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牧歌》是新疆作家韓天航先生的軍墾題材小說,有對新疆哈薩克族牧民生活、民俗的描寫。從民族文化理論視角對《牧歌》進行分析,認為哈薩克族民俗文化扎根于草原,喜愛馬,重視割禮,用馬上運動表達情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具有民族文化認同及注重情感表達的特征,具有民族凝聚功能。
關(guān)鍵詞:牧歌;哈薩克族;民俗文化;民族文化;闡釋
中圖分類號:I247?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2-0128-03
“牧歌”是新疆哈薩克族牧民放牧時吟唱的歌曲。作家韓天航的作品《牧歌》,是講述發(fā)生在新疆大草原與牧業(yè)有關(guān)的民族團結(jié)故事的小說?!赌粮琛分袥]有講哈薩克族牧歌,但卻有哈薩克族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元素。關(guān)注新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中,李國平(2006)[1]主要從民俗學角度出發(fā),用環(huán)境理論、應(yīng)用民俗學和藝術(shù)民俗學等視角理性分析了哈薩克族的民俗文化;周子寧(2010)[2]、潘帥和范學新(2012)[3]關(guān)注哈薩克族歌舞中的民俗;巴哈提(2008)[4]和孫艷君(2013)[5]注意到了已出版作品中的哈薩克族民俗文化。但從筆者掌握的情況看,現(xiàn)有的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研究缺乏對作家作品的分析。近年來,新疆以及兵團涌現(xiàn)出一批用自己的文字記錄新疆的風土人情和民族文化、有新疆情懷的本土作家,這是一筆財富。筆者用民族文化理論視角分析《牧歌》,探討其中蘊含的新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價值和背后的深厚意蘊。《牧歌》讓讀者認識了一群以林凡清為代表的上海知青,他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義無反顧地從上海來到新疆大草原,扎根新疆一心投入優(yōu)質(zhì)種羊培育事業(yè)。這是一本軍墾題材的小說,其中不僅彰顯了兵團精神,還體現(xiàn)了新疆哈薩克族的民俗文化及其蘊含的價值。
一、根植于草原的新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
哈薩克族是一個以游牧為生、與草原聯(lián)系密切的民族。韓天航在《牧歌》中對新疆哈薩克族牧民日常生產(chǎn)、生活進行了細致而生動的描寫,書中對割禮、姑娘追等大型活動的描述以及有關(guān)牧民日常語言的描寫都非常有感染力,使新疆哈薩克族的民俗文化更加鮮活、更具吸引力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同時《牧歌》也從側(cè)面反映出新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根植于草原,民俗文化的發(fā)展與草原分不開。
(一)新疆哈薩克族民眾喜愛馬
《牧歌》故事發(fā)生在科克蘭木縣境內(nèi)的草原上,主要圍繞沙門子牧場和阿吾斯其鄉(xiāng)展開,這里聚居著哈薩克族牧民和漢族牧民,人們多以放羊為生,馬是人們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也是大家的朋友。
如:姑娘不客氣地說:“那你就把馬騎利索了再到草原上來,不然會把你的命搭上的!”
這是林凡清初次跟隨自己的領(lǐng)導齊懷正來到草原,偶遇自己未來的妻子紅柳的場景。紅柳是一個生在草原、長在草原上的女孩,善于騎馬。當善良的她看到林凡清的馬受驚時,她立即上前化解了此次危機,并告訴林凡清要把馬騎利索了再來草原。紅柳的話雖然有幾分諷刺意味,但體現(xiàn)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對馬的重視及馬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紅柳雖然不是哈薩克族,但其各方面都與當?shù)氐墓_克族牧民非常相像,因而可以從她的話語看出新疆哈薩克族牧民對馬的重視。
如:阿依霞古麗說:“哈里木騎的馬病了。他騎的馬又是咱們牧區(qū)最好的馬啊,哈里木心疼得坐臥不安,連飯都不想吃了?!盵6]
哈里木已經(jīng)等不及了,也策馬跑來接徐靜芝說:“徐獸醫(yī),快救救我的馬吧!”
