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珊珊
火車、站臺、鋼軌,這些元素在一直伴隨著我,從童年、青年、中年一路走到了老年,我與鐵路結下了深厚的情緣。
我的童年是在上海市虹口區(qū)的橫浜橋邊度過的。20世紀50年代,家門口的東寶興路上橫插了一段淞滬鐵路。每天,隨著一聲粗獷的汽笛響起,那個喘著粗氣、冒著白煙的蒸汽機車,牽引著旅客和貨物慢慢吞吞、晃晃悠悠地駛過。我們這些住在附近一起玩耍的孩子們,每次都會如過節(jié)一般地歡呼雀躍著跑向道口,看著火車穿越兩邊簡陋而低矮的棚戶,從城市的縫隙間鉆出……
在我童年的那段日子里,我總是盼望東寶興路道口上氣勢磅礴的火車頭出現(xiàn)。在我幼小的心靈里,那時的火車簡直就是一個神奇的不知疲倦的龐然大物。每當車輪碾過鋼軌時,大地顫抖著,有節(jié)奏地律動;那轟隆隆的聲音,讓我的心靈感到異常興奮、熱血澎湃。夜深人靜的時候,隨著四周喧囂的聲音沉寂下來,我在閣樓上能清晰地聽到火車悠悠的汽笛聲;這種聲音不僅格外清晰,而且使人內心變得曠遠而寧靜,引起一陣陣遼遠的思緒。
那時,我一直羨慕開火車的司機,胸膛中常常會涌起一股催我奔跑的力量。
懷揣著夢想,初中畢業(yè)后,我考進了蘇州鐵路機車司機學校。我們跟著帶隊的學校教導主任,坐上了一列綠皮車去學校報到,父親特意來到車站給我送行。在站臺上擁擠的人潮中,我最后一眼看到的是我父親高高舉起的一雙手,這雙手努力地舉高,仿佛高過所有人的頭頂;那一刻,我心潮澎湃、淚花閃耀。
在一陣長長的汽笛聲后,我們乘坐的列車終于隆隆起動,轟鳴著駛向遠方。這種火車雖然速度慢但票價便宜,只要1元5角。途中,火車經(jīng)常停下來很長時間。就這樣開開停停,短短84公里的路程竟然跑了3個小時……
1963年夏天,18歲的我從學校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南翔機務段工作。那時,南翔機務段專門擔當上海到常州貨物列車的牽引任務。我跟著師傅從編組站始發(fā),看著火車像拉黃包車一樣一站站地把貨物拉走。由于是單線,那時候170公里的路程,開開停停的貨物列車一般要花7至8個小時才會跑完。印象很深的是,那時候有一種為緩解春節(jié)期間火車擁擠才運營的棚車,多數(shù)在晚上發(fā)車,從上海至常州居然要花上一整夜的時間。
1975年,上海鐵路局逐步將蒸汽機車過渡為內燃機車,最高時速提升至120公里。我還記得,上海機務段負責牽引客車的第一輛內燃機車是從羅馬尼亞進口的。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機務段貨物列車便已經(jīng)全部使用上了國產的東風型內燃機車。當時我在段工會當干事,我的不少同學經(jīng)過培訓、考試,都當上了內燃機車司機,奔馳在滬寧、滬杭線上。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感覺確實不一樣。
蒸汽火車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飽含著童年的記憶,是我們人生開始的地方。它象征著詩和遠方,象征著人們曾經(jīng)擁有過的夢想,盡管那時的火車速度還不快,每次旅行都需要幾天幾夜的旅程;但仿佛只要我們能乘著火車,就能同它一路前行,沖破現(xiàn)實的種種局限,走到心中最遠最遠的地方。
從滬寧線到京滬線、隴海線,從滬杭線到浙贛線、京廣線,火車帶我走過全國各地。我到山西大同機車廠迎接國產的前進型蒸汽機車,途經(jīng)張家口,穿越過逶迤于崇山峻嶺的豐沙線;我到蘭州出差將原鐵道部調撥的機車開回上海,途經(jīng)西安時,攀登過危峰兀立的華山。我曾沿著鐵道線邁向青藏高原,從西寧、格爾木來到巍然屹立的昆侖山口;也曾在寶雞搭乘電力機車登上秦嶺,驚嘆祖國山河美麗的風采。我到過沈陽、青島、張店、南昌、廈門等地進行過工作交流,也曾奔赴廬山、三清山、天柱山、武夷山、杭州西湖參加過多個鐵路局文聯(lián)的創(chuàng)作活動,更去過北京出席過全路的“歌詞創(chuàng)作座談會”……
