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李先生
我和老伴是在1977年10月結(jié)的婚。當時,我剛剛從部隊復員不久,被安置在鄉(xiāng)里的供銷社工作,老伴那時在大隊當會計。雖然一個月幾十塊錢的工資在現(xiàn)在來說不值得一提,但當時在農(nóng)村,我們兩口子的日子算是“小康”水平了。
上世紀80年代初,家里添置了一臺黑白電視機,前后院的鄰居羨慕得不行,他們的小孩子總來我家看電視,小板凳一擺,一坐就不走了,我家那個時候就像是個小型電影院,更像是一個幼兒園。
日子過得好,誰都高看一眼。我和老伴年輕時候在農(nóng)村的生活真叫一個美啊,我們比鄉(xiāng)親們多念了兩天書,總被人家稱為“文化人”,又有了工作,那個時候能在農(nóng)村拿工資的人可是不簡單啊。就拿我工作的供銷社來說,還是個“權(quán)力”不小的地方,有好多生活必需品都得在供銷社才能買得到。記得那會兒每天供銷社沒開門前,總有一大群人在排隊。早晨,門衛(wèi)把鐵柵欄門一開,顧客都像百米沖刺般沖向各個柜臺。那時柜臺前都焊著拳頭粗的鐵欄桿,要沒了它,柜臺一準被擠壞。
社會上商品奇缺,款式也不豐富,比如鞋,如果賣到最后號碼不全了,大一號、小一號也有人買,大一號能湊合著穿,小一號轉(zhuǎn)讓給親友。說到吃飯,就更難了!我們的飯店總能爆滿。大家收入低,菜也便宜,一般都是一兩毛錢一個菜。
沒過兩年,供銷社系統(tǒng)的各種實體開始發(fā)展起來,除了傳統(tǒng)的柜臺生意火爆,飯店、加油站門前也是熱鬧非凡。當會計的老伴很有頭腦,在供銷社提出鼓勵內(nèi)部員工承包經(jīng)營實體的初期,就拽著我去搶先報了名,當時好多人對這些新鮮事物不感興趣,也是怕不會經(jīng)營賠了錢,只有老伴看好實體的前景,抓住這個機會就要大干起來。
自己干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本來在柜臺的收入不錯,我是不愿意去冒那個風險的,可老伴堅持讓我去承包加油站,一開始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感覺,干啥都沒有頭緒。老伴看我這樣很著急,一狠心就離開了自己的工作崗位,過來幫我,從上貨渠道到銷售渠道,老伴都是親力親為。靠著原來的人脈,沒到一年,老伴就讓加油站的生意走上了正軌。
一轉(zhuǎn)眼,我和老伴在加油站干了整10年了,在這10年里,咱們國家的商品可是極大豐富,顧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平時老伴就愛鉆研各種銷售知識,加油站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我們賺得盆滿缽滿。不過,后來供銷社收回了加油站,我也回到了柜臺前。退休后,我們老兩口也沒閑著,租了幾畝地開始種植葡萄、冬瓜等作物,年輕的時候都沒干過農(nóng)活,老了老了倒是扛起鋤頭行走在田間地頭。雖然有些辛苦,但我們還是挺感謝這幾年,因為每天都在勞動,身體哪都沒毛病,更何況還有一定的收入,因此,我們老兩口也樂此不疲。
我想,不管時代怎么發(fā)展,只要有一顆真誠對待生活的心,無論干什么、走到哪都會有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