在草原上牧民不僅要熟練掌握騎馬本領(lǐng),更要愛護自己的馬,心疼自己的馬。上述情節(jié)描述的是哈薩克族牧民哈里木和妻子阿依霞古麗發(fā)現(xiàn)自家的馬生病后匆忙去找獸醫(yī)徐靜芝看病的對話內(nèi)容。從對話中可以發(fā)現(xiàn)原計劃是阿依霞古麗一人來尋找,但哈里木由于著急也來了。這里不僅僅體現(xiàn)了哈里木夫婦對馬的呵護,更體現(xiàn)了哈薩克族牧民對馬的重視和喜愛。
如:哈里木說:“茂草,你有四歲了吧,該騎馬了?!?/p>
徐靜芝走過來說:“讓他騎吧。既然生在草原上,那就按草原上的規(guī)矩辦。他也是你們的兒子,所以也得按你們哈薩克的規(guī)矩去做。”
“生在草原,就按草原的規(guī)矩辦”“哈薩克族的規(guī)矩去做”,這些都體現(xiàn)了騎馬與草原有關(guān),與哈薩克族規(guī)矩有關(guān),說明哈薩克族人與馬的親密關(guān)系建立于民俗文化,與草原是密切相關(guān)的。
(二)新疆哈薩克族人重視割禮
割禮是哈薩克族男子必須進行的一項儀式,是非常大的一件喜事,僅次于哈薩克族人的婚禮。作者在小說中講述了哈里木和阿依霞古麗夫妻倆為養(yǎng)子茂草舉行割禮的全過程,既體現(xiàn)了新疆哈薩克族人對割禮的重視,同時也體現(xiàn)了割禮這一民俗文化的民族特點。
如:“算起來,茂草今年也該有五歲多了,要按我們哈薩克的習慣,就要行割禮了?!?/p>
這是哈里木與徐靜芝商量時說的話,表明割禮是有年齡要求的,5歲恰好是符合的,還體現(xiàn)出這一割禮在哈薩克族中是必須進行的。
哈里木領(lǐng)著茂草在阿吾斯齊鄉(xiāng)轉(zhuǎn)了好多人家,茂草身上已別了不少花條,每一塊花布條就代表著一個祝福,茂草又是新奇又是高興。
這是新疆哈薩克族割禮正式進行前必須進行的一個程序,既是邀請客人也是獲得祝福的一個方式。每個人都用花布條來表示祝福,顯得樸實又真摯。
如:氈房內(nèi),茂草剛疼得一張嘴,哈里木就把一只剝好的白雞蛋塞進他的嘴里。哈里木說:“茂草,男子漢是不能哭的?!?/p>
“男子漢不能哭”,這是父親對孩子的鼓勵,也是哈薩克族民俗文化里堅毅、勇敢的表現(xiàn)。這里雖然沒有講具體過程,但簡單的對話表現(xiàn)出哈薩克族民俗文化里對男孩的要求和所寄予的希望。
如:夜晚來臨,幾堆篝火在氈房前的草地上熊熊燃燒,每堆篝火前都圍著一群人,人們在吃著手抓肉,喝著酒。歌手在彈唱著當?shù)氐拿窀?,有些牧民還跳起了舞。
這描寫了割禮進行完畢后大家一起慶祝的場景?!绑艋稹薄笆肿ト狻薄澳撩瘛苯Y(jié)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草原文化的特色,表明了哈薩克族民眾熱情好客的特點,彰顯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中熱情樂觀的特點,這也與他們長期生活在草原息息相關(guān)。
(三)新疆哈薩克族人用馬上運動表達情感
阿肯彈唱會是草原上盛大的詩歌節(jié)日,被公認為哈薩克族文化中的瑰寶。姑娘追和賽馬等極具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特色的馬上體育娛樂活動也一起開展?!赌粮琛冯m沒有記錄其詳細流程,但簡單的一些語句描寫體現(xiàn)了哈薩克族特色活動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特色——熱情、樂觀和豁達。
如:阿肯彈唱會是草原上的盛會,牧民們的大聚會。到處都是馬的嘶叫、人們的歡笑聲和哈薩克族牧民的歌聲。
“盛會”“大聚會”都簡單明了的體現(xiàn)出阿肯彈唱會的盛大和隆重,以及該項活動在草原哈薩克族牧民心中的重要地位。“嘶叫”“歡笑聲”和“歌聲”體現(xiàn)了參加阿肯彈唱會的人們愉悅激動的心情,非常樸素的語言表達,與哈薩克族牧民豐富的情感、豁達的氣概相得益彰,更加體現(xiàn)出該民俗文化活動有深厚的草原文化韻味。
往回追了,小伙子們策馬往回跑。姑娘們揮著鞭子在后面追。齊美蘭追上了茂草,在他背上狠狠地抽了一鞭子,茅草疼得哎喲了一聲。
這是“姑娘追”里往回追的場景,剛開始是并排,后面是女孩子在男孩子后面追。并排時男孩子會對女孩子表達情誼,有無意向都會說,女孩子追時則是女孩子在表達情感,越狠說明越喜歡?!霸谒成虾莺莸爻榱艘槐拮印本捅磉_了姑娘的深愛,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哈薩克族人敢愛敢恨、勇敢的特質(zhì)。