從1997年4月18日起,中國鐵路開始了第一次大提速。隨后1998年、2000年、2001年、2004年、2007年,到2009年4月1日共實現(xiàn)了七次鐵路大提速。全國主要干線火車從80、100、120公里運行速度逐步提高到時速250、300公里。
記得1993年,我興高采烈地乘車前往北京參加“中國鐵道詩展”頒獎活動時,乘坐列車最快也要20個小時才能到達目的地。當時我并沒有意識到,今后的好日子會如此讓人心曠神怡。2007年,我又赴京參加《詩刊》社、《人民鐵道》報社與中國鐵路文聯(lián)聯(lián)合舉辦的“春天送你一首詩”·《和諧鐵路》詩歌大賽頒獎會,列車如一條騰起的銀色長龍向前飛馳,一覺醒來,北京到了,全程卻只有10小時。
2011年6月30日,京滬高速鐵路通車運營。當日15時,G2次動車組列車從上海虹橋始發(fā),平穩(wěn)加速,貼地“飛”向首都北京。到北京的最快時間也由原來的10小時縮短為4小時48分,一天跑一個來回沒問題。
2017年,復興號列車誕生了。這列從大腦到心臟全部“中國造”的列車從9月21日起以時速350公里的速度馳騁在京滬之間。
去年我出行去北京,乘坐舒適便捷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4小時18分就抵達首都了。此刻,復興號列車如一條騰起的銀色長龍向前飛馳。車內平穩(wěn)舒適,每位幸福而興奮的旅客臉上都洋溢著自豪,恰如兩片相似的樹葉,展示著一樣的溫馨。鳴笛、起程、飛馳,僅幾分鐘,大都市里的高樓大廈在轉瞬間就被遠遠地甩在后邊,車廂顯示屏上滾動的數(shù)字很快跳到了200、300多公里以上,后來速度就保持在每小時350公里。時速350公里,相當于每秒鐘前進100米,相當北京奧運會100米短跑世界冠軍、牙買加的尤塞恩·博爾特奔跑速度 9秒69的10倍!窗外的景物在高速后退,鉆入耳朵的車輪與鋼軌的摩擦聲卻十分和緩,遠比地鐵的疾馳聲要輕,比飛機的轟鳴聲要柔。
高鐵,這張“中國名片”正閃耀于世界之林。時代,經(jīng)常被稱為時代的列車,這個說法多么準確生動!此刻,一抹不斷加速的亮白正在把時空逐漸打開,一個民族的背影在穿越之中愈加深遠!列車和時代互為比喻,一起飛跑前行!
我從綠皮火車年代走過來,每當回憶起過去生活在鐵路邊、工作在鐵路單位以及乘火車、開火車的那些日子,我的耳邊就會響起“嗚嗚”的汽笛聲??吹浆F(xiàn)在鐵路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和變化,我打心底對新中國的巨大變化由衷感慨和自豪。
今年3月,我坐高鐵到廣東汕頭旅游。呼嘯而來的高鐵列車從我們身邊飛馳而過,相互交會時的那種速度實在令人震驚。作為一個鐵路作家,我特別珍惜火車悠悠的風笛聲里奔涌著的激情和遐想,留下的新時代鐵路發(fā)展那份美妙的意境;當我品讀自己曾經(jīng)寫下的大量詩歌和散文時,伴隨這份意境,眼中的文字也變得更加深邃、雋永。
是的,火車可以細細地用心品讀。從蒸汽到內燃,再到如今的電力火車;從時速30公里緩慢搖晃的綠皮車,再到貼地飛行的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每一次跨越,都讓我這個“老鐵路”引以為豪。當年每一個鐵路人上下求索、奮斗拼搏的美麗身影,至今依然在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一部講述中國鐵路70年的華章,正由這些無數(shù)平凡而偉大的故事匯就,永遠閃耀心靈的彩光。
鐵路,見證著新中國的光輝歲月,也創(chuàng)造著由弱到強、由追趕到領跑的發(fā)展奇跡。鐵道上留下了我青春的快樂以及放飛心情的愉悅,實在讓人感慨萬千、蕩氣回腸,我們是中國夢真正“在場的”開創(chuàng)者、建設者。
我想自己真的是趕上好時代了,高鐵與我同行,它在無形中見證了我的騰飛夢。我將繼續(xù)乘坐高鐵馳騁在中國大地上,繼續(xù)我的鐵路夢。
鋼軌是火車的依托,鐵路是人生的舞臺。光陰似箭,如今我已進入了始終充滿著自豪和幸福的古稀之年。我深愛著奮斗了一輩子的鐵路,腦海中時常會想起當年在滬寧、滬杭線上牽引貨物列車的情景。每當于此,總會感觸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