面臨解散危機。張世勇團長一面如實匯報劇團困難,爭取幫助,一面抱定一個信念,不管多難,都要堅持搞創(chuàng)作,搞演出,排新戲。這是本分。劇團不能散,工作不能松,總會邁過這個坎。
為此,他們移植排演了大型劇目《草原情》《徐九經升官記》。小戲花錢少,下鄉(xiāng)方便。一臺晚會,幾個小戲,風格不同,內容各異,觀眾喜歡,演員都有上臺機會,一舉多得。所以,他們以創(chuàng)作、演出小戲為主,《小放?!贰兑会樢娧贰抖惞偕仙健贰抖惞傧锣l(xiāng)》《笑笑餐廳》《塞外金秋瓜果香》等都是那些年的常演劇目。
曲子劇的根基在農村,活力在農村。他們大部分時間都下鄉(xiāng)演出。沒有汽車,就坐拖拉機,頂著烈日,冒著嚴寒,奔波幾百里,把戲送到農家場院。聽說曲子劇經受那么多磨難,農民們紛紛支持,“咋能讓咱們自家的戲垮了呢!”在沙灣縣各鄉(xiāng)村,他們連續(xù)演出了24場,每場800元。鄉(xiāng)親們說,“你們的戲好,我們愛看!我們支持你們!你們明年再來!”這些話,著實讓演員感動,給了他們信心,力量。
新疆曲子現(xiàn)代戲《大山里》劇照
199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大慶,自治區(qū)要搞獻禮演出。搞小戲,分量輕,搞大戲,沒經費。怎么辦?盡管只發(fā)六成工資,盡管20多人跳槽走了,人員“只出不進”,只剩下了9個演員,他們還是決心抓住最后機會,為劇團命運、為劇種命運做生死一搏。從幾個劇本里他們挑中了《大山里》(編劇孫殿英)。這個戲只有5個角色,他們的演員可以勝任。這個戲是個在全國獲獎的評戲劇目,人物關系微妙,矛盾尖銳,很能抓人。演員們經過20年的舞臺歷練,積淀了寶貴舞臺經驗,在表演中得到酣暢淋漓的發(fā)揮。加上一級導演曹起志,一級舞美設計鐘侗,音樂設計張世勇等專家的全力支持,精心雕琢,使得該劇在自治區(qū)優(yōu)秀劇節(jié)目獻禮演出中一鳴驚人,獲得了新劇目二等獎以及優(yōu)秀導演獎、優(yōu)秀音樂創(chuàng)作獎、優(yōu)秀表演獎,受到專家和媒體的特別關注。
當記者了解到劇團的困境,了解到《大山里》將成為曲子劇的“絕唱”以后,他們震驚了。媒體發(fā)出了“救一救曲子劇團”的呼吁,報刊雜志也連發(fā)多篇文章,引起社會對曲子劇命運的深切關注。自治區(qū)13位藝術家兩次聯(lián)名給自治區(qū)領導寫信,介紹了新疆曲子劇的形成歷史、存在意義,歷述了劇團所處的瀕危狀況,并提出了急需采取的措施。在自治區(qū)、昌吉州黨委和政府親切關懷下,2002年7月1日,劇團整體劃轉昌吉州文體局管理,更名為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曲子劇團,團址遷到了昌吉市,經費由財政全額撥款。
此時的劇團,共有演職人員22名,僅有的幾名演員大都年過四十,后繼無人的情況日趨突出。為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發(fā)展新疆曲子劇藝術,在團領導積極運作下,在自治區(qū)、昌吉州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決定掛靠新疆文化藝術電影干部學校,舉辦全脫產、學制三年(2003年9月—2006年7月)的新疆曲子劇表演藝術中專班,招收學員28名。聘請烏魯木齊市京劇團、秦劇團、兵團豫劇團和本團演員擔任課目教練。排演了傳統(tǒng)戲《張璉賣布》《李彥貴賣水》《拾玉鐲》以及大型晚會《金猴鬧春》《生旦凈末大匯串》《時代先鋒開新篇》等。畢業(yè)后,擇優(yōu)錄用了9名男演員、10名女演員,初步緩解了演員隊伍窘境。
2004年8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也頒布了相應的《保護條例》和《管理辦法》。這些法律、法規(guī),如同春雨甘霖一般,使新疆曲子劇喜逢難得的歷史發(fā)展機遇。2006年5月20日,新疆曲子入選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曲子劇團被確定為新疆曲子保護單位。新疆曲子劇這個劇種以及新疆曲子劇團的生存、發(fā)展,就有了法律的保障,提高到了“國家級”的層面。新疆曲子劇團不僅要搞好自身建設,而且要擔負起保護、傳承新疆曲子劇的責任,這個使命光榮而重大。
新疆曲子現(xiàn)代戲《哈哈泉子的戶兒家》劇照
下鄉(xiāng)演出中,他們除了演戲,還不忘輔導基層、農村的曲子班社,指導他們表演,輔導他們演奏、化妝。昌吉州和各縣舉辦新疆曲子培訓班,他們也派出演員前去授課。從2012年開始,在自治區(qū)文化廳、昌吉州支持下,呼圖壁縣開始舉辦鄉(xiāng)村文化節(jié)和曲子藝術節(jié),每年一屆,每屆一周左右,七八個班社參加演出。曲子劇團每屆都有節(jié)目。作為專業(yè)劇團,不論是傳統(tǒng)小戲,還是新編劇目,對于民間班社都起到了示范、帶動的作用。
2010年,在自治區(qū)文化廳和昌吉州黨委的直接領導、策劃下,昌吉州新疆曲子劇團創(chuàng)作演出了由程萬里編劇的大型現(xiàn)代戲《哈哈泉子的戶兒家》。這是劇團改制以后排演的第一部大戲,也是劇團響應昌吉州黨委、政府提出“文化立州、文化強州、文化惠州”的發(fā)展戰(zhàn)略、支持文化藝術創(chuàng)新、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具體措施。