賽馬場內(nèi),一聲槍響,賽馬開始。
鄭君、哈里木也在激動地為茂草加油。
賽馬的比賽場面是激烈而熱烈的,激烈源于參賽人員對第一的追逐,熱烈來源于場外人員的加油。“激動地”說明了家人、朋友們的熱情。這些都表達了哈薩克族人的樂觀向上的優(yōu)秀品質(zhì),這也與其身在草原、長在草原有關(guān)。
綜上所述,阿肯彈唱會、姑娘追等極具哈薩克族民族風情,彰顯出熱情洋溢的民俗文化特色。
二、《牧歌》中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的特征分析
(一)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
作者在小說開端就點明了事發(fā)地是位于新疆的大草原,文中也多次描寫草原風景,以及草原帶給在此生活的新疆哈薩克族牧民及漢族群眾生活的影響,如人人善騎馬,馬是草原上的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朋友。綜觀《牧歌》全文不難發(fā)現(xiàn),這本小說的民俗文化風情來自于哈薩克族,源自于草原。無論是作者在文中所提到哈薩克族牧民以及主人公擅長騎馬、讓自己4歲的兒子學習騎馬并成為高手,還是孩子們成年后參加“姑娘追”、賽馬活動等,這都與生養(yǎng)他們的這片草原有關(guān)。同時,將文中所體現(xiàn)的新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全部串聯(lián)在一起,會發(fā)現(xiàn)存在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關(guān)系,其源頭就是草原,即地域性所賦予的。
(二)具有民族文化認同的特征
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中的深層次認同。民族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聚合體,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離不開。新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不僅彰顯了草原特色的草原文化,也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認同特征。
如:齊懷正走進來說:“林場長,鄭技術(shù)員,紅柳,快出來吧。哈里木的兒子要行割禮啦,請我們都去熱鬧熱鬧。你們都去給孩子別塊小布條吧。給孩子行割禮,對他們哈薩克族來說,也是件很隆重的事?。 奔t柳笑著說:“這我知道?!?/p>
草原上,大家都在看姑娘追。茂草和齊美蘭一組。齊美蘭穿著哈薩克的衣裙,也真像哈薩克的姑娘。
以上兩段文字,是對于哈里木帶著茂草來種羊場邀請齊懷正等人去參加茂草的割禮和姑娘追時的場景。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草原并與哈薩克族牧民結(jié)下深厚友誼的漢族人,齊懷正所說的這番話恰恰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認同,紅柳的回答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在“姑娘追”現(xiàn)場,“齊美蘭穿著哈薩克的衣服,也真像哈薩克的姑娘”不僅僅是對齊美蘭個人的贊美,也是對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的贊美和認同。
對馬的喜愛、對割禮的重視以及舉行阿肯彈唱會、姑娘追和賽馬等活動都是新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習慣、民俗活動的傳承與發(fā)展,不僅源于其獨特性,更因為各族人民對其民族文化的認同。
(三)民俗文化注重情感表達
生活在草原上的新疆哈薩克族牧民是離不開馬的。哈薩克族牧民表達歡樂的方式也多與駿馬、歌聲和馬鞭有關(guān)。在《牧歌》中,作者在寫割禮和阿肯彈唱會,描寫人們高興的場景時都提到馬在嘶叫、人們在歌唱。小說中對哈薩克族牧民的語言描寫,也體現(xiàn)了他們的樂觀和豁達。無論是從紅柳讓初到草原的主人公要學好騎馬,還是哈里木讓4歲的茂草學騎馬,甚至是茂草和兄弟姐妹長大后比賽騎馬,這些既說明他們善于騎馬,也說明馬在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更是一種情感表達,大家的言行中都透露著對馬的喜愛和重視。
