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琳 徐曄 吳海英
【摘 要】 目的:探討非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與傳統(tǒng)PICC置管術應用于腫瘤化療患者的對比觀察。方法:回顧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3月在我科PICC置管的100例腫瘤化療患者,隨機分為盲穿組50例,改良組50例。盲穿組采用傳統(tǒng)盲穿法PICC置管,改良組采用非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爾技術PICC置管。比較兩組患者PICC的一次置管成功率,術中、術后的出血量,置管1個月內的導管相關并發(fā)癥情況及滿意度情況。結果:兩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較,改良組高于盲穿組,(P<0.05);改良組的靜脈炎發(fā)生率均低于盲穿組(P<0.05)。結論:腫瘤化療患者采用改良塞丁格爾技術PICC置管,能提高置管成功率,減少導管相關并發(fā)癥,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經(jīng)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腫瘤;化療;改良塞丁格爾技術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8-233-01
引言
經(jīng)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是指將靜脈導管從外周手臂的靜脈進行穿刺,導管直達靠近心臟的大靜脈。腫瘤化療患者因需要反復輸入刺激性化療藥物,常使用PICC置管。PICC置管可避免化療藥物與外周靜脈的直接接觸,減少藥物對血管的強烈刺激,有效保護外周靜脈。然而,傳統(tǒng)盲穿法PICC置管存在較高的穿刺失誤,導管相關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嚴重影響腫瘤化療患者PICC的持續(xù)使用。近年來,臨床上開始普及改良塞丁格爾技術,改良塞丁格技術其主要是在傳統(tǒng)的塞丁格技術上將單一功能的擴張器轉換成插管鞘以及擴張器的組間,改良后的塞丁格技術可以比較輕松的將外周血管置入插管鞘送進PICC,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本次研究主要針對非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與傳統(tǒng)PICC置管方法對化療患者的比較與護理觀察進行研究討論,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4月我院腫瘤科進行PICC置管的腫瘤化療患者100例。納入標準:①病歷資料完整;②腫瘤化療患者,首次接受PICC置管;③患者依從性較好,堅持長期PICC置管化療。排除標準:①病歷資料缺失,無法按時復診及隨訪;②患者基礎條件差,無法承受插管操作;③患者導管過敏;④有靜脈血栓史、血管外科手術史;⑤上肢或胸部接受過放療。根據(jù)患者PICC置管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盲穿組50例,改良組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盲穿組:采用傳統(tǒng)盲穿法PICC置管。所有PICC護士經(jīng)過盲穿技術培訓,使用物品包括PICC導管、穿刺包、換藥包、5ml注射器、10ml注射器、無菌生理鹽水等?;颊呷∑脚P位或半臥位,測量置管深度后,選擇肘橫紋處進行穿刺,無菌操作緩慢送管至預測長度[1]。送管成功后,固定、沖管、封管、敷料覆蓋。觀察術中及術后穿刺點出血情況。常規(guī)X線定位。
(2)改良組:采用改良塞丁格爾技術PICC置管。所有PICC護士經(jīng)過改良塞丁格爾技術培訓,使用物品同盲穿組,穿刺包為塞丁格爾穿刺包?;颊呷∑脚P位或半臥位,測量置管深度后,穿刺部位同盲穿組,用標準IV的套管針或小號針頭進行靜脈穿刺,無菌操作,通過套管及穿刺針送入導絲至預測長度。送管成功后,后續(xù)操作同盲穿組。
(3)一周內對兩組患者采用我科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置入PICC導管時疼痛情況及帶管期間情況進行滿意度調查。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PICC的一次置管成功率,術中、術后的出血量、滿意度,置管1個月內的導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導管相關并發(fā)癥主要觀察靜脈炎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軟件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描述,采取t檢驗;同時采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采取χ2進行檢驗,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較
盲穿組一次置管成功42例(84.00%),改良組一次置管成功49例(98.00%),兩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比較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導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3 結論
據(jù)研究報道,改良塞丁格爾技術能夠提高PICC置管的適用范圍和置管成功率,減輕患者疼痛。傳統(tǒng)盲穿法PICC雖然操作簡單方便,但其使用的大號套管穿刺針,要求患者肘部血管粗大,對患者血管要求高[2]。改良塞丁格爾技術則使用標準IV號套管針或小號針頭進行靜脈穿刺,先將導絲送入血管,通過血管鞘使血管擴張,保證導管順利進入血管,其置管成功率相比傳統(tǒng)盲穿法明顯提高。而且患者穿刺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血管損傷,降低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也減少了反復穿刺造成的潛在感染,故導管堵塞、導管相關性血栓、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發(fā)生率下降。
本研究結果顯示,改良組一次置管成功率為98.00%,盲穿組為84.00%。兩組的出血情況、疼痛感、靜脈炎發(fā)生率等比較,改良組均低于盲穿組。兩組滿意度比較,改良組高于盲穿組。由此可見,改良塞丁格技術能提高置管成功率,減少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并有效提高患者滿意度。[3]。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對于傳統(tǒng)PICC置管方式,化療的患者采取改良塞丁格技術能夠有效較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治療效率,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顧景艷.非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與傳統(tǒng)PICC置管術應用于化療患者的對比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6(14)
[2] 周廣紅.腫瘤化療患者PICC置管感染危險因素的研究現(xiàn)狀[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17)
[3] 周英鳳.不同置管方式對PICC有效性及安全性影響的系統(tǒng)評價再評價[J].護理學雜志,2016(14)