該劇特請張懷奇擔任導演,作曲為張世勇,舞美設計殷照祥。這部戲從北疆農村實際生活出發(fā),鞭笞了農民富裕起來以后,由于文化生活貧乏而醉心于嗜酒賭博的陋習,強調了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精神文明素質、實現(xiàn)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性。該劇來源于生活,語言、情節(jié)、表演都具有濃郁的北疆農村氣息,實現(xiàn)了“說昌吉話、演昌吉人、講昌吉事”的創(chuàng)作初衷。
該劇主演有鄧金榮、王峰、王長榮等,他們都熟悉昌吉農民生活,熟悉扮演的角色,也與角色的年齡相當,加上他們的表演臻于成熟,所以演來得心應手,形神兼?zhèn)?,在處理角色關系時,都能從人物性格出發(fā),從特定情境出發(fā),通過唱腔和動作細膩地傳達出人物的內心情感。
《哈哈泉子的戶兒家》2010年參加“春滿天山”自治區(qū)專業(yè)文藝匯演,獲得了最佳劇目獎、編劇獎、導演獎、音樂獎、舞美獎、服裝設計獎、最佳表演獎等多種獎項,成為最搶眼的劇目之一。
2014年6月,該劇進京參加全國地方戲優(yōu)秀劇節(jié)目展演。
2016年7月,《哈哈泉子的戶兒家》再次進京參加全國基層院團匯演。
2017年7月,昌吉州藝術劇院新疆曲子劇團又攜新編大型劇目《戈壁花開》,再次進京參加全國基層院團匯演。原創(chuàng)大型劇目三次進京,給北京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專家們認為“新疆曲子劇音樂、唱腔、念白、表演都有新疆特點,清新活潑,樸質芬芳,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劇種?!?/p>
2018年新年前夕,中央電視臺迎新年戲曲晚會,新疆曲子劇團演員鄧金榮應邀參加了“一個不能少”這個節(jié)目,與京劇、豫劇等劇種名家同臺獻藝,使得新疆曲子劇走進大江南北、千家萬戶。
2011年11月,昌吉州民族歌舞劇團與昌吉州新疆曲子劇團整合,成立了昌吉州藝術劇院新疆曲子劇團。為提高表演隊伍綜合素質,昌吉州藝術劇院與山西戲劇職業(yè)學院協(xié)商,開設了學制五年(2013年9月—2018年7月)的新疆曲子表演藝術大專班,招收學員30名。前三年(中專)在山西學習,昌吉州藝術劇院派員負責唱腔、念白的教授;山西戲劇職業(yè)學院配備了國家一級演員、戲劇系主任苗潔,以及經驗豐富的老師負責教學。先后排演了《小上墳》《扈家莊》《嘉興府》《蘆花蕩》等片段。2016年7月回到昌吉州藝術劇院繼續(xù)完成大專課程。劇院成立了教研室,由劇院副院長、新疆曲子劇團團長張世勇任教研室主任,由本團、兵團豫劇團優(yōu)秀演員、演奏員及山西戲劇職業(yè)學院教員組成教研組,負責各種基本功訓練及劇目排練?,F(xiàn)在這批學員已經圓滿完成學業(yè),留團工作,形成了曲子劇團演員隊伍的梯次結構。劇團也已搬進了新建的辦公樓,練功房、演奏廳、排練廳、化妝間等寬敞明亮,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對于曲子劇團來說,現(xiàn)在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這“東風”就是劇團上下為實現(xiàn)遠大目標砥礪奮進。
70年前一個只演“三小戲”的劇種,一個在城市沒有立錐之地的劇種,一個行將消亡的劇種,70年后有了正規(guī)的專業(yè)劇團,有了具有中專、大專文憑的演員隊伍,并且連連帶著原創(chuàng)大型劇目亮相北京舞臺,這個夢幻般的變化怎么成為了現(xiàn)實呢?首先是黨和政府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和鼎力支持,為曲子劇的生存、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必備條件。第二源于專家們的關愛,迷惘時為劇種指路,危機時為劇種大聲呼吁、上書,在藝術上殫精竭慮,助其日漸成熟。第三源于劇團領導、演職人員自強不息,奮進堅持。這三條,在曲子劇今后前進的道路上也是必不可少的。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敝醒胍舱趯嵤爸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毙陆觿≌陱膩砦从械拇笥锌蔀榈臍v史機遇和偉大時代,相信它在未來一定會有更大、更好的發(fā)展。
注釋:
①《中國戲曲志·甘肅卷》41頁,中國ISBN中心出版,1965年12月。
②自治區(qū)文化廳黨分組、自治區(qū)文化廳1962年3月29日《關于調整自治區(qū)藝術表演團體的報告》,見《中國戲曲志·新疆卷》第661頁
③文化廳黨分組1965年1月18日《關于調整藝術團體的意見》,見《中國戲曲志·新疆卷》第674頁。
④見昌吉州藝術劇院藝術檔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