割禮和阿肯彈唱會作為哈薩克民眾的重大活動,也具有情感表達的特征。人們?yōu)樾∶萆砩蠏煨〔紬l正是表達祝福的具體表現(xiàn),人們在割禮儀式當天唱歌、跳舞以及喝酒更是表達內(nèi)心高興和對孩子的真摯祝福。阿肯彈唱會上的音樂和歡聲笑語同樣如此?!肮媚镒贰辈粌H表達了年輕男女勇敢表達愛的情愫,更是體現(xiàn)了他們的真實?!百愸R”是一種比賽,其實更可以說是增進友情的方式,這里雖然大家都渴望拿第一,但也體現(xiàn)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原則,將哈薩克族人心胸寬廣、奔放不羈的民族特質(zhì)和內(nèi)心情感都表現(xiàn)了出來。
三、思考與結(jié)論
(一)思考
《牧歌》中所體現(xiàn)的新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是根植于草原的,同時極具民族特色和民俗風情。新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的特點和功能值得更多學者去關(guān)注和研究。在關(guān)注新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發(fā)展的同時應(yīng)注意其存在的特性是有必要的。對于民俗文化,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用辯證的眼光去看,深入分析民俗文化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意義,從而繼承和發(fā)揚民俗文化。
(二)結(jié)論
韓天航先生的作品《牧歌》描寫的新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內(nèi)容體現(xiàn)出它是根植于草原的。新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中重要的載體是馬,根植于草原文化的新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文化認同以及情感表達特征。
新疆哈薩克族民俗文化具有民族凝聚功能。該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林凡清等漢族人與草原上哈薩克族牧民朝夕相處,尤其是徐靜芝與阿吾斯其鄉(xiāng)牧民之間深厚的感情。首先是哈里木等村民在經(jīng)過申請將徐靜芝留下來后帶他去看大家為其準備的住處時的場景。面對極具哈薩克族特色的房屋以及牧民送的羊、牛,徐靜芝感受到了他們的真心和真情,并選擇了留下。這背后就是哈薩克族民俗文化中的凝聚功能在發(fā)揮作用。其次就是在徐靜芝和哈里木夫妻一起養(yǎng)育茂草,無論是學騎馬還是哈里木與徐靜芝溝通割禮,徐靜芝都說按哈薩克族的規(guī)矩來辦,他們之間的相處很和諧,這恰是民俗文化民族凝聚功能的具體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李國平.略論哈薩克族的民俗文化[J].塔里木大學學報, 2006(6).
[2]周子寧.克模孜畢(馬奶酒舞)的民俗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
[3]潘帥,范學新.哈薩克族婚嫁儀式歌中的女性民俗文化價值研究[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4]巴哈提.哈薩克族的民俗畫卷——《哈薩克族民俗文化》[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8(3).
[5]孫艷君.新疆當代哈薩克族鄉(xiāng)土小說的文化內(nèi)涵[D].伊犁師范學院,2013(6).
[6]韓天航.牧歌[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張玲(1994—),女,漢族,四川內(nèi)江人,單位為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研究方向為少數(shù)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