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中惠
老舍先生說:中國人吃故事。他老人家說的是小說。詩詞的主旨肯定不是講故事,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詩詞作品,大都能繁衍出各種各樣的故事。雖然說“詩言志,詞緣情”,所謂“志”所謂“情”也大都因故事而生發(fā)。僅舉愛情題材的作品為例,元稹的“貧賤夫妻百事哀”,陸游的“傷心橋下春波綠”,蘇東坡的“十年生死兩茫?!?,毛澤東的“我失驕楊君失柳”,哪一個作品的后面不是一部催人淚下的電視連續(xù)?。坎荒苷f每件詩詞作品都有一個故事依傍其中,但不能說它們與故事沒有關(guān)系。李后主的詞應(yīng)當(dāng)算清虛空靈吧,分開來看,每件作品無非是一點情緒,一絲惆悵,但合起來看,“無言獨上西樓”“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哪一闋哪一句不是在勾勒一個亡國之君的頹敗的心靈歷程呢?
傳統(tǒng)詩詞的學(xué)習(xí)與寫作,讀,無疑是很重要的,但這種“讀”絕不僅僅是尋章摘句而忽略其中后面的故事。有沒有沒有故事的詩詞作品呢?狹義地說,有很多;廣義地說,不會太多甚至沒有?!懊髟滤砷g照”“悠然見南山”,字面上沒有什么故事,可是陶淵明為什么“心遠地自偏”呢?還不是在現(xiàn)實中屢屢碰壁索性自己“采菊東籬下”?不知道這些,不可能讀懂陶淵明,不知道這些,也讀不懂王摩詰。
因此在閱讀作品的時候,將這些作品衍生的故事一并讀來最好。有些作品“故事性”強,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杜甫的《酒中八仙歌》;有些作品“故事性”弱,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商隱的《無題》等。后者不是沒有故事,只是故事不太彰顯而已。還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詩詞作者也大都是有故事的人。古人蘇東坡辛棄疾之流,今人郁達夫聶紺弩之輩,哪一個不是一身的故事,甚而達到“剪不斷,理還亂”的程度?或凄婉或美好,或引人入勝或發(fā)人深思,讀不懂這些故事,也就意味著讀不懂或沒有全讀懂這些詩人以及他們的作品。
今天我們寫詩弄詞,好像與有沒有故事沒有太大關(guān)系——都是小人物,人微而言輕。故事每個人都有,每天都會發(fā)生,只是自己不自信罷了。人物雖然有大有小,但寫詩的程序都是一樣的,都要緣事而興,有感而發(fā)。我們的生活該是多么豐富多彩:祝賀他人新婚,哀悼親人仙逝,孫子中考不錯,朋友遠足歸來,追尋逝去的歲月,游覽祖國大好山河,一樁樁,一件件,不都是活色生香的故事嗎?清末民初,沈陽有個詩人繆東霖,對沈陽的風(fēng)土人情感興趣,創(chuàng)作了諸多首《沈陽百詠》,放風(fēng)箏,賣紙鞭,都在筆下作了描述。這位爺可能想到也可能沒有想到,他的這些詩在今天非常有價值,成為研究沈陽民俗必不可少的佐證。所以我們對自己對自己的作品要有信心:一切皆有可能?!懊髟卵b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別人的詩可以走進你的生活,你的詩也有可能走進他